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745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docx

《《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docx

《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模板

JIANGSUUNIVERSITY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

关于安徽省宁国市南山办事处千亩村农民收入来源状况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

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

环艺1003班

姓名:

王林

学号:

3101809074

 

2011年12月

小组成员

分工情况(详细)

成员一:

王林

 

深入农村获取原始数据,并与农民交流,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状况,收入来源,支出情况等

1.负责填写时间调查报告提纲初稿

2.进行调查数据分析

3.撰写实践调查报告

4.参与实践调查,拍照记录

5.撰写个人实践调研感想

成员二:

樊相奇

 

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整理,分析,统计,并构思此次实践报告的基本结构

1.调查问卷的编写

2.背景资料的收集整理

3.参与实践调查,采访村民

4.撰写个人实践调研感想

成员三:

赵中健

 

制定此次调研的具体计划,通过多种途径设计较详细的调查问卷和行动方案,并做好详细的活动安排

1.调查问题收集

2.参与实践调查,采访村民

3.调查数据整合汇总

4.查找相关专业材料

5.撰写个人实践调研感想

成员四:

 

基于此次调研的数据,参考调研构思,撰写此次调研报告,展示成果,交流心得

1.背景资料收集整合

2.参与实践调查,采访村民

3.润色实践报告提纲

说明:

1、独立进行实践调研的同学不必填写此表。

2、合作完成的成员在2—4人(不得超过4人)。

3、合作成员组必须确保所有成员都参加实践活动。

4、合作成员组可以共同交一份实践调研过程及总结,但实践活动感想必须每人一份。

实践调研时间

2011.10.1——2011.10.7

实践调研地点

安徽省宁国市南山办事处千亩村

实践调研对象:

安徽省宁国市南山办事处千亩村农民

实践调研主旨思想: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直都有“无农不稳”之说。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责任任务。

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相对缓慢、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等趋势仍然突出,农民稳定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9亿,要想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突破创收,农民已不仅限于纯农业生产操作,结合现代化的有机种植与养殖相结合,配合适当的外出务工劳动,才能较有效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关心农村,关注农民,了解农民收入来源情况以及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于是我们三人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安徽省宁国市千亩村进行调研。

实践调研活动方案设计构思:

选择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安徽省宁国市千亩村的农民。

调查的内容集中于农民收入来源状况问题。

调查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口头交流调查为辅。

在获取一手的调查数据之后,进行数据的汇总、整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结论的得出以调查数据为依据,辅以调查中各方面收集的资料。

坚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

最后撰写实践报告。

1小组讨论,确定主题,小组分工,制定计划。

2.设计调查问卷,条查表:

交流话题。

3.展开调查工作,分工合作,给村民发放问卷并交流访问。

4.统计数据,对村民的答复进行分析。

5.作出总结,完成报告。

 

实践调研过程及成果总结:

(一)调整和优化农民生产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由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需求有限且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稳定总产量,提高内在质量,大力扩种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使农业从数量型增长向以质量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农业转变:

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

一、调研背景: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9亿,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不发展,农民收入会受到严重性的制约,农民收入不能持续提高,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调研基本情况:

千亩村位于宁国市南部,地处城郊结合部,距市区3千米,全村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属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津河贯穿千亩村,与万福村以河分界。

对外联系较为方便。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

该村下辖20个村民组,现有农户725户,人口2730人,劳动力1650人(其中外出务工1046人,从事农业389人)。

耕地2200余亩,水田1900余亩,旱地300余亩。

千亩村经济基础较好,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达144万元,人均收入4600余元,主要来源养殖业、种植业、运输业等。

村集体经济较好,年收入达60万元。

三、调研时间:

2011年10月1日~2011年10月7日

四、调研方式:

我们深入安徽省宁国市千亩村实地走访,与当地村委接洽,同时采取问卷调查法,深入了解农民收入来源的基本情况。

五、千亩村地处城郊,属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宁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开发区的建设,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打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千亩村畜禽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现有养禽专业户28户,养猪专业户1户,具有一定的规模,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千亩村具有以下发展养殖业优势:

1、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处城郊、信息畅通、为更好地发展“一村一品”奠定了基础,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中津河绕村而过,水资源丰富。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太阳禽业公司初建在千亩村内,五星集团与村相邻,企邻关系良好,对农户规模养殖提供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3、特色产业优势:

畜禽养殖已有多年的历史,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践经验,为形成“一村一品”打下了基础。

4、相关扶持政策的促进作用:

政府有关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奖励政策及办事处相关配套政策的发布,极大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促进了畜禽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调查地农民基本分为四种,分别是纯农户、半公半农户、工人和个体经营户。

其中纯农户(家庭中主要以祖辈为主)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蔬菜的兑换;半工半农户(家庭中主要以父辈为主)主要收入来源仍以土地为主,靠闲暇时打零工贴补家用,一天8小时可赚70元;工人是转移劳动力,由农民转为工人(该村60%~70%为工人),一般工人每年收入2至3.5万;个体经营户主要以养殖产业、农林作物业、还有利用科学种田出售农副产品,他们的收入比一般工人多,另外以承包土地,形成经济合作社,发展规模农业(由本地或者外地承包商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如葡萄园,草莓园等)为主的高效农业也是该村的特色产业。

六、成果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和与村民谈话还有村委会干部的一些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纯农户扣除生活成本(生活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后,基本无结余,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纯农户大多为老人,由该村村委提供数据表明务农人员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而半工半农户生活水平略高于纯农户,经济主要来源仍为土地,靠打零工增加收入,但很不稳定,维持简单生活,生活水平一般。

还其中工人收入较稳定,一个普通工人一年收入2至3万,通过调查数据分析,30人中有20人为务工人员。

综合调查数据以及村委会提供数据,该村60%~70%为工人,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还有个体经营中以高效农业为特色,该村人均口粮地为0.9亩,本地或外地农民均可承包责任田,进行葡萄、草莓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每亩收入为1万左右,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另外自主创业的农民以承包土地的形式形成经济合作社,发展各种规模农业,例如:

旺盛葡萄园,羚杰牧业,生态农业园,三南蔬菜合作社等等。

七、存在问题

经过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一些问题:

第一,由于文化水平,资金等原因,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农村普遍缺少文化氛围,信息不畅,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应变能力不强

第二,农民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村委引导力度不够,未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一些政策未能很好落实,致使农民收支不平衡,负担加重。

第三,人口老龄化也成为该村的一个较突出问题。

中央虽下达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60元的补贴,但是由于物价上涨过快,这些政策显得华而不实。

第四,有些福利政策落实不到位,例如:

农民最低保障为每人每月110元,残疾人补贴为每人每月188元,但存在不实现象。

八、对分析出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第一,村委会要多开展一些普及科学文化教育的活动,把握好市场信息,及时向农民传达,加大对农民的引导力度,落实政策。

第二,村委会应组织先进个人讲座,向农民传达科学有效的致富方法。

农民要积极参加科学文化教育的活动,向懂技术的人虚心请教,互帮互助。

第三,建设好村文化室。

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村委会鼓励农民多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第四,基层干部应该起到带头作用,真正关心农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的公仆。

第五,我们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深入农村,可以考虑大学生村官这一职务,为新农村建设进我们的绵薄之力。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着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发挥优势的原则。

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2、坚持市场市场导向原则。

适应市场需求,立足本地市场,积极开拓外地市场,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产销率。

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

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普及适用技术

4、坚持农民自愿原则。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采取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办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三)发展目标

根据千亩村的实际情况,本村定位为以生态养殖推动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旅游业(农家乐)。

到2010年,全村鸡鸭年出栏量达150万只,蔬菜基地200亩,优质水稻800亩,苗木基地200亩,沼气池250余口,生态示范户250户,人均收入达7800元。

四、发展重点及实施计划

(一)发展重点

以生态养殖为主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主导产业有:

优质畜产品、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

依托生态家园建设项目,采取“以短养长,养种结合”等方式发展,禽-沼-苗木基地、禽-沼-蔬菜基地、禽-沼-水稻基地,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通过畜禽粪便提供沼气原料,沼气可供农户使用,沼渣作为肥料用于苗木、蔬菜、水稻,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节约了能源,同时改善了养殖环境,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逐步形成丁友苗圃基地,水林蔬菜基地,河边、段家、千亩、杨桥养殖基地三大农业基地。

同时,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提高农民收入。

(二)实施计划

2007年:

家禽饲养量达45万只,蔬菜基地50亩,苗木80亩,优质水稻600亩,沼气池10口,生态家园示范户10户。

2008年:

家禽饲养量达75万只,蔬菜基地100亩,苗木80亩,优质水稻650亩,沼气池50口,生态家园示范户50户。

2009年:

家禽饲养量达110万只,蔬菜基地150亩,苗木90亩,优质水稻700亩,沼气池100口,生态家园示范户100户。

2010年:

家禽饲养量达150万只,蔬菜基地200亩,苗木100亩,优质水稻800亩,沼气池250口,生态家园示范户250户。

五、实施措施

(一)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定,力争培育出名优品牌,增强“品”的竞争力。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队伍。

优化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结构,全力为“一村一品”建设服务。

以“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组织经营生产,切实增强农民在市场营销中的组织性及适应市场的能力,大力促进农产品销售。

(三)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强化科技支撑

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为发展重点,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含量。

着力推广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无公害蔬菜栽培、特色林果培育等重点技术,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培养农业技术骨干,促进主导产业有新突破、新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村里成立“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包组到户,全面组织协调好一村一品工作。

2、广泛宣传,制定实施方案。

利用墙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使全村群众认识“一村一品”建设的重要意义,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3、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围绕本村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

 

千亩村

  千亩村位于宁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山办事处,南部毗邻中津河,根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村面积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715人,辖20个村民小组,千亩村党支部分七个党小组,正式党员50名,支部决凝聚力强,核心作用显著,全村现有水田2015亩,村内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是新发展的城中村。

  千亩村始终以发展经济为主线,以平安和谐建设为抓手,努力促进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党支部和村委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全体村民生产生活的发展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高度重视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民主、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巾帼示范户”、“婚育新风进万家”等评比活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三年来,先后完成了4800米干渠硬化,3400长度村主干道水泥路,1400多户村民的自来水安装等工程,集体经济共投入230万元,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皖赣铁路纵贯南北,将千亩村地域自然划分为东西部分,西部原的2000多亩山场已被开发区征用,企业陆续入园,生产如火如荼,部分村民被安置在安置区内,新房合理布局,村庄焕然一新,安置户生活井然有序。

东部村民在继续发扬勤劳致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6300元,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超千万元,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千亩村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

 

宁国市地处皖东南,靠近苏沪抗,山区面积占80%,是安散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

但长期以来该市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业企业,农业尤其是林业发展相对薄弱,山区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呈现出“富市穷乡”的强烈反差。

为了改变山区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尽快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进行了农业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立足山区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环境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实施山区综合治理开发,大力发展山区经济,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兴乡富民已韧见成效。

  其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根据山区资源特点,突出发展以“三竹一果”(毛竹、元竹、早笋竹、山核桃)为重点的经济林。

近几年来,全市经济林面积每年以1333公顷的速度迅猛递增,现已建成5.8万公顷的经济林基地,经济林与用材林之比由90年代韧的3:

7调整为4:

6。

全市现有山核林为1.1万公顷,元竹9533公顷,规模居全国前列,被有关部门授为“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

  其二,在农业生产布局调整方面,全市初步形成了特色产品生产区域,即东部的早笋竹(百竹)、天目山脉的山核桃、西部的毛竹与名优茶.以及贯穿全市境内的三条大河两岸的元竹(篱笆竹)绿色长廊带.并先后建成13个林特产品之乡和多个专业村。

  其三,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方面,抓住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契机,找准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与山区综合治理开发的结合点,先后建立各类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400余家,其中省级50强1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有8家。

一批实力强、影响大、辐射面广、牵动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显露头角。

  其四,在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已建成早笋竹、山核桃、板栗、茶叶、竹木等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2个,年交易颐达2.9亿元。

一大批农副产品营销联合体、专业协会、购销公司以及农民购销专业户应运而生,对推动农副产品流通做出了积极员献。

  其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经济林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以1999年与1995年相比较,几种主要产品增幅为:

毛竹24%、元竹12%、早鲜笋208%、笋干(1998年)71%、山核桃10%。

  其六,主要是通过山区综合治理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使全市财政收入1998年比1995年增长14%;1998年全市林产品特产税收入达660万元,是“七五”末的5倍。

1998年与1995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其中800元是来自经济林产品的收入。

  宁国市实施山区综合治理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求“特”。

根据当地山区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走发展特色经济林之路。

主要是围绕发展“三竹一果”为重点的经济林,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各乡镇选择一个主导项目和2-3个补充项目.大力推行“多乡一业,数村一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如位于宁国市南端,地处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北麓的南极乡,具有发展山核桃得天独厚的优势,该乡紧紧抓住这一优势,形成主导产业经济,从而推动全乡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1999年该乡山核桃干果产量750吨,实现经济收入2800万元,人均2450元,仅此一项即占全乡总产值和人均收入的60%。

再如,仙霞镇的东安村、太阳村,通过发展早笋竹这一主导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

  第二,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求“强”。

宁国市按照“巩固一批,改造一批,新上一批”的发展思路,使调整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并将“产加销”农业产业一体化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上。

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对现有比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对二头在外,缺乏市场的乡镇企业,大胆进行改革.嫁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如仙霞镇将乡镇企业闲置的资产转向早笋加工,使乡镇企业起死回生。

由此效法,使全市2000多万元的乡镇企业闲置资产得以盘活。

三是重点新上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如林佳公司就是利用全国山区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按照高起点、高效益要求建立起来的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大户能人的作用,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迅速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

如早笋产区的仙霞、杨山、云梯等乡镇,采用这种办法,使当地早笋加工率达到50%以上。

  第三,在市场开拓上求“活”。

一是大力培育市场,不断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

全市除了建成12个各类专业农田产品交易市场外,还大力发展营销中介组织与农民贩运专业户,培养农业经纪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大力组织实施订单农业、合同农业。

该市山里仁公司打开了上海麦德龙超市窗口,将宁国的山核桃、笋干、香菇、木耳、脱水蔬菜摆上了超市货架。

三是高度重视创建名牌农副产品,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包装档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在科技含量上求“高”。

在始终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目标的前提下,一是大力推行立体模式、生态模式、小庄园模式等经营模式,做到林牧结合、林种结合、种养结合、长短结合、治理开发结合,由此达到有效的、合理的、综合的利用资源。

二是大力推进农科教统筹结合,全面开展“科教兴村”,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倡科技承包,兴办科技示范点,由此加快山区资源开发步伐。

三是积极推广适用技术,规范作业规程,由此提高经营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获得高效益。

如推广早笋竹覆盖技术,比不覆盖的增产10倍以上:

推广银杏矮秆密植技术,可比普通银杏提前5年挂果。

  第五,在开发机制与政策上求“好”。

实施山区综合治理开发关键是要有好机制、好政策支撑。

宁国市1997年制定了《关于鼓励全社会投资开发林业的决定》,从而使投资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它打破了以往行业、部门投资的界限,使过去单一依靠国家投资转变为以社会投入为主,加速了资金、山场、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山区转移和优化配置进程,由此涌现出大户承包、联户开发、拍卖、租赁、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投资经营形式。

两年来全市吸纳社会闲散资金1700万元,兴办各类林场、养殖场、庄园70多个,新增经济林3000公顷,河港林业综合开发区初具规模。

  第六,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求“优”。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运作中,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山区和沿河两岸地带大力推行退耕还林,种竹种草,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力度,对已建成的板桥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即将建成的港口湾水库,加快生态林建设与保护步伐,并依托这里纯天然、无污染的地域优势,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和森林生态旅游区,使山区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互补,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二、农民稳定增收困难的原因:

 

  1、农民负担仍然较重。

税费改革后,正、附税确是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其他方面税费多。

如农户建房,一般要交数千元;农业生产的水费等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近几年,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乘机上涨的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被以种子、化肥、农药、燃油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抵销,农民种粮效益仍然偏低。

  

  3、地方政府为招商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农业投入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基础设施缺乏维护、保养、更新,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农业信息发布不及时。

  5、偏重粮食生产,影响农民增收速度。

由于国家对农民实行粮价综合补贴和免除农业税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了,但造成非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这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6、养殖业规模小,资金缺乏、技术问题和信息不足严重制约着他们做大做强的愿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比重小,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对农村经济拉动力还比较弱。

  7、产业结构调整难现规模效益。

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退耕还林,生猪养殖、奶牛养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土地经营权分散,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实现规模效益。

  8、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

农业科技到位率低,生产成本过高,农业本身效益不高问题比较突出,机械化水平低。

  三、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增加农业投入。

一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

二是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增加贷款总量,降低贷款的门槛,对新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以扶持其发展。

三是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生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