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801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上学期10月模底卷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50分)

1.中国古代收养养子,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

2.古人认为“王”字三横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一竖代表能同时通达三者。

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王,天下所归往也”。

下列关于“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夏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B.在“皇帝”出现之前,“王”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C.反映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D.神权对立于王权

3.商朝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其中内服制主要管理()

A.商族活动区域B.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

C.黄河中上游地区D.长江流域地区

4.“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

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

”材料观点说明()

A.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B.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

5.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

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

6.观察下图

图片主要说明()

A.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B.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

C.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D.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

7.《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法典。

其中的《名例律》规定:

“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异类机犯者,以法律论。

“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

A.维护等级尊卑关系

B.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

C.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D.抛弃了华贵夷贱的传统观念

8.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表述有误的是()

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重要体现

B.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C.杜绝了政治腐败和低效现象

D.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稳固了统治基础

9.《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但有人却认为这部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以下能够成为其理由的是()

A.主要由平民参与编纂

B.法典规定平民可以和贵族通婚

C.有了按律判决和量刑的成文法依据

D.解释法律的权力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10.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即管理全国事务,又管理地方事务,其主管长官称“国师”,该机构是()

A.唐朝中书省B.宋朝枢密院C.元朝宣政院D.清朝军机处

11.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

1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

这种趋势根本上反映()

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B.内外朝相互制衡

C.相权的不断削弱D.君主专制的强化

13.雍正年间,为筹划西北军事,特设军机房,后更名为军机处。

嘉庆十年,有大臣上折称“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

这表明清代军机处()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B.已成为综合性的政务机构

C.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14.“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

”针对这种现象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A.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B.地方实施“推恩令”

C.实行三省六部制D.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15.《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年),上谕文武百官曰: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如此,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据此可知明太祖()

A.认识到丞相职位的重要性B.把六部长官都提升为丞相

C.为防止大臣专权而废丞相D.极力恢复传统的六卿制度

16.克里斯提尼时期以后,雅典步入了“全民政治”的时代。

这时,每个公民都要担任一段时间的政府官吏,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而不是由原来的选举产生。

这一做法()

①扩大了城邦普通民众的参政权

②直接导致雅典城邦走向衰落

③容易造成政府官吏素质参差不齐

④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7.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

“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18.希罗多德借美伽比佐斯之口说道:

“没有比不好对付的群众更愚蠢和横暴无礼的了。

把我们自己从一个暴君的横暴无礼的统治之下拯救出来,却又用它来换取那肆无忌惮的人民大众的专擅,那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希罗多德意在批评雅典的()

A.君主专制B.贵族政治C.血缘政治D.民主政治

19.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浅世纪雅典著名的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系140人刻写。

由材料可以看出“陶片放逐”

A.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验方

C.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D.不能保证真正意义的民主

20.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罗曾说:

《十二铜表法》是“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

据此可知,该法()

A.是口头流传的不成文法

B.是古罗马专门的儿童保护法

C.在古罗马得到普及

D.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21.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

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

这表明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22.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

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

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

这些变化说明了()

A.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公民法不断调整

C.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

D.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3.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

“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

”材料表明

A.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来源于罗马法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推动了罗马发展

C.法律对权力的约束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

D.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24.“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

对这一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B.秦朝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C.秦短命而亡来不及任命“太尉”

D.长期兼并战争导致人才的匮乏

25.2017年10月4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上述材料()

A.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宗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B.可以从古代禅让制里找到历史根源

C.我们应该主要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去研究分析

D.所反映的古代制度,是我国官僚政治的开始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地方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断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完善。

材料一:

材料二:

西周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从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交通战略要道上的分封国为:

晋(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蔡(武王弟叔度的封国)、曹(武王弟叔振铎的封国)、鲁(周公子伯禽的封国)、齐(协助武王灭商的吕尚封国)都在这条交通线上。

在商人兴起的河北之地,周王分封了西周开国重臣召公、建立燕国;在南方江汉之地,周王则分封汉阳诸姬以监视南土。

——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材料中所提及的分封对象以及分封特点。

材料三:

从制度建设而言,秦制所依赖的郡县制,其实源自于周制的变革。

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出现,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这一革新的关键内容是官僚制的成长。

官僚制的特点是官僚从君主手上领取俸禄,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

秦汉以后,郡县的功能与范围大致不变,由于郡(州、府)数量太大,为方便管理故而在郡(州、府)之上还编有更高一级的政区,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是“州”,唐代在“州”上设“道”,宋代为“路”,元在“路”上设“省”,并被后世沿用。

——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郡县制的特点。

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

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

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共同政治目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法上下千余年,期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很大,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

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

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继承法包括遗嘱继承、法定继承、赠予等;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

——摘編自周相《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

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后来资产阶级强大起来,国王开始保护它的利益。

以便依靠它的帮助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

但是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律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解析

1.D【解析】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注重宗法血缘关系,古代认为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异姓意味着异族,这体现了注重血缘宗法关系,故D项正确;分封制是周朝地方管理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世袭制是夏朝以来的王位继承制,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察举制是汉朝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2.D【解析】A商代的政治特点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不是对立,符合题意;A、B和C项均符合事实,排除。

所以答案是D。

3.A【解析】A内服主要管理商朝组内的区域,正确;B属于外服管理的范围;商朝主要活动区域是河南河北地区,C和D主要是地理位置,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所以答案是A。

4.C【解析】秦朝时期在地方上是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了郡县制度,材料内容认为秦朝实行的这种制度对保障秦国对六国文化影响的有效性,所以A项错误。

B项是无关项,D项是错误项,郡国制是汉代实行的制度,不是秦朝,所以答案选择C项。

5.A【解析】秦朝太尉一职虚设,实际上皇帝掌握军事大权,以此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A项。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三公九卿制下有太尉一职,排除D项。

6.C【解析】C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汉中外朝制度,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特点;

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

B唐朝三省制度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故B项错误;

D中外朝制度不是三省六部制度,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是C。

7.B【解析】B“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属于法律按照属人的原则,“异类机犯者,以法律论”属于属地的原则,正确;

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等级观念,故A错误;

C法律至上不符合前面材料原则,故C错误;

D中抛弃说法绝对。

所以答案是B。

8.C【解析】C项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也不可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故错误,符合题意;A、B和D符合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事实。

排除。

所以答案是C。

9.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十二铜表法》制定者是贵族,不可能由平民参与编纂,因此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中没有规定平民可以和贵族通婚,因此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奴隶主贵族制定的,解释法律的权利不能能转移到平民手中,因此D项错误;之所以说该法典是平民的胜利,是因为该法典打破了贵族根据习惯法任意处置平民的权力,限制了贵族的权力,量刑有法可依了。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0.C【解析】C元朝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管辖吐蕃地方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正确;唐朝中书省、宋朝枢密院、清朝军机处属于中央机构,但不管理地方事务,排除ABD。

所以答案是C。

11.B【解析】B根据所学可知,图中①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是元朝中书省的管辖范围,中书省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

AC图中①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故AC错误。

D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而不是管辖图中①的机构,故D错误。

所以答案是B。

1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体现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

“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是君主为了维护其政治权威,是强化皇权需要的产物,近臣地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均是皇权加强的体现。

即能够体现出,根本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其余ABC三项的表述明显不正确,排除。

所以答案是D。

13.B【解析】军机处最初是专门负责军务,材料中“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说明军机处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故B正确;军机处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与兵部不同,故A错误;材料中是上奏改军机处名称,不是不满,故C错误;军机处不是最高军事机关,故D错误。

14.D【解析】D“方镇相望于内地”属于隋唐五代时期实行藩镇割据,由于地方财权和军权过大导致对抗中央,为此宋代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正确;

A属于分割宰相权力;

B属于汉武帝时期解除王国问题措施;

C属于唐朝中枢机构改革。

所以答案是D。

15.C【解析】明太祖认为丞相会专权乱政,因此废除丞相,“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说明明太祖废除丞相目的,故C正确;明太祖没有认识到丞相辅佐皇帝重要性,故A错误;六部负责执行,故B错误;六部是仿照六卿之制,不是极力恢复,故D错误。

16.C【解析】第②④两项分别发生于伯利克里以后及伯利克里执政期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克里斯提尼时期”,故排除;

由题目中的信息“全民政治”可知第①项的表述与此相符,由题目中的信息“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产生”可知第③项的表述与此相符,故选C。

所以答案是C。

17.B【解析】B“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

“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正确;

A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故A项错误;

CD材料强调的是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没有体现出政治经济发展来,故CD项错误。

所以答案是B。

1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和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

材料中“把我们自己从一个暴君的横暴无礼的统治之下拯救出来,却又用它来换取那肆无忌惮的人民大众的专擅”强调了群众的无知和专擅。

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民主参政方式容易造成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和庸才误国局面的产生。

所以D项符合题意。

19.C【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可以看出,陶片中的字迹有重复,有人重复填写,说明在的投放过程中被少数人控制。

所以C正确。

20.C【解析】C根据材料信息“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说明《十二铜表法》通俗易懂,在社会上普及程度高,正确;

AD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

所以答案是C。

21.D【解析】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能作为担保人,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调整,妇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说明罗马法不是死的,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故D项正确;罗马法是为了保护奴隶主利益而存在的,不是为了充分保护平民利益,这也不是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妇女地位和男子平等,故B项错误;罗马法在实际判决中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是任意裁判的,故C项错误。

2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不符合史实,因为公元前449年罗马就已经诞生了成文法,用成文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自然法精神主要是自然、理性、自由、平等和正义,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C项不选;D项中的万民法应该是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后使用的法律,而题干中的法律应该是公民法;材料中体现了公民法是不断调整的,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

2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说明罗马法注意对权力的约束,故C项正确。

A材料中没有体现;B中平衡说法错误;D不是材料体现信息。

24.A【解析】太尉掌握军权,会拥有一定的权力,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所以皇帝没有派遣人担任,故A项正确;B项是北宋的政策;C说法不符合题意;D中人才匮乏不是主要原因。

25.A【解析】A中秋节属于合家团圆的日子,属于家族亲情的体现,是古代宗法制的现实影响,正确;B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的首领承袭制度,故B错误;

C革命史观是从革命角度阐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

D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故D错误。

所以答案是A。

26.

(1)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对象的特点:

姬姓贵族分封居多;分封的贵族色彩浓重;分封地域的特点:

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姬姓多分封于战略要地

(2)特点:

从君主领取一定的俸禄;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朝廷)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或者答有任期限定)。

趋势:

地方行政区数量不断增多;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减小。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分封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片和材料二“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交通战略要道上的分封国”的信息从“分封对象以及分封地理位置”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官僚制的特点是官僚从君主手上领取俸禄,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趋势结合所学从行政区划数量以及中央集权的角度思考回答。

27.

(1)制度:

三省六部制。

作用:

共议国政,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

(2)原则:

山川形便;犬牙相人;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共同政治目的:

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1)从材料一的图示可以看出是三省六部制。

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君权等方面进行分析。

(2)从材料二中的“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可知原则之一是山川形便、犬牙相人;从“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可得出原则二是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根据所学知识,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角度分析其目的。

28.

(1)主要特点:

法律溯源悠久;体系完善;重视社会实际;注重法律程序;随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

(2)关系:

罗马法确立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近代欧洲法律发展了罗马法的法律精神。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罗马法上下千余年”,可得出法律溯源悠久;从“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可得出体系完善;从“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可得出注重社会实际;从“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可得出注重法律程序;从“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可得出随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

(2)从材料二中的“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可得出罗马法确立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从“以便依靠它的帮助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可得出近代欧洲法律发展了罗马法的法律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