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2276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初一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语文初一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语文初一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语文初一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语文初一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初一练习题.docx

《语文初一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初一练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初一练习题.docx

语文初一练习题

初一语文阅读专题练习

一,记叙文

(一)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甲)、(乙)、使我的心也(丙)然而又(丁)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春夜出航,充满诗情画意,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试以第一段文字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第二段文字空格甲、乙、丙、丁处的恰当词语依次是:

[](1分)

A.宛转悠扬兴奋沉静B.宛转悠扬沉静自失

C.修扬宛转沉静自失D.悠扬宛转兴奋沉静

3.第二段文字中的“他”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豆麦蕴藻之香”是对前面“____________________”的照应。

(每空1分,共2分)

4.文中画横线的“似乎”、“或者”、“也许”、“大概”是哪类词?

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本是词,此处作词,意思是(1分)

6.“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

[](1分)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清香B.朦胧的月光

C.夹杂清香的水气D.宛转、悠扬的横笛声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山是不动的,动的是船,这种写作手法是运用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其作用是:

A.表现水乡夜晚的自然景色B.写出孩子们的恐惧心理

C.写出我在夜晚的胆怯的心情D.衬托船行的迅速和“我”的急切心情

8.对“然而又自失起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B.感到失去了自己。

C.被美丽的夜景所陶醉而出神D.又想起了白天没去看戏的不愉快。

9..所选语段的意思是:

[](1分)

A.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农民的辛勤工作。

C.写船行的速度快以及看戏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D.写美丽的夜景,用来衬托船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孩子划船的技术高。

(二)(12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2)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

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3)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4)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5)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来到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候,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6)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

“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7)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秘密”分别是______词和______词。

(2分)

2、根据上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____的搜查。

A、严谨B、严峻C、严密D、严厉(2分)

3、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加点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

(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中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怎样的心理?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第二次冒险  

  ①退休教授安道特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②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

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个兵,安道将将就是其中之一。

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

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③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

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

他不知道住在里边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

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学会的几句法语。

  

④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3O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

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⑤“我是一个美国兵。

”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  

⑥"赶快,你得赶快!

"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⑦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

他们已经看到这伞兵的降落。

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

他们搜查得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抱了出来。

  

⑧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

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

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⑨这间棚屋,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

安道特quan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⑩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

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

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11)但伞兵没有失望。

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

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

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12)女主人很快地出来。

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

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门失去了父亲。

  

(13)"当然,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14)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搜查.  

1、根据第③段中的拼音写汉字:

  "安道特______(quán)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2、安道特的"那回遭遇"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一个与第①段中"言语不多"近义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那时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侯。

  

5、在第⑤段中的□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   

6、第(10)段"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一句中的"当时的情况"是指: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的作用是:

()  

A.概括文章内容  B.从一个侧面表现女主人的崇高品质  

C.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直接点明文章中心  

7、女主人主要的性格特点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安道特和女主人两个方面写出题目"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脚比路长

古老的阿拉比国坐落在大漠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城堡变得满目疮痍,国王对四个王子说,他打算将国都迁往据说美丽而富饶的卡伦。

卡伦距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过许多崇山峻岭,要穿过草地、沼泽,还要涉过很多的江河,但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

于是,国王决定让四个儿子分头前往探路。

大王子乘车走了七天,翻过三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边。

一问当地人,得知过了草地,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便调转马头往回走。

二王子策马穿过了一片沼泽后,被那条宽阔的大河挡了回来。

三王子漂过了两条大河,却被又一片辽阔的大漠吓退返回。

一个月后,三个王子陆陆续续回到了国王那里,将各自沿途所见报告给国王,并都再三特别强调,他们在路上问过很多人,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

又过了五天,小王子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兴奋地报告父亲——到卡伦只需十八天的路程。

国王满意地笑了:

“孩子,你说得很对,其实我早就去过卡伦。

几个王子不解地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路?

国王一脸郑重道:

“那是因为我只想告诉你们四个字——脚比路长。

是的,脚比路长,远方无论多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双足抵达。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怕目标的高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勇气、热情、执着……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一往无前地行进下去,就回惊讶地发现——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1年第11期)

1、从文章来看,国王让儿子们探路,其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四个王子的探路过程,你认为有何不同?

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读罢本文,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三个孩子

“六·一”到了,上帝接三个孩子到天上玩,还说:

“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机会,你只要说出一个心愿,我就能把它变成现实。

  第一个孩子立刻回答:

“我想变成瞌睡虫,会飞,只要往老师的鼻子眼儿里一钻,他就立刻睡着了。

”上帝问:

“为什么?

”“他睡着了,才不会给我们留那么多的作业!

第二个孩子说:

“我想过一个绿色星期天!

到绿色的草地上踢一会儿足球!

”上帝问:

“怎么?

难道你们星期天是黑色的?

”“是呀!

每个星期天都要补课,作业特多!

第三个孩子不表态,好半天好半天才苦歪歪地说了一句:

“我想——我想当爷爷!

上帝吃了一惊,两条眉毛差点飞出了脑门儿:

“什么?

你说什么?

”“爷爷能养花,能钓鱼,能下棋,爷爷从来都不做那么多的作业!

上帝明白了,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原来,人间的孩子并不快乐……

1、.这三个孩子有没有共同的心愿?

如果有,这个共同的心愿是什么?

2、.第二个孩子的心愿是:

“我想过一个绿色的星期天!

”这里的“绿色”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星期天是黑色的”?

(4分)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1分)

二,说明文

(一)

  什么叫做光年呢?

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

光的速度是每秒钟30万公里,一天能走259亿2000万公里,这长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

这种用时间来表示距离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时常用到的。

比如从成都到重庆,有450公里,我们步行的话,每天走60公里,因此说从成都到重庆有七天半的路程。

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

这样一比较,就会使我们惊异得叫起来:

“真了不得!

有这样远!

”可是这个话给天文学家听见了,一定要笑我们少见多怪。

他们会告诉我们,距离太阳几万光年的星不计其数,而10光年以内的星却只有十多个。

天文学家还告诉我们一件奇怪的事,说恒星并不是真的不动,织女星以每秒钟14公里的速度移近太阳,牵牛星也在移动,每秒钟接近太阳33公里,这速度和地球的公转速度——每秒钟29公里——差不多。

可是天空是如此广阔,因而我们观察不出来。

依牵牛星的速度来说,也得9000年才比现在离太阳近一光年。

那么在16个9000年之后,它不是要和太阳相撞了吗?

这我们用不着担心,一则因为它并不是正对着太阳在移动,二则移动的方向渐渐在改变,说不定在多少年代后,它又离我们渐渐地远了。

1、上文第一段运用了下定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

(2分)

2、天空中的恒星是运动的,可人用肉眼为什么看不出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我们用不着担心”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牵牛星不会和太阳相撞的原因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

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⑤这叫逆温层。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农空气便向低处流。

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1.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几个?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把纬度的影响放在首位?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度影响物候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影响时,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分)

A.从主到次的顺序B.按时间顺序C.从一般到特殊顺序D.按空间顺序

5.“逆温层”产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1分)

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秋冬两季的早晨,“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④句开头"例如"两字总领第________句。

(1分)第⑥⑦句与④⑤句关系是_______(1分)

第⑥⑦是从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具体解说的。

(1分)

9.上述"例如"两字总领的内容是否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判断,答案应为_______。

(1分)

10.第⑧句内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11.写出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后者”和“前者”所指的具体内容。

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前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2.这几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分)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类何时飞出太阳系

人类的航天时代,如果从1975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算起,已有40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人类挣脱了地球的引力,飞出了地球村,登上了月球。

可人类总嫌飞天的步伐太慢,总以焦急的心情盼望着——何时才能飞出太阳系,进入宇航时代?

20世纪70年代人类放飞的太空天使“先驱者”和“旅行者”探测器,到目前已飞出了二三十年,跋涉60亿千米,已飞越了最远的冥王星轨道,但它是否已飞出了太阳系呢?

其实,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如果以太阳风影响所及的范围来计算,半径可达成135亿千米~180亿千米;如果以太阳的引力所及的范围来计算,半径可达成15万亿千米,约1。

5光年。

由此可见,上述的飞行探测器离太阳系的边界还差得很远很远。

从宇宙的尺度来说,太阳系只是沦海一粟,跨越一条小河沟容易,要跨越大洋,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

就目前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认识和所具有的航天技术,对宇航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还远远不能适应飞出太阳系的要求。

所以“先驱者”与“旅行者”探测器只能算是冲出地球大气层的“航天”,还远远谈不上冲出太阳系的“宇航”。

对于飞出太阳系的宇宙航行来说,眼下还只是一张白纸,任赁人们去设计、去幻想。

目前人们的设想之一是必须开发质量小、作用时间长和高能的空间动力能源。

如电能火箭、激光火箭、核能火箭以及微波动力飞船、激光动力飞船、反物质推进生际飞船等等。

必须大大提高宇宙飞船速度,以每秒几百千米、几千千米、几万千米甚至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这样,人们在数十年的有生之年,才有可能飞出太阳系,去别的恒星系、银河系或更遥远的河外星系进行星际航行。

何时能飞出太阳系,取决于我们地球人类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努力吧,也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人类向往星际航行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从文中摘录出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先驱者”与“旅行者”没有飞出太阳系原因。

               

3.文中第三段的作用是:

    

              

4.阅读本文,请说出宇宙航行的两个阶段及各自特点。

             

5.文中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请举例说明。

              

6.人类要飞出太阳系,必须突破的两道难关是:

              

三,议论文

               

(一)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已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和精神。

列宁主义认为:

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

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

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1、这一段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

并写出起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概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