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3391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docx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docx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优质课

《清贫》教学设计

(一课时)

摘要:

《清贫》是典型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作品,全文叙议结合,并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凸显人物品质。

教师应根据五年级下册学生思维特点、第三学段目标和单元语文要素,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通过情境演读、绘制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形式理解文本中难理解的句子和主要内容,深切感受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促进学生言语和精神生命共同成长。

关键词: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清贫》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

课文记述了方志敏被俘时遭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后,坦荡地表白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美德,指出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是革命者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清贫”,语出唐姚崇之《五诫篇》: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意指清白、贫穷,廉洁奉公。

全文叙议结合,结构严谨,有理有据: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旨:

清贫是共产党员的美德;接着举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家中财产少得不能再少两个事例,进一步验证观点;最后一段简明扼要,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

“清贫”即不追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朴素”指生活节俭——三个词语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揭示了共产党员美德的内涵。

根据单元篇章页,确定“根据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为本课的学习重点之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又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感悟,在合作探究中深刻体会表达特点,并尝试迁移运用。

课文内容情感强烈,故事引人入胜,尤其是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文本中蕴含的克己奉公、清贫洁白等精神,尤其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又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

因此“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应立足儿童立场,适度拓展背景资料,做到既聚焦革命传统主题,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家“清而不贫”的精神品质,又精准定位读写目标,帮助学生构建开放多元的学习体验和经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筹”“镯”等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矜持不苟”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研读课文,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领悟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了解课文叙议结合的谋篇特点,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一)回顾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单元篇章页,师生回读课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多少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

千百年前王昌龄、王维、陆游写下了动人的诗篇……

《军神》中,见识了川东支队刘伯承将军……《丰碑》里,军需处长……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

预设:

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课文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概括人物品质。

2.今天,我们将学习《清贫》,本文的作者是方志敏。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方志敏:

(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

1934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

突围时因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被捕,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等文章。

1935年8月慷慨就义。

这些文章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

引导学生关注脚注和文末“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囚室”,初步感受方志敏视死如归、舍己奉公的形象。

(二)联系课文,正确解题

1.在字典中,“清”“贫”都有多种解释,请结合预习选择正确义项,说说“清贫”是什么意思?

出示:

清:

纯净透明;

明白,不混乱;

一点不留;

清除;

查点(清楚);

公正廉明;

朝代名。

贫:

穷,和“富”相对;

缺乏;

絮烦可厌。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来理解题目意思。

2.“清贫”,出自《五诫篇》: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作者姚崇就是唐玄宗时一位廉洁奉公的宰相。

这篇课文,又会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凸显人物“清贫”的品质呢?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篇章页,回读前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熏陶,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并适时引入作者简介,引导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义项正确解题,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发阅读期待。

二、认读词语,梳理文脉

(一)分类认读词语。

1.筹集金镯威吓深山坞

重点正音:

“筹”“镯”是翘舌音,“吓”是多音字,“坞”是第四声。

2.袄领袜底衣角裤裆汗褂裤

结合图片理解词意,并作“衣字旁”词串归类。

3.矜持不苟企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二)厘清文脉,初步感受叙议结合的谋篇特色。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围绕“清贫”,课文写了几件事?

引导学生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开头提出鲜明的观点;接着举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家中的财产少得不能再少两个事例,说明观点;最后,以议论作结,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

2.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记叙文,全文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借助课前调研,分类认读词语时聚焦学生易读错、难理解的词语,扫除字词障碍;这是一篇有独特表达特色的文章,根据第三学段目标,厘清文脉时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

三、聚焦“趣事”,品味对比

(一)借助表格,体会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出示课前导语: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这是本文的两个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聚焦第一件事(第2-8自然段),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人物

方志敏

国军士兵

拿榴弹的士兵

另一个士兵

动作

语言

神态

2.交流、评价: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请举例说明。

(1)士兵的贪婪。

聚焦代表性动作“搜、摸、捏、抢”,体会士兵从“热望”到“激怒”再到“企望”最后“失望”。

创设情境:

如果你是导演,由你来主持这出独幕剧的演出,方志敏一定要演得堂堂正正,那两个国民党士兵嘴脸一样吗?

预设:

虽然两个都是士兵,根据动作和语言,可知道拉手榴弹的粗鲁野蛮,脾气不佳;弓着背的则比较沉稳,老奸巨滑。

(2)方志敏的正义凛然。

聚焦神态描写“我微笑着淡淡地说”,品味语言描写“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感受他作为共产党的高官,廉洁奉公,虽然被俘,却是正义凛然。

3.演读课文,激发情感。

(1)出示课文片段: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你骗谁?

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这三段话都有“钱”,这三个“钱”字一样吗?

情境朗读。

(2)拓展资料,激发情感:

同学们,方志敏作为党和军队的领袖,“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之多”,但都“一点一滴用之于革命事业”。

第二次反“围剿”时缴获20多万银元、2000多两黄金,却依然和普通战士一样,每天只有4分钱菜金、兜里没有一块铜板!

国民党送来让他交待的纸笔,被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读着课文,看了这些资料,再看方志敏这句“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你觉得革命是为了什么?

(3)学生演读,教师小结:

可见,不同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背后都有不同的心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紧紧围绕课文导语来落实语文要素。

因为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又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了,所以借助表格,自主梳理动作、语言和神态,在交流品味中,引导细化分析,体会其背后不同的心理,明确这些描写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同时适度拓展背景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达成人文目标。

(二)体会对比的表达效果。

1.这件事,方志敏称之为“趣事”。

“趣”在何处?

“趣”在对比。

2.其实全文都充满了这样的对比,你找到了吗?

同桌合作,绘制对称型的鱼骨图。

预设:

一开篇就写革命久远,身居高官,却不奢侈;经手巨款,却不贪占;对清贫,有人不信,有人坚持。

“趣事”中更是巧用对比,两士兵认为方志敏应该有钱,但却搜不出钱;国民党高官的品质与共产党高官的品质对比;写家中有“传家宝”,却仅是旧褂裤与线袜;自己认为是“宝”,富人却“齿冷”三天。

全文巧用对比,突出了共产党的美德。

3.众说“清贫”。

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说“清贫”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将爱与恨、美与丑、善良与凶残、崇高与卑鄙对比着一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更是将“对比”运用到极致:

抓住一个“趣”字,引导学生勾连全文,实现思想教育和文学研读的和谐统一。

四、重组语言,迁移运用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齐读。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这样说。

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也可以结合你课外阅读的革命传统故事,你知道,还有哪些品质也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源泉吗?

预设:

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舍小家顾大家……

2.请你选择一种品质,像《清贫》一样,举例说明,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写一篇文章。

为了让你的观点可以深入人心,英雄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一定要写具体;当然,你还可以用上对比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新时代下,革命精神的重构与建构,仅仅靠教材内容的增补是不够的。

依托这一练笔,学生既可以重组课内外故事语言,用上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而在搜集事例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也受到了传统革命精神持久、浸润式的熏陶。

【设计总评】

《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一课时完成教学。

在设计时,笔者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课文所赋予的价值,精准实施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更多地承载着学用语言的功能,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重点。

本文处于第三学段,教学时既要根据单元篇章页安排,将“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作为教学重点,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叙议结合),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比衬托)。

另外,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尽量以粗放型的任务(如表格、鱼骨图等)引导学生自主研学、小组合作分享为主,尤其注重阅读方法的迁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关键词句的品读,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经常会通过细节化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品质特点。

本文教学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反复研读、揣摩,探究课文字里行间的意蕴,落实语言的训练;在言语实践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从而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比如教学时,学生从方志敏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中感受到其正义凛然、清贫洁白,而后抓住文本的“空白处”:

读着课文,看了这些资料,再看方志敏这句“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你觉得革命是为了什么?

让学生补白,情动辞发。

三、适度拓展背景资料,降低阅读理解难度。

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其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与当下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可能制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因此,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去了解方志敏的生平,课中结合文中资料(如脚注)与课外拓展资料(如演读课文前引入的背景资料),课后再布置课外资料搜集、整理(如练笔)……如此,为学生学好课文做背景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准备,让历史照进现实。

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指出:

“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

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仔细研读了教材和调研学情的基础上,并遵循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展开教学。

(本文刊登于2020年第三期《小学教学参考》)

作者简介:

宋国萍,女,1979年生于古镇南浔。

中学高级教师,“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教改之星,湖州市教学能手。

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南浔学校语文教师。

从教20年来,孜孜于古诗词教学研究、习作教学指导、童书读写探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