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按摩理论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2267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盲人按摩理论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盲人按摩理论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盲人按摩理论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盲人按摩理论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盲人按摩理论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盲人按摩理论试题.docx

《盲人按摩理论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盲人按摩理论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盲人按摩理论试题.docx

盲人按摩理论试题

盲人按摩(理论)试题

(一)选择题

1、()为晋唐时期三大方书之一。

(A)《黄帝内经》

(B)《华佗别传》

(C)《金匮要略》

(D)《肘后方》

2、明代,按摩改称为()。

(A)按跷

(B)案跷

(C)推拿

(D)正骨

3、()属于骨伤科按摩适应症。

(A)高血压

(B)面瘫

(C)前列腺炎

(D)落枕

4、椎骨的一般形态是每个椎骨可分为椎体、椎弓和()。

(A)上关节突

(B)横突

(C)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

(D)突起

5、寰椎的特征是()。

(A)椎体最大

(B)椎体最小

(C)无椎体

(D)横突最长

6、枢椎的特征是()。

(A)在椎体上有一向上的突起,称为齿突

(B)在椎体上有一向下的突起,称为齿突

(C)枢椎本身无推体,因而活动度较大

(D)枢椎后棘突最长,常做活动标志

7、胸椎横突的特征是()。

(A)横突末端前面有圆形的横突肋凹与肋结节成关节

(B)横突末端后面有圆形的横突肋凹与肋结节成关节

(C)横突末端前面有圆形的横突肋凸与肋结节成关节

(D)横突末端后面有圆形的横突肋凸与肋软骨成关节

8、骶骨的形态是呈底朝上,尖向下的三角形可分为()。

(A)底、尖、盆面、背面

(B)底、尖和侧面

(C)底、尖、盆面、前面和侧面

(D)底、尖、盆面、背面和侧面

9、()构成胸骨。

(A)胸骨柄,胸骨体和软骨

(B)胸骨柄,胸骨角和剑突

(C)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

(D)胸骨柄,胸骨角和胸骨体

10、肋骨是由()构成。

(A)后端、前端和肋骨体

(B)前后两端和肋软骨

(C)后端膨大的肋头,后外侧肋的肋结节和肋骨体

(D)后端膨大的肋头,肋骨体和肋软骨

11、锁骨是由()构成。

(A)内上角,锁骨体和外上角

(B)内侧端,锁骨体外侧端

(C)内侧端,胸骨端和锁骨体

(D)外侧端,锁骨体和肩峰端

12、()是肩胛骨的构造。

(A)底在上,尖向下,分盆面,后面和侧面

(B)底在上,尖向下,分盆面,后面和内、外侧面

(C)三角形扁骨,分为二面,三角,三缘

(D)分内侧端,外侧,肩胛骨体和扁胛冈

13、()是肋骨的构造。

(A)肱骨头,外科颈和肱骨体

(B)肱骨上端,肱骨体和肱肋骨内外上髁

(C)肱骨头,外科颈和肱骨下端

(D)肱骨上端,肱骨体和肱骨下端

14、()构造是桡骨。

(A)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粗大,称桡骨头,下端外侧面有向下突起的茎突

(B)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细小。

称桡骨头,下端外侧面有向下突起的茎突

(C)分为一体两端,上端有向外突起的茎突,下端称桡骨小头

(D)分为一体两端,上端有向外突起的茎突,下端称桡骨头

15、腕骨是由()组成。

(A)腕骨共8块,分远、近两列,由外向内,近侧列依次是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B)腕骨共8块,分远、近两列,由内向外,近侧列依次是,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C)腕骨共8块,分远、近两列,由外向内,近侧列依次是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远侧列依次是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

(D)腕骨共8块,分远、近两列,由内向外,近侧列依次是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远侧列是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

16、()构成髋骨。

(A)髂骨,坐骨和耻骨连合

(B)坐骨支,坐骨结节和耻骨

(C)髂骨,坐骨和耻骨

(D)髂骨,坐骨结节和耻骨

17、髋臼的位置()。

(A)是由髂骨,坐骨,耻骨三骨愈合处外侧面的深窝

(B)位于髂骨内面的前部凹陷处

(C)坐骨和耻骨围成的卵圆形

(D)位于坐骨的后下部

18、()构成闭孔。

(A)由坐骨和耻骨围成的卵圆孔

(B)由髂骨和耻骨围成的卵圆孔

(C)由髂骨和坐骨围成的卵圆孔

(D)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围成的卵圆孔

19、下端(),上端为股骨头是股骨结构特点。

(A)两侧均等,称内上髁和外上髁

(B)两侧均等,称内髁和外髁

(C)两侧膨大,称内上髁和外上髁

(D)两侧膨大,称内侧髁和外侧髁

20、胫骨的构造分一体两端,上端()下端内侧向下突起,称内踝。

(A)扁平,形成内上髁和外上髁

(B)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C)膨大,形成内上髁和外上髁

(D)扁平,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21、腓骨的构造是()。

(A)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称腓骨头,下端称外踝

(B)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称腓骨头,下端称内踝

(C)分为一体两端,上端膨大形成内、外侧髁,下端称内髁

(D)分为一体两端,上端膨大形成内、外侧髁,下端称外髁

22、面颅骨中可移动骨是()。

(A)上颌骨和下颌骨

(B)上颌骨和舌骨

(C)下颌骨和舌骨

(D)舌骨和腭骨

23、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是()。

(A)起于胸骨和锁骨肩峰端止于乳突

(B)起于胸骨和锁骨止于乳突

(C)起于胸骨柄和锁骨止于乳突

(D)起于胸骨剑突和锁骨止于乳突

24、()是胸锁乳突肌的主要功能。

(A)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收缩使头伸向同侧,面转向对侧

(B)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侧

(C)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前屈,单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侧

(D)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前屈,单侧收缩使头伸向同侧,面转向对侧

25、三角肌起于锁骨外侧段、()和肩肿冈,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

(A)喙突

(B)肩峰

(C)冈上窝

(D)冈下窝

26、三角肌的主要功能是()。

(A)全肌收缩使臂外展,前部肌束收缩,使臂屈曲旋内,后部肌束收缩,使臂后伸旋外

(B)全肌收缩使臂内收,前部肌束收缩,使臂屈曲旋内,后部肌束收缩,使臂后伸旋外

(C)全肌收缩使臂内收,前部肌束收缩,使臂外展旋外,后部肌束收缩,使臂后伸旋内

(D)全肌收缩使臂外展,前部肌束收缩,使臂后伸旋外,后部肌束收缩,使臂内收旋内

27、()是冈上肌的起止点。

(A)起于肩胛骨冈下窝,止于肱骨小结节

(B)起于肩胛骨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

(C)起于肩胛骨冈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

(D)起于肩胛骨冈上窝,止于肱骨小结节

28、冈上肌的主要功能是()。

(A)协助三角肌使臂外展

(B)使上臂旋内

(C)协助三角肌使臂内收

(D)使上臂旋外

29、冈下肌的起止点是()。

(A)起于肩胛骨冈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

(B)起于肩胛骨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

(C)起于肩胛骨冈下窝,止于肱骨小结节

(D)起于肩胛骨冈上窝,止于肱骨外科颈

30、肱二头肌起端有两个头,长头起于肩胛骨关节盂上方,短头起自肩胛骨暖突,两头合并,止于()。

(A)桡骨粗隆

(B)肱骨上端

(C)肱骨外科颈

(D)肱骨粗隆

31、肱二头肌的主要功能是()。

(A)屈肘关节,长头协助屈肩关节

(B)伸肘关节,长头协助屈肩关节

(C)伸肘关节,长头协助伸肩关节

(D)屈肘关节,长头协助伸肩关节

32、肱三头肌有三个头,长头起自(),外侧头起自肱骨挠神经沟的外上方,内侧头起自肱骨桡神经沟的内下方,三头合并,止于尺骨鹰咀。

(A)肩胛冈

(B)肩胛骨关节盂下方

(C)肩胛骨冈上窝

(D)肩胛骨冈下窝

33、()是肱三头肌的主要功能。

(A)使肘关节屈,长头可协助上臂后伸

(B)使肘关节伸,长头可协助上臂后伸

(C)使肘关节伸,长头可协助上臂前屈

(D)使肘关节屈,长头可协助上臂前屈

34、肱挠肌起自(),止于桡骨茎突。

(A)肱骨外上髁上方

(B)肱骨内上髁上方

(C)肱骨外上髁下方

(D)肱骨内上髁下方

35、肱桡肌的主要功能是()。

(A)使前臂屈

(B)屈腕

(C)使前臂伸

(D)伸腕

36、旋前圆肌的起止点是()。

(A)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桡骨外侧面中部

(B)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桡骨内侧面

(C)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桡骨内侧面

(D)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桡骨外侧面中部

37、旋前圆肌的主要功能是()。

(A)使前臂旋前

(B)使上臂旋前

(C)使手旋前

(D)使拇指旋前

38、桡侧屈腕肌的起止点是()。

(A)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第二掌骨底

(B)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第五掌骨底

(C)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第二掌骨底

(D)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第五掌骨底

39、()是拇长屈肌的起止点。

(A)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拇指末节指骨底

(B)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拇指末节指骨底

(C)起自尺骨前面,止于拇指未节指骨底

(D)起自挠骨前面,止于拇指末节指骨底

40、拇长伸肌的起止点是()。

(A)起自前臂骨的背面,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

(B)起自前臂骨的前面,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

(C)起自前臂骨的前面,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

(D)起自前臂骨的背面,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

41、臀大肌的起点是()。

(A)骶骨后面和髂骨外面

(B)尾骨后面和髂铭前上棘

(C)骶骨前面和髂骨内侧

(D)尾骨后面和髂后上棘

42、臀大肌的止点是()。

(A)上部止于髂胫束,下部止于股骨臀肌粗隆

(B)上部止于髂胚束,下部止于股骨颈

(C)上部止于髂前上棘,下部止于股骨颈

(D)上部止于髂前上棘,下部止于股骨臀肌粗隆

43、臀大肌的主要功能是()。

(A)可使大腿后伸和旋外

(B)可使大腿后伸和内收

(C)可使大腿后伸和旋内

(D)可使大腿后伸和外展

44、肋间外肌的主要功能是()。

(A)提助协助吸气

(B)提肋协助呼气

(C)降肋协助吸气

(D)降助协助呼气

45、肋间内肌的主要功能是()。

(A)降肋协助呼气

(B)提肋协助吸气

(C)降肋协助吸气

(D)提肋协助呼气

46、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

(A)关节面,关节内软骨和关节囊

(B)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

(C)关节面,关节腔和韧带

(D)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内软骨

47、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

(A)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

(B)关节韧带、关节唇和关节囊

(C)关节面、关节内软骨和关节囊

(D)关节韧带、关节唇和关节内软骨

48、关节的屈伸运动是指关节沿()的运动。

(A)矢状轴

(B)冠状轴

(C)垂直轴

(D)水平轴

49、下颌关节的构成是由()组成。

(A)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

(B)上颌骨与下颌骨

(C)下颌骨的冠突与颧骨的下颌窝

(D)上颌骨的下颌窝与下颌骨的上颌头

50、肩关节是由()构成。

(A)肩胛骨的肩峰与肱骨头

(B)肩胛肿骨的喙突与肱骨头

(C)肩胛肿骨的关节孟与肱骨头

(D)肩胛肿骨与肱骨头

51、肘关节是由()所构成。

(A)肱骨下端与尺骨鹰咀

(B)肱骨下端与挠骨小头

(C)肱骨下端与尺挠骨上端,

(D)肱骨下端与尺骨下端

52、腕关节是由()构成。

(注:

又称桡腕关节)

(A)由桡骨下面及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形成的关节窝与舟、月、三角骨形成的关节头

(B)由桡骨、尺骨下端与舟、月、三角骨形成的关节头

(C)由桡骨、尺骨下端与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状骨形成的关节头

(D)由桡骨下面及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形成的关节窝与,大、小多角骨、头状骨形成的关节头

53、腕掌关节是由()组成。

(A)远侧列腕骨与5块掌骨底

(B)舟、月、三角骨与5块掌骨底

(C)远侧列腕骨与近侧列腕骨

(D)大、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

54、()构成髋关节。

(A)髂骨和坐骨形成的髋臼与股骨头

(B)髂骨和耻骨形成的髋臼与股骨头

(C)髂骨、坐骨和耻骨形成的髋臼与股骨头

(D)髋骨和股骨头

55、膝关节是由()构成。

(A)股骨下端和胫、腓骨下端及髌骨

(B)股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

(C)股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腓骨上端

(D)股内、外侧髁和腔骨内、外侧髁及腓骨上端

56、髁关节是由()构成。

(A)由胫、腓骨下端关节面与跟骨关节面

(B)由胫、腓骨下端关节面与足舟骨关节面

(C)由胫、腓骨下端关节面与距骨上部关节面

(D)由胫、腓骨下端关节面与跗骨关节面

57、()是肺循环。

(A)从左心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右心房

(B)从左心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左心房

(C)从右心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左心房

(D)从右心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右心房

58、分配在()的传出神经是植物神经系统。

(A)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B)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C)心肌、骨骼肌和腺体

(D)平滑肌、骨骼肌和腺体

59、()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A)脑和脑神经

(B)脑和脊髓

(C)脑和脊神经

(D)脑神经和脊神经

60、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血脉、主神明

(B)主藏血、主运化

(C)主气、主藏精

(D)、主统血、主藏血

61、下列不属于肺的功能是()。

(A)主气

(B)主肃降

(C)外合皮毛

(D)主统血

6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藏血,在体为筋

(B)主运化,主肌肉

(C)主血脉,主神明

(D)主气,主藏精

63、主藏精的脏腑是()。

(A)肝

(B)脾

(C)肾

(D)心

64、主运化,升请功能的脏腑是()。

(A)肝

(B)胆

(C)脾

(D)心

65、有藏精汁功能的脏腑是()。

(A)肝

(B)脾

(C)胆

(D)胃

66、前胸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的穴位是()。

(A)云门

(B)极泉

(C)天突

(D)中府

67、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的穴位是()。

(A)手三里穴

(B)三阴交穴

(C)尺泽穴

(D)神门穴

68、下列不属于尺泽穴的主治作用是()。

(A)咽喉肿痛

(B)口眼歪斜

(C)肘臂挛痛

(D)胸部胀满

69、迎香穴的位置在()。

(A)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取穴

(B)鼻翼外缘中点旁开1寸,鼻唇沟中取穴

(C)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人中沟中取穴

(D)鼻翼外缘中点旁开1寸,人中沟中取穴

70、神门穴的定位是()。

(A)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横纹上

(B)在尺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腕掌横纹上

(C)在挠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腕掌横纹上

(D)在挠侧腕屈肌腱的挠侧缘,腕掌横纹上

71、心痛、烦、惊悸,应取()治疗。

(A)足三里穴

(B)神门穴

(C)手三里穴

(D)曲池穴

72、大抒穴的定位是在()。

(A)第一胸椎辣突下,督脉旁开1.5寸

(B)第二胸推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

(C)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

(D)第七颈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

73、以下不同于大抒穴的作用的选项是()。

(A)鼻塞

(B)颈项疼痛

(C)腹胀

(D)喉痹

74、位于第三胸推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的穴位是()。

(A)大杼穴

(B)肺俞穴

(c)心俞穴

(D)风门穴

75、()位于人体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取穴。

(A)风池穴

(B)风府穴

(C)哑门穴

(D)脑户穴

76、中脘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取穴。

(A)2寸

(B)3寸

(C)4寸

(D)5寸

77、以下不属于中脘穴的主治作用的选项是()。

(A)胃脘痛

(B)溶积

(C)肠鸣

(D)足跟痛

78、下脘穴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寸取寸。

(A)1

(B)2

(C)3

(D)4

79、下脘穴的主治作用是()。

(A)唇肿

(B)鼻塞

(C)呃逆

(D)座疮

80、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寸,在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取穴。

(A)1

(B)2

(C)3

(D)4

81、在侧头部,额角发际上0.5寸,距神庭穴4.5寸,取()穴。

(A)头临泣

(B)头维

(C)前顶

(D)曲差

82、()的定位是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横纹。

(A)承扶穴

(B)脾关穴

(C)伏兔穴

(D)阴市穴

83、心俞穴在()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

(A)第五胸椎

(B)第三胸椎

(C)第四胸椎

(D)第六胸椎

84、肝俞穴的主治作用是()。

(A)失眠

(8)遗尿

(C)目赤

(D)胃痛

85、脾俞穴的主治作用是()。

(A)失眠

(B)气喘

(C)腹胀

(D)健忘

86、在臀横纹正中取()。

(A)承扶穴

(B)环跳穴

(C)髀关穴

(D)委中穴

87、在()与外踝之间取昆仑穴。

(A)内踝

(B)跟腱

(C)申脉穴

(D)照海穴

88、昆仑穴的主治作用是()。

(A)黄疸

(B)视物不明

(C)足跟痛

(D)胁痛

89、大陵穴位于腕横纹正中,当掌长肌腱与()屈腕肌腱之间取穴。

(A)桡侧

(B)尺侧

(C)内例

(D)深侧

90、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

(A)原穴

(B)五腧穴

(C)特定穴

(D)络穴

91、五腑穴包括()。

(A)井穴、荥穴、输穴、络穴、合穴

(B)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

(C)髀关穴

(D)委中穴

87、在()与外踝之间取昆仑穴。

(A)内踝

(B)跟腱

(C)申脉穴

(D)照海穴

88、昆仑穴的主治作用是()。

(A)黄疸

(B)视物不明

(C)足跟痛

(D)胁痛

89、大陵穴位于腕横纹正中,当掌长肌腱与()屈腕肌腱之间取穴。

(A)桡侧

(B)尺侧

(C)内侧

(D)深侧

90、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

(A)原穴

(B)五腧穴

(C)特定穴

(D)络穴

91、五腑穴包括()。

(A)井穴、荥穴、输穴、络穴、合穴

(B)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

(C)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交会穴

(D)井穴、原穴、荥穴、合穴、墓穴

92、以下属于奇恒之府的器官是()。

(A)肝

(B)胆

(C)胃

(D)膀胱

93、按摩对气血的作用是()

(A)活血化瘀

(B)行气活血

(C)解痉止痛

(D)化瘀止痛

94、推正顶法自()穴起。

(A)印堂

(B)神庭

(C)百会

(D)素髎

95、按百会法中,长按时拇指与皮肤要保持()。

(A)45°角

(B)90°角

(C)60°角

(D)30°角

96、跪点双窝法受术者体位应是()。

(A)俯卧位,并且两只小腿后抬

(B)双膝跪于床上,两手扶床上

(C)俯卧位,一只腿屈膝

(D)仰卧位,两只腿后屈

97、背部拳揉法首先着力于背部左、右()处,进行拳揉。

(A)肺部

(B)肩中俞穴

(C)肩外俞穴

(D)心前区

98、捏脊法操作时,移动应顺()循序进行。

(A)经络的走向

(B)肌肉外形轮廓

(C)穴位的排列

(D)部位的高低

99、压法的时间()。

(A)比按法长

(B)比按法短

(C)与按法相同

(D)与按法无法比

100、掐法是以()重按穴位。

(A)指腹

(B)指端甲缘

(C)指偏峰

(D)指背

101、擦法的方向应是()。

(A)单向

(B)单向上行曲线

(C)直线往返

(D)曲线往返

102、擦上腹有()的作用。

(A)温肾壮阳

(B)益气养血

(C)舒肝理气

(D)健脾和胃

103、梳法的方向是()的。

(A)单向直线

(B)直线

(C)往返

(D)曲线

104、滚法是以手掌背部()紧贴于施术部位上进行施术。

(A)近小指测

(B)掌关节

(C)指关节

(D)大鱼际

105、振法施术时,术者手()体表。

(A)必须离开体表

(B)不能离开

(C)有时可以离开

(D)离开或半离开

106、酊剂是用药材或药物用()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

(A)不同程度的乙醇

(B)75%的酒精

(C)乙醇

(D)酒精

107、抹双柳法施术时,应由()推抹,不可逆行,速度宜缓慢。

(A)由外向内

(B)由上向下

(C)由内向外

(D)由下向上

108、掐四白法时,术者应以两手()指甲掐四白穴。

(A)中指

(B)拇指

(C)食指

(D)无名指

109、推揉颊车法时,受术者应()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A)坐位

(B)仰卧位.

(C)俯卧位

(D)坐位或俯卧位

110、双揪铃铛法时,术者以两手()操作。

(A)拇指与食指

(B)拇指与中指

(C)拇指与无名指

(D)拇指与小指

111、扫散少阳法时,术者应自太阳穴、()穴处扫至风池穴。

(A)丝竹空

(B)鱼腰

(C)头维

(D)颊车

112、分抹五经法时,受术者应()位。

(A)仰卧位或坐位

(B)仰卧或侧卧位

(C)俯卧位或坐位

(D)俯卧位或侧卧位

113、按下腹法时,点按时较上腹用力()。

(A)重

(B)稍大

(C)轻

(D)一致

114、腹部横摩法时,下腹部横摩较上腹部用力()。

(A)稍重

(B)稍轻

(C)大

(D)一致

115、腹部斜摩法时,上腹部摩动用力稍重,下腹部用力()。

(A)较大

(B)稍轻

(C)稍大

(D)一致

116、脐周团摩法时,术者以掌心置于()穴进行团摩30次。

(A)神阙

(B)天抠

(C)膻中

(D)中脘

117、狮子滚绣球法时,双手用力要()而有节奏。

(A)均匀

(B)稍重

(C)稍大

(D)稍轻

118、龙风呈祥法时,术者()略弓起,余指略屈曲。

(A)中指

(B)拇指

(C)无名指

(C)食指

119、下肢抖动法时,抖动幅度要(),频率要快。

(A)稍大

(B)均匀

(C)大

(D)小

120、背部分推法时,脊柱端用力应()腋中线处。

(A)轻于

(B)等于

(C)重于

(D)以上都不对

121、按揉膀胱经法时,应()。

(A)紧揉慢移

(B)紧移慢揉

(C)以揉为主:

(D)以按为主

122、拿揉腰肌法时,用力保持对称,动作连贯()。

(A)间断

(B)不间断

(C)可间断

(D)稍间断

123、温肾补气法时,术者以双掌心置于两侧()穴,进行操作。

(A)肾俞穴,关元俞穴

(B)肾俞穴,气海俞穴

(C)气海俞穴,神阙穴

(D)关元俞穴,命门穴

124、搓髎点强法时,术者以四指或掌面,着力于()穴,进行揉搓。

(A)上髎

(B)中髎

(C)下髎

(D)八髎

125、以下不属于两轮按摩棒的特点的是()。

(A)减轻按摩师的劳动量

(B)有利于血液循环

(C)调整经络系统

(D)适用于各种症状

126、选穴原则包括()。

(A)近部选穴,本经选穴和异经选穴

(B)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对症选穴

(C)近部选穴,异经选穴和对症选穴

(D)本经选穴,异经选穴和对症选穴

127、左右配穴法是以()的特点为取穴依据。

(A)经络循行交接

(B)经络循行交叉

(C)经络循行分布

(D)经络循行途径

128、以()的阴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的是表里配穴法。

(A)前后表里

(B)上下表里

(C)脏腑经络

(D)四肢上下

129、利用选穴原则中的()配合使用的方法是远近配穴法。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