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3907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docx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docx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想者园地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概述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1)列举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历次侵华的主要史实和影响;了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掌握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运动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3)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4)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5)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本单元内容在教学模块体系中的地位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和近代中国人民掀起的历次反侵略、求民主的革命运动,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冲击以及中国对此作出的各种反应。

这一单元体现了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开端和发展历程,和后面单元中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遥相呼应,是本书教学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从横的方面讲可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较,认识到西方相对完善的民主制度是在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纵的方面说从纵的方面说近代中国人民的政治民主首先表现为民族的生存权和国家的独立权,只有进行民主革命,才能当家作主,这是现代中国探索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

从理论与方法这个角度讲,学生应该清楚一个国家的政治运动既是对本国综合国情的反映,也受到世界形势的重大影响,学会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来学习本单元知识。

3、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中国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尤其是日军的罪行;概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理解并认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进程和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比较不同阶层的主张与实践,初步学会运用阶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来研究重大历史现象和类似历史事物。

学会辨别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分析不同种类史料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也是一部先进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探索史。

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体会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所体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开拓意识。

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以及在战争过程中对人性扭曲和文明的践踏。

探索维护和平的方式以及认识保护国家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辨证关系。

4、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历次侵略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和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指导学生分析中国近代反侵略争民主、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的艰难过程。

(2)教学难点

根据本单元不同课时内容的特点,确定的教学难点主要有:

鸦片战争背景的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理解中国民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二、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举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来理解突出学习主题,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下步入近代社会门槛的,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

其次阐述清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等概念。

第三在这一主题的学习中,使应注意充分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如影视资料、文艺作品、历史纪念馆、语文课本内容等。

三、本单元所需教学资源概述

书籍: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

网络:

高中历史课程网,人教网。

影视:

《太平天国》。

四、本单元学时建议

本单元8课时,建议每课1学时。

(参加讨论:

成学江、王辉、臧义萍、覃星、吴立云、李晓雪、程艳荣、臧家富)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

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和鸦片战争的影响上。

难点在于对两次鸦片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本课内容相对简单,一些基本史实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教学时可点到为止,教学方式可采用学生探究式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师在尽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启发诱导学生,在分析中提出问题,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把握问题的梯度,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中的材料,学会辨析材料和从材料中挖掘有效信息,理清事件的知识线索,并指导学生把鸦片战争放到当时世界大的背景中去思考。

1、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之为教学目标服务。

2、本课涉及的不平等条约较多,应运用比较的方法,注意区别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异同,重在结合材料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及对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影响。

3、紧紧围绕主题,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探究方式,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体验历史,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注意探究过程,加强讨论分析,师生互动,生生讨论,在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可布置学生做一些具有拓展意义的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公元1997》。

问题设计:

这首歌曲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愿望?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总结:

是啊!

正如歌中唱到的“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

一个世纪的沧桑,一个世纪的企盼,香港是中国近代历史耻辱的第一块印记。

收回香港、雪洗国耻,是几代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不灭的理想。

歌中的企盼,如今已变成现实,香港已经回归十年并发展得更好,但当年香港问题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今天,鸦片战争这一课将回答这一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去翻开1840年那段沧桑的历史。

二、虎门硝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问题设计1:

同学们,讲到战争,我们首先要了解交战的双方,那么这场战争是在哪两个国家之间发生的?

英国和中国相距万里,英国为什么要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在学生探究分析的过程中巡视指点。

2、虎门硝烟

教师给学生解释“出超、逆差”等概念。

多媒体展示《虎门销烟》浮雕,介绍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第一幅浮雕。

问题设计2:

该图片再现了

什么历史事件?

鸦片有什么危害,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

(可同时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林则徐图片和《资料回放》中的历史资料)

虎门销烟的经过,由学生自己阅读,可电脑展示硝烟池旧址图片、硝烟场景模型图片,可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虎门硝烟片断。

得出结论,虎门硝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领导禁烟的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问题设计3:

英国以虎门硝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那么鸦片战争真的是由于中国禁烟引发的吗?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组织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引导学生对“禁烟运动是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进行讨论。

三、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经过

讲述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可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演示英军进攻路线图;讲述清军镇江守将满族将军海龄率众杀敌的运用事迹,显示中国军民的抵抗精神。

问题设计1:

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中国能够改变战争的结局吗?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教师展示表格,也可让学生填表。

 

学生回答老师问题:

盼望香港回归。

学生被带进特定的历史情境,提高了兴趣。

 

学生研读课本和思考问题,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讨论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回答图片再现了虎门硝烟这一历史事件。

 

通过阅读《资料回放》中的历史资料,明白鸦片是一种毒品,吸食对人有害。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老师点拨,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而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只不过是他们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的一个借口罢了,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格结合教材《历史纵横》中英舰船的对比资料,仔细对比战争双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经过比较得出结论:

中国战败不可避免,原因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政治腐败,腐败的封建制度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愿望,以获得“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自己阅读教材中的历史资并获取有效信息。

希望学生认真思考并且得出结论:

即使没有当时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还会寻找其他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打开中国国门,因为英国和其他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是其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

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是“西方资本积累在中国的继续”。

提高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其本质的能力。

 

学生能自己比较分析问题。

鸦片战争交战双方中国和英国的对比

国别

中国

英国

社会形态

没落的封建制度

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基础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政策

殖民政策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2、《南京条约》的签订

引导学生阅读、了解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内容。

在讲述《南京条约》内容时,可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设计2: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其内容并分析其带来的危害。

找出哪些条款反应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材料一:

“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二:

“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三:

“(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教师总结: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3、《南京条约》附件的签订

《南京条约》签订后,侵略者仍不满足,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

问题设计3: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其内容并分析危害。

材料一:

《五口通商章程》规定:

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

《虎门条约》规定:

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

“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

 

教师可简介上海租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相关资料。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

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以炮舰相威胁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以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签订的这些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问题设计4:

鸦片战争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巨大的影响?

教师可适当补充: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

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主要矛盾的变化引起了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中国人民在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同时,又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些变化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战火再燃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引导学生看教材圆明园遗址图片。

问题设计1:

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变成一片废墟的?

教师可引用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关于圆明园的一段描述来介绍圆明园:

“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之中。

”“我们所有教堂的全部宝物加起来,哪能比得上这座何其巍峨壮丽的东方博物馆。

变成废墟的原因是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教师总结:

中国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焚毁的。

问题设计2:

英国已经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什么还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天津条约》

教师引导学生看《天津条约》内容,指导学生讨论、思考。

问题设计3:

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天津条约》新增加了哪些内容?

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

3、《北京条约》

问题设计4:

《北京条约》有哪些内容,分别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有什么异同点?

教师补充,关于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规定,不但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1898年强租新界、侵占整个香港地区作了准备,顺便提及导入中的香港“百年国耻”是从1898年整个香港地区被侵占开始计算的。

简单介绍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史实。

并指导学生填写两次鸦片战争破坏中国主权表。

 

 

学生逐条分析材料,归纳材料的内容,与教材中《南京条约》的内容一一对照,并分析其危害。

 

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分析。

 

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概括为:

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不再是独立主权的封建社会,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

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形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回答老师问题,并开始讨论。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主动探究,踊跃发言。

 

在老师指导下填表。

 

 

学生能自己分析历史材料,得出结论。

 

学生能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对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印象。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明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

 

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由于列强侵略,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破坏,已不再完整,但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从未被列强灭亡;经济上,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中产生了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并且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登上历史舞台后,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运动。

这一切说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增长,却在中国近代始终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居主导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学生能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生经过学习后了解由于英法不满足第一次鸦片战争取得的侵略权益,重又挑起战争,并接连攻占了天津、北京。

圆明园正是此时被洗劫的。

圆明园这一人间奇迹也最后变成了一片瓦砾。

圆明园惨遭焚掠,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无法估计的损失。

侵略者不仅毁灭了驰名世界的皇家园林,而且毁灭了不可数计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

他们的暴行曾受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严厉抨击。

侵略者的罪行,将永远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所唾弃。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主权的破坏对比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领土主权

割香港岛给英国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俄国割占领北方大片领土

关税主权

五口通商

共增开十一个通商口岸

贸易主权

关税协定

司法主权

领事裁判权

其他权益

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租地建房居住权等

公使驻京;外国商船军舰到长江各口岸航行;到内地传教游历等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问题设计5: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和法国不满足第一次鸦片战争取得的既得利益,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为加强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讲解。

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在侵略者的打击下,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成为它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而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通过学习能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

原因方面:

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攫取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

性质方面:

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结果方面:

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也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探究总结

教师活动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关于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决定了中国社会超稳定形态的很难改变,改变的力量不可能来自内部,只有来自外部的强大力量才能做到。

……鸦片战争的结果虽然说是中国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始动摇并且失去了它的正统性。

所以,在谈到鸦片战争的时候,革命导师马克思说了一句很公正的话:

‘看起来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起了警醒作用。

’鸦片战争看起来是中国的大门被动地被炮舰打开,而其实质却是中国面向资本主义新世界打开了大门,民主和科学的种子也随着硝烟飘了进来,两千年来没有改变过的封建制度开始动摇和分崩离析,中国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而且,也正是因为鸦片战争让中国的精英以至各个阶层在屈辱之后被彻底唤醒,开始了一条漫长的民族觉醒、复兴和崛起的道路。

——摘自新浪Blog《姚小远的BLOG》

针对上述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呢?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及辩论。

教师活动

教师评析:

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也谢谢大家的精彩见解。

正如刚才一位同学所说的,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经过讨论,我们学会开始自己去探究历史中的很多问题。

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160多年前的战争,我们首先看到,在战争中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但这场战争把中国从迷梦中惊醒,开始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探索。

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民这样一个道理:

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

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反思。

一个反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

《1860:

圆明园大劫难》作者:

伯纳.布立赛(BernardBrizay)

网络:

高中历史课程网,人教网。

影视:

《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学习评价建议:

建议学生课后查阅有关“国际禁毒日”的有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延伸拓展】收集有关圆明园的信息和资料,制作一期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手抄报,在全班展示交流。

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确定的教学目标明确,预设的教学方法多样,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全案提供了很多教材范围以外的历史图片、音像和文字等资料,设计了很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性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而且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讨论列强侵华历史背景时,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大背景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挨打的原因,激发学生思考在世界大潮流中,中国应该向何处去。

在学习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时,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史料,得出结论;注意对比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对中国主权的破坏以及影响。

探究总结中对鸦片战争积极意义的讨论,课后作业对“国际禁毒日”的涉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

背景资料

虎门硝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来的110多万公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

硝烟的方法是在虎门海滩高地挖掘两个纵横各15丈(50米)的大池,池底平铺石板,由沟道放水入池,然后撒入盐卤,投入切开的烟土浸泡半日,再投入生石灰,池内立即沸腾翻滚,烟土变成渣滓,不能再收合成膏。

待海水退潮,启放涵洞,使销毁的鸦片退潮入海。

当时外国人觉得那么多鸦片,卖了是成堆的白花花的银子,林则徐说不准会意思意思硝掉一部分,留下一些可以私下转手卖掉,所以就躲在虎门海滩附近偷看,结果发现林则徐把110多万公斤的鸦片一点不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