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教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889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度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度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度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度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教师版.docx

《度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教师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教师版.docx

度高三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教师版

专题二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

隋唐、宋元

【考情分析预测】

考点范围

考查角度

题型与分值

政治文明

(2016·课标全国Ⅰ,26)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选择题,4分

(2016·课标全国Ⅱ,25)唐代科举制的作用

选择题,4分

(2013·课标全国Ⅰ,41)汉、唐地方行政变迁的趋势

非选择题,6分

经济文明

(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租佃制的生产特点

选择题,4分

(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选择题,4分

(2015·课标全国Ⅰ,27)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文化重心

南移)

选择题,4分

(2015·课标全国Ⅱ,26)农业技术与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因果关系

选择题,4分

(2014·课标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选择题,4分

(2013·课标全国Ⅱ,25)对宋代“不抑兼并”的认识

选择题,4分

 

思想文明

(2016·课标全国Ⅱ,24)魏晋时期文字的演变

选择题,4分

(2016·课标全国Ⅱ,41)中外文化交流(玄奘西游与鉴真

东渡)

非选择题,12分

(2016·课标全国Ⅲ,26)唐代统治者对艺术的影响

选择题,4分

(2015·课标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非选择题,5分

(2014·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

选择题,4分

(2014·课标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选择题,4分

(2013·课标全国Ⅰ,25)宋代理学的影响

选择题,4分

(2012·课标全国,25)宋代流传的故事与市民价值取向

选择题,4分

本专题的常见题型为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政治史考查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封建君主通过调整地方管理体制、监察地方官吏等手段,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并运用地方权力制约分化等原则,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

特别是在宋元时期,基本上解决了汉唐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政治主动性和能动性日趋受抑,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吸取。

高考往往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置及影响角度进行命题。

另外,很多高考试题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相联系,也要引起注意。

经济方面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思想史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

考点一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

【例题】(2016·全国乙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知识构建】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

(1)演变趋势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②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特点

①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②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解题思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参考答案】A

【变式训练】1.(2016·山西高考质检)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相权不断被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

【变式训练】2.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从“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知,政事堂是决策机构,故C项正确。

考点二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

【例题】(2016·全国甲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知识构建】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

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给中下层地主提供了机会

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解题思路】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

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

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

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

【参考答案】D

【变式训练】1.(2016·江苏高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使用“糊名法”,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说明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项正确。

这一变化与取士科目、进士地位和录取人数均无关,排除B、C、D三项。

]

【变式训练】2.(2016·湖北七市联考)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任宰相,却竟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场屋,曾赋诗说:

“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这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B.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

C.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D.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平台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由材料薛元超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可见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这与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心中地位的上升,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C项正确;由“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可见,科举制不是所有读书人入仕的平台,故D项错误。

考点三从文明进步角度考查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例题】(2015·全国卷甲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知识构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导致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3)特征

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影响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

【参考答案】C

【变式训练】1.(2016·绵阳二诊)下表为唐代天宝、北宋初年全国户数统计表。

表中呈现的变化(  )

唐天宝年间

北宋初年

秦岭、淮河以北

54.5%

40.1%

秦岭、淮河以南

45.5%

59.1%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说明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材料涉及秦岭、淮河南北全国户数统计变化,并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户数统计变化,不能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由唐到北宋初年,秦岭、淮河以南户数统计上升,以北则下降,由此可知经济重心南移,而经济重心南移,是导致宋代对外贸易通道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故D项错误。

【变式训练】2.(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故B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C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苏湖熟,天下足”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故D项正确。

考点四从因果关系角度考查古代土地政策的调整及影响

【例题】(2016·全国甲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知识构建】认识土地兼并问题

根源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危害

导致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派

解决方式

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如北魏到隋唐实行的均田制使土地兼并状况得到缓解

认识

在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最多只能缓解。

因为封建国家不可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B

【变式训练】(2013·全国卷甲卷,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故B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

考点五从联系发展的角度考查隋唐、宋元商业发展的表现

【例题】(2014·全国卷甲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构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上来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来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根据题干信息“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选A项;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

错误。

【参考答案】A

【变式训练】1.(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根据题目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A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是否满足商品经济发展、是否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目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

【变式训练】2.(2016·黄冈模拟)《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

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

这反映出(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故A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了灯箱功能的多样化,但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六从发展演变和社会进步角度命题考查宋明理学

【例题】(2014·全国卷乙,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知识构建】1.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3)程朱理学把其思想进行了哲学思辨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

2.直接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

国家的分裂和

统一

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选择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D项错误。

【参考答案】C

【变式训练】1.(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可知,朱熹的“天理”和“公”在社会道德的反映是“三纲五常”,其中对于官员来说,结合题干应当严格遵守“君为臣纲”。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实践,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正确;题干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D项错误。

【变式训练】2.(2016·乐山调研)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

陆九渊则说:

“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

A.明“理”的方法B.读书的方法

C.明“理”的目的D.读书的目的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体现了发明本心,认为读书只是“儿童之学”,因此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明“理”的方法,故A项正确;陆九渊没有涉及读书的方法,故B项错误;两者明“理”的目的和读书的目的均相同,即明“天理”,故C、D两项错误。

考点七运用图文创设情境,考查古代文字、书法

【例题】(2016·全国甲卷,24)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知识构建】1.汉字演变

①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起源于“图画文字”。

②成熟:

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③演变:

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2)特点:

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时代变迁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形成及特点的影响

(1)从汉字的起源到商代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出现,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使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到秦朝用小篆体随后又用书写简便的隶书作为新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及教育的发展,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造纸术及笔墨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在魏晋时期,汉字就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隋唐盛世的出现,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在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在书法艺术上也呈现出讲究法度和规范的特点。

(3)宋代统治者出于消除地方割据和武人专权的政治需要,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同时,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呈现出各具情趣和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的特点。

(4)明代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政治思想上专制色彩日趋浓厚,这使得明代的书法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解读材料信息。

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

三体皆工整精能,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

A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参考答案】B

【变式训练】(2016·全国丙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