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1705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docx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docx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系:

农学园艺系专业班级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第二章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第一节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

授课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了解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授课内容提要:

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重点:

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意义、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

难点:

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

其它;

课后分析:

系主任签名:

第二章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第一节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一、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气候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指它为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提供的自然条件、物质能源及其潜在的能力。

是各种气候因子的综合,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空气及其运动。

各项气候因素都有自己的特性、发挥着特有的功能,而且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起着特定作用,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极其宝贵的资源。

光能使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质的能量源泉;

热量是植物体内生化反应得以进行,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的环境条件;

水是植物生活必需的物质,参与光合作用和能量贮存;

空气的运动性和含碳性是作物生存的主要因素,风促进热量和水气的交换、土壤和植物的执法、蒸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是指物体干物质中的碳的来源。

各种气候因子不仅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外界环境条件,而且直接为农作物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直接制约着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所以称为农业气候资源

1、农业气候资源概念:

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所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源,即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能力。

2、农业气候资的特征:

1).无限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

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二、我国农业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

1、农业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

气候特点:

冬季受大陆气流的影响寒冷;夏季受海洋气流的影响炎热;气候类型多样性

↓↓

农业生产:

季节性差异大;农业生产多样性

2、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

地形式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它通过对大气层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影响气候,造成农业生产自然环境的不连续性和非均一性,增加了农业气候的复杂性,使农业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

←↑↓

山地气候的多样性→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伴有里的补充条件

农业生产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山地气候的分型利用可以使农业生产具有“立体农业”的特色

3、气候条件与植被、土壤

在陆地表面形成的各种气候类型影响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分布。

我国的农业土壤类型和性状的分布特征也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4.农业气候区域性与农业生产

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表现在:

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区域性、作物生产区域性、耕作制度的区域性、产品品质区域性、农业技术措施区域性、牧草和载畜量区域性、作物和牲畜品种区域性。

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

(一)、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1.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

是通过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鉴定,将农业生产与气候因素间的关系用指标定量表示,然后利用这些指标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某地域的农业气候特征,评价他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利弊程度,据此确定农业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农业布局,完善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作物定向培育、引种改制,借鉴国内外相似区域改造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经验,指出趋利避害的途径与措施。

2.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的目的:

通过对农业气候要素的具体分析,了解其数量、质量及时空变化情况,掌握它们相互之间组合的变化规律,揭示农业气候资源的特性,分析鉴定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有利的和不利的方面,从而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3.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的任务:

1)为按照生态规律布局农业生产,建立生态农业,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2)为各地区农、林、牧、渔的合理配置及作物品种、种植制度的选择而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3)为抗灾保产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4)为采用科学的栽培、耕作、农机作业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5)为有效地引种、扩播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二)、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1.光能资源:

太阳辐射强度(总辐射、光能有效辐射)、日照时数素、日照百分率;

2.热量资源:

生长期(无霜期)、稳定通过一定界限的积温及持续日数、气温日较差、最热月平均温度;另外最冷月平均稳定、年极端最低温度及其平均值;

3.水分条件:

降水量(年、月、生长期、关键期)、降水日数、降水变率、相对湿度、土壤湿度、干燥度;

4.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

(三)、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

根据农业气候资源的异同性程度,做出农业气候类型和区划,分区进行农业利用规划。

二、农业气候区划

(一)、区划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1.区划的目的:

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农业气候的依据。

2.区划的任务:

揭示农业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分区阐述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本着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气候条件,以及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着重于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建立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确定适宜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以及农业发展方向和农业技术措施等问题,从农业气候角度提出建议和论证。

3.区划的方法:

采用对农业地理分布、农业布局、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系统,按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三个等级农业气候区域群,在高级区域之间农业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在低级区域之间差异小些,各区都有农业气候特点。

(二)、区划系统

第一级区第二级区第三级区农业气候特征

农业大气候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

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

北温带:

中温带

南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

藏南亚热带

北热带

中热带

南热带

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

干旱中温带

干旱南温带

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

高原寒带

高原亚寒带

高原温带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系:

农学园艺系专业班级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第二章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第三节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第四节农业气象灾害

第五节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授课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解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成因及防御措施,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授课内容提要: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成因及防御措施,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重点:

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难点:

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其它;

课后分析:

系主任签名:

第三节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一、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现状

二、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一)、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

1.季风活跃,构成了我国季节性农业生产特征;

2.光、温、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水热同季,适宜扩大高产作物栽培;

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名优特农产品生产;

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二)、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

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2.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

3.积温有效性高;

4.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

(三)、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

1.太阳总辐射能多;

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凉,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

3.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

4.水湿状况差异悬殊;

5.农业利用独具特色;

第四节农业气象灾害

一、干旱

1.干旱的发生及其危害

干旱:

通常是指某一段持续的时期内,降水量比常规的显著偏少,如果这种情况使该地区按照常规年景安排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受到缺水的威胁时,则称为干旱现象或发生干旱。

危害:

生态:

导致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

社会经济后果:

减少了农产品的产量,水资源的供应量供求失调,甚至灾荒

减少了其他资源的开发量

2.干旱发生的规律

干湿周期变化:

短周期:

2~3年

中周期:

8~10年,22~26年,30~50年,

长周期:

140~170年,320~350年,

3.干旱发生的季节与地区

华北、西北、东北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

秦岭、淮河以北春夏连旱频繁,夏旱次之,偶尔有春、夏、秋连旱,是我国重旱区

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多夏旱和秋旱

华南南部多秋、冬旱和冬、春旱

川西北多春旱、夏旱,川东多伏旱

全国规律:

春夏季节旱区移到长江流域,直至南岭以北,秋冬季节则移至华南沿海,冬春季节再由华南扩大西南地区。

4.防御干旱的措施

1)种草种树,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2)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3)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4)大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的新技术

5)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采用有效抗旱保墒技术等

二、雨涝

1.雨涝的发生及其危害

1)洪涝:

主要有暴雨、长期连阴雨或冰雪融化,引起山洪暴发、水体泛滥,造成水土流失,淹没农田、冲毁堤坝,破坏农业生产设施,使作物、人、畜受损

2)渍涝:

有长期阴雨、低温寡日照、土壤水分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土壤透性差,植物根系缺氧,丧失生机,烂根死苗,花果、籽实也因低温寡照而霉烂变质。

2.雨涝形成的原因:

冷暖空气交界面,在一个地区长时期徘徊和停滞造成降水过于集中的结果。

3.雨涝发生的季节和地区

多涝区:

华南地区、湘北、赣北、东部沿海地区淮河、海河流域;

次多涝区:

江南南部、武夷山地区、汉水流域、长江中游、黄河下游、辽河流域等

少涝区:

云贵高原、黄河中游

最少涝区:

西北及青藏高原

雨涝分布:

一般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多,高原少。

春涝:

华南及长江下游

春夏涝:

夏涝:

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东北

夏秋涝:

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较多,其次江淮地区和华北,

秋涝:

4.雨涝的防御措施

1)兴修水利,治理河道,健全排水系统,提高防洪涝能力是防止雨涝的根本措施;

2)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是减轻雨涝的主要途径

3)及时做好水涝灾害的天气预报,为防洪抗灾做好准备

4)根据雨涝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种植制度

三、低温灾害

(一)霜冻

1.成因:

平流霜冻:

由于北方冷空气侵入而造成的直接降温。

辐射霜冻:

是在夜间由于地面或植物表面辐射散热冷却而形成的。

平流辐射霜冻:

上述二者综合影响的结果,也叫混合霜冻,我国常见。

2.影响霜冻形成因素:

地形:

洼地、山谷和山坡下部,冷空气下聚,严重;

土壤:

干燥疏松的土壤和沙质土壤双东多且严重;

地势:

北坡终于南坡,东坡和东南坡重于西坡和西北坡

3.霜冻对作物的危害:

早霜:

影响作物的花果及蔬菜,造成减产

晚霜:

影响作物的幼苗、果树的幼芽和花蕾,造成严重减产

4.霜冻的防御措施

1)熏烟法:

烟幕→减少地面有效辐射,减慢降温,达到防霜

2)灌溉法:

灌水→增加空气湿度,减少辐射冷却

3)覆盖法:

小面积防霜

4)农业技术方面:

调整作物布局和播期避霜;培育耐寒品种

(二)春季阴雨低温

(三)秋季南方晚稻的“寒露风”

四、冰雹

1.危害:

农业、交通、人民财产安全;

2.成因:

1)强大上升气流(15m/s)

形成条件:

2)含水量10g/m2

3)足够的低温和适当的温度配置

4)有适当数量的雹核

3.地区与分布:

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度多于高、低纬度

常出现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常出现午后至黄昏之间

全国:

春雹区:

长江以南,出现在2~4月,或3~5月,危害最轻的地区

春夏雹区:

长江以北、淮河流域、四川盆地及南疆地区,4~7月最多,

夏雹区:

青海、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6~10月最多,我国降雹最多的地区

双峰型雹区:

川西北和东北东部,出现在5~6月,和9~10月,

4.防御措施:

1)植树种草绿化荒山、秃岭

2)人工消雹

3)调整作物布局

五、台风:

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暖性热气旋。

中央气象台规定(热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10.8~17.1m/s)叫热带低压;

最大风力8~11级(17.2~32.6m/s)叫台风;

最大风力12级以上(大于32.7m/s)叫强台风;

1.危害:

威胁运输业和渔业

人民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

有利方面:

缓和夏秋伏旱

2.台风路径及登陆的时空分布

台风路径:

西行路径:

经过我国南海,在华南和海南登陆,或在越南登陆,影响广西、广东

西北路径:

在我国台湾、福建、浙江南部沿海登陆或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影响华东地区

转向路径:

西北路径在北纬25处转向东北,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和日本

3.防御措施:

1)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以减弱风速

2)合理布局作物,使作物生产关键期避过台风高峰期

3)选择抗风的和矮秆作物

4)加强台风的检测与预报,力争早知早防,减少损失

六、干热风:

1.形成及危害

北方春小麦生育后期,正值春夏之交,受冷高压南下变性,出现温度高、湿度低,便伴有一定风速的天气,使小麦的开花授粉和灌浆受到阻碍,引起植株过早干枯,籽粒干瘪而减产,这种天气群众称为“干热风”“旱风”“火风”。

根据作物受害程度,把干热风分为两级:

重干热风:

日最高气温≥35℃,14时相对湿度≤25%,14时风速≥3m/s;

轻干热风:

日最高气温≥32℃,14时相对湿度≤30%,14时风速≥2m/s;

2.防御措施:

1)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林带,以减弱风速,降低田间温度,增加农田空气相对湿度

2)适时灌溉可调节农田水热状况,有利于小麦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增强灌浆速度,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3)选用和培育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

4)喷洒化学药剂

5)运用农业综合措施

第四节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一、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

50年代:

开始全国性的基础性考察研究

70-80年代中期:

全国各地开展国家、省、地、县各级的农业气候资源考察研究,完成《中国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气候区划》(1985),摸清了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和区域差异;提出了农业气象指标。

在农业防灾抗灾中,展开旱涝、低温冷害的成因分析、危害类型、生理机制、气候特征的研究,

90年代中后期,设施农业的兴起,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对微域农业小气候的调控和农业抗御气象灾害方面明显提高

2.存在问题:

1)农业内部对气候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主要在种植业,种植业又侧重于光、热资源的利用。

2)许多地方仍未按气候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措施违背气候规律的现象普遍

3)一些地区,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时未能科学分析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充分发挥农业气候优势

4)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较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维护和改善农业气候资源则重视不够

5)防御气候灾害方面的工作薄弱,防御气候能力较低,且防御时,重视工程措施,对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的作用及研究重视不够

二、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1)东部季风区:

注意利用雨热同季优势发展喜温高产作物

大力开发亚热带山区气候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在华南冬暖区建立南种北运蔬菜基地

大力发展热带作物,将气候优势转化为农产品优势

2)西北干旱区:

以水资源的多少确定农业开发的规模,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进光温利用率,提高单产

重点进行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利用

发挥气候资源优势,绿洲农业应以名、贵、优、特的农产品商品为主,完善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

发展季节性畜牧业,充分利用夏季较好的水热资源快速育肥牲畜

在农牧交错区之间是以经营放牧与家饲的牧业联合方式

3)青藏高寒区:

在不破坏脆弱生态的前提下,集中发展适应本区气候的种植业和畜牧业

在云南和藏南低纬度地区,适宜建成地理播种、移栽的科学场所

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发展,以提高产量和品质为主,发展喜凉耐寒的作物品种

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1)调节农田植被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利用率

2)发展覆盖保护地栽培,并向大型化发展,有效地调控小气候

3)营造农田防护林,这是在大范围内调控和改良不同小气候、防御自然灾害的积极有效措施

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力措施

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抗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内容,不可忽视

作物对不利气候的抗性:

对某种或某几种气候因子过量时的抗性

引种改制、科学栽培管理对某种或某几种气候因子不足时的抗性

对气候环境剧烈突变的抗性

提高对不利气候的抗性:

A.维护和改善农业气候环境,营造防护林,种草植树,扩大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养护和改善气候环境

B.加强农业气象预报

C.选取培育抗逆性强的品种,加强科学栽培管理

6.保户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