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3069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6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13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13

一、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13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13

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13

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14

五、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14

六、和谐湖北建设取得新成效14

第二章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15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期16

二、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期16

三、城镇化加速推进期16

四、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期16

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期16

六、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期16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17

一、指导思想17

二、主要目标18

第二篇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20

第四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20

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20

二、加快推进圈域一体化20

三、推进重点示范区建设21

第五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21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1

二、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22

三、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2

第六章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22

一、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23

二、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23

三、着力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23

四、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23

五、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23

第三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4

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4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4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4

三、新材料产业24

四、生物产业24

五、节能环保产业25

六、新能源产业25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25

第八章制造业26

一、汽车产业26

二、石化产业26

三、冶金工业27

四、装备制造业27

五、纺织产业28

六、轻工业28

七、船舶工业29

八、建材工业29

九、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30

第九章建筑业30

第十章现代农业30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0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31

三、提升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水平31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32

五、提高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32

六、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33

第十一章服务业33

一、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3

二、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34

三、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35

四、营造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35

五、推进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35

第十二章旅游业36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36

二、打造旅游精品名牌36

三、壮大旅游市场主体36

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36

五、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37

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37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37

第十三章城镇化建设37

一、推进人口城镇化37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37

三、支持城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38

四、加快县域城镇发展38

五、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39

第十四章新农村建设39

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39

二、改善农村面貌39

三、培养新型农民40

四、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40

第十五章推进城乡一体化40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40

第十六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41

一、重点开发区域41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41

三、农产品主产区42

四、禁止开发区域42

第十七章县域经济42

第十八章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42

第十九章开发区43

第二十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43

第六篇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44

第二十一章综合交通运输44

一、加强铁路建设44

二、健全公路网络44

三、加快发展航运44

四、构建民航发展新格局44

五、增强邮政服务能力45

六、完善管道布局45

七、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45

第二十二章水利基础设施47

一、强化防洪减灾体系47

二、完善排涝灌溉工程体系47

三、加强民生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47

第二十三章信息基础设施47

一、有效配置和优化完善网络资源47

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48

第二十四章能源产业48

一、积极发展电力48

二、合理消费煤炭48

三、保障油气供给49

四、加强能源储备49

第七篇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49

第八篇保障和改善民生55

第三十一章医疗卫生57

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57

二、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57

三、巩固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58

四、建立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58

五、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58

第三十二章住房保障58

第九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59

第十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4

第十一篇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67

第十二篇建设和谐湖北71

第十三篇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74

第五十五章实施机制80

一、目标任务分解80

二、协调机制80

三、分类实施机制80

四、评估修订机制80

第一篇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提出并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全面启动“两型”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改革开放最有成效、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多项指标增幅创历史新高,为全省“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比规划目标高3.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6∶49.1∶37.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全省粮食连续7年增产,油菜和淡水产品产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5∶1。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取得重大进展,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7个产业的销售收入先后跨过千亿元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8万家,完成增加值6136.5亿元。

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激光器、维生素、生物农药、电动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技术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8%。

建筑业发展迅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服务业发展提速,增加值年均增长13.8%以上,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文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武汉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结构升级加快。

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9.4亿元,年均增长17.7%。

农村消费年均增长率比城市高1.1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9%。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2%,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五年投资总额累计达3.2万亿元,年均增长29.6%,超规划目标1.1万亿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达884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

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步伐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

武广、武合客运专线的开通使湖北在全国较早进入高铁时代,武汉成为首批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

五年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295公里,总里程达到3319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总里程达到3673公里,上升到全国第六位。

城市轻轨、城际铁路、地铁等现代先进快捷交通设施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

武汉天河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三期顺利启动,年客流量达到1200万人次。

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建成投入运营,汉江航道整治工程顺利推进,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全面开工,武汉新港、黄石、宜昌、荆州等港口建设进展顺利。

火电、水电和风电、核电、太阳能等能源建设全面推进,五年新增发电装机1250万千瓦。

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兴隆枢纽、引江济汉工程全面启动。

  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就业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52.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58元和5832.3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3.5%。

全省贫困人口减少200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省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实施。

覆盖全省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十一五”时期新增廉租住房保障42.2万户,经济适用住房保障1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9.39万户,扶贫搬迁5.39万户。

教育事业发展出现可喜变化。

实现了由重点解决“上学难”向重点提高教育质量的转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

科技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数和科技人员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建设全国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人口增长趋于合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取得新成就,省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成功承办“八艺节”,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23个血吸虫重疫区人畜感染率降至3%以下,有效预防和处置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竞技体育实力得到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提前一年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设市城市及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

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和神农架生态补偿试点正式启动,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和低效林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森林覆盖率达到38.46%。

水环境不断改善,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和洪湖、梁子湖生态保护工程等进展顺利。

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顺利推进。

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推行。

  五、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级“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批复的“56531”改革方案顺利实施。

70多个国家部委(单位)与我省签订了部省合作共建协议(备忘录)。

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水利管理体制、城中(郊)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改革稳步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大型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务,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5%,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2家,境外上市公司5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89亿美元,年均增长21.9%;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1亿美元,年均增长12.2%,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湖北。

新增国家级开发区4个。

东西湖B型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顺利推进。

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营机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5.9亿美元。

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美国、韩国等国家相继在汉设立领事馆。

  六、和谐湖北建设取得新成效

  城乡社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市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区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安全生产事故数量连续五年下降。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社会服务与管理不断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一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了全省社会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继续加强。

“法治湖北”、“平安湖北”、“文明湖北”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总结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开放不够、发展不够仍然是我省的最大实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进一步凸显,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三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

四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回顾和总结过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展望和面向未来,我们坚定信心,抢抓发展机遇,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必将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有利于我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为我省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新一轮技术创新加速推进,为促进我省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三基地一枢纽”,着力构建“两纵两横”经济带,为我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武汉市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充分认识和分析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沿海发达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有利地位,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我省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迈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期

  我省既有后发地区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又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还有突出的科教人才优势,正处于积蓄能量的释放期、爬坡过坎的发力期和潜在优势的转化期。

国际国内的发展格局深度调整,各种机遇的叠加,将进一步凸显我省的综合优势,“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大有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

  二、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态势,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将成为推动我省快速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城镇化加速推进期

  加速推进城镇化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我省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大,具有加速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力。

在国家政策推动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新期待的驱动下,“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更是推进城镇化的加速期。

  四、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期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粗放型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锲而不舍地推进先进制造业、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富有特色地发展现代农业,将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期

  “十二五”时期,全省人民群众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等有更多新期待,在努力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六、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期

  “十二五”时期,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化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深层次矛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科学发展是解决湖北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湖北,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体现就是推进跨越式发展。

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转型,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突出以下宏观导向:

  ——坚持跨越式发展。

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转型发展。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创新发展模式,把发展转换到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内需外需“双轮”驱动的轨道,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积极完善区域政策,大力推动区域合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区域特色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大力推进科技、文化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教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北,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

紧紧围绕“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二、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突破6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6%;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五大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跨越50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47∶4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新格局。

  ——“两型”社会建设加快。

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修复。

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末明显减少,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重点水域水质进一步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体育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有效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省。

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显著增加。

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90万人。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

加快建设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成中部地区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专栏3:

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新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是体现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要求。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其中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表明政府期望发展的方向,主要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实现的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