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2702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永泰城关中学等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福州三校联盟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命题:

连江文笔中学孙晨审核:

永泰城关中学郑春平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

下面关于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C.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D.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3.史载:

文帝、景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也很严重。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文帝、景帝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B.文帝、景帝不禁止土地兼并

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D.天灾人祸,又不善经营者被兼并

4.熙宁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

”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入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在我国古代手工业几种类型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6.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技术水平不高B.生产成本低C.供皇室使用D.面向市场

7.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8.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

如: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青瓷、粉彩瓷器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D.白瓷、青瓷

9.“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

下列有关“市”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必须明码标价

B.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草市尉”管理

C.唐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具有完备饮食服务

D.宋代的“市”突破了坊市限制,且对“市”不再监管

10.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

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1.古代的经济政策不包括:

A.工商皆本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盐铁官营

12.商鞅曾说: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着段话体现的思想

A.是维护土地公有制的客观反映B.导致当时农工商业比例失调

C.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D.阻碍了当时场经济因素的成长

13.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14.有学者著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

这主要说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

A.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B.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5.有研究表明,在1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

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市化水平提高

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

16.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B.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C.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

D.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17.1895年,清政府谕令各省“招商多设织布、丝绸等局,广为制造”。

其做法直接推动了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始产生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D.民族资本主义的公私合营

18.1910年,民族资本所设工厂为986家,1911年为787家,1912年为1502家,1913年为1378家,1914年为1123家。

……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不过50万至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即达到了200万。

下面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无关的是

A.南京临时政府颁面奖励实业的法令B.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19.1937年9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工矿调整委员会,开始全面负责战区工厂的内迁工作。

沿海和临战地区的民营工厂和国营工厂,特别是兵工厂陆续内迁。

其主要目的在于

A.改变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B.保证官僚资本稳定快速发展

C.重建国防工业支持抗日战争D.为战时“陪都”建设打基础

20.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

1934年前最高产值曾达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

1947年恢复到16万吨,1948年又跌至13万吨,并被征军用。

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外因有

①资金少、技术弱、产品竞争力差②官僚资本的压制和国民政府的内战政策

③日本的经济掠夺④美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②③④

21.下图是1949~1957年上海工业发展状况统计图。

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上海重工业的增长率低于轻纺工业B.突出体现“一五计划”建设的特点

C.上海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得到了改善D.说明上海工业经济的发展明显好转

22.“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是指

A.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B.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C.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D.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运动

23.《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24.下列四幅折线图中,最能显示十年“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25.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高兴地说: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反映了

①农业的经营权发生变化②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③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6.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B.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7.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28.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主要反映了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D.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29.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B.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C.便利了列强侵略势力的扩展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30.下列词语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是

A.土洋并存 B.中西合璧C.新旧杂陈D.由俭入奢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6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眷夏天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

《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裁:

“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

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运进来。

——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材料三“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清廷于1897年诏令兴农学,翻译农学书籍……次年,清政府谕令各省设立“农务局”,掌管督课农务事宜,决定在学堂中设立农学科”。

——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种方式的特点。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出什么新现象?

(4分)

 

(3)据材料三列举晚清政府农业政策的新变化。

(2分)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怎样的改革?

(2分)它的推行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

千元]

 

——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

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

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

……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

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四,简要指出我国当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33.(10分)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分)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分)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2分)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分)

福州三校联盟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D

C

C

 D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B

 A

 A

B

 B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B

D

 A

 A

C

 C

 D

 D

31.

(1)生产方式:

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2分)

特点:

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落后性。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分)

(2)新现象:

农产品商品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

(4分)

(3)变化:

兴农学、翻译农学书籍、设立农务局、设立农学科(或出现了近代化趋势)。

(2分)

(4)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分)

影响: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4分)

32.

(1)状况:

轻重工业都有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4分)

(2)变化:

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2分)

原因: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分)

(3)新特点:

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2分)

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导;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分)

33.

(1)服饰(或服装)(1分);婚姻礼俗(1分)。

(2)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

(2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分析比较等方式。

(1分,答其中一种方式即可)

(3)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

(2分,作答其中两点即可)

(4)影响:

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近现代进程。

(3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