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品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67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蜥蜴品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蜥蜴品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蜥蜴品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蜥蜴品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蜥蜴品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蜥蜴品种.docx

《蜥蜴品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蜥蜴品种.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蜥蜴品种.docx

蜥蜴品种

鬃狮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鬃狮蜥

英文名:

Centralbeardeddragon

拉丁学名:

Pogonavitticeps   

地理分布:

澳洲中、东部内陆。

干燥森林及沙漠。

繁殖方式:

卵生。

每胎可产11-26颗卵。

习   性:

栖息于森林甚至沙漠等各式各样的环境,半树栖型。

日行性。

体形特征:

全长约40公分,最大可达49公分。

体形粗大。

位于体侧的棘状鳞,生长方位均不尽相同。

背部及颈背上覆满有棘状鳞。

当遭受威胁时,这种蜥蜴会以张开嘴及将带刺的咽喉膨大作展示动作,故其中文名即由此而来。

食   性:

以昆虫或植物为食。

中国石龙子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中国石龙子

俗名别名

英文名:

Chineseskink

拉丁学名:

Eumeceschinensis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四川、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海南、香港、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台湾、云南、浙江等地。

繁殖方式卵生。

每年5-7月繁殖,每次产卵5-7枚。

卵白色,椭圆球形。

多产于石下或草根、树根下的土洞中自然孵化。

室内人工孵化期约为53天。

习   性:

生活于低海拔的山区,平原耕作区。

活动在树林下和公路旁的落叶杂草丛中及乱石堆间。

体形特征:

雄性全长20-30cm,雌性全长18-22cm,尾长为头体长的1.5倍左右。

食   性:

以各种昆虫为食,如象鼻虫、鼠妇、步行甲等,亦吃小蛙、蝌蚪、仔蜥等脊椎动物。

瑶山鳄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瑶山鳄蜥 

拉丁学名:

Sinisauruscrocodilius                         

地理分布:

中国西南部之广西大瑶山区。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山地溪流,半水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30-40公分,头形呈纵扁状,尾部与鳄尾酷似。

食   性:

以昆虫、蝌蚪、小鱼或蚯蚓为食。

新加利多尼亚巨人壁虎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新加利多尼亚巨人壁虎

地理分布:

新加利多尼亚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树栖性

体形特征:

是一种外形十分吸引和有趣的夜行壁虎,容易饲养。

食   性:

杂食性(植物和动物)

护   理:

   饲养箱:

应该是高而不是阔。

(例如:

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

枝节物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例如:

树干,喷沙葡萄藤)。

垫底物泥土,苔藓(例如:

椰砖,草苔),树皮(例如:

树皮,椰壳碎)。

活动时间:

夜间;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例如:

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

温湿度:

温度:

22-26°C--日间(例如:

日用蓝灯,太阳灯)20-23°C--夜间(例如:

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

湿度:

75-85%。

躲藏处:

可用,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例如:

树洞,发热洞穴)等。

喂饲:

主要喂饲(75%)水果,婴儿菜;间中喂饲(25%)昆虫,虫等。

注意移走所有吃剩的昆虫因为它们(尤其是蟋蟀)会造成强烈的骚扰,引致受惊。

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犀牛鬣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犀牛鬣蜥 

拉丁学名:

cycluracornuta

地理分布:

西印度群岛

繁殖方式:

卵生。

每胎可产20——30颗卵。

孵化三个月。

习   性:

日行性,地栖性。

擅长攀木。

敌人靠近时,会立刻钻入岩石中躲藏。

若无处可躲时,会以猛冲的方式逃开。

本种为草食性较强的杂食性鬣蜥。

在幼体的饲养中以肉食为主。

体形特征:

   全长1公尺,成体以灰色为底色,具有黑色横纹。

在幼年阶段,体色则以绿色为主。

此外,尾部覆盖有棘状大型鳞片。

鳞列间另有至少1列以上的小型鳞片。

食   性:

以果实为食

西部蓝舌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西部蓝舌蜥

拉丁学名:

Tiliquaoccipitalis                        

地理分布:

澳洲南半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各种干燥环境,地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30-45公分,头侧前鳞的大小约与其他头侧鳞相当。

位于顶间鳞至颈部间,覆有2-4列大型的多角状鳞片,体鳞数38-42列,外型与细纹蓝舌蜥极为酷似。

食   性:

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桃舌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桃舌蜥 

拉丁学名:

Tiliquagerrardi                        

地理分布:

澳洲东部海岸。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湿润森林区或雨林中,但亦有不少个体生活于干燥林内。

体形特征:

全长42-48公分,颈部略呈蜂腰状,躯体细长,体鳞数30-34列。

后肢约为躯干长的25-30%,尾部则为躯干长的110-140%。

幼体舌头略呈蓝色,长至成体后则会转变为桃红色。

食   性:

以地表的昆虫或陆栖蜷螺为食。

台湾攀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台湾攀蜥

俗名别名:

台湾龙蜥

英文名:

Swinhoe'sjapalure

拉丁学名:

Japaluraswinhonis

地理分布:

台湾平地至海拔1500公尺左右之山区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双角变色龙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双角变色龙

拉丁学名:

Chamaeleomontium

地理分布:

喀麦隆,几内亚  

繁殖方式:

卵生。

每胎可产5—8颗卵。

习  性:

栖息于山地森林。

体形特征:

全长15—35公分,头前方长有两只角,尾部有帆状突起,尤以雄性为最。

躯体上混有大型圆状鳞。

背中线上并无锯齿状鳞列。

一般体色以绿为主,喉部及腹部正中线等均覆有锯齿状鳞列。

一般体色为绿色为主,偶尔出现金属蓝的斑点和蓝,红色带状条纹。

外形极为华丽。

食  性:

昆虫。

砂鱼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砂鱼蜥 

地理分布:

北非和中东

繁殖方式:

卵胎生。

习   性:

地栖性;沙漠。

是很独特的沙漠品种。

喜爱挖穴,大部分时间都在沙堆中挖穴,甚至躲在沙堆下享受日照,当猎物走过时,亦会把它们埋在沙堆下。

受惊时,会迅速地窜回沙堆下,因此被称为「砂鱼蜥」。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6"-7"。

食   性:

虫食性;多种昆虫和虫。

护   理:

   饲养箱:

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例如:

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

垫底物幼沙(例如:

爬虫沙,钙沙),砂砾因为它们喜欢掘洞,所以垫底物的厚度应该最小2"-4"。

活动时间:

日间;12-14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例如:

紫外光管5.0,强力紫外光灯)。

温湿度:

温度:

33-35°C--照点(例如:

太阳灯)25-27°C--日间(例如:

日用蓝灯)18-24°C--夜间(例如:

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

湿度:

25%。

躲藏处:

可采用人工洞穴(例如:

树洞,发热洞穴)等。

沙漠鬣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沙漠鬣蜥

拉丁学名:

Dipsosaurusdorsalis

地理分布:

北美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

繁殖方式:

卵生。

6-8月产卵,每胎可产3-8颗卵,8-9月即可孵化。

习   性:

栖息于长有矮木或多岩草稀的沙漠地带。

地栖性,多生活在地表洞穴附近。

日行性,体温偏高。

体形特征:

全长30-40公分,4-5月间交尾,此时,成体的腹侧部会呈现出粉红色光泽。

依产地不同,分·成3亚种。

食   性:

虽以草食尾主,偶而也会捕食昆虫。

沙巴变色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沙巴变色蜥 

拉丁学名:

Anolissabanus                         

地理分布:

小安地列斯群岛(沙巴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干燥岩区,树栖型,日行性。

体形特征:

全长12公分,背部以灰白为底色,具有黑色水滴状斑纹。

喉部呈淡黄色,背部中央并无鬃状鳞列。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撒旦叶尾壁虎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撒旦叶尾壁虎 

拉丁学名:

Uroplatusphantasticus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非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树栖性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4"-6",身体呈紫、橙、黄褐和咖啡色。

外形像一片树叶,眼睛上面长又一对小角,活像「撒旦」的模样。

食   性:

虫食性;多种小昆虫。

护   理:

   饲养箱:

应该是高而不是阔。

(例如:

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

枝节物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例如:

树干,喷沙葡萄藤)。

垫底物泥土,苔藓(例如:

椰砖,草苔),树皮(例如:

树皮,椰壳碎)。

活动时间:

夜间;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例如:

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

温湿度:

温度:

22-26°C--日间(例如:

日用蓝灯,太阳灯)20-23°C--夜间(例如:

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

湿度:

75-85%。

躲藏处:

可用,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例如:

树洞,发热洞穴)等。

喂饲:

主要喂饲(75%)水果,婴儿菜;间中喂饲(25%)昆虫,虫等。

注意移走所有吃剩的昆虫因为它们(尤其是蟋蟀)会造成强烈的骚扰,引致受惊。

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犰狳环尾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犰狳环尾蜥

拉丁学名:

cordyluscataphractus      

繁殖方式:

胎生。

在夏末产下1-2只幼体。

习   性:

栖息平坦的砂岩地,日行性,以8——10只的数量群居。

体形特征:

   全长12——16公分,最大可达21公分,头后部有6枚大而有明显鳞骨的鳞片并列。

躯体及尾部同样有具明显鳞骨的鳞片呈带状排列。

其中位于躯体部位的鳞片数量,有15——17枚。

雄性身上约有26——32个股孔。

一但遭遇危险,便迅速钻进岩石缝隙中躲藏。

若不小心被捕,则将头尾卷曲成球状,以保护柔软的腹部。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凭祥睑虎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凭祥睑虎

俗名别名

英文名

拉丁学名Goniurosaurusluii

地理分布广西凭祥地区。

繁殖方式卵生。

习   性

体形特征

食   性以昆虫为食

平原巨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平原巨蜥

地理分布:

非洲国家包括:

肯亚,坦桑尼亚,茅利塔尼亚,塞内加尔,查德,苏丹,多哥,迦纳。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草原,平原。

性格温驯,体形不会太大;进食方面,亦甚少出现问题。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3'-4';10-13磅;最大记录6'7"幼年体型4"。

食   性:

虫食性;多种昆虫和虫。

护   理:

   饲养箱:

饲养箱最好是简单和容易清洁的,尤其是用来饲养成年的.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例如:

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

垫底物木屑,树皮(例如:

树皮,椰壳碎),砂砾,沙(例如:

爬虫沙,钙沙),人造纸屑(例如:

压缩纸粒)。

活动时间:

日间;12-14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例如:

紫外光管5.0,强力紫外光灯)。

温湿度:

温度:

32-35°C--照点(例如:

太阳灯)25-30°C--日间(例如:

日用蓝灯)22-26°C--夜间(例如:

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

湿度:

中至低。

躲藏处:

必需,因为它需要一个私隐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例如:

树洞,发热洞穴)等。

喂饲:

肉食性;幼年应该是喂饲昆虫.成年可以喂饲啮齿动物和低脂肉类,间中熟蛋和优质罐头粮。

喂饲密度:

幼年应每天喂饲;少年每星期3-5次;成年每星期1-2次。

注意进食时不要把手移近它。

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尼罗河巨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尼罗河巨蜥

拉丁学名:

Uroplatusphantasticus

地理分布:

非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池塘,溪流或河流附近。

虽然性好攻击,但若能耐心地照料,可以变得温驯。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5'-7'是非洲第二大的爬虫类。

食   性:

肉食性。

护   理:

   饲养箱:

饲养箱最好是简单和容易清洁的,尤其是用来饲养成年的.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例如:

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

垫底物木屑,树皮(例如:

树皮,椰壳碎),砂砾,沙(例如:

爬虫沙,钙沙),人造纸屑(例如:

压缩纸粒)。

活动时间:

日间;12-14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例如:

紫外光管5.0,强力紫外光灯)。

温湿度:

温度:

30-32°C--照点(例如:

太阳灯)27-28°C--日间(例如:

日用蓝灯)22-26°C--夜间(例如:

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

湿度:

中至低。

躲藏处:

必需,因为它需要一个私隐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例如:

树洞,发热洞穴)等。

喂饲:

幼年应该是喂饲昆虫.成年可喂饲啮齿动物和低脂肉类,间中熟蛋和优质罐头粮。

喂饲密度:

幼年应每天喂饲;少年每星期3-5次;成年每星期1-2次。

注意进食时不要把手移近它.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内陆鬃狮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内陆鬃狮蜥

拉丁学名:

Pogonacf.henrylawsoni                          

地理分布:

澳洲昆士兰省内陆区。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型,日行性。

由于本种是近几年才发现的新种,故可供参考资料并不多。

体形特征:

   全长25公分,体型短胖,头部圆短。

背部覆有较短的大型棘状鳞,此外,体侧有些棘状鳞杂乱分布。

喉部亦长有短棘状鳞。

食   性:

以昆虫或植物为食。

美洲绿鬣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美洲绿鬣蜥

英文名:

GreenIguana

拉丁学名:

Iguanaiguana   

地理分布:

墨西哥到南美洲。

河岸的森林。

繁殖方式:

卵生。

每次产20-40枚卵。

习   性:

   雄的美洲绿鬣蜥有非常强的领域性,相遇时会作一些展示动作,如摆动头部及摇晃喉部垂肉,并侧对着对手,且站高一点使自己看起来比较强壮。

尾巴很长,可用来当防御的武器,游泳时可推动身体,以及躲避敌害(被抓时尾巴会脱落)。

体形特征:

   美洲绿鬣蜥可能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蜥蜴。

幼体的鬣蜥体色为亮绿色夹杂蓝色的花纹,等成熟后,体色会变暗淡。

优势的雄性会展现出亮橙色的前肢和淡色的头。

有2个亚种中美洲绿鬣蜥其吻端类似角的小突出物;另一种是南美洲绿鬣蜥则没有突出物。

食   性:

虽然成体主要以草食为主,幼体及亚成体以昆虫为主食。

丽纹攀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丽纹攀蜥

英文名SplendidjapalureSplendidjapalure

拉丁学名Japalurasplendida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四川、甘肃、贵州、河南、湖北、湖南、陕西、云南等地。

繁殖方式卵生。

每年6-7月产卵5-9枚,孵化期46-48天。

刚孵化出的幼体长22mm,尾长48mm。

习  性栖息于山区灌木丛杂草间或岩石上。

体形特征雌性全长10-18cm,雄性全长10-22cm。

食  性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护   理人工饲养时喂面包虫、蜘蛛及椿象。

丽斑麻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丽斑麻蜥

俗名别名:

麻蛇子、蝎虎子、蛇虎子

英文名:

Mongolianracerunner

拉丁学名:

Eremiasargus

地理分布:

北方地区,南方少见。

繁殖方式:

   卵生。

于5-6月交配;6月份开始产卵,每年产卵一次,一般卵2枚,少数3枚,个别4枚;卵长圆形,白色。

7月中旬可见幼蜥,下旬后则大批出现。

习  性:

   栖息在3000米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边缘以及干草植物丛下,沙质农田近亦有之。

通常在白天9时左右开始外出活动,窜行于草石之间。

10月中旬以后,即开始入洞于深1米左右处冬眼,一般于第二年4月上旬复苏出垫。

体形特征:

   头体长46-59毫米,尾长50-71毫米。

体形长圆而略扁平;尾圆柱形,向后渐细;易断,再生。

吻凸出前端圆钝,吻鳞呈五形,与第一上唇鳞和上鼻鳞相切;鼻孔围以3枚鼻鳞,上鼻鳞与吻鳞和第一枚上唇鳞相节,下鼻鳞不与吻鳞相切而同前二枚上唇鳞相切;额鼻鳞成对且左右相切,个别单枚;前额鳞一般为2枚,左右相切,有的在其间有1或2枚小鳞分隔;额鳞单枚成盾形;额顶鳞与成对,顶鳞最大且顶间鳞后左右相切,后缘平齐;有2枚大形眶上鳞,前枚的长度等于从它到后颊鳞之间的距离;眶下鳞3枚,中央一枚狭长成弧形,与第五、六、七枚上唇相切;上唇鳞8-11枚,下唇鳞5-8枚。

颏片4-5对,前3对在正中线左右相切;从刻片到领围正中线上有细鳞20枚左右;领围明显。

由7-11扁平鳞片组成,正中一枚最大。

背鳞细小呈粒状,体中段横行42-48枚。

腹鳞大,平扁或矩形,斜向中线排列,最大横排12-14枚;从领围到胯间一直线上,有鳞29-33枚。

肛孔横裂,其前后缘均为细小粒鳞。

四肢较发达。

前肢前伸几达鼻孔;后肢前伸达腋部。

股前侧被覆1-2行、胫外下侧被覆2行平滑大鳞;股腹后侧有股窝9-11枚,左右两列股窝相隔5-8枚小鳞;四肢其余部分皆补覆细小鳞片。

指、趾腹面鳞片起棱,第四趾趾下瓣19-23枚;指、趾末端具爪。

尾鳞除芊基部下面鳞片平滑外,其余的皆具棱。

生活时,体背面橄榄灰色,其上通常有六条由镶有黑边的黄绿或灰白色眼点缀联成的链形纵纹,其中一对始自顶鳞外后角至尾背前段两侧;一对则始自顶鳞后缘中央至尾基会合成单行延伸到尾前段;腹侧一对则起自眼后下方经耳孔过肩向后延至胯部。

少数个体在后对纵纹之下还有一对,故亦有有8条纵纹者,各纵纹上的眼斑之间横向相连略呈格背离棕黑斑块,仅背正中为几无斑块的橄榄灰色纵带。

腹面皆为黄白色,但在繁殖季节,蜥则呈现红棕色。

液浸标本背面灰色,浅色部分均成白色,棕黑斑块仍显著。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如甲虫、蚂蚁、蛾、蝇和蚊等。

蓝岩鬣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蓝岩鬣蜥

地理分布:

是开曼群岛的特有种     

繁殖方式:

卵生。

雌性每窝可以产下12-20颗蛋不等,依体型大小而定,雌性会长期看守产卵的窝.

习   性:

   蓝岩鬣蜥栖息地接近赤道,阳光一年四季都很强烈,使得它们对紫外线的需求很高,每天日照的时间也十分长,所以在人工饲养时,最好养在室外才能提供直射的自然阳光,在室内饲养时,就必须使用大量的UVB灯光.但是蓝岩鬣蜥的温度适应力很高,可以忍受高达摄氏49度低达10度的气温.它们虽然性情比较温和,但是彼此间争斗难免,所以最好是单独饲养,只有到繁殖期时才混养.

体形特征:

雄性棘刺和肉垂都比较大,体色泛蓝,雌性通常为棕色.

食   性:

食性上都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在幼体阶段可以偶而喂食昆虫等动物性食饵,随成长而逐渐转变为全素食蜥蜴.

蜡皮蜥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蜡皮蜥

俗名别名:

山马

英文名:

Reeves

拉丁学名:

Leiolepisreevesi

地理分布:

我国分布于广东、澳门、海南、广西。

国外分布于越南。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口扁圆形,穴道深1m左右,常雌雄同穴。

白天气温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一遇惊扰,立即窜入洞中。

体形特征:

   体型较大,头体长150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

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

躯干及四肢背面灰褐色,雄性密布鲜明的橘黄色或橘红色镶黑圈的眼斑,雌性不显;体侧呈不规则的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乳黄(雄)或灰白(雌)色。

四肢强壮,爪发达。

尾圆柱状,基部宽扁,末端如鞭。

每侧有股孔13~18个。

食  性:

以昆虫为食物。

盔甲变色龙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

盔甲变色龙  

拉丁学名:

Brookesiaperarmata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非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树栖性,独居性;森林。

体形特征:

枯叶变色龙品种中最大的一种。

食   性:

虫食性;多种昆虫和虫。

护   理:

   饲养箱:

给树栖性动物的饲养箱应该是较高而不是阔(例如:

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

垫底物泥土,苔藓(例如:

椰砖,草苔),树皮(例如:

树皮,椰壳碎),枝节物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例如:

树干,喷沙葡萄藤)。

活动时间:

日间;12-14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例如:

紫外光管5.0,强力紫外光灯)。

温湿度:

温度:

28-29°C--照点(例如:

太阳灯)22-25°C--日间(例如:

日用蓝灯)19-22°C--夜间(例如:

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

湿度:

50-70%;

科摩多龙

来源:

派多格编辑:

敖磊时间:

2009-1-3

中文名科摩多龙

地理分布:

科摩多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三—五年性成熟,每年七月发情,交尾,八月开始产卵。

刚成熟的雌蜥只能产四--六枚卵,每隔二--三天产一次。

十岁左右,进入产卵旺期,每次产下二十几枚,将卵埋在沙窝里,靠太阳辐射的自然温度孵卵,八个月后,幼蜥才破壳而出。

刚出壳时,小蜥大小如同我们饲养的家鹅。

它能活五十--八十年。

习   性:

   偶尔会游入大海或在海岸附近徘徊,但一般说来仍是比较喜好干燥荒凉的环境印度尼西亚有一个群岛叫努沙登加拉群岛,科摩多就是该群岛的一部分。

科摩多岛长四五公里,宽十—十三公里。

在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的蜥蜴,岛上的居民称之为“科摩多的龙”。

它基本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