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157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doc.docx

《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doc.docx

精选教育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2doc

(时间:

45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位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解析:

选B。

材料涉及“王权”、“继承”问题,排除C、D。

禅让制“传贤”,而王位世袭制“传子”,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

2.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解析:

选C。

结合史实可知A项“立七十一国”体现分封制,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西周时在今山东地区设立齐国和鲁国,B项体现分封制,故B项错误;从“为之郡邑”可知反映的是设立郡县,故没有体现分封制,故C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分封制度下诸侯有朝觐述职的义务,反映分封制,故D项错误。

3.“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解析:

选A。

根据题中信息“商朝晚期……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可知宗法世系观念大大加强,故A项正确;“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不能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题中材料并不能得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只能得出宗法制观念加强,不能得出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故D项错误。

4.1964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有铭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制定法律,中国进入法治社会

B.嬴政确立了皇帝称号

C.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

D.秦统一了度量衡

解析:

选A。

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法律为君主服务,故A项表述明显错误。

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解析:

选C。

考查古代政治制度。

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即秦废分封,行郡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B、D三项是科举制的意义,与题意不符。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这一措施(  )

A.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

B.确立了汉初的大一统

C.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对立

D.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

解析:

选C。

此题首先考查学生对《封建论》中“封建”一词的理解,此处的封建是指分封制,材料说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的这种政治制度使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便出现了分裂国家的事件,所以A项错误。

这种措施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故B项错误。

D项错误,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并不是郡国并行制。

7.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解析:

选C。

根据书本知识可知隋唐政治制度应为三省六部制,它属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B项错误。

皇权达到顶峰应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D项错误。

相权虽然一分为三,但相互之间有合作,不是独立施政,A项错误。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皇权独尊。

故C项为最佳答案。

8.《宋史·包拯传》记载:

包拯在宋代曾依次担任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要职,他分别执掌(  )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解析:

选A。

御史中丞负责监督百官,三司使掌管财权,枢密副使管理军政。

9.《后汉书》记载:

“马严,字威卿。

拜御史中丞,赐冠帻衣服车马。

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

”由此可见,马严(  )

A.掌公卿章奏,纠察百官,权力颇重

B.职权上属于地方官员,与刺史互补

C.其官位在东汉位列三公,位高权重

D.其监察职权能左右皇帝的决策大权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监察制。

据“御史中丞”中“御史”二字可知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举劾案章”、“百寮惮之”可知权力颇重,故A项正确;御史中丞属于中央官员,故B项错误;御史中丞汉朝时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对三公、九卿有弹劾之权,故C项错误;皇权至上,监察职权并不能左右皇帝的决策权,故D项错误。

10.史载: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解析:

选A。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因此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B、C两项错误。

但内阁可以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故A项正确。

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D项错误。

11.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处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解析:

选D。

依据“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和所学知识可知D项所述符合题意。

12.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C.维护人民的利益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解析:

选D。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与题干中“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制,当代中国也实行中央集权制,这与题干中“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的信息不符,并且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故B项错误;C项与“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相矛盾,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制度设计在理论上都以尊君、卑臣和愚民为前提,来维护家天下的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分别是什么制度?

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0分)

(2)简述宋朝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其影响。

(16分)

解析:

(1)问考查中国古代西周、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及其作用。

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和“郡”可概括为分封制和郡县制;其作用结合教材分别回答。

(2)问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措施根据材料从“兵”“财”“政”三方面回答,影响要注意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同时要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

(1)分封制,郡县制。

通过分封制,扩大了周人的统治范围;郡县制加强了秦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措施:

全国精兵编入禁军,由中央控制;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影响:

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财政负担;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

……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

“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

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

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6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8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从“皆世族”的信息判断其选官的主要依据。

第二小问联系西周宗法制即可。

(2)问,从材料二“惟问中正”和材料三“余为中正”,判断其主要依据是九品中正制的相关规定。

共同特点应和科举制开放公开的选举特点相比较思考。

第(3)问,比较型的题目要先寻找角度确立比较项。

如选官的标准、范围、开放程度等。

再比较两者在此角度范围内有什么变化作答。

第(4)问,影响注意两个角度要答全,即对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和对西方相关制度的影响。

答案:

(1)主要依据:

血缘。

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2)原因:

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

封闭性、垄断性。

(3)选官形式:

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

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

不断扩大;选官特点:

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4)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备用卷(教师用书独具)

(时间:

45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曾提到:

“中国的封建制度只有古代商周间的一段。

”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提示信息“商周间”可知,“封建制度”应是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2.《资治通鉴》记载: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解析:

选A。

分封制下,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制度。

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A项正确;B、D项题干无从反映,也不符合史实;C项易误选的原因是对分封制的错误理解与基于题干表面的认识。

3.《钱氏家训·家庭》载: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反映出古代家族(  )

A.具有广结善缘的行举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行善济世的乡风礼俗

解析:

选C。

从材料信息看,如果家庭富裕了,就应该提携宗族,设置私塾、赈济亲朋等,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关系,说明古代家族浓厚的宗法观念,故选C项。

4.打破“官有封建”,从而确立起“官无封建”的制度设计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君主专制

解析:

选C。

“官有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官无封建”指的是郡县制,故本题选C。

5.

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选官的制度,而不是以门第、世袭为标准。

6.省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其开端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

选D。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7.“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解析:

选B。

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即位后,此官位即空缺,反映出唐代皇权的至高无上,选B项。

8.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  )

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

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

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

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

解析:

选C。

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但三省官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故选C项。

9.“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

其伐辽,一日内六召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

”(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看,宋太宗在讨伐辽国的时候,多次召开枢密院会议,而中书宰相却“不预闻”,说明宰相权力受到较大削弱,故选D项。

10.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是因为他们都(  )

A.提高丞相地位    B.重视儒家思想

C.强化中央集权    D.大力发展工商业

解析:

选C。

三个君主的共性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汉武、宋祖均削弱宰相地位,秦始皇用法家治理天下,三者都主张重农抑商,故其他三项错误。

11.史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率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能力。

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没有实权,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②错误。

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没有实权,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故④不正确。

12.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根本上包括两点,即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以上四小项均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历史上对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颜元《习斋四存编》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12分)

(2)据材料三,分析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认识。

(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概括李斯的观点是分封子弟,后世疏远,导致相互攻击;结合材料二概括柳宗元的观点是分封制下统治者素质不高。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唐为了提高官员素质,实行科举制。

(2)问结合材料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收万方以自私”,体现了郡县制是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现“自私”的手段。

第(3)问原因是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及个人学识等的差异。

答案:

(1)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证。

政治制度:

郡县制、科举制。

(2)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

(3)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学识修养等。

14.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

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

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12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三省六部制。

(1)问,材料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其组织形式依据教材知识不难回答;第

(2)问,从“利”“弊”两个角度回答,“利”在减少决策失误和分化相权,“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

“弊”在“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影响行政效率;第(3)问,可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以及“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

(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间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

(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