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3047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

《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

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

2020年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主要来自于       、      、  和     四个方面。

  2、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按其组织形式又可以分为和  。

  3、皮亚杰认为,和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

  4、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和  四个发展阶段。

  5、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心理发展表现为一种过度性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从具体到抽象;、、、 、。

  6、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对应,一般有数量与数量的对应、、  和四种。

  7、“把红色的图形放在一起”是按分类;“把是两个的图形放在一起”是按分类。

  8、对应比较的三种主要形式是、和。

  9、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对的评价,二是指对的评价。

  二、判断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中班幼儿认识时间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间概念。

()

  2、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

  3、排序是根据物体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序。

()

  4、认识与区别“1和许多”是中班的数学学习内容之一()

  5、对两个(组)以上物体的数或量的比较称为复杂的比较。

()

  6、基数是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数。

()

  7、幼儿空间方位认识的教学内容分布是:

小班认识上下、中班认识前后、大班认识左右。

()

  8、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小班的数学学习内容之一。

()

  9、幼儿数数时会受到物体大小和排列位置的影响,由此说明幼儿尚处于一种死记硬背式的记数水平。

()

  10、了解、分析儿童的发展水平是设计数学教育活动的第一步。

()

  三、概念题:

(每题5分,共20分)

  1、自然测量

  2、数图

  3、排序

  4、分类

  四、简答题:

(每题7分,共28分)

  1、如何理解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原则?

  2、什么是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

试比较其与正式数学活动的不同点。

  3、简述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一般过程。

  4、何谓等分?

试举例说明等分的二种教学方法?

  五、分析设计题:

(17分)

  何谓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试以大班“量的比较”为活动内容,设计一则正式的数学活动。

(写明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材料及基本过程或玩法。

 参考答案:

  一、

  1、儿童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特性;学习心理学的理论

  2、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3、同化、顺应

  4、说出总数,按群计数

  5、从同化到顺应、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个别到一般、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6、形状与形状的对应、物体与位置的对应、各种关系的对应

  7、物体的外部特征,数量

  8、重叠式,并放式,连线式

  9、儿童发展状况,数学教育活动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

  1、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粗细、高矮等。

(4分)它是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育内容之一。

(1分)

  2、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排列形式画成的图片叫数图。

  3、

  4、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

(2分)

  分类的形式有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按物体用途分类、按物体材料分类、按数量分类、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等。

(3分)

  四、

  1、科学性原则是指活动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必须科学。

(1分)

  内容的科学性——知识的正确性、内容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3分)

  方法的科学性——根据内容性质及幼儿年龄特点选方法、一个活动中方法不宜过多。

(3分)

  2、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活动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具、玩具,引发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的数学活动。

(4分)比较不同(3分)

  3、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一般过程:

  由上下——前后——左右的发展顺序(3分)

  由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过程(2分)

  由近及远的区域扩展(2分)

  4、等分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

(3分)

  讲解演示法、操作法(具体实例说明,各2分)

  五、

  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

(4分)它是一种集体活动的方式。

(1分)它是经过事先计划的。

(1分)

  设计基本分:

8分(其中名称和目标2分;材料2分;过程4分)

  设计新颖性:

5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皮亚杰认为,和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

  2、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和

  四个发展阶段。

  3、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有两条基本思路:

一是以为逻辑起点,直线式编排活动内容;而是以儿童的为起点,整合式编排活动内容。

  4、排序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5、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三个方面。

  6、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排列形式画成的图片叫。

  7、在等分的教学中,学前期只要求学习二等分和。

  8、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心理发展表现为一种过度性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从具体到抽象、、、、

  、。

  9、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是从到欧式图形。

  10、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发展性原则、、、以及系列性原则。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

  2、量的排序是把物体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序。

()

  3、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只需要考虑儿童的发展就可以了。

()

  4、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理解类包含的观念。

()

  5、幼儿空间方位认识的教学内容分布是:

小班认识上下、中班认识前后、大班认识左右。

()

  6、在拓扑几何中,三角形和圆形是几乎等价的。

()

  7、认识与区别“1和许多”是中班的数学学习内容之一()

  8、量守恒的教学不能添加干扰因素,只能通过变换图式的方法进行。

()

  9、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是指对学前儿童数学发展状况的评价。

()

  10、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数字是中班的数学教学内容之一。

()

  三、概念题

  1、自然测量(6分)

  2、计数(7分)

  3、守恒(7分)

  四、简答题:

(每题9分,共27分)

  1、何为寻找法?

其具体形式有哪些?

  2、简述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

  3、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动向

  五、分析设计题:

(23分)

  何谓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试以小班“区分1和许多”为活动内容,设计一组正式的数学活动。

(写明活动的目标要求、材料及基本过程或玩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同化顺应

  2、说出总数按群计数

  3、学科逻辑生活经验

  4、按次序规则排序按特定规则排序

  5、操作技能

  6、数图

  7、四等分

  8、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同化到顺应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9、拓扑图形

  10、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概念题

  1、自然测量:

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粗细、高矮等。

它是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育内容之一。

  2、计数:

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每个数字与一个集合内的每个元素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用数字来表示。

它是一种一切活动都具有的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

  3、守恒:

是指个体能够不因物体的外在形状的变化或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正确地感知物体的数、量、形。

  四、简答题

  1、寻找法是让儿童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者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其具体形式有以下三种:

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

  2、由上下——前后——左右的发展顺序;

  由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过程;

  由近及远的区域扩展。

  3、重视数学学习中的操作和多感官体验;

  重视提供基于情境的数学学习和交流;

  重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

  重视儿童非正式数学能力的培养。

  五、分析设计题

  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

(5分)它是经过事先计划的;

(1)内容是专门指向数学的,而不是综合的;(1分)是一种集体活动的方式。

(1分)

  设计基本分:

9分(其中名称和目标2分;材料2分;过程5分)

  设计的合理性:

3分

  设计新颖性:

3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主要来自于     、     、  和        四个方面。

  2、皮亚杰认为,和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

  3、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心理发展表现为一种过度性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从具体到抽象;、、、  、。

  4、寻找法是让幼儿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的一种方法,其具体的形式可以有三种:

一是,二是,三是。

  5、集合的表示方法一般有列举法、描述法和。

  6、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和  四个发展阶段。

  7、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对应,一般有数量与数量的对应、、  和四种。

  8、所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     (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作为 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粗细、高矮等。

  9、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原则是指 和必须科学。

  10、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对的评价,二是指对的评价。

  二、判断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皮亚杰认为,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其思维发展是一种再现和前逻辑思维的特征。

()

  2、中班幼儿认识时间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间概念。

()

  3、排序是根据物体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序。

()

  4、对两个(组)以上物体的数或量的比较称为复杂的比较。

()

  5、序数是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数。

()

  6、幼儿数数时会受到物体大小和排列位置的影响,由此说明幼儿尚处于一种死记硬背式的记数水平。

()

  7、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数字是大班的数学教学内容之一。

()

  8、绳子、小棒、直尺都可以作为幼儿自然测量的工具。

()

  9、图形

 进行二等分,可以有五种不同的等分形式。

()

  10、量守恒的教学不能添加干扰因素,只能通过变换图式的方法进行。

()

  三、概念题:

(每题5分,共20分)

  1、计数

  2、归纳法

  3、等分的含义及形式

  4、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

(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2、简述将感知集合的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数前教育的意义和依据

  3、什么是操作法?

运用操作法应注意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原则?

  五、分析设计题:

(17分)

  何谓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试以中班“学习(或复习)8的组成”为活动内容,设计一组正式的数学活动。

(写明活动的目标要求、材料及基本过程或玩法。

 参考答案:

  一、

  1、儿童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特性;学习心理学的理论

  2、同化、顺应

  3、从同化到顺应、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个别到一般、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4、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运用记忆表象寻找

  5、集合图法(或韦恩图法)

  6、说出总数,按群计数

  7、形状与形状的对应、物体与位置的对应、各种关系的对应

  8、自然物;量具

  9、设计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

  10、儿童发展状况,数学教育活动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

  1、计数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每个数字与一个集合内的每个元素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用数字来表示。

(4分)它是一种一切活动都具有的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

(1分)

  2、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称为归纳法。

(4分)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1分)

  3、等分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

(2分)其形式有等分平面图形、等分几何体和有规则的物体。

(2分)幼儿园主要学习的是二等分和四等分。

(1分)

  4、指除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的,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3分)举例(2分)

  四、

  1、

(1)诱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学习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

  (3)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4)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数学启蒙,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5)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2、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有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

  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3、操作法是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摆弄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以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分)运用中要注意明确操作顺序(1分);创设一定的操作条件(1分);交代操作目的、要求及方法(1分);注意体现年龄差异(1分)。

  4、科学性原则是指活动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必须科学。

(1分)

  内容的科学性——知识的正确性、内容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3分)

  方法的科学性——根据内容性质及幼儿年龄特点选方法、一个活动中方法不宜过多。

(3分)

  五、

  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

(4分)它是一种集体活动的方式。

(1分)它是经过事先计划的。

(1分)

  设计基本分:

8分(其中名称和目标2分;材料2分;过程4分)

  设计新颖性: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