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348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最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

小数的减法。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而正确地按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提高学生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培养会学的能力。

2.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

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

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在本册中,教材结合各单元内容适当安排了一些教学案例片断及点评,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供教师参考。

1 小数加、减法2课时

2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1课时

小数加、减法

(一)

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能够初步进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投影仪,课件。

1.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改写成三位小数。

  6.5  0.7  4  28.9300

(2)填空。

 4.495千克=(   )克    6.24千克=(   )克

 7.025千克=(   )克    9.16千克=(   )克

(3)植树节到了,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公园进行植树活动。

第一组一共植了220棵,第二组一共植了186棵。

两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让学生先解答,并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两组一共植树220+186=406(棵)。

2.引入。

2.63+4.5=   5.02+7.48=   9.31-0.85=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尝试说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关系。

为了弄清楚刚才讨论的那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板书:

小数加、减法

(一)

1.教学例题。

(1)引入。

星期天,小明、小丽和小芳一起到文具商店购买文具,小明买1个讲义夹用4.75元,小丽买1本笔记本用3.4元,小芳买1支水彩笔用2.65元。

(教师出示教材第48页例1的情景图)

(2)提问。

小明和小丽一共要用多少元?

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复习准备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因为要把两人所花钱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

(3)回答并讨论。

教师:

显然,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容易知道两人一共要用的钱数应该是两人分别所花钱数之和,即4.75+3.4=(  ),我们可以像计算整数加法那样列竖式。

那么,怎么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甲:

我把小数点对齐算。

    学生乙:

我把末尾对齐再算。

    4.75

+3.4 

 8.15             4.75

+  3.4

 5.09 

教师:

哪一种算法正确?

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讨论。

(因为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教师:

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教师指名让学生叙述答案。

(4)知识迁移。

教师追加提问:

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在用竖式计算时,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中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中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板书:

4.75-3.4=1.35(元)

     4.75

-3.4 

 1.35 

2.概括小结。

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两者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教师:

通过上面例题的学习,谁能说说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

教师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地方。

3.巩固提高。

(1)提问。

教师:

小明和小芳一共要用多少元?

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教材第48页的“试一试”,此题与例1基本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最后统一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

“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

”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

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2)板书。

4.75+2.65=7.40(元)   4.75-2.65=2.10(元)

   4.75

+2.65 

 7.40        4.75

-2.65 

 2.10 

(3)追问。

算完后教师追问:

你能把计算结果化简吗?

得数7.40和2.10末尾的“0”怎样处理?

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能去掉?

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告诉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4)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1.口算下面各题。

0.4+0.5  7.8+0.6  0.5-0.4  0.7+0.9  1.2-0.8  3.4+3.6

2.用竖式计算。

8.35+4.65  21.37-8.37  16.74+5.23  6.42-4.2  8.3+10.17

3.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10.31

- 8.5 

  2.81        8.42

+1.58

 9.00 

4.甲数是6.5,它比乙数少0.61,乙数是多少?

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5.用小数计算:

6米42厘米+8米38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1.0.9 8.4 0.1 1.6 0.4 7

2.竖式略 13 13 21.97 2.22 18.47

3.指错误略 1.81 10.00

4.6.5+0.61=7.11 7.11+6.5=13.61

5.6.42+8.38=14.8(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49页“练一练”(上)

16.28 33.9 5.5 3 竖式略

小数加、减法

(一)

4.75+3.4=8.15(元)   4.75-3.4=1.35(元)

   4.75

+3.4 

 8.15        4.75

-3.4 

 1.35 

4.75+2.65=7.40(元)   4.75-2.65=2.10(元)

   4.75

+2.65 

 7.40        4.75

-2.65 

 2.10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的数位对齐。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1.要使创设的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成功的学习体验。

为了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地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了新的计算要求,并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小数点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加深和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具备与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相关知识,较容易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当中。

1.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例1时,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图,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去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若干数学问题。

2.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

在例1和“试一试”里,学生经历了两次小数加法计算和两次小数减法计算,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应该怎样算,还知道计算的结果要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

这些都是他们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算法。

小数加、减法

(二)

教材第49~51页的内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按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计算能力。

1.深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投影仪,课件。

1.笔算。

4.87+6.5=    5.23+9.36=    6.41-0.5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教师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订正。

  4.87

+ 6.5 

 11.37     5.23

+ 9.36

 14.59    6.41

-0.55

 5.86 

2.复习。

少先队采集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2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85千克。

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草药?

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①竖式怎样写?

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

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25

+4.85

 8.10

②得数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能去掉?

(根据小数的性质,8.10末尾的“0”可以去掉。

因为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师生小结。

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