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1637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6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docx

《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docx

南大金陵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第二版

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基础:

1、杜能农业区区位论: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第二圈--林业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

2、韦伯工业区位论

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

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②劳动区位法则,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一、土地

1、概念

原意:

土壤,地球的纯陆地部分,陆地及其水面,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扩展:

土地资产,土地系统,景观→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功能

(1)养育功能:

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2)承载功能:

一切建筑和构筑物的载体

(3)仓储功能:

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

(4)景观功能:

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二、土地利用

1、概念

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的土地功能过程。

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3、土地利用规划

1、规划的概念:

规划是在区域范围内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更确切的说是综合社区内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为一体,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技术、区位等因子为条件,在区域范围内,合理的组织产出,开发资源,布局生产,发展城镇,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的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也为将来而保护好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3、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对象

土地利用的时空组织和土地分配的时空组织

土地利用的时空组织是指为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布局。

土地分配的时空组织是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各种利用方向,协调国民经济个用地部门及农业各部门对土地资源分配和土地关系的矛盾,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

4、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5、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结构调整、用地配置和调整。

(2)农业各业的用地结构确定、用地配置和调整。

(3)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用地布局规划。

(4)交通用地布局规划。

(5)水利工程用地布局规划。

(6)工矿用地、福利设施用地等其他大型骨干工程用地布局规划。

(7)土地开发、整治、保护等专项规划。

(8)土地利用详细设计。

6、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1)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划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2)按规划时间期限划分:

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

(3)按空间范围划分:

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在较长时间内、较大范围中,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它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层次,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个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骨架。

2、作用

(1)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2)能够有效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

(3)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3、特征

(1)整体性:

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征

(2)长期性:

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觉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3)战略性:

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

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

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4、目标

(1)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3)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

耕地保护目标: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区、占补平衡

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重点建设用地占用规模及其占用耕地指标

用地结构目标: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以及规划期内各业各类用地的比例结构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目标:

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数量,同时确定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规模

生态环境目标: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面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等

5、任务

(1)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用地条件

(2)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土地条件

(3)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

(4)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

6、内容

(1)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2)规划北京与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3)土地利用战略

(4)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包括: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等

(5)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

(6)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7)规划实施的责任与保障措施

7、体系

我国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按行政区划级别划分的,分为全国的、省级的、地(市)级的、县级的和乡级的五级规划体系。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相互关系:

①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导②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③上下级应衔接一致

五、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比较

(1)从“两规”的空间范围看,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两者是点和面的关系

(2)从规划内容、手法和成果看,两者各成体系,只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的体现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机制。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分析

(1)两者都已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

(2)两者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采用一些相同的分析方法

(3)两种规划都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都需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不一致性分析

(1)“两规”的规划范围不同

(2)“两规”的规划思路不同

(3)“两规”的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

(4)“两规”的土地分类体系各异

注:

一个不太重要但是谨防会出到的题目

与经济、社会、科教战略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以战略规划为依据。

与国土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更全面,农业发展规划更倾向于农业。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用地指标受到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

6、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分析的内容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土地潜力分析

2、基本方法

动态分析法;指标对比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方法

通常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静态分析法和单项分析法,及采用定性描述与单项定量指标评价相结合,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比例结构以及在空间上的聚散程度等。

常用的单项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

各级地类的比重;各类地人均面积;各地貌类型区的各类地比重;各坡度耕地的比重;各海拔高度范围耕地的比重

4、土地资源动态变化分析方法

通常采用纵向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即利用历年各地类面积动态变化资料,采用定量分析的指标,从纵向(即不同历史阶段)和动态的角度,分析平均各类土地资源面积的变化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特别是耕地和非农建设用地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评价。

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

各地类年均变化量;各地类人均面积变化量;人均(户均)城镇用地面积变化量;人均(户均)村庄用地面积变化量;交通密度变化量;森林覆盖率变化量

5、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横向分析法、单项分析法,即利用相关的数据资料,采用定量的单项分析指标,通过与相邻或上一级行政区域相应指标的横向比较分析,评价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高低。

6、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1984,8各一级类,46个二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全国土地利用分类(试行)》,2002,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和71个三级类

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3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52个三级类

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2007,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其他土地

7、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1、土地适宜性评价

(1)概念:

是评价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2)评价程序

准备工作→土地用途的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的比配→提交评价成果

2、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

土地人口承载力:

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最多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8、规划基础数据预测

1、人口预测

(1)含义:

根据某个区域某一期间已知人口状况,按照一定的假设和采用某种方法来推算另一期间(或地点)可能出现的人口数量。

(2)内容:

人口总数预测;人口性别、年份等自然属性预测;人口经济属性预测;家庭数及其规模结构预测

2、人口统计分析基础

(1)自然增长:

由出生和死亡所决定的人口增长

(2)机械增长:

由迁入和迁出所决定的人口增长

(3)流动增长:

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增长

人口学方程式:

任何一个区域人口规模的大小,都将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

总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

户籍人口:

(1)自然增长=出生人数-死亡人数

(2)机械增长=迁入人数=迁出人数

流动人口:

(1)无固定户口而滞留下来从事多种活动的人口

(2)常住流动人口、临时流动人口(3)流动增长:

流动人口的增长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暂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五普)=户籍人口/(1-暂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3、人口自然增长法4、人口劳动平衡法

5、职工带眷系数法6、综合增长法

7、数学模型法

曲线模拟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灰色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法

8、城市化水平预测

(1)含义:

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空间城市化(一定地域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水平由小到大、由粗到细、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乡村城市化(强调乡村和城市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市化及转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①一定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的增加

②城市居民点数量的日益增加

③单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扩大

(2)测度:

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

①单一指标法:

城市(镇)人口比重:

反映一个地区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Y=U/(U+R)=U/N

非农业人口比重:

某一地区内非农业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

Y=V/(V+W)=V/N

城市(镇)用地比重:

某一地区城市建成区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

②综合指标法:

以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化水平

(3)s形曲线

九、土地供给量预测

1、土地供给概念:

土地自然供给(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总量,静态的,无弹性的),土地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中人类实际利用的部分,动态的,有弹性的)

2、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各种土地自然供给量:

各种土地自然供给量,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

(2)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的初步提高:

随着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提高,原来不能利用的土地变为可以利用,或使利用不够经济的土地变为经济的利用,从而增加了土地的经济供给。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原来不便于利用的土地成为可以利用的土地,降低了成本,亦可增大土地经济供给。

(4)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

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使该项利用的土地供给随之增加。

(5)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促进土地利用方面的改变,从而影响各种土地经济供给的改变。

(6)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化纤工业发展,替代了部分棉布,直接影响棉田的经济供给。

3、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主要途径

(1)开垦土地:

开垦新的土地资源,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已利用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

(2)土地集约利用:

在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垦殖系数高,后备资源少的国家,增加土地经济供给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增加土地生产率。

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分为劳动集约、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

(3)土地经济集约:

影响土地合理利用的障碍因素很多,必须清除这些障碍因素,才能保证土地得以充分合理和经济的利用,如制度、政策方面的障碍。

(4)调节消费需求:

土地因其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具有一种或集中最适宜用途,如果调节人们的消费需求使其与土地适宜性用途相一致,使土地能够生产一种或几种最适宜产品,必然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入,这就等于原有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供给增加。

(5)发展新型工业:

生产多种农产品的代用品,使土地专用于更加迫切需要领域,如新型食品工业的发展,使粮食得到更加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营养作用就等于生产粮食耕地经济供给的增加,新型建材工业的发展,使过去居住平房向居住高楼发展,既减少了占地面积,又扩大了居住面积,居住消费的调整,也相当于是增加了土地经济供给。

(6)土地生产能力的保持:

不仅是保持土地资源的数量,还保持其质量即土地生产能力,同时包括对土地资源的保养和培育,使之可持续利用。

4、土地开发

(1)概念

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供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

狭义的土地开发:

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

广义的土地开发:

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利用和对业已利用土地追加投资和劳动,实施土地集约利用。

(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旧城区的改造,已经不是处于自然生态系统状态,而是人工生态系统状态)

城市土地开发:

通过一定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实现五通一平或三通一平、七通一平等,使之成为能满足一定用途的建筑地段。

(2)对象

主要是指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如荒地资源开发、海涂资源开发、闲散地开发等。

5、土地复垦:

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恢复后的土地用途可为农林渔牧业用地,也可用作工业用地,以及作为游览娱乐用地。

(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污染损毁地、自然灾害损毁地)

6、土地整理: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措施。

(农用土地整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10、土地需求量预测

1、耕地需求量预测

(1)确定规划目标年各类农作物产品需求量和预测各类农作物耕地单产,然后结合当地的耕地制度求各类农作物的耕地需求量之和

(2)各类农作物的需求量包括当地消费者需求量和调出农产品量,可根据粮食或农业部门的规划确定。

(3)各类农作物的耕地单产,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平均增长法、回归预测法或增产因素法预测。

4、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

(1)合理的城镇规模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规模、城镇区位条件、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城镇社会生活水平、一定区域内城镇对比等因素来确定。

城镇用地需求量一般按照人口用地定额指标法预测。

(2)农村用地规模预测方法与城镇类似,即根据规划年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农村人口规模预测确定。

11、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土地利用结构概念:

土地利用结构亦称土地结构或土地构成。

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

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可用以分析土地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中各部门的作用程度、经济效益及其潜力,以及开发的可能性。

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可以预测和规划今后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发展趋势。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

基于理想点的优化方法、基于生态绿当量的优化方法、基于模拟退火的优化方法、线性规划方法、智能优化算法

3、土地利用分区概念:

就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规划区内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为土地利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分区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客观发展的规律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

2、目的

(1)合理、科学、导向性的开发利用土地

(2)阐明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优势、土地利用属性、结构、现状、特点、经验及问题,土地开发利用方向、潜力、途径和措施

(3)完成土地利用分区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以指导全国及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宏观决策,同时为制定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大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4)最根本目的:

增进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类型:

地域分区和功能分区

(1)地域分区:

依据地域共轭性原则,采用自然区划方法,按土地利用类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大小进行区域划分。

(2)功能分区:

按土地利用的基本功能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区就是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又称土地利用用途分区。

4、原则

(1)区内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

(2)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主导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3)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途径的相对一致性

(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与利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5)保证行政界线完整和分区界线连续性原则

12、土地用途管制

1、概念:

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要求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强制性管理制度。

2、特点:

强制性、整体性、行政性、法律性

1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概述: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如村镇规划、菜地保护区规划、名特优产品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耕地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复垦规划等、

2、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1)基本农田概念:

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2)基本农田保护区概念:

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下列耕地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不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原则、步骤

(1)原则:

突出重点,做到对高产稳产田优先保护,高产农田优先用于种植业的原则;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国家计划需要;保护面积尽可能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原则;讲求实效,注重落实的原则;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2)步骤:

准备工作;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方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成果资料整理;规划上报审批和组织实施。

4、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

(1)土地整理:

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2)土地复垦:

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3)土地开发: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