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2058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六年级科学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六年级科学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六年级科学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六年级科学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备课.docx

《六年级科学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备课.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备课.docx

六年级科学备课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学科

科学

年级组

六年级

成员

白丽娟

单元

内容

课时

分配

1.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时

2.做酸奶一课时

3.馒头发霉了一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课时

本单元采用了总----分----总的设计结构,把认识微生物的概貌作为单元学习的起点,然后再分类认识细菌,霉菌。

最后,再从生命体都具有细胞结构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扩展对生命体共同特征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动物,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

难点:

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

重点:

从生命体都具有细胞结构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扩展对生命体共同特征的认识。

学情

分析

在设计本单元各课时,采取了活动体验,增强感性,资料引导,获取认知的模式。

教学方法建议

科学探究法,实验观察法。

 

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课题

水滴里的生物

主备人

白丽娟

参与者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教者

学习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重难点

重点:

观察、认识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法

图片解说法

学法

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

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提问:

一滴水的颜色和一滴蒸馏水的颜色有何不同呢?

用肉眼能看到水里的生物吗?

(学生讨论)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

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

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

这杯水里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吗?

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

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1)谈话:

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练习达标

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谈话:

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拓展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

为什么说他们是有生命的?

作业设计

微生物的概念?

(C)

怎样使用显微镜?

(B)

介绍一种微生物的生活习性(A)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观察水样发现微生物

2,了解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课题

做酸奶

主备人

白丽娟

参与者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教者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

2.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3.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重难点

重点:

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

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法

讲解法

学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我们都喜欢喝酸奶,是不是自己动手制作一下。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谈话:

你吃过酸奶吗?

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

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练习达标

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拓展提升

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作业设计

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A)

讨论并交流:

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B)

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病菌的传播(C)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酸奶的制作过程

2,乳酸菌的作用

 

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课题

馒头发霉了

主备人

白丽娟

参与者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教者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重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试验

教法

实验演示法

学法

观察法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你在哪里见过霉?

是什么物体发霉了?

当时的环境和气候是怎样的?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1.图片引出话题:

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

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

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

什么形状?

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

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

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练习达标

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

写好实验报告。

拓展提升

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作业设计

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A)

霉的功与过分别是什么?

(B)

物体发霉的条件是怎样的?

(C)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霉生成的条件

2,霉的功与过分别是什么

3,青霉素

 

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课题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主备人

白丽娟

参与者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教者

学习目标

1.,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2,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

3,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重难点

重点:

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进行比较

难点:

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教法

实验法

学法

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鸡蛋挂图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

你们发现了什么?

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

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1. 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胞?

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2.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3.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5.提问:

细胞是谁发现的?

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练习达标

细胞是谁发现的?

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拓展提升

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讲解:

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

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

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作业设计

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A)

发现细胞的人是谁?

(B)

构成生命体基本单位是什么?

(C)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观察图片

2,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学科

科学

年级组

六年级

成员

白丽娟

单元

内容

课时

分配

1.地球的形状一课时

2.地球的表面一课时

3.地球的内部一课时

4.火山和地震一课时

5.地表的变迁一课时

本单元把认识地球的概貌作为单元学习的起点,然后再认识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

最后,进一步帮助学生加强对地球特征的认识。

本单元就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难点:

认识自然力改变地表的作用

重点:

介绍地震避险方法

学情

分析

在设计本单元各课时,采取了活动体验,增强感性,资料引导,获取认知的模式。

教学方法建议

科学探究法,实验观察法。

 

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课题

地球的形状

主备人

白丽娟

参与者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教者

学习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重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曲折的过程

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法

演示法

学法

观察法

教学准备

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1.谈话:

提问:

“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

”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

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提问: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

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

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练习达标

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

(举例说明)。

拓展提升

算一算:

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作业设计

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A)

那个航海家从哪里出发,进行环球航行?

(B)

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

(C)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探索实践

2,科技发展

 

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课题

地球的表面

主备人

白丽娟

参与者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教者

学习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

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重难点

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难点:

制作地表模型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

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

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

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

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

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3.分组做地表模型。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

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2.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观察交流:

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的观察,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练习达标

描绘地球表面的样貌。

拓展提升

活动一:

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

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作业设计

对照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

(A)

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

(B)

说说我国的地形特点。

(C)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观看图片

2,认识地图

 

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课题

地球的内部

主备人

白丽娟

参与者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教者

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重难点

重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

猜想暗盒里是什么

教法

图片教学法

学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你准备怎样做?

2.学生讨论

1

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看相关录像:

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2.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3.相互交流讨论

4.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5.出示鸡蛋一只,讨论:

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4

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3.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4.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练习达标

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拓展提升

讨论:

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

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作业设计

你怎样收集地球内部的信息?

(A)

画出地球的结构图(B)

写出地球的结构(C)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观看图片

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

 

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课题

火山与地震

主备人

白丽娟

参与者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教者

学习目标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预防地震的措施

重难点

重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

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实验法

教学准备

火山喷发示意图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两大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和地震的一些知识。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1.看相关录像:

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2.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3.相互交流讨论

4.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5.出示鸡蛋一只,讨论:

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3.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4.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练习达标

地震来临时我们怎么办?

拓展提升

地球是运动的吗?

作业设计

为什么地震前有征兆?

(A)

如果没有科学仪器,怎样预测地震?

(B)

火山喷发的原因(C)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认识什么是火山和地震

2,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课题

地表的变迁

主备人

白丽娟

参与者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教者

学习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重难点

重点:

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难点:

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法

图片演示法

学法

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1.欣赏化石图片。

2.思考:

化石有什么作用?

(了解地球的过去)

3录象:

世界风光欣赏。

4.揭题:

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

地表的变迁)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1.过渡:

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

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

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

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

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

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

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

你的理由?

赞成的有?

交流小结:

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

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小结:

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

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

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

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交流。

练习达标

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拓展提升

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

作业设计

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

(A)

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B)

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C)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认识火山和地震

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学科

科学

年级组

六年级

成员

白丽娟

单元

内容

课时

分配

1.蜡烛的变化一课时

2.铁定生锈了一课时

3.变色花一课时

4.洗衣服的学问一课时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

认识物质的变化

了解洗涤用品去污的道理

认识物质的化学种类

难点:

分析防锈的原理

重点:

做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

学情

分析

在设计本单元各课时,采取了活动体验,增强感性,资料引导,获取认知的模式。

教学方法建议

加强实验后的研讨和交流

 

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课题

蜡烛的变化

主备人

白丽娟

参与者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教者

学习目标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另一类会生成新物质

重难点

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能正确区分两种变化

教法

实验法

学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记录表、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导入

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  观察蜡烛的特点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2.  思考:

使蜡烛发生变化的方法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1.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2.交流实验现象。

3.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

(1)收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

(2)思考并设计“证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实验。

(3)观察实验现象。

练习达标

1.小组交流:

对蜡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