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廉洁故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202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廉洁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历史廉洁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历史廉洁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历史廉洁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历史廉洁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廉洁故事.docx

《历史廉洁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廉洁故事.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廉洁故事.docx

历史廉洁故事

历史廉洁故事五则

一钱太守

后汉刘宠为会稽太守,居官清廉。

“见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颇有政声。

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赠宠,宠一再婉言拒绝,最后终因盛情难却,“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时人誉之为“一钱太守”。

二不尚书

明万历进士范景文,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

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

于是,获得“二不尚书”的美称。

三汤巡抚

清朝汤斌,顺治进士。

任江宁巡抚时,“澄清吏治,大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

为官清正,政绩卓著,生活俭朴,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

汤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而于世却像人参汤那样补,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

四知先生

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

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到夜间,王密以十金相赠,并说:

“暮夜无知者”。

震厉声回答: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羞愧地退出。

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

五代清卿

隋朝袁隶修致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等要职。

为官50余年,始终以清贫为本,未曾受过一升酒,一束帛。

为此被称为“五代清卿”。

历史廉洁故事之三

【发布时间:

2010-08-31】【作者:

宣教室/来源:

】【阅读:

179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

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同僚们劝他说:

“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

”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

“带有清风!

”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

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房梁挂钱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免官来到黄州。

由于薪俸减少,穷得过不了日子。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

子罕拒不接受,说:

“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吧!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嘉兴,向他索要贿赂。

他打开府库,说:

“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地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

“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

”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载石压船

江南地区水网纵横,往来多依靠舟楫。

古时,官员离任后,大多四处征调船只,以运载自己历年的积蓄,真可谓连帆而行,满载而归。

晚唐时代的文学家陆龟蒙,家住苏州,门前有一块巨石。

相传他的远祖陆绩曾在三国时代的吴国郁林任太守,为官清廉。

罢官回乡时,行李很简单,空船一只,无物可载,以致船太轻不能过海。

为防海上风浪颠覆,只得在岸边取一块巨石以压船。

当时人称该巨石为“郁林石”,以此称颂陆绩的为官清廉。

历史廉洁故事之四

【发布时间:

2010-08-31】【作者:

/来源:

】【阅读:

154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县令拉纤

晚唐时,四川益章县令何易于勤政爱民,清廉正直。

一次,利州刺史崔朴带着随从、宾客泛舟春游。

当时,官船行至何处,就从当地征夫拉纤。

当官船行至益章时,有人发现拉纤的人中有县令何易于,于是就报告崔朴。

崔朴得知后很吃惊,便招来何易于:

“你身为县令,为何亲自拉纤?

”何易于答:

“方春,百姓忙于耕地、养蚕,时间非常宝贵。

我虽为县令,但没有其他事,所以来充役拉纤。

”听完他的话,崔朴等一帮人满脸通红,赶忙下船,骑马走了。

烧船称钉

宋朝官办船厂,工匠常钻管理不善的空子,虚报用钉数,中饱私囊。

造船官员苦于钉子钉入船中,无法取出称量,只好听任工匠虚报多领。

有个叫许元的出任发运判官,上任后,想要革除这一弊端。

一天,他来到造船场地,令工匠拉过一艘刚完工的新船,点火焚烧。

船烧过后留下一滩船钉,他叫人将船钉集中过秤,称得船钉只相当于“所破(报销的)钉十分之一”。

从此,以该船用钉数为参照,堵住了虚报用钉数的漏洞。

因奢而败

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大臣鄂尔泰有个弟弟叫鄂尔奇,也是朝廷中的大官。

一天,鄂尔泰退朝以后,从弟弟的书房门口过,看见里面富丽堂皇、豪华生辉,于是悄悄地走开了。

鄂尔奇在屋里看见了哥哥,急忙迎了出来。

鄂尔泰严肃地说:

“你还记得我们兄弟一起住在破庙里的日子吗?

如今你偶尔得志就这样奢侈,我看你的灾祸就要临头了!

”鄂尔奇听后连忙谢罪。

后来,鄂尔奇没有真正听从哥哥的劝告,终因奢侈过度,被刑部尚书李卫弹劾,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苏琼悬瓜

南北朝时,清河太守苏琼,在任六年,为官清明,廉洁自守,从未受赠。

一次,郡中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尚书赵颖,给他送来几个西瓜,并声称这是自己园中产的。

苏琼却之再三,赵颖送之再四,只好勉强收下西瓜。

苏琼把赵颖送出门外,回到房中马上叫家人将西瓜装入竹篮,悬于屋梁之上。

听说太守收下了赵颖送去的西瓜,郡中一些人便纷纷携带时鲜瓜果前来奉献。

苏琼遂叫家人从梁上摘下竹篮,拿给他们看。

只见篮里西瓜原封未动,有的已经腐烂,送礼者面面相觑,羞愧而走。

悬丝尚书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

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

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

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

历史廉洁故事之五

【发布时间:

2010-08-31】【作者:

/来源:

】【阅读:

135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四铁御史

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

《明史·冯恩传》载:

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之。

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

曰:

‘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

’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

‘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

’观者叹曰:

‘是真御史。

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

’遂号‘四铁御史’。

”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铮铮铁骨,实属可贵可敬,可颂可鉴。

风月尚书

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

《南史·徐勉传》载:

他担任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

‘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时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

“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使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沉物拒贿

北宋著名的“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当地盛产一种极为珍贵的特产——端砚,被列为朝廷贡品。

对它,许多官吏额外加征,或中饱私囊,或贿赂权贵。

包拯却严格按贡额征收,剩余由百姓自己买卖,百姓甚为感激。

包拯三年任满,因执法严明,老百姓特精制一砚,悄悄放到包拯船上。

船到羚羊峡时,包拯让书童查看行李中有无端州百姓财物,书童如实禀报。

包拯一面朝端州鞠躬致谢,一面果断地将砚石掷沉江中。

后人为了表彰包拯清廉,特意在其掷砚处修了一座纪念亭,名叫“掷砚亭”。

历史廉洁故事之六

【发布时间:

2010-08-31】【作者:

/来源:

】【阅读:

169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

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

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

“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任荆州刺史。

他的儿子胡威来看他,临别时,胡质拿出一筐绢来,给儿子作路上的盘缠。

胡威问:

“爹爹为官清正,这筐绢从何而来?

”胡质说:

“你不必怀疑,这是我俸禄的积余。

”胡威谢过父亲,辞别上路。

一路上都是自己喂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当了刺史,也像父亲一样清廉。

一次,晋武帝问胡威:

“你的清廉同你父亲比起来如何?

”胡威回答:

“我父亲清廉惟恐人知,我清廉惟恐人不知,我同父亲比起来相差很远啊!

良医扁鹊

《鹖冠子》中有一个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

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

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历史廉洁故事之七

【发布时间:

2010-08-31】【作者:

/来源:

】【阅读:

156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

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

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

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

“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吴纳题诗

明代诗人吴纳出任监察御史,受命到贵州考察“三司”吏治。

返京途中,已走入四川境内,后面追来一位骑士,说是奉贵州三司之命向大人献上黄金百两。

吴纳一边戏说“姓吴名纳”就是“无纳”之意,一边取笔墨在礼盒上题诗一首,以示拒受。

诗云: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骑士只好将原物并诗带回复命。

紫团山参

宋代宰相王安石有气喘病,医生开的药方上有一味药为紫团山参,一时买不到。

此时,薛师政从山西回来,带有这种参,就拿了一些想送给王安石,但遭到婉拒。

有人相劝说:

“您的病不用这种药难以治好,您这是治病,又不是别的什么,这药就不必推辞了。

”王安石却说:

“我平生没吃过紫团山参,不也活到今天了吗?

历史廉洁故事之八廉石忆清

【发布时间:

2010-08-31】【作者:

/来源:

】【阅读:

136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廉石忆清

清时,江苏兴化有一任县官姓严名清,他刚上任就宣布:

“兴化一方天,严清留清名。

严清说到做到,清正廉洁、办事公道,不收礼,不听谗言,人人称他“案案清,事事公”。

转眼间,严清三年任期已满,清清白白,无人不夸。

严清自己也很高兴,离任时,专门办了十桌酒席,在县衙上公开答谢众人,表示自己信守诺言,清清白白来,清清白白去。

谁知在开席前,来了一位少年,手上拎一条大青鱼,鱼上贴了张条子,上面写着:

“父不送行子送行,头上清来尾不清。

”严清再看那条青鱼,真是一身青到底,只是鱼尾上洒了一点石灰水是白的。

他晓得了:

这叫头清尾不清呀!

事情出在今天的宴席上。

严清即命人撤去宴席,开船启程。

严县令来时一把扇,去无一顶帽,空船一只,更无仆人,船轻压不住浪,他就叫船家搬了河边一块大石头压在船头上,自己坐在后舱,小船平稳前行。

经过两天两夜,严清回到老家,他关照船家,别忘了把从兴化搬上船的石头带回兴化,并赋诗一首交船家带回:

“头清尾不清,石头压船身,千里还青石,寄望后来人。

几天过后,兴化的父老乡亲见到了石头和严大人写的诗,忍不住流下眼泪。

那块石头被船家丢在码头,第二年春天,石头旁边长出了一支青竹。

从此,人们把这块石头叫做“廉石”,把旁边的竹子叫做“忆清”。

兴化的怪才郑板桥最喜画“石竹图”送人,一是怀念严清县令,二是对严清还有负疚感,因为那条大青鱼就是他叫儿子送去的。

历史廉洁故事之九拒贿杖妻

【发布时间:

2010-08-31】【作者:

/来源:

】【阅读:

136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拒贿杖妻

候鸣珂是湖南澧州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

中第后在陕西为官多年,先后任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和韩城、兴平、凤翔、渭南、咸阳、平利等地的知县。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侯鸣珂却出污泥而不染,清廉从政。

在孝义厅任同知期间,数拒贿赂,义杖爱妻,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

同治二年(1863年),孝义厅阴雨两月,庄稼霉烂,收获不足一成;同治三年,又遇蝗灾,食尽田禾。

孝义厅户户断炊,外出讨要。

就在如此艰难之时,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

到任后亲写呈文,报灾于抚台,请求赈济。

粮食到厅后,他又亲自赶着骡马,将粮食送往乡下。

厅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勒索了10斤猪油,自食5斤,将其余的5斤暗送侯鸣珂夫人杨芝香。

鸣珂得知后大怒:

“刮民脂膏,如杀我父选百姓倒悬,尔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选。

”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下令其妻杨芝香将5斤猪油还给百姓,并以受贿罪杖四十。

杨芝香当场声泪俱下,后悔莫及。

侯鸣珂怒斥其妻:

“知过并非无过选不杖股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选。

”衙役听罢,只得按鸣珂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在发放赈银时,以其兄、弟、妹三户受灾严重为由,贪污800两纹银,被人告发。

侯鸣珂在察访中,杨建武托人偷将5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

侯鸣珂发现后,将信拆开一看,上写:

“侯大人:

吾以兄、弟、妹三户冒名顶领赈银800两,愿与大人平分。

再送上麝香5两,请免死罪。

”第二天,侯鸣珂即令人将信重抄在一张大纸上,并将5两麝香用纸包好,上写:

“贿物麝香5两”,让杨建武一手举着抄好的信,一手举着麝香,在车家河、厅城、石嘴子游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杨建武死刑。

在刑场上,侯鸣珂作诗一首,对杨建武的贪污、行贿行为表示了极大愤怒:

斯人为官无所求,誓为百姓解苦愁。

社鼠贪污又行贿,不斩贼子决不休!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

【发布时间:

2010-08-31】【作者:

/来源:

】【阅读:

150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廉泉让水

“廉泉让水”是一句成语。

南北朝时,宋明帝年间(465-471),梁州辖今陕南、四川、黔北等广大地区。

一次梁州州将刘亮派范柏年进京觐帝咨事。

到京后明帝与他闲谈时,戏问范:

“爱卿,广州有水名曰贪泉,据说那里出的贪官均与饮此水有关,此事你可听说否?

明帝不等范思索,又一语双关地问道:

“梁州是否有这种地名?

”范稍加考虑而答:

“圣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让水、文川、武乡。

”廉泉、让水为古水名。

明帝再问:

“爱卿宅居何处?

”范答:

“卑臣寒居于廉、让之间。

”范柏年巧妙对答无懈可击,既说明任职之地民风淳朴、人性谦逊,又暗示自己为政清廉,不事权贵,受到梁州人民称赞。

成语“廉泉让水”比喻为官廉洁或风土习俗淳美。

明镜照心

冯覆谦是唐朝前期出名的才子,人品极佳,口碑很好。

先被任命为管城县县尉,后转任河北县尉。

他的老部下张怀道,官任河阳尉,听说覆谦到河北任职,为感谢昔日的提携之恩,送来一枚精美的铜镜。

覆谦收到后,将铜镜展示给县衙的官吏们看,大家都夸这枚镜子做工精美,实在珍贵。

冯覆谦神色凝重地对他们说:

“这是我过去的一个老部下送来的,但是,我居官任职,有俸禄为生,怎么能私自接受别人的礼物呢?

清水见底,明镜照心,我任县尉,若贪污受贿,天理难容!

”当即派人将铜镜归还原主。

冯覆谦果然遵守了他的誓言,一生清廉。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一

【发布时间:

2010-10-23】【作者:

宣教室/来源:

】【阅读:

116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桴鼓不鸣

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

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

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正,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

居住在京城洛阳的皇亲国戚专横跋扈,他们的家奴也胡作非为。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光武帝特召董少平为洛阳令。

董宣到任不久,即当众将湖阳公主(光武帝的姐姐)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的心腹恶奴斩首正法。

湖阳公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面之词,勃然大怒,发誓要把董宣乱棒打死,为姐姐出气。

“我请求说一句话就死。

”董宣正义凛然地说,“皇上靠施行仁德、除暴安良才复兴了汉朝。

可如今却纵容公主庇护杀人恶奴,这样下去,还怎么治理天下?

臣既入仕途,就只知依法办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说罢,便一头向殿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见状,心中有愧,但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便令他向公主磕头赔罪,可免其一死。

可是,董宣却双手撑地,硬挺着脖子,宁死也不低头。

光武帝最终还是让侍臣将董宣搀扶回去,并称其为“强项令”,赏钱30万,以示安慰和褒奖。

董宣分文未留,全部分发给了下属官员和百姓。

百姓们都敬称董宣为“卧虎”(意思是“躺着的老虎”),并有歌谣唱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意思是有了董宣这样的好官,民间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击鼓呜冤了)。

董宣74岁那年病逝于任上。

光武帝派使者前去吊唁,见只有一条被单覆盖在遗体上,家中四壁空空,只有“大麦数斛,弊车一乘(意即破车一辆)”。

光武帝刘秀闻奏后感伤地说: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于是,下令特赐给银印禄级,以大夫的礼节厚葬董宣。

贪泉觉爽

晋代,广州一带盛产各种奇珍异物。

一筐宝物,几代儿孙享用不尽。

贪婪的官吏如蝇逐臭,拼命钻营,想方设法到广州做官。

广州府衙里,一时贿赂公行,贪污成风。

朝廷想革除这一弊端,就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使。

吴隐之是当时深孚众望的清官。

他奉命走马上任,晓行夜宿,来到距广州城二十里处的石门。

吴隐之走得渴了策马跑到石门旁的清泉边,想喝一口泉水。

“大人,千万喝不得啊!

吴隐之刚要举瓢舀水,忽听到后面有人劝阻,转身一看,见一位银鬓白发的老者拄一拐杖站在一旁。

“大人,您不知道这是贪泉吗?

”老者一边说,一边用拐杖指着泉边的一块石碑,但见碑上“贪泉”二字,赫然在目。

吴隐之觉得奇怪,一弘如此清澈澄清甘冽的泉水,何以取这么难听的恶名。

原来,该泉位于石门交通要冲,历来赴广州上任的官员都要先品尝一杯泉水,以示风雅。

但是,进入广州后,自誉为廉洁清白的官吏却个个变得贪赃枉法,爱钱如命。

百性见多了,都以为清泉是引起官吏们贪欲的源泉,便特意在泉边刻石立碑,这样,“贪泉”的名声就传扬开来。

从此之后,去广州的官吏,为了避贪官之嫌渴死也不喝贪泉的水了。

吴隐之听了老者的叙说,望着愈来愈多的围观者,沉思良久,没有言语。

忽然,他手持木舀,大步跨到“贪泉”边,连舀三瓢,一饮而尽,然后感慨地对围观的父老乡亲们说:

“贪财与否,取决于人的品性,与泉水毫不相干!

我今天喝了贪泉水,去广州从政,看是否玷污了我平时为官清廉的名声,请父老乡亲们严加审察,拭目以待吧!

吴隐之跃马扬鞭而去。

果然,他并没有因为喝了贪泉水而变成贪官。

相反,他在任职期间,注重整饬纲纪,且倡导节俭,厉行操守,洁身自好,平时,不义之财,一芥不取;一日三餐,不过吃些蔬菜或干鱼,人们都敬佩他,颂扬他!

很快,他饮“贪泉”而不贪的事迹便传为美谈。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二

【发布时间:

2010-10-23】【作者:

宣教室/来源:

】【阅读:

114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晏子拒赏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是一位正直勇敢、不畏强暴、廉洁奉公的贤相。

晏子为相,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然而一位堂堂的相国,家里却很穷。

一天,晏子刚坐下来吃饭,齐景公派来找他商量国事的使臣到了。

晏子听说使臣还没吃饭,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臣回去就把这个情况告诉齐景公,齐景公很吃惊,说:

“相国家里这样穷,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

”马上派人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晏子说什么也不收,送了三次都被晏子谢绝了。

又过了几天,晏子乘车上朝,半路上碰到齐景公出城。

齐景公让人停车,叫过晏子说:

“相国,你怎么乘这么破旧的车啊?

你的钱不够用吧?

你回家等着吧,我马上派人给你送一辆新车。

”还没等晏子回答,齐景公的车子就走了。

晏子退朝回家时,远远地看见一辆新车停在家门口,他知道是齐景公送来的,就吩咐仆人小心看护好。

第二天天刚亮,马上派人把车送了回去。

随后,亲自去向齐景公道谢。

齐景公见晏子又把车送了回来,很不高兴,便对晏子说:

“相国要是不接受这辆车,今后我也不再乘车了。

晏子说:

“我怎么能和您比呢?

您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廉洁奉公,这样才能给百官做好榜样。

如果您乘华丽的车子,我也乘华丽的车子。

您驾车的马高大健美,我驾车的马也高大健美,百官要是都跟着学,我怎样去管教他们呢?

齐景公虽然不高兴,可又奈何不了他,便说:

“你说的不错,可你的日子并不富裕啊,你连吃饭都困难哪!

晏子笑着说:

“谢谢您的关心,我的生活一点也不困难,您赏赐我的财物,不但我用,家人也都沾了光,您给我的还少吗?

我听说,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要是送给别人,那是瞒着君主,讨好别人,忠正的大臣是不干这种事的;要是自己得到很多财物,而不送给别人,储藏起来供自己挥霍享受,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我要那么多财物干什么呢?

齐景公说:

“你说的好像也对,可是你恐怕也知道,我们先君桓公很有作为,远近的诸侯谁不佩服他啊!

他的相国管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才,辅助桓公建立了霸业,谁不赞扬他啊!

桓公把很大一块地赏赐给管仲,他并没有拒绝,他是那样了不起的人物,都这样做,你为什么偏偏拒绝不要呢?

晏子站起来十分恭敬地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圣贤也不见得事事正确。

我想,您说的这件事,恐怕就是管仲想得不周全,而臣下也有偶然想对的地方吧?

所以,我坚持这样做。

朝廷上的文武大臣听了晏子和齐景公的对话,都十分敬佩晏子的品德。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三

【发布时间:

2010-10-23】【作者:

宣教室/来源:

】【阅读:

126次】【字体显示:

大中小】【打印】【关闭】

清梅素竹

郑板桥为官倡导简肃,把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看成是桎梏。

他察看民情,不像别的官员那样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大显威风,而是身着便服,脚踏草鞋,亲临乡下察访。

即使在夜间出巡,也只让一个差役,提着写有“板桥”字样的灯笼引路,从不打“回避”、“肃静”之类的牌子。

一次,山东巡抚包括向板桥索求字画,板桥画竹并题诗以赠: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般诗情画意,生动表述了板桥身在官位,却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

乾隆十七年,潍县遇到天灾。

板桥关心民瘼,呈请赈济。

然而,他的请赈惹怒了上司,遭到打击报复,被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板桥遂愤然辞官,卸职返乡。

郑板桥回到杨州,生活仍很贫寒,他在女儿嫁奁诗中写道: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陷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