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349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案

第八单元

本单元以“历史故事”为主题,包含《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3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习作:

我的心儿怦怦跳”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习作达到的目标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本单元所选的3篇课文都是历史故事题材,通过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本单元课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把握课文脉络,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口语交际”要求讲述一个历史人物故事,在讲述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小卡片记录关键词,给自己提示。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件令人心儿怦怦跳的事,注意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具体。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抄写、背诵、造句等形式,积累词语,学会长话短说的方法。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王戎不取

道旁李

2

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四句话,表现出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推理判断的好品质。

1.会认本单元21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纪”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能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能按顺序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4.感受故事的魅力,明白这几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西门豹治邺

2

课文讲的是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故事二则

1

《扁鹊治病》写蔡桓侯因讳疾忌医而最终病死的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纪昌学射》写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的故事,说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基本功入手的道理。

口语交际

1

讲历史人物故事

1.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故事当众讲述。

2.讲述时,使用适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为讲述故事增光添彩。

习作

2

我的心儿怦怦跳

1.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2.把表达心情的词语用到作文中。

语文园地

2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1.知道按一定顺序复述课文,重点内容要详细一些,次要内容可以简略一些。

2.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注意易错的字。

3.学会“长话短说”。

4.学习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

5.积累并正确运用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1.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会认“戎、诸”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4.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重点

1.背诵全文。

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戎、尝、诸、竞、唯”5个字。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会读会写,可以采用字意理解法、形近字对比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记忆字形。

2.阅读理解

阅读时,首先要根据注释,把短文读顺、读懂,在此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了解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

1.预习提纲

(1)搜集《世说新语》相关资料,了解王戎。

(2)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认识本课的生字,读顺课文。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理解课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重点指导“戎”和“诸”的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尝”“竞走”“唯”“信然”等字词的意思。

一、讲故事,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故事吧?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些故事呢?

2.过渡:

故事讲得真好!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这些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名人的小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选自《世说新语》。

(教师简介《世说新语》)

课件出示:

《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它原本有八卷,现存三卷。

今天我们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板书课题)

3.师:

王戎是什么人呢?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王戎,教师课件出示王戎的简介。

课件出示:

王戎(234—305),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

晋朝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4.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了解一下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设计意图:

通过讲故事引入课题,学生很好地、快速地了解了《世说新语》这本书的特点是写名人言行与轶事,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题。

师:

同学们齐读课题,在读课题时,你们发现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王戎)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停顿。

(1)师:

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能读懂吗?

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指导朗读: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

请看老师的提示,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停顿。

课件出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现在读起来就通顺多了,大家可以再试着根据朗读停顿来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现在我们请四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句。

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们读得是否准确。

(指名读)

(4)这四位同学读得真不错,读的时候注意多音字“折”的读音是“zhé”,不要读错。

(5)采用各种形式读课文。

男女生比赛读,分组读,指名学生读。

在读文过程中,教师相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

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理解字词的意思。

(1)文中有些字词意思需要重点掌握,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尝试理解这些字词吧。

课件出示:

尝:

曾经。

诸:

众,许多。

竞走:

争着跑过去。

唯:

只有。

信然:

的确如此。

(2)同桌交换做游戏:

你说我答。

一同学说出字词,另一同学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快速说出字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

正确朗读,注意停顿,根据课后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课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认读、书写生字

1.本课要掌握的生字有“戎、尝、诸、竞、唯”,学生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认读生字,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然后分小组汇报识字方法。

教师指导:

“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书写时,注意斜钩要长一些。

“竞”字注意与“竟”区别开,书写“竞”时,要注意上下大约等高。

“唯”右边是“隹”,不能写成“住”。

2.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优秀作品展。

开展“我是小小书法家”活动。

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生字,大家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认读汉字,通过小组合作,然后说出自己认识汉字的方法,在全班汇报,集思广益,使学生提升了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2.学习王戎聪明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题的意思是:

王戎没有摘取路旁的李子。

2.指名读课文,注意课文停顿。

重点指导: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读文,复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感悟文章。

要求: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注意写作顺序,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自读注释,师提示: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①抓住重点字“尝、诸”来理解第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②抓住重点字词“子、竞走、唯”理解第二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③第三句话的意思是: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边上,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④抓住“信然”理解第四句话: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教师谈话:

同学们,在这一课中有三个“之”,它们的意思有区别吗?

理解“之”的意思。

“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代表“李子”。

“人问之”中的“之”代表“王戎”,“取之,信然”中的“之”代表“李子”。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

因为李子树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4)大家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学生回答。

生1:

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孩子。

生2:

王戎是一个聪明机智、冷静理智的孩子。

教师指导:

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王戎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板书:

观察仔细、聪明机智、善于动脑)

2.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呢?

请同学们先和同桌互相讲一讲,然后再给全班同学讲一讲。

同桌间尝试讲故事,教师指名学生讲故事,然后课件出示整个故事,学生对照纠正。

课件出示: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边上,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3.填一填:

同学们把课文读了这么多遍,读得这么流利,大家也都理解了课文的意思,那大家能按原文填空吗?

让我们试着来填一填吧。

课件出示:

王戎________,尝与________游。

看道边李树________,诸儿________,唯戎________。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________,此必________。

”取之,________。

4.背一背:

谁能把它背下来?

我们可以按照“游玩——伙伴摘李——王戎说出理由”的顺序背诵。

(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5.演一演:

同学们,这篇文言文只用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非常简洁。

我们读的时候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

这个故事中至少应有几个角色?

他们会说什么话?

做什么动作?

(指名回答,并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这个故事。

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生:

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善于观察,仔细思考。

师: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设计意图:

反复诵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把王戎和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进行对比。

这样的对比,容易使我们感受到王戎的聪明机智。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多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感受人物形象。

三、《世说新语》故事会

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

请同学们在网上搜集更多《世说新语》里面的故事或视.频,和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

拓展性阅读,会让学生的阅读激.情长时间保持,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

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讲故事导入,了解《世说新语》。

备课时,我想:

如何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呢?

我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讲一讲学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四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找到四个故事的规律性——都是写人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表演故事,内化感悟。

文章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演,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雅量》。

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的一个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本篇课文内容简短,语言求精去繁,词约意丰,描写十分生动。

如:

“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

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

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

1.通过字理识字法识记“戎、诸”等要求会认的字,通过范写和练习的方式指导“戎、尝”等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和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1.字词教学

本课的识字量较少,可以进行随文识字。

如在揭示课题的时候就指导“戎”的学习,并结合注释认识王戎。

对“诸”的学习则可以联系语境,通过反复朗读来进行。

对“竞、唯”的理解,则可以结合注释和扩词练习的方式进行。

对于要求会写的字,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笔画和间架结构对字进行观察,然后通过教师示范书写和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来进行。

2.阅读教学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础,对于句段翻译,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的古汉语知识,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能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对于朗读,在指导时,应该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难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主练读、学生互读、全班展示评读的方式,读好节奏,培养语感,最后熟读成诵。

3.复述指导

复述的基础是读懂故事,因此,复述指导应该放在对课文理解之后。

本文的文字篇幅短小,在复述故事时,可以在保证故事完整和意思准确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对故事情节和内容进行适当补充,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从而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1.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块一 巧设疑问,激趣导入

1.导入:

从前,有个小孩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外出游玩,发现道路边有几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都快要把树枝给压断了,看上去也都熟透了。

小伙伴一看,都垂涎三尺。

于是都争先恐后地去摘那些李子,只有这个小孩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其他小孩都觉得非常奇怪,便问他原因,他回答说这是苦李,小伙伴们一尝,果然如此。

知道这个小孩是谁吗?

他在没有吃李子的情况,是如何判断这是苦李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找出原因。

2.板书课题,范读题目,学生跟读。

3.指导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戎”。

戎:

会意字。

“戈”代表兵器,“

”代表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指“武器”。

4.认识王戎。

王戎,西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自幼聪明过人。

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官至尚书令、司徒。

是“竹林七贤”之一。

5.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的词语的意思,然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6.认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文言志人小说集,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板块二 初读课文,生字学习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生难字的读音。

3.出示课文朗读的停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4.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注意停顿。

5.指名学生进行朗读,从字音、停顿的角度进行进一步指导。

6.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对本课的生字进行指导。

(1)对生字的读音进行指导。

“诸”是翘舌音,“竞”是后鼻韵。

(2)通过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诸、竞”两个字。

诸=讠+者  竞=立+兄

(3)根据字理识字法,识记“竞”的字形和含义。

“竞”的字形演变

会意字,像前后相随、上戴头饰的两个人,本义是互相追逐、角逐的意思。

(4)引导学生对“竞”进行组词,通过“竞争、竞选、竞相开放”等词语,进一步理解字义。

(5)运用比较识字法,识记“戎、尝、唯”的字形。

①出示这几个字的形近字,学生找区别并组词。

戎(    )—成(    ) 

尝(    )—常(    )

唯(    )—谁(    )

②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7.在字义掌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生字进行组词。

8.全班齐读生字词。

板块三 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格子中的占格情况。

2.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与线相依的笔画的位置。

3.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笔画特点和结构。

4.教师示范书写,并从书法、易错和笔顺三个角度,对重要的字词进行强调。

(1)从书法的角度对书写的笔画和结构等进行指导。

戎:

斜钩的书写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

尝:

上略短下略长,党字头的竖压在竖中线上,“云”第二横与“

”大致同宽。

诸:

左窄右宽,“者”的撇要舒展。

唯:

“口”小且偏上,右部四横间距相等,但有长短变化,整个字的重心落在“亻”的竖画上。

(2)教师针对容易写错的字进行提醒。

戎:

左边撇上有一横,右上有一点。

竞:

下面是“兄”,不能多写一横。

唯:

右边是四横,不能少写。

(3)对易写错的笔顺进行提醒。

“戎”的笔顺为:

横、横、撇、斜钩、撇、点。

5.学生进行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将书写较好的字进行展示,集体评议学习。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借助教材的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

3.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并能够复述课文。

板块一 复习导入,读懂课文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来进行认读。

2.指名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教师适时对朗读进行指导。

3.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王戎,了解《世说新语》,也朗读了古文,学习了课文的生字。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学习课文,去看看王戎是如何判断道路边的李子是苦李的。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语境理解课文大意。

5.指名学生反馈交流的结果,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1)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指导和说明。

尝:

曾经。

诸:

许多。

竞走:

争着跑过去。

唯:

只有。

信然:

的确如此。

(2)课件出示课文中含有“之”字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这三个“之”字所指代的内容。

诸儿竞走取之:

指李子。

人问之:

指王戎。

取之:

指李子。

(3)引导学生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大意进行理解,强调在连成句的时候要适当增加字词,让句意更通顺。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伙伴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

6.在文章大意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明确王戎判断是苦李的依据。

“树在道边而多子”,即李树满树都是成熟的李子,在路边竟然没有被摘光,可见其并不好吃,因此是苦李。

7.小组合作并思考:

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8.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王戎是一个聪明的、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

9.自.由朗读课文,感受王戎的形象。

10.指名学生谈谈学习了本课内容之后的感受,以及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遇到问题时,能够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遇事多分析,不盲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板块二 熟读成诵,练讲故事

1.指导背诵。

(1)指导学生对每一句表达的意思进行理解,梳理本文叙述的顺序。

交代王戎的年龄—交代事由—描述李树的状态—写其他小伙伴看到李树的反应—王戎的反应—小伙伴对王戎态度的反应—王戎的回答—小伙伴尝李子—相信王戎的话。

(2)师生根据本文的内容顺序,引导学生一起背诵。

(3)同桌之间互相背诵,交流背诵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试背,针对识记不太清楚的情况,引导其他学生分享识记方法,教师适时指导。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背诵课文,教师巡视,针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

(6)全班一齐背诵课文。

2.复述课文。

(1)指名学生回顾复述故事的方法,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归纳指导。

①明确复述时要使用的人称,弄清楚人物关系。

②将原文的句子进行压缩或转换,如文中出现的直接引语,复述时可以变成间接引语,原文的复合句可以变成简单句。

③语句要连贯,注意连接词语的使用,注意不要断断续续,也不要重复某个词或某句话。

(2)引导学生在本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明确本课的复述提纲。

故事的起因—经过(要有人物的对话)—结果(揭示故事道理)。

(3)出示复述要求,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①可以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②能把故事讲清楚,生动、有创造性。

(4)小组合作梳理故事情节并对内容进行扩充,教师巡视指导。

(5)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故事,其他学生评议,评选出“故事大王”。

板块三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