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4129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2018届高三五月份检测

高三文综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据《通典》载:

“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

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

因循日久,寖以成风。

”这一措施的主要影响是(  )

A.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B.提高了儒学独尊地位

C.选拔了经世致用人才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礼记·曲礼》云: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

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D.维系统治秩序

4.陈独秀曾说:

“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

任诸自然之淘汰,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

”陈独秀批判孔子思想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A.三权分立学说B.马克思主义

C.社会契约论D.社会进化论

5.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7.著名史学家张荫麟等著《中国史纲》认为“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此处的“社会组织”应该是(  )

A.分封制B.礼乐制度

C.宗法制D.世袭制

8.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与这一局面出现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②抗日英烈群体都牺牲于1937年—1945年间

③中共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中各时期的主战场

④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1958年1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会议上表示:

“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

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

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

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苏联农业领域出现浮夸风现象

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成效

C.赫鲁晓夫已认识到改革的根本症结

D.农业集体化仍具有顽强生命力

11.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5分)(节选)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以来,中国、美国、马来西亚等二十几个亚太国家开展了联合搜寻工作,充分展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国家合作的典范之一。

该组织将贸易投资自由化定为其长远目标,在具体步骤上,1994年制定的《茂物宣言》中所确定,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投资自由化。

此后开始通过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两种途径,逐步落实各成员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承诺。

亚太经合组织在实现自由化目标的方式上有自己的特点,请运用材料加以论述。

 

14.(22分)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

(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

(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

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

(10分)

(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12分)

【历史选修1】(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他日必定以工立国。

”“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人力为界。

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做工,能给百人食。

”“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籍以自存也。

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 生产之要素三:

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

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

……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

(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

(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者,势必蒙外资之害。

——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辩》

(1)据材料,梁启超提出了哪些经济思想?

(4分)

(2)简述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

(4分)

(3)简要评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

(7分)

【历史选修3】(1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一直对萨达姆政权怀恨在心,2003年3月,美英两国宣称已经掌握萨达姆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并以此为借口,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美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材料二 战后,伊拉克的局势动荡不安,反美情绪高涨,各种恐怖和暴力袭击时常发生,人民生活依然没有保障。

许多经济基础设施被摧毁或者瘫痪,失业率已经超过60%。

材料三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对世界原料市场、世界资本和世界市场的控制有所加强,在全球经济中的实力和影响都大大加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指什么?

(4分)

(2)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破坏了哪些国际原则?

(5分)

(3)根据材料二、三,说明伊拉克战争带来了哪些影响?

(6分)

【历史选修4】(1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8分)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武则天等“以文章取士”,以科举制延揽人才,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故A项正确;“以文章取士”,有利于提高儒学地位,但不是主要影响,故B项错误;“以文章取士”,科举考试文史内容不一定符合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但不是主要影响,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儒家主张编写史书既要弄清楚具体的历史事实,又要针对具体历史事实进行评判,因此体现了“言必有据”和“论从史出”的原则,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定亲疏”“明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分别对应A、B、C三项,但综合而论,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故D项为最佳选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适于生存。

任诸自然之淘汰”,可判断为把生物进化论引入到社会人文领域,即社会进化论,这正符合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的民主、科学等思想。

A、C两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的启蒙思想;B项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以来)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都不符合本题题意。

5.【答案】D

【解析】材料说的是“普通民众”没受影响,不能扩大为“中国民众”,另外“没有影响到”不等于“根本不关心”,故A项错误;按材料意思,虽然几乎全是北洋水师和淮军在作战,但是不能就认定是好大喜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了李鸿章主要依赖个人力量与列强斗争,忽略了中华民族整体的联合,故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钱穆强调外来政治制度要与本国传统相结合,否则“决然无法成长”,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并没有实践西方的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将西方的技术和中国的政治制度相结合,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完全仿照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最后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符合材料要求,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直接参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与政治制度的借鉴无关,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关键是理解“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这句话。

这一组织应是在周代出现,并且影响到以后的中国社会的,据此可排除D项,因为世袭制在夏代已经出现;A项分封制在秦统一以后,就不再大规模实行,因此影响有限,说不上基础,故A项不正确;同理,故B项也不正确;而C项的宗法制,是将政治关系与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下,形成了重视血缘,重视亲情的传统,对中国历史影响久远,故C项正确,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与台湾无关,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与台湾无关,故B项错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给日本,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与台湾无关,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通过统计图可以看出八路军所占比重为32%,因此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故①正确;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故②错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不同时期所处的地位不同,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相持阶段以后,故③错误;通过统计图可以看出国民革命军陆军所占29%,表明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

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说明没有按照实际数字上报,体现了浮夸风,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数字上报问题,并不能说改革没有成效,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批评当时现象,并没有认识到改革症结所在,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信息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英法联合侵华,俄国获利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古人用雌黄改字的技术与“信口雌黄”典故的由来,都与纸的应用有关,说明纸的应用客观上带动了相关技术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

13.【答案】渐进性:

将自由化定为长远目标,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实现投资自由化。

多样性(灵活性):

实行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两种途径。

【解析】根据材料“该组织将贸易投资自由化定为其长远目标”、“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投资自由化”可以归纳为渐进性特点;根据材料“通过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两种途径”可以归纳为多样性(灵活性)特点。

14.【答案】

(1)事件: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背景:

第一次“换位”,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中国:

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第二次“换位”,世界: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中国:

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

【解析】

(1)第一小问事件,结合史实可知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二小问影响,运用基础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影响即可。

(2)依据材料二“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市场的形成、瓜分狂潮的世界角度和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的国内角度考虑归纳;依据材料二“第二次则是201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角度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的国内角度进行归纳。

15.【答案】

(1)以工业立国;大力发展商业;引进外资用于发展生产。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早期维新派发展商业,保护本国经济的主张;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中国的传播;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规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3)抛弃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以农为本的思想,宣传重视“工商”和“资本”,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思想。

【解析】第

(1)问,要把三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提取出来。

(2)问,要从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等角度思考其思想根源,要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找出其经济根源。

第(3)问,要把对其思想的评价上升到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

16.【答案】

(1)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是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这些武器相对常规武器来讲,杀伤破坏效应和面积效应大,杀伤破坏威力强。

(2)破坏了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国际关系原则;对联合国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构成严重的挑战;对《联合国宪章》构成严重的挑战。

(3)美国的进攻摧毁了伊拉克的国民经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害。

同时,美国增强了对世界的控制力,特别是对海湾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

【解析】第

(1)问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三类武器:

核武器(包括放射性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

(2)问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而战后并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的侵略行为侵犯了伊拉克主权,践踏了国际法。

第(3)问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7.【答案】

(1)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击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解析】本题以17世纪中外科学家为切入点,考查了17世纪中国的宋应星(明末)与英国的牛顿科技成果的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比较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

(1)问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再结合明清时期和英国的社会情况说明其政治、经济等背景。

(2)问从社会政治特征、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方面分析二人的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