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871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docx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docx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

密级

公开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

曹涛

(2010031131)

 

指导教师姓名:

陈如霞

职称:

副教授

单位:

历史与社会文化系

专业名称:

地理科学

论文提交日期:

年月日

论文答辩日期:

年月日

学位授予单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年月日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途径的探讨

——以贵州盘县英武乡为例

曹涛

(201003113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提高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必须因地制宜的在发展大城市的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贵州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本文从盘县英武乡是一个资源丰富,但长期处于欠发达的状态,就怎样可持续健康的发展英武乡的小城镇问题做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对策

ExplorethedevelopmentofsmalltownsinGuizhoupoormountainousroute

-CaseStudyofGuizhouPanxianYingwuTownship

CaoTao

(2010031131)

(Departmentofhistory,QiannanNorm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Duyun558000,Guizhou)

Abstract:

Thelevelofurbanizationisbothanimportantindicatortomeasurethedegree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ivilizationofacountryandregion,butalsoanecessaryconditionforacceleratedeconomicdevelopment.ToimprovethelevelofurbanizationinGuizhouprovinceinthedevelopmentoflargecitiesmustbeadaptedtolocalconditions,whilespeedingupconstructionofsmalltownsinGuizhouurbanizationistheonlyway.ThisarticleisfromthevillageYingwuofPanxianaresource-richbutunderdevelopedstateofthelong-term,smalltownissuesonhowtomakesustainableandhealthydevelopmentofruralvaliantdiscussion,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Guizhou;Poormountainous;smalltowns;DevelopmentStrategies

引言

贵州是中国西部贫困落后的多民族山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条件和长期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致使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下,发展进程缓慢,城镇数量少,等级不合理,在地区上发展又不平衡,有贵阳这样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有刚过温饱线的小山村。

据统计,2012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低于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52.57%近18个百分点。

较低的城镇化不仅制约了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还阻碍了贵州的全面小康建设。

所以,针对贵州的发展现状,研究贵州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对贵州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贵州是我国最落后的省份之一,长期处在我国的“经济洼地”。

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号”,对于长期贫困落后的贵州山区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对此,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战略,怎样发展成为了贵州人民迫切解决的问题。

盘县英武乡地处贵州西部,是贵州山区一个典型落后的小乡镇,是当前贵州山区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虽然具有优良的资源,但是,盘县英武乡却未得到有效开发,长期滞后。

成为了拥有380亿GDP经济大县的一个“经济洼地”,面对新形势,英武乡应审时度势,合理规划,在“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带动下,后发赶超,努力发展,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精品小城镇,构筑出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

一、盘县英武乡概述

盘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是贵州西大门,隶属中国凉都六盘水市,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人口120万,境内聚居着汉、彝、苗、白、回等27个民族,有着独特的区位、交通、资源和大企业集中等优势,被誉了“滇黔锁钥”、“川黔要塞”,“金三角下的一颗明珠”。

英武乡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所辖的一个乡,位于盘县东部,是盘县“东大门”。

下辖6个行政村105个村民组,现有人口22500人。

距老县城城关镇25公里,距新县城红果56公里。

东与黔西南州普安县三板桥镇接壤,南接本县马场乡,西依板桥、城关两镇,北邻旧营乡。

全乡总面积59.54平方公里,有耕地11254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60%以上;最低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1920米,平均海拔1460米,高山、林地、河谷构成全乡的基本地貌。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湿多雨、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温度16.3℃,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10℃,年平均降雨量1900mm,无霜期达275天,日照时数1750小时。

英武乡地处盘(县)普(安)两县交界,盘县经济东环线上,320国道、沪(上海)昆(昆明)高速公路、刚建成的县内英(英武)柏(柏果)二级公路和大(大山)英(英武)二级公路在英武交汇出境、正在建设的沪(上海)昆(昆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横穿而过,主要经济干道封白公路(上午起村封家岭至城关镇白家坑)受益4个村,交通较为便利,已经形成盘县东部交通枢纽。

英武乡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矿产、林木、水域、旅游四大类,具有品种多、储量大、开发易等特点。

特别是煤水资源,尤为丰富。

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6.8亿吨,远景储量高达15亿吨以上,集中于箐脚、大寨、林家屋基三个矿区,目前尚未开发,保存较完整。

英武乡水力资源也比较丰富,常年径流量丰沛的乌都江穿流而过,不仅形成了优美独特的流域风光,如虎跳河大峡谷、龙井河瀑布、林家屋基水库等景点,而且还蕴藏4.8亿千瓦以上的水能,可开发的高达到3亿千瓦以上,前景较为可观。

图1.盘县英武乡位置图

Fig.1YingwuofPanxianLocation

英武乡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业,约占50%,其中以粮食收入为主体,经济作物如西瓜、经果林如接桃等在农业收入中也占有相当比重;养殖业也占一定比重,约30%;劳务收入约占20%。

201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仅376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784元。

二、贵州盘县英武乡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城市化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1]。

目前,在“国发2号文件”的推动下,贵州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存在城镇化水平低下、发展缓慢、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等级结构不合理等通病。

目前大部分城市功能不完善,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英武乡这种小乡镇的发展就更加滞后了,对于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小城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城乡的桥梁,是大中城市生产力向外辐射扩散的承接基地。

因此,小城镇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英武乡小城镇是贵州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盘县经济转型的一种新模式,是3万英武乡人民步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盘县英武乡小城镇现阶段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下,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城镇发展所必备的公共设施

没有充足的水电、整洁的街道和环卫配套服务设施,生产、和生活区混杂并存,城镇面貌小而破旧。

据盘县英武乡派出所户籍管理科统计,全乡现有人口22500人,其中农民21580人,非农业人口仅有920人,非农人口比例仅为4%,基本属于“纯农业乡”。

(二)城镇发展建设没有详细合理的规划,缺乏统一的管理

许多建筑物建造不合理或存在违建的现象,难以突出当地特色。

城镇的综合开发效率低,存在“城镇像农村”的滞后聚落形态。

由于发展和其它原因,英武乡政府功能不完善,缺少引导作用,对城镇的发展没有足够的“掌控力”。

在建成的建筑物中有仅1半以上是上世纪90年代前建造的,没有经过合理规划而成。

近年来建造的也有相当比例的建筑物未经有关部门审批,而违规建成,缺乏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没有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发展规模工业和第三产业

英武乡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能源和独特的风俗,在“国发2号文件”的促进下,英武乡人民没有自力更生,没有打造出以煤水资源为龙头,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物流集散,具有品牌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集一体六盘水特色小城镇。

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缺乏产业基础、缺乏资金、缺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小城镇的发展都没有充分考虑和发挥小城镇的中心功能和特色优势,盲目模仿城市,忽视了小城镇所具有的产业承受能力和空间尺度,不仅影响了小城镇本身的持续协调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对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现难[2]。

(四)劳动力流失严重,缺乏大量高素质技工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在家乡就业,出门打工,造成当地发展缺乏有效劳力。

由于,英武乡周边没有什么大型城市,当地劳动力为了生活,大部分出门打工,留守的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和小孩。

全乡18岁至45岁的青壮年80%以上出门打工,严重的人口流失对当地缓慢的经济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五)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城镇化缺乏动力和后劲

贵州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产业水平联系紧密,全省二三产业比重占总产值列前十的城镇几乎是城镇化水平排全十的城镇[3]。

据统计,英武乡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仅3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就占了260多万元,二、三产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状态。

三、英武乡城镇化的必要性

作为六盘水市重点打造的特色小城镇,英武乡的城镇化发展是中央的要求,省委的战略,人民的期盼,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

推动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转移[4]。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交汇点和接合部,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重要环节,要想良好的发展贵州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快发展英武乡等乡镇的城镇经济发展,是盘县成为西部十强县发展的推动要素之一。

英武乡虽属经济大县的一个乡,但毗邻的马场彝族乡、旧营白族乡、普安县三板桥镇,都是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如果把英武乡建成盘东新的经济中心点,不仅可以增强城镇凝集力,还可以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英武乡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英武乡丰富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赶超优势为发展城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和一定的基础设施为英武乡的城镇化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各级政府部门干事创业的作风为英武乡的城镇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提高英武乡的城市化率,是英武乡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进程对解决念,提高孩子的养育成本,从而降低人口出生率。

城镇化有利于解决生态退化问题。

造成生态退化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对土地、水源、林地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加剧了生态退化。

在生态脆弱区减少居住人口,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是最有效的方式。

城市化为生态移民提供了条件。

考虑到英武乡因众多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所带来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大压力,以及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所造成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城市化对英武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为明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行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数量会不断减少,农民人均收入会不断提高,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压力也随之降低,为生态退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

城市化有利于解决生态退化问题。

造成生态退化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

盘县英武乡的城镇化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是大势所趋,实际是发展根据,政府是政策主导,群众是进步根本。

四、英武乡实现城镇化的具体措施

(一)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建设能源基地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应该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为主线,努力走出一天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路子[5]。

由于英武乡现在基本处于“零工业”阶段,是个纯农业乡。

工业发展水平低下,对于城镇化的带动和支撑力较弱;产业结构层次和集聚程度极低,自身产业无法满足本地就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所以,要想实现英武乡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先让英武乡先工业化。

发展英武乡的城镇经济,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把“纯农业乡”打造成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城镇乡”。

转变现在较为粗放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英武乡能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扩大投资。

以大寨煤田为基础,重点打造以沙姑为中心的新型矿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为英武乡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还可以为英武乡的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矿区应最大程度的吸纳当地人就业,区内居民也可以发展以餐饮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在径流量较大的乌都江上可以修筑多座大型水库,水库不仅可以发出清洁无污染的电能,为英武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能源支撑,还可以把形成的库区变成休闲的旅游景点。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新型工业

首先,英武乡政府应依托优势资源,明确招商引资思路。

英武乡拥有丰富的煤炭和水力资源,能够以此吸引投资者创业。

如煤炭深加工,把原煤就地进行加工成产品再外销。

如今,英武乡蕴藏的煤炭未经过大型开采,基本是“处女地”,政府可以在政策的允许下,放松政策,为商家牵头入住矿区进行开采和深加工,放低企业的准入门槛。

据英武乡政府消息,已规划2014年开始动工建设的年产180万吨英武煤矿一个、已动工建设的年产45万吨捷吉煤矿一个,建成装机9600千瓦大山水电站一个、装机3000千瓦联合水电站一个,这些将为英武乡的城镇化开好头。

其次,英武乡可以利用独特的区位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迁移。

英武乡是东西沪昆线和南北“毕节—六盘水--兴义”的交汇点,不仅可以发展物流业,还可以因背靠西部大市场来承接发达地区的厂家搬迁。

最后,英武乡应多措并举,提高招商成功率。

单一的招商方法已难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多做结合文章,才是提高招商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英武乡拥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政府应加大力度对外宣传,吸引资金和技术设备的注入。

在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发展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如手工业制造,可以把全乡闲时农村妇女合理利用起来,如进行十字绣、服装、小饰品等轻巧活。

在招商引资时,应选择低耗能高技术重实际的产业;在发展物流时,应以诚信为本;在发展工业时,应遵循规律,发展技术型产业[6]。

(三)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打造农家乐特色品牌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经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产品多样化、旅游诉求多元化和开发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既古老又新颖的旅游活动,早以成为旅游者的“新欢”。

英武乡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朴素的乡村风光、古驿道生活及彝族民俗等各种乡村旅游资源,能让旅游者获得更加全面的旅游生活体验。

农家乐是一种以乡村生态景观、农村文化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等为基础,提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7]。

盘县英武乡地处沪昆线上,距贵阳、昆明都只要1.5小时车程,距红果、普安车程仅需20余分钟,是毕节---六盘水市---兴义市的交点之一,东西南北辐射范围广,距旅游市场较近。

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大坪地挑花园、林家屋基水库、长山原始灌木林等景点;农业资源丰富,能种植一般亚热带农作物和核桃、苹果、甘蔗、梨、接桃、西瓜、草莓、杏、杨梅等经济作物;在英武乡完善的交通网构筑下以320国道沿线为主的一些农家乐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可以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游客。

英武乡的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六盘水市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目前保存良好且开发潜力较大的旅游资源。

而且还是实现英武乡实现城镇化的途径之一,是改善全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

英武乡自古是600年盘县古城的交通要塞,徐霞客就是经此地入境盘县。

自古民风淳朴,是“文韵盘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特的彝族风情,加上原料新鲜的农家菜,英武乡可以打造出属于自身特色的乡村农家乐来吸引游客。

英武乡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也可以重点开辟以生态旅游及农业观光旅游的乡村旅游。

以长山黄家坪子山顶千亩草莓基地为源点,把六盘水市西瓜基地——老王地、革拉铺万亩核桃林下种植基地、大坪地桃花园连成一线,可以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生态观光旅游。

(四)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英武乡的城镇化水平低,但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合理科学布局,打造特色小城镇。

当前,大部分人民的观念陈旧,以为城镇化就是单纯的“高楼大厦”,把经济总量当成衡量一切的指标,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脱离了人民群众,以至于无法长效发展[8]。

所以,英武乡人民应自力更生,努力打造自己的家园。

在建设时,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发展。

在规划时可以选址于革拉铺村小树林,那里地形相对平坦,后备土地多。

在进行小城镇建造的时候,应以自然优先,遵从规律。

英武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房屋建设,街道走向都应该顺势而行。

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楼大厦”,而应体现民族风情,本地文化。

使之成为拥有特色的文化城镇、风情城镇、景观城镇。

以人为本,是英武乡城镇化的必行之路。

只有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城镇的协调发展,全面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才能实现英武城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建造时,应加大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如供、排水管网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快科、教、文、卫建设,提高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

英武乡自600多年前有古驿道通过以来,吸纳了四方民俗,是典型的多元文化地区。

在城镇化发展时,应延续地方文化、民俗,打造自身的古镇风情。

(五)发展交通优势,促进物流业发展

盘县英武乡是东西沪昆线和南北毕节——六盘水——兴义的交汇点,可以发展辐射范围广大的物流业,形成以英武为服务点,向外拓展的市场物流业。

服务交通网内地区的物流需求,提高物流质量的同时,对外也很好的宣传了英武乡。

发展物流业离不开市场、交通条件、区位条件及相关政策,英武乡处在“沪昆线”与“毕水兴”的几何交点上,辐射面广,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只要能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建设出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就能很好的沟通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物流发展。

(六)拓宽城镇人口流入渠道,放松户籍管理

盘县英武乡要想发展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就必须先聚“人气”,不仅加大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力度,而且要拓宽外来人口流入渠道。

盘县英武乡拥有2万多农民,这些农民有着和城里过一样日子的梦想,在盘县英武乡城镇化的时候,政府应该帮助这些土生土长的人拥有城镇户籍,帮扶这些人培训劳动技能和就业知识,让他们成为新型城镇的建设者和构成部分。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十年就有20多万盘县户籍的“有钱人”和“技术人”在昆明安家落户,造成了盘县财力和人力的流失。

如果,英武乡能加大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品位,能成为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的热土。

那么,英武乡就具备吸引周边流失人口的能力。

只要有这种吸引力,盘县英武乡的城镇化发展不仅有了人气,而且还有“财力”和“人力”。

(七)进行生态移民

英武乡地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有局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可以由政府引导按有关政策进行移民,让原有农民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新型城镇定居并重建他们的新家园。

在盘县英武乡的现居人口中,还有全乡1/6的左右的英武人居住在大山、东瓜林、匡家寨等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坡上,政府可以在有关政策的指引下,让这些人搬迁到规划建设的新城镇中去成为新的主人,对具有劳动力的移民进行劳务技能培训,引导就业,补充城镇居民。

对其子女,应进行良好教育,让这些移民为新城镇的建设添砖添瓦,能达到新移民居住有保障、致富有路子、就业有岗位、迁出能稳定的效果。

(八)创建城镇体制,努力发展规模城镇。

英武乡是一个单纯的农业乡,乡的体制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应在发展的大环境下努力向“城镇”迈进,并把城镇做大做强。

英武乡因为经济落后,长期以“乡”为体制,严重束缚了本地区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只有努力把“英武乡”变更成“英武镇”,拥有政策的优势和发展城镇的体制条件,才能更好的促进英武乡的城镇。

五、总结

本文从盘县英武乡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出发,就怎样发展英武乡小城镇做出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不仅对盘县英武乡的小城镇发展有实际意义,而且对贵州贫困山区小城镇的发展有着许多借鉴之处。

盘县英武乡拥有良好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只有能合理规划,科学打造,就可以成为以煤水资源为龙头,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物流集散的为一体的新型小城镇。

参考文献:

[1]赵荣,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5:

203-210

[2]刘新昌.发展县域经济推动贵州城镇化建设[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6(101).

[3]江厥中.贵州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论坛,2003

(2):

62-63.

[4]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赵克志.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化强省战略.[M].贵州:

当代贵州,2011:

30.

[6]陈敏尔.贵州的发展之路.[M].贵州:

当代贵州,2012:

28.

[7]谢风云.论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J].湛江师院学报,2010:

4—31.

[8]于今.以小城镇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载体[J].中国建设信息,2005(23):

43-46.

[9]凌日平,安祥生.基于城乡统筹观的小城镇发展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6(7):

31-34.

[10]柴宗刚.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J]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

(1):

37.

 

指导教师:

陈如霞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