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244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II五理综生物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五)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生物部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重庆一中高三一模·1)下列与某些化合物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可既是某代谢过程的反应物又是该过程的生成物

B.有的蛋白质有催化作用,有的蛋白质却有调节作用

C.DNA和RNA分别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D.磷脂是所有细胞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2.(2015·浙江嘉兴等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1)右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过程中细胞内DNA数目加倍

B.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在丁时期

C.丙→戊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相等

3.(2015·陕西五校高三一模·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

这是由于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诱变产生抗药性变异。

B.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演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

4.(2015·宿州高三第一次质检·22)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D.效应T细胞的作用

5.(2015·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练习·41)从湖泊的不同深度采集到4种类型的浮游植物(I、II、III、IV),测定了每种类型的光合作用速率,如下图1所示。

图2是该湖泊中的部分食物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1可知,在最深处采集到的是浮游植物IV

B.由图1可知,浮游植物II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IV

C.由图2可知,若该湖泊被DDT污染,则e鱼体内DDT含量最高

D.由图2可知,若鱼c数量增多,则短期内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多

6.(2015·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统考·11)下图表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的同一个细胞中

B.图中①②所示的过程分别在细胞核、核糖体中进行

C.③④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

D.该图只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过程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

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

29.(2015·江苏泰州高三一模·26)长江江心洲是由上游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

将某江心洲湿地从近水边到岸边的区域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如下图一所示;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如下图二所示。

图一图二

(1)由图一和图二可以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结构上的差异,该群落的优势种是。

(2)根据江心洲的形成机制分析,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优势取代表明,适者生存是通过实现的。

(3)许多地方将江心洲开发成旅游景区,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在江心洲大力营造人工林,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4)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表面,有效防止了水生生物附着生长,但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水,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若想探究内江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应为:

牛肉膏、蛋白胨、NaCl、H2O、琼脂和等。

30.(2015·江苏省苏州市2015届高三2月调研·28)(6分)FX17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感染宿主细胞后,先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其中母链称为正链DNA,子链称为负链DNA)。

转录时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mRNA。

下图为FX174噬菌体的部分基因序列及其所指导合成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用图示Met,Ser等表示)序列。

(起始密码:

AUG;终止密码:

UAA,UAG,UGA)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与宿主细胞DNA的正常复制过程相比,FX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形成复制型双链DNA分子过程不同之处在于

(2)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48%,mRNA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33%,23%。

则与mRNA对应的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3)基因D序列所含碱基数比基因E序列多个,基因E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mRNA上的终止密码是

(4)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导致基因D表达过程合成的肚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Q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中碱基替换情况是

(5)一个DNA分子上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除了可以节约碱基、有效地利用DNA遗传信息量外,其主要的遗传学意义还包括。

31.(2015·重庆七校高三期末联考·31)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叫做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

半乳糖在身体中形成半乳糖脂,是构成神经系统的重要原料,又和其它糖类一样,作为能量的来源。

把半乳糖导入糖类的通常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C)。

它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示意如下:

已知控制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的基因(设显性基因分别为A、B、C)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

(1)从半乳糖在人体内正常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结果与权威部门发布的不相符,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下表是一个患者家庭中某半乳糖血症患者及其父母与正常人体内三种酶的活性比较:

(表中数值代表酶活性的大小,且数值越大酶活性越大)

平均活性μM转换/小时/g细胞(37℃)

酶①

酶②

酶③

正常人(AABBCC)

0.1

4.8

0.32

半乳糖血症患者

0.09

<0.02

0.35

患者的正常父亲

0.05

2.5

0.17

患者的正常母亲

0.06

2.4

0.33

①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

②写出患者的正常父亲的基因型:

_______,若患者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______。

32.(2015·浙江嘉兴等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43)

(1)在高温环境中,植物能通过释放脱落酸来促进休眠。

右图表示一个验证脱落酸促进叶柄脱落的实验,1~4号是剪去叶片的叶柄,对1号做了如图所示的处理,应选择号作为对照组,处理是。

(2)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

计划验证这两种激素在大麦种子α-淀粉酶合成上存在拮抗作用(指一种物质的作用被另一种物质所阻抑的现象),步骤见以下图解。

①实验原理为:

②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并预测实验结果(在表格中用“高、中、低”来表示麦芽糖的相对含量)。

(二)选考题

39.[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2015·青岛高三统一质检·35)办公和学习产生大量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能源乙醇。

下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①环节所需的微生物若来自土壤,要统计土壤样品中该活菌的数目,宜采用法接种,根据土壤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就能大约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

(2)分解废纸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分解成。

(3)④接种的微生物是,为降低乙醇生产成本,可利用技术使酶能够重复使用。

(4)纸张加工过程中,有时要加入一些由植物芳香油制成的香精,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等(至少写出2种);也可以用植物色素使纸张着色,根据植物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可以考虑使用法提取植物色素。

40.[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2015·重庆巴蜀高三一模·9)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

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

请根据以上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通过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前,需要根据这两个基因的一段已知核苷酸序列来合成。

(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

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

请判断哪一引物对需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

__________。

(3)图1步骤③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

(4)为将外源基因转入马铃薯,图1步骤⑥转基因所用的细菌B通常为。

(5)对符合设计要求的重组质粒T进行酶切,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根据图1中标示的酶切位点和表2所列的识别序列可知,采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得到DNA片段是_________种。

(6)构建重组DNA分子所用的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分别作用于图中的

处,(填“a”或“b”)

(7)若将目的基因成功导入马铃薯细胞后通常需用到技术得到马铃薯植株。

该技术的核心步骤是与再分化。

(8)马铃薯块茎合成淀粉时需要酶A的催化,若要获得马铃薯块茎生物反应器,则在构建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表达载体时,应选择基因的启动子。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五)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考查对知识的识记.

【解析】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以及识图能力。

【解析】由图可知,甲→乙的过程为DNA复制过程,这时细胞内DNA数目加倍,A正确;丁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B正确;该图如果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丙→戊的过程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戊阶段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每条染色体仅含1个DNA分子,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相等。

【易错分析】根据图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结合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判断可能表示的分裂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特征。

3.B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解析】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是药物对病原体选择的结果,A错误;生殖隔离是指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B正确;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的,它们同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C错误;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大量使用煤炭对桦尺蠖进行了选择,出现了较多的黑色桦尺蠖,D错误。

【易错警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此时两个种群的个体要么不能交配,要么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4.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把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能说明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细胞凋亡,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

D正确。

5.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知识。

【解析】随着湖水深度增加,光照强度减弱,图1中IV在较弱的光照下光合速率较高,则该植物是深处采集;在较弱的光照下,IV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II,在较强的光照下,二者相反;食物网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图2中e营养级最高;c数量增多,则数量减少,对浮游植物的食用量减少,浮游植物增加。

6.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同一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基因1和基因2在同一细胞中都含有;①为转录,②为翻译,前者在细胞核中进行,后者在核糖体上进行;③④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基因不同;图中两种红细胞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性状,黑色素的产生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9.

(1)水平草芦

(2)核心生存斗争

(3)直接整体性

(4)抵抗力三丁基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以及微生物培养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

(1)由图一和图二可知,该湿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由图二可知,草芦的数量最多,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2)根据江心洲的形成机制分析,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群落演替过程中,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3)旅游景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在江心洲大力营造人工林,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4)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水,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从而使水体中生物的种类减少,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若想探究内江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应制备含三丁基锡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

30.

(1)模板、酶不同(或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不需要解旋酶)

(2)22%(3)183UGA(4)T→C(5)参与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解析】

(1)宿主细胞DNA为双螺旋结构,复制时需要四个条件分别为模板:

DNA的每一条链;原料:

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酶:

解旋酶、DNA聚合酶;能量:

ATP。

FX174噬菌体的DNA为单链,感染宿主细胞后先以正链为模板合成负链,从而构成双链DNA,此过程模板为单链DNA;不需要解旋酶;其他原料和能量不变,因此不同之处在于模板和酶。

(2)mRNA上G为33%,由此可推出DNA模板链上C为33%;DNA模板链上G为23%,则DNA分子对应区段G+C=33%+23%=56%,A+T=100%-56%=44%,A=T=22%。

(3)据图可知基因D从起始到终止一共含有152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基因E从起始到终止一共含有91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基因D比基因E多出152-91=61个氨基酸,一个氨基酸由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密码子有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FX174噬菌体的基因为单链,故基因D比基因E多出61×3=183个碱基。

基因E终止处碱基为TGA,则其对应的负链上的碱基为ACT,mRNA上的终止密码为UGA。

(4)该基因突变是由于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引起的,故异亮氨酸的密码子中第2个碱基U变

为了碱基C成为苏氨酸的密码子,相应的则是模板链(负链)中A替换成了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基因(正链)中T替换为了C。

(5)重叠基因不仅可经济利用基因组,而且可能起表达调控的作用。

31.

(1)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2)调查的群体小取样不随机

(3)①基因的自由组合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AaBbCc7/16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

【解析】

(1)通过图中代谢图解分析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以是多对基因控制一种性状。

(2)该学习小组调查的人群数量太少,且有可能并非随机调查。

(3)由于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从图中数据可看出,此遗传病为数量性状的遗传,即酶活性的大小决定于显性基因的数量,显性纯合体中的某种酶的活性是杂合体中该酶活性的2倍,隐性纯合体则近似于零,故可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三个个体的基因型是:

AAbbCC(半乳糖血症患者)、AaBbCc(患者的正常父亲)、AaBbCC(患者的正常母亲),正常孩子的基因型A_B_C_,概率为3/4×3/4×1=9/16,故该夫妇再生一个半乳糖血症患者的概率为1-9/16=7/16。

14.

(1)2不含脱落酸的羊毛脂

(2)①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与本尼迪特成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麦芽糖浓度成正相关

组别

蒸馏水处理组

脱落酸处理组

赤霉素处理组

脱落酸+赤霉素处理组

麦芽糖含量(g/mL)

(对照组1分,3组实验组1分,因变量1分,结果全对1分;脱落酸+赤霉素处理组的结果只要不填高就可以;蒸馏水处理组不能表示为“不处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

(1)验证脱落酸促进叶柄脱落实验,自变量是脱落酸的有无,因变量是叶柄脱落与否,2号叶柄与1号位置相同,因而可选作对照组,在切口处放一不含脱落酸的羊毛脂。

(2)①在验证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步骤可以得出实验原理为:

萌发的大麦种子中有淀粉酶,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与本尼迪特成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麦芽糖浓度成正相关。

②根据题意实验分蒸馏水处理组、脱落酸处理组、赤霉素处理组、脱落酸+赤霉素处理组,记录麦芽糖的相对含量,设计表格。

39.【答案】

(1)稀释涂布平板法菌落数

(2)纤维二糖葡萄糖

(3)酵母菌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

(4)蒸馏、压榨、萃取萃取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微生物筛选与培养、芳香油的提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实验操作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解析】

(1)对微生物计数,宜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法接种,根据土壤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大约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

(2)纤维素酶为复合酶,由3种组分组成的,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3)乙醇可通过酵母菌来生产。

为降低乙醇生产成本,可利用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技术使酶能够重复使用。

(4)芳香油的提取有蒸馏、压榨、萃取等方法;可以根据植物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可以考虑使用萃取法提取植物色素。

13.

(1)耐高温引物

(2)引物对B(3)否

(4)农杆菌(5)21(6)aa

(7)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和再分化

(8)酶A

【命题立意】旨在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计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1)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高温解链过程,因此使用的DNA聚合酶具有耐高温的特性.通过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前,需要根据这两个基因的一段已知核苷酸序列来合成引物。

(2)耐高温的DNA分子中通常含有G与C碱基比例大,因为它们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因此稳定性强.引物B中含C与G的碱基对较多,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

(3)多种限制酶切割,形成不同的切割位点,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就没有专一性要求。

(4)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农杆菌做受体细胞。

(5)据图分析,用EcoRI酶和SmaI酶切割质粒产生了M、N两个片段,如图I-②过程只能产生一种DNA片断。

(6)构建重组DNA分子所用的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分别作用于图中的a、a处,即磷酸二酯键。

(7)若将目的基因成功导入马铃薯细胞后通常需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马铃薯植株.该技术的核心步骤是脱分化与再分化。

(8)马铃薯块茎合成淀粉时需要酶A的催化,若要获得马铃薯块茎生物反应器,则在构建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表达载体时,应选择酶A基因的启动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