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论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3437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docx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论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docx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1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简述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1.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简述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

(结合、普及、形式、终身、现代化、通才)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强制实施了义务教育,并以法律的形式贯彻执行,保证所有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3)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为了适应科技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

终身教育认为,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才教育。

  2.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传统教育三中心由赫尔巴特提出: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现代教育三中心由杜威提出: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3.简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还是经验,教师相比中学生都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要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自己发挥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学。

教师既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要求是:

教师要恰当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3)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

  (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

  (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

  (6)优良的身心素质。

    

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总要求,对所有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最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培养目标可以测量,但教育目的不可测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

这种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活动的主客体。

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教导和塑造的对象,是教的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成为其学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者的人格精神、行为模式、知识技能等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

(教与学)教育者具体研究、处理、教授教育内容,使之为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或吸纳;而受教育者则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发展自身素质。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

无论是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其基本目的是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知,在教育活动中,虽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者,二者联合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2.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是:

 (对自己、对学生)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在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对事业、对学生、对同志、对自己)

  

(1)对事业无私奉献。

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使他们能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前提,只有教师真诚无私地爱学生,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

  

  (3)对同志团结协作。

  (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此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个别过程和特点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

   

(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4)个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研究个体的差异性对做好困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

  (5)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教育的目的也不相同。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前进,从而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5)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取决于两个条件:

一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

    3.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1)(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足教学的基本任务,足教学的中心和基础。

存此基础上,还要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增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2)(德)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性是教学的重要特点。

通过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明确应为谁服务。

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3)(体)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发展。

通过教学,使学牛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正确方法,养成锻烁身体的习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康发展。

  (4)(心理)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任务之一是保持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墒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和治疗心理异常与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完善个人人格。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途径,它实现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各项教育的任务。

    4.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1)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按照教育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加速个体的发展速度。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按照教育的要求,将学生高度组织在一起统一授课,保证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不受或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4)教育可以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学校教育有助于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学校教育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展,同时,学校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也都能从其他人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5.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决定教师素质的特殊性。

  教师基本素质包括

  

(1)思想政治素质。

包括:

思想政治理论的武装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

  

(2)职业道德素质。

包括:

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3)科学文化素质。

包括:

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科学发展史的知识;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

  (4)教育理论素质。

包括: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教育规律。

  (5)教育能力素质。

包括:

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6)身体心理素质。

有充沛的体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

具有认知过程的良好心理品质;情感意志过程的心理表现;良好个性心理特征。

四、论述题(共20分)

    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基本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具有三方面的本体功能,即现代教育的职能:

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的进程——人的培养;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经验和人才的选择一一科学筛选。

通过这些职能的发挥,教育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功效,包括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质量的提高等。

(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党中央明确提出的决策。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要靠人才,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现代社会的国际竞争已由过去资源、资本的竞争转变成技术、智力的竞争。

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因此,要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其次,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

人口质量是现代社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高质量的人口才有高质量的社会、高质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正是教育。

  再次,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教育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质量,还可以传播科技、发展科技,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高效率,给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最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

发展文化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条件。

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必须依靠教育的灌输和培养。

  综上可知,教育必须也必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四.简答题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对知识的观念(数量和质量)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三、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为第三次教育的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真正时间了因材施教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3)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1)坚持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特殊性在于: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包括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4.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5.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级体?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五.论述题  

1.试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的伤害。

请说明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道德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违反了德育原则中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的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6.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37.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38.简述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9.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1)道德品质教育;

(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

六.论述题(本题1小题,共10分)

40.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三、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5)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6)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7)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8)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四、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4)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5)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七.案例分析(每小题8分,共16分)                           

41.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

“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

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

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1)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

(2)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

(1):

没有。

(2):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2.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6.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①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7.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①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②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③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8.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 目标明确  ② 内容正确   ③ 方法得当   ④ 表达清晰   ⑤ 气氛热烈

39.简述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   ②授业解惑者  ③ 示范者   ④管理者   ⑤研究者   ⑥ 朋友

五.论述题(本题1小题,共10分)

40.试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①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②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③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理推理方式 

④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理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⑤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41.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受到一定的伤害。

 

(1)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道德原则

(2)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1):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

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2. 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

并简要解释。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

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在内的人,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

一.            四.简答题 

1.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以为着对处于社会不利的学生予以特别的照顾。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编写教材、设置课程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试做简要的说明。

一、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二、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把社会经验和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三、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四、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五、朋友角色,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以朋友的身份去帮助指导他们学习。

六、研究者角色,教师要能应变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不断学习和反思。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二、领会知识,包括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巩固知识,通过各种复习,把学过的知识进行记忆

四、运用知识,组织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和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检查知识,检查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

二、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和实际水平,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

三、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课题计划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三、想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