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辅导 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944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辅导 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公务员考试辅导 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公务员考试辅导 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公务员考试辅导 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公务员考试辅导 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辅导 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docx

《公务员考试辅导 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辅导 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辅导 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docx

公务员考试辅导行测第三篇常考题型第一章选词填空

第三篇

常考题型分析与答题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什么?

我们在第二篇中已经得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那么,言语理解与表达怎么考呢?

我们在本篇中马上给你揭晓!

我们这里所说的常考题型,是指近几年国考和山东省考在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出现过的选词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排序等试题类型,我们在本篇中将其倾力打造!

其他题型如短文阅读、纠正错别字、辨析错病句的等,我们也将在下一篇中一一介绍。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广大考生主次分明的掌握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相关内容,从而保证在录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一章逻辑填空(选词填空)及其答题技巧

逻辑填空的命题形式单一,试题内容比较简单,比之其他题型也较为容易,也正因为此,很多考生觉得在答题时只凭感觉就可选择。

凭语感做题固然很快,但仅靠语感答题的正确率却并不高,因此很多考生在这一考点上失分很多。

其实,罗辑填空是有自己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这一题型就会顺畅很多。

再加上这几年的《行测》试题,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注重对考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考查,而是更加关注个体能力的展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更注重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所以,逻辑填空的难度在加大,对考生的要求也在提高。

第一节逻辑填空概述

一、命题形式

选逻辑填空是《行测》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命题形式一般是:

题干是一个片段,其中在某些关键词的地方留有空白处;备选答案给出四个或四组词语,要求考生选出最恰当的一个或一组填在题干的空白处,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最连贯和最完整。

例1:

王大妈听到小李说他父母的不是,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却。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名状B.不以为意

C.不以为然D.不置可否

【解析】C。

不可名状: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不置可否:

不表明态度。

“虽然……却……”表示转折,故本句的意思是王大妈对于小李说他父母的不是这件事,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是持否定态度的。

故选C。

例2:

即使是一个最简单、最平常的句子由于语境不同,也会表达不同的意思。

比如“你怎么啦”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______,也可以表示_____,也可以表示______,还可以表示_____。

离开语境,是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意义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怀疑焦急紧张激动

B.担心沮丧害羞失望

C.不解惊奇关切责备

D.询问痛苦惊惶喜悦

【解析】C。

“你怎么啦?

”在文中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以下几种语气:

  不解(疑问):

例如:

“你怎么了?

怎么忽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惊奇:

例如:

“你怎么了?

打扮得这么漂亮!

  关切:

例如:

“你怎么了?

脸色这么差?

责备:

例如:

“你怎么了?

这次表现有点不太好。

故选C。

二、考查内容

逻辑填空的题干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或名篇大作。

其中有很多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是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或重大事件,有的则直接选自名家作品中的语句。

逻辑填空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语法知识和正确判定上下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例如词法、句法、习惯用法)的掌握情况,考查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二是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使用词语。

其题目设置比较灵活,难度较大。

逻辑填空的试题形式比较单一,近两年来只有一种命题形式,即“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但近几年来考查的内容却相当丰富,包括科技、政治、经济常识,甚至有古文,这无疑都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具体地说,罗辑填空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词填空

实词填空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必考内容和主要内容,并且主要是考查辨析近义词。

其中又以考查生活中常见但又容易忽视(误用)的近义词为主。

也会涉及一些同义词的使用,同义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侧重点不同,含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虚词填空

虚词填空主要涉及副词、介词、助词及关联词语等。

集中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对介词关涉对象及组成的语法结构理解的考查。

2、对副词限制修饰的语义的辨析和使用。

3、对连接句子及分句间的关联词语的辨析和使用。

4、对助词的使用等。

这里特别要注意,在历年的考试中,关联词语填空几乎每年都考。

(三)成语填空

国考及各省市公务员考试在对固定短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的考查方面主要是考查成语的使用。

在历年的选词填空中,几乎每年都有一二个成语填空题。

近几年的试题中,成语和其他词语综合填空的形式较为流行,考生要特别注意。

词语的正确使用不仅同词语的知识(如词义、词类等)有关,同时还与句子的正误、修辞、语言的规范和清晰连贯、语言得体等内容密切相关。

正确使用词语须掌握词义、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词的轻重等基础知识。

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选择合乎规范的选项、使用恰当的选项。

每一个句子都是按一定的语法规范,由一个个词语或短语组合成的,把备选词语放到句子中去,合乎语法规范的,念起来就通畅,反之就拗口。

有些词语虽然合乎语法规范,但在表现文章内容、刻画人物、表达情感上不一定是最恰当的。

第二节考情分析与命题预测

一、考情分析

逻辑填空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早期是比较常见的题目,后来取消了。

到2007年,随着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成熟度的提高和题量的增加,再次出现在国考《行测》试卷中,并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2007年至2010年连续四年都是20道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都达到了14.3%,因此要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近四年国考《行测》考试逻辑填空的考查情况一览表

实词填空

虚词填空

成语填空

综合填空

2007年

14题

2题

3题

1题

2008年

7题

1题

2题

10题

2009年

7题

0题

4题

9题

2010年

11题

0题

2题

7题

从上面的表格看出,近四年国考《行测》中实词填空比较多,而且越来越倾向于综合填空。

所谓综合填空就是在一道题中,选择对象可能包含实词、虚词或者成语等,如2010年的7道综合填空题都是一个实词和一个成语的选项。

这一题型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山东省考曾在2003年出现过5道逻辑填空题,之后的五年(2004年至2008年)没有使用,但2009年又再次起用了这一题型,且题量多达10道题,占整个试卷的7.14%。

2010年山东等十三省联考延续使用了这一题型,也是考了10道题,但所占整个试卷的比例却是8.33%(总题量由往年的140题减为120题),其中,实词填空5题,成语填空1题,综合填空4题且都是一个实词和一个成语的选项。

这充分表明了山东省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命题方向开始向国考靠拢,选词填空将成为命题的热点。

二、命题预测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预计在2011年的国考和山东省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中,罗辑填空仍将占据一席之地,题量应该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题型仍是实词填空,重点是近义词特别是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其侧重点不同,含义也不尽相同。

2、综合填空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一个实词和一个成语综合的形式必须重视。

要注意辨析成语、俗语的使用情况,考查重点是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俗语。

3、结合材料的逻辑结构考查转承关系、解释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将成为选词填空的重要命题方向。

要正确使用虚词,虚词考查主要涉及副词、介词、助词和关联词语等。

4、考查的内容仍将是丰富多彩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科技等多个领域。

因此,考查不仅涉及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最恰当即使用效果的问题。

5、考查的侧重点仍然可能是对语言环境的分析和对词义的理解。

有时会出现一些选择短句填空的题目,这其实也是由选词填空延伸出来的,其考点仍旧是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关键词语的把握。

三、备考须知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词义认读,注重多角度辨析。

罗辑填空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词义的辨析,而被辨析的词主要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造成了辨析词义的困难。

要正确使用词语,就要学会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因此,考生应抓住相异语素,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词义、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词的轻重、词的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

2、强化语境意识,准确理解前后逻辑关系。

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确切的意义。

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字构成了词的语境,只有依靠具体词义才能理解准确、透彻,所以解答选词填空题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整个句子的意思或需要表达的意图进行分析,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判断应该选择什么词。

3、加强训练,注重积累重,培养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任何语言能力的提高最终都离不开训练,所以提高熟语运用能力也必须通过系统而扎实的训练。

在训练中积累,在训练中辨析,在训练中培养能力。

要通过训练,达到准确辨明误因,掌握使用规律的目的。

当然,考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词汇量,而且对常用词的词义、用法等必须是熟悉的。

词汇量的多少以及对于词语的运用,主要靠平时的积累,但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有效的练习、掌握题型特点和答题方法与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节答题方法与技巧

罗辑填空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的能力。

特别是近义词或同义词以及从2009年开始出现的一些意义虽并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的辨析。

一、答题思路与技巧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逻辑填空题对字义、词义理解的基本原则是: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前者构成了后者的语境,只有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

所以解答这种题目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整个句子的意思或需要表达的意图进行分析,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判断应该选择什么词。

具体地说,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干的意思、语气、角度、特色。

看清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选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

(二)要明确空格处词语的确切的含义和用法,要考虑上下文在逻辑、修辞、语法上的衔接角度和特色。

(1)要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些带有提示性的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等;

(2)或概括总结性的较理性的词语,如“思想、意识、现实主义、浪漫气息、奥秘、象征”等,具体推断其理性内涵和层次含义。

在读题干时就要把这些关键词标示出来。

(三)排除不可能的选项。

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其他三项都是设置的干扰项,都必须予以排除。

干扰项的设置有几种情况: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四)排除含义和用法最为接近的选项。

因为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所以如果出现了两个或三个含义和用法最为接近甚至完全相同的选项,就要毫不犹豫的将其排除。

(五)把被选词项放在句中阅读,看是否通畅正确,符合语感需要。

现代汉语的句子(或片段)受到语法的限制,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符合语法的,读起来朗朗上口,通顺自然;否则,就会生硬绕口,晦涩难懂。

二、答题方法

(一)语境辨义法

语境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

要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考查。

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特定的语境中,每个词通常只有一个确定的意义(歧义、双关修辞例外)。

考生在考场上能否正确地理解词语,有赖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思考。

不管是考查实词的含义或用法,还是考查虚词的关系和功用,都要把握词语本身固有的意义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在区别实词的用法时,要注意辨析不同语素的含义;在区别虚词的用法时,要注意联系句子想要表达的前后意思,这样才能比较快捷地、准确地选到正确答案。

考生在考场上,需在平时把握词义训练的基础上,准确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含义,即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含义,如“教室”与“课堂”就是一对同义词,“尊敬”与“尊重”就是一对近义词。

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的意思比较接近,另外一个词义比较突出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当只需一个选项时,那就要选突出的这一项了。

当然,当四个选项有各自的含义时,那该题的难度就较大了。

但在掌握每个词的词义之后,找出正确答案也是不难做到的。

比如,在词语替换时,替换之后的句意与原句意要一致,同时,替换的词在整个句子中要协调,要符合原句的语意。

例1:

当道德对诚实给予高度肯定的时候,他从政治或经济方面得到的有时恰好是否定的。

填到横线上最恰当的词是:

()

A、反映B、反应

C、感受D、回应

【解析】D。

“反映、感受、反应”都具有主体的主动性,只有“回应”是纯客体的回馈,所以,排除A、B、C,故选D。

例2:

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与原意______的文字,不管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翻译;同样,译文词不达意也起不到翻译的作用。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7年国考真题)

A.不谋而合  B.截然相反  

C.如出一辙  D.大相径庭

【解析】D。

根据“都称不上是翻译”可以确定翻译的意思和原文的意思应该是不同的,所以,排除掉A、C。

截然相反和大相径庭都表示的是事物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截然相反的语义比大相径庭更重。

而根据“不管多么通顺”可以得知,填入空格的词语语义较轻,故选D。

例3:

为了增加企业的活力,总经理决定______一批年轻人。

A.起用  B.启用  C.利用  D.雇用

【解析】A。

“起用”指重新任用已经退职或罢免的官员;还可泛指提拔使用。

启,原本的意思是把某物“打开”,引申指“开创”,再引申指“开始”。

“启用”就是“开始使用”,其对象通常是指物,如:

启用印章、启用新域名、铁路已建成启用,等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释义后特别提示:

“跟‘起用’不同。

‘启用’的对象是物不是人;‘起用’的对象是人不是物。

”故选A。

(二)色彩品味法

语境辨义法是从客观的角度讲的,也是理性方面的意义。

而色彩是从主观方面讲的,就色彩而言,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等。

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中最常用的是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其中,又以感情色彩为主。

感情色彩是指人们在使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时,总要选择一些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特定的态度、特定的感受,或赞美,或贬斥,或喜爱,或憎恶,或喜悦,或悲伤等等,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

例如:

红娘——媒人——媒婆:

红娘是褒义词;媒人是中性词;媒婆是贬义词。

成果——结果——后果:

成果是褒义词;结果是中性词;后果是贬义词。

成就——成绩:

成就是褒义词;成绩是中性词。

果断——武断:

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

例1:

发展与壮大文化产业,既要盯着市场做文章,______文化生产部门的自我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让文化产品增值;又不能唯市场是从,一味______市场低层次需求,让那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7年国考真题)

A.扩大 限制 B.维护 满足 

C.提高 降低 D.增强 迎合

【解析】D。

由“让那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可以推知第二个空格处应该是消极意义的词,故选D。

例2:

疯狂扩散的蓝藻起初并没有使人们感到________。

往年正常情况下,它顶多影响太湖的一些景观,不会带来什么骚乱。

雨季一来,这些小生物便会被大量的雨水冲刷稀释,人们会渐渐________它,直到第二年的来临。

还有一些农民把它们捞起来当肥料,_____地称之为“海油”。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焦虑淡忘亲切B.担忧漠视形象

C.异样适应生动D.奇怪习惯幽默

【解析】A。

根据“疯狂的、顶多”可以排除选项C、D。

“漠视”是一个带有消极意义的词,这并不与第二个空格相匹配。

第三个空格应带有积极意义,是一个褒义词,故选A。

(三)代入排除法

在答题过程中,通过比较,先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项排除掉,然后再把其他相似的选项代入句子,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具体来说有两种做法,一是排除与题干内容相矛盾的选项;二是排除主要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选项。

例如:

就如同那些古典音乐爱好者批驳ipod播放器在玷污耳朵一样,喜欢闻书香的人更。

太多人无法想象没有书架的家居环境,也无法接受电子文字纸质书籍所拥有的心理感情空间,尽管他们都电子纸张是一场未来十年注定将要发生的大趋势。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9年国考真题)

A.挑剔代替承认B.偏执挤占明白

C.保守填充认为D.高雅侵占觉得

【解析】B。

首先根据题干意思,可以确定第一个横线处不是“高雅”和“保守”,排除C、D。

再来看第二个横线处,“电子文字”并没有“代替”“纸质书籍”,它们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排除“代替”。

故选B。

(四)语感选择法

考生在考场上,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整个句子试图表达的意思,这就要求应试者有较好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做逻辑填空题,根据语感进行选择就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

在平时,语感主要靠诵读而获得,在考场上就不能朗读了,主要是靠默读而找到。

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可将每个词都放到空格里去尝试一下,默念一遍,看哪个词更通顺、更自然,就选择该词。

如果一个词放到空格里后,读着绕口、生硬,便不能选择该词。

例如:

中华民族一直以其强烈的责任意识享誉世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尤其需要________人们的责任意识,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________,也是时代的呼唤。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8年国考真题)

A.增强要求B.提高结果

C.加强需要D.提升途径

【解析】A。

根据语言使用习惯,容易感知第一个横线处如果选择“提升”,则与“意识”不搭配;第二个横线处如果选择“需要”会与前面的“尤其需要”重复,选择“结果”又与后面的“呼唤”不相对应。

只有“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必然要求”的搭配是最符合语意的,故选A。

(五)搭配优选法

运用搭配的方法答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在我们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

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

一是合乎事理(事物常理、语法规范);另一个是合乎习惯。

比如,发挥和发扬,和发扬搭配的词语有:

精神、传统、邮电;和发挥搭配的有:

作用、积极性、创造性。

禁止和控制,我们在公共场合看到的是“禁止吸烟”,你听说过“控制吸烟”吗?

再比如,交流和交换,和交流搭配的词语有:

人才、思想;和交换搭配得有:

意见、位置。

由于有这种固定的用法,我们就不能说交流位置,我们可以说交流电,但是不能说交换电。

所以,我说这种方法是快、准的方法。

例1:

由于疏于______,院里的房屋大多十分陈旧,与旁边修建得簇新的正乙祠戏楼相比要______得多,不过在院中我们依稀还可以看到正乙祠戏楼当年的身影。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7年国考真题)

A.修饰寒酸B.修葺(qi)逊色

C.管理破败D.维护杂乱

【解析】B。

“修葺(qi)”是专门用来和房屋的修缮相搭配的词,有些考生要是对此词语有所了解自然可以毫不犹豫进行选择。

但是本题还有另一套解决方法,原文句子的语气基本上是质朴平实的,比如陈述房屋破旧是说“大多十分破旧”,而不是语气相对强烈感慨的“已经一片破败”,所以,填入横线部分词语必然也要注意语气不能太强烈,用词不能太尖锐,这样,寒酸,破败,杂乱都比不上逊色用得符合语境,另外,分析句子也可以看到第二个待填入的词是修饰“相比”的,陈旧与崭新相比自然是要“逊色”,这几乎可以不假思索的得到。

故选B。

例2:

①这位发言人____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做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

  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

  【解析】D。

仅仅从原文的语气就可以判断,第一个和第三个要求填入的词语必然在语气上有着相当的表述程度,这样在语气表达上较为强烈的“郑重”和“导致”顺利入选,“郑重”表述了一种严肃认真的语气,“导致”是对引出不好的结果的预见,故选D。

(六)联想确认法

发散思维中的联想是指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有所认知的思维过程。

想象是指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联想的实质就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过程。

考生在答题时,通过对生活的关注、观察,利用联想和想象,可以把题目中比较陌生、生疏的词语转化为熟悉、常见的词语。

通过语素的融通关系,语素意义的相对稳定性,可以猜想或推出选项中词语的含义,有助于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地选择词语。

如果所给选项中,有的词语很不容易区别或很难理解,就可以把词语中比较费解的语素,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进行组词或造句。

而且,所组的词或造的句应当是人们生活中熟知的。

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把考题与日常用语相联系,通过联想想象来确认正确选项。

例1:

由于加强了管理,整个小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

(2007年四川省考真题)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改进B.改变C.改善D.改观

【解析】D。

这四个词都有改变、变化的意思。

但是要具体说出区别,比较困难。

通过联想想象就会发现:

“改进”常常这样搭配,“改进工作方法”,“改进技术”,“改进党的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等等;“改变”一般这样组词,“改变生活习惯”,“改变样式”,“改变口气”,“改变计划”等等;“改善”常组成“改善生活条件”,“改善人们群众的住房条件”等等;“改观”常组词为“大为改观”等,一般形容面貌等。

由此可以确认横线处应是“改观”,故选D。

例2:

两会期间,许多代表明确提出,对乱收费的现象,人民群众早已深恶痛绝,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这种现象。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禁止 B.制止C.杜绝D.处理

【解析】B。

“禁止”和“制止”都有不准做的意思。

但是要具体说出区别,比较困难。

这样采用联想想象,如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而“制止”可以联想想象为:

我们必须制止恐怖事件的再次发生。

从生活中的具体用法就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禁止”是命令性(法令或习俗)的不准、不许可,主语不明确,或没有主语(社会约定俗成的);“制止”则是采取强硬措施来迫使停止,有主语,是比较主动的行为。

“杜绝”过于绝对,“处理”搭配不当。

故选B。

(七)优势作答法

这里的“优势”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选项中的优势项,二是考生自己的优势认识。

所谓选项中的优势项,就是四个选项中,在某一个待填入位置上所给答案相同的几个选项。

所谓考生自己的优势认识,就是对某个选项的词语自己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