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541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docx

《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docx

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

桂林中学2011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训练

(一)

文科综合2011.5.22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卷 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城市数量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城市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受地形影响形成东多西少的特点B.受气候影响形成南多北少的特点

C.受交通影响形成北多南少的特点D.受经济影响形成南多北少的特点

2.为平衡我国城市分布,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是:

A.大力发展东部城市,扩大辐射作用

B.大力发展中小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

C.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提高城市化水平

D.振兴东北老基地,增强大城市活力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8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P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北风D.南风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与N′两地皆为阴雨天气

B.M′为阴雨天气,N′为晴朗天气

C.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由MM′,N′N

D.空气水平运动方向由N′M′,MN

读“某特大城市某干道(市区

郊区)双向车道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a、b两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B.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

C.b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D.a、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突变性

6.为解决该特大城市市区至郊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最为可行的措施是:

A.在中心城区外围大力建设以居住为主的卫星城

B.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环行—放射式道路网

C.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实行限行措施

D.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下图为某区域图,图中右侧分别表示乙河流局部河谷剖面示意图和Q湖不同季节的蓄水面积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该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地区位于南半球

B.图中河谷横剖面从中心向两侧岩石年龄不断变老

C.该地区地带性土壤为红壤

D.该地区冬季盛行西南风

8.下列对图中PQ两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Q湖对甲河流的源头起到补给作用

B.P湖湖水盐度最高的季节出现在一月

C.Q湖最大湖面b出现于七月

D.Q湖北侧深度变化大于南部Gkstk

读下图,图中a表示纬线,E.F两点为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O为EF的中点,回答9~11题。

图5

9.若E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纬线a所处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B.北半球.2月

C.南半球.6月D.南半球.10月

10.若O点正南555千米处此时正好观测到北极星的高度为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点必然位于E点的正西方向B.纬线a位于70°N

C.整个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D.此日该纬线圈的白昼达一年中最短

11.当图5中E.O.F三点重合时,则该点一年内移动的范围是下中的:

A.A线

B.B线或D线

C.C线

D.B线或C线

12.由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一些文官结成集团,产生了许多文官派系,其中的重要纽带就是各种各样的“谊”,如“姻谊”“乡谊”“年谊”等。

这里的“年谊”指的是

A.同年出生B.同年被任命为官C.同年考中举人或进士D.同年入阁

13.墨子曾批评说:

“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

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

”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

A、“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B、“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D、“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

14.右图反映的是江西省在某一时期所属行政区划,这一时期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15.“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16.1733年,荷兰在中国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

对上述现象的正确分析是

A.中国清王朝时期东西方贸易仍旧频繁

B.荷兰商人应该是在广州买到的茶叶

C.农业的商品化水平在清朝不断提高

D.荷兰保持着重海上马车夫的优势地位

17.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18.北平部分国民党员于1931年9月19日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派系之见,共赴国难”。

这说明

A.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19.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

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20.南怀瑾说“历史的记载,不外人与事。

从人的方面来讲,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

一个是经,一个是权。

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叫作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

”就中国近代而言,下列属于“经”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民主革命

2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民主政治有“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

原则民主指的是一种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

程序民主指的则是一种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来予以认同的态度。

根据上述观点,美国《1787年宪法》应该是

A.更集中体现程序民主B.更集中体现原则民主

C.原则民主高于程序民主D.既非原则民主也非程序民主

22.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

“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这是因为

A.它建立在相对平等的经济军事制裁的基础上

B.它建立在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

C.它建立在对战败国割地、赔款、分赃的基础上

D.它建立在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的基础上

23.“当时,苏联在载人航天和月球探索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人意识到太空竞赛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于是提出了载人登月计划,目的就是超过苏联。

最终看来,苏联赢得了开始,美国笑到了最后。

”这段描述

①揭示了两极格局下国际竞争形势②旨在说明经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③指出航天是国家实力的重要反映④表明空间竞争是两极格局终结的主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24.假定某出口企业年生产出口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成本为10美元,每件商品的出口价格为30美元,该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汇率为1美元=8元人民币。

第二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该出口企业劳动生产率下降20%,同时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汇率也变化为1美元=7.5元人民币。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按人民币计算,该企业第二年的利润比上年下降了

A.1000万元B.32000万元C.4000万元D.6000万元

25.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同意了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国资委牵头,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这一要求

①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目的是让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③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④是为了推动国有经济所有权变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6.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两种调控手段的共同目标是

①解决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给经济“降温”

②解决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矛盾,防止经济增长滞缓

③实现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防止财政赤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7.针对日渐扩大的收入差距,我国有关部门正在试点建立低保、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与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

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生活③收入分配的平均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④实现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8.我国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启动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通过普查能准确掌握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从而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国家这样做从哲学上看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客观规律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做事情要经过调查研究,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9.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局息息相关。

“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只在举手之劳间:

换用节能灯、使用再生纸……我们能否逃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灾难?

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

"这告诉我们: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②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③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④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Gkstk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0.近年来,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到舟曲特大泥石流,让中国人民几经磨难,但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的顽强精神。

对“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理解正确的是

A.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31.“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五年间我国GDP总值在世界的排位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我国的发展表明

①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2.温总理在深圳调研时指出,要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坚决惩治贪污腐败。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制度有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

④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2011年1月21日,新公布的《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取消了行政机关的强拆,改由政府申请法院强制拆迁。

这样做有利于

①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审慎用权②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③增强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④保障公民的监督权、质询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4.在多民族国家内,民族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键在于能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

正确的民族政策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至关重要。

下列是一围制定与实施民族政策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其中正确的是

①民族政策失误—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一经济衰退—爆发政治危机—外部势力插手—国家分裂

②民族政策正确—民族矛盾消失—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政治危机的根源消除—国家政权巩固—民族关系良性发展

③民族政策正确—民族矛盾缓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对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国家繁荣昌盛

④民族政策正确—民旅关系和谐—交流、合作、沟通增强—民族心理素质趋同—民族差异逐步丧失—民族矛盾得到解决—国家政权巩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5.温家宝总理多次在国际性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讲友好,也讲原则,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在涉及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决不退让,决不妥协。

这说明

①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②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60分)

36.(36分)36.(36分)

图甲是澳大利亚局部区域的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布图,图乙是该区域农牧业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Gkstk

(1)简述图甲中墨累—达令河径流量特征及形成原因。

(8分)

(2)概述墨累—达令河流域水库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作用。

(8分)

(3)在图乙的A区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地形、气候、河流因素外,还有哪些区位因素促进了该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4分)

(4)2011年以来,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日本沿海相继发生地震,引发了很多网友猜疑,提出两次地震有没有关联的疑问。

根据你掌握的地震知识,说明这两次地震是否有关联,并阐述理由。

(6分)

地点

时间

经纬度

震级

克莱斯特彻奇

2011.2.22

43.4°S、172.7°E

里氏6.3级

日本沿海

2011.3.11

38.1°N、142.6°E

里氏9.0级

37.(32分)

材料一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时间

国家

人物

发明

1705年

英国

纽科门

大汽式蒸汽机,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得到迅速推广

1765年

英国

瓦特

开始改良纽科门蒸汽机,后来制成“万能蒸汽机”

1767年

英国

铁轨出现,车辆是靠人力或畜力推动的

1769年

法国

库纳

蒸汽机车,以每小4.5公里的速度在大街上行驶

1801年

英国

特里维克

蒸汽机车拖着五节车厢的煤,在煤矿的铁路上缓慢行驶

1825年

英国

史蒂芬孙

蒸汽机车拖着32节客、货运车厢,以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在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正式投入商业营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

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火车之父”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火车之父”?

请说明理由。

(12分)

材料二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庭同意修建。

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

(12分)

材料三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

……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的铁路占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里程的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失车船踮脚之力,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8分)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增速与GDP增速情况(单位%)

注:

我国单位GDP所消耗能源是日本的5.1倍,美国的3.7倍,经济增长6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4分)企业怎样应对这种现象?

(8分)

(2)运用政治学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10分)

(3)分析材料二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10分)

39.(60分)历史上重大事件回眸

材料一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

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

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

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

其它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通教科书。

——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

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

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

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

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

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朕,念我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

……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

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

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1890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的特点。

(6分)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学有何不同?

(6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

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主要背景。

(4分)

(3)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有学者则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将明治维新引向歧途,结合材料及所学,选取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4分)

材料四读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位置图,回答(4)、(5)题

(4).说明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并分析日本此次地震危害大的原因。

(8分)

(5).分析日本核电站较多的原因(4分);此次地震引发核电站事故,其事故引发了核污水的排放,试从海水运动角度分析该环境问题对我国东部海域产生的影响。

(8分)

材料五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危机。

“3·11”大地震不仅给日本带来严重损失,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形势,人们对日本地震造成的“经济冲击波”各抒己见。

观点一:

中国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从短期看,地震会令日本经济放缓甚至重新出现负增长;从中期看,抗震救灾会增加需求,拉动日本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地震加剧了日本的财政负担。

这对负债水平已经很高的日本来说,是不利的。

观点二: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迈克尔·博斯金认为,一、两个季度内,日本经济可能是负增长。

但随着重建的开始,它又会回到正增长,就像美国当年受飓风影响一样。

观点三: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里埃尔·罗比尼表示,日本是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

比如、半导体、钢铁,日本公司关闭后,将对这些产业的上游、下游产生较大冲击。

观点四:

道达尔集团董事长马哲睿指出,日本的核辐射事件,可能会使核电产业的发展延迟好几年,这会令全球使用更多的化石燃料。

(6)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观点一的合理性。

(10分)

(7)结合上述观点,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分析日本地震带来的“经济冲击波”为什么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10分)Gkstk

 

桂林中学2011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训练

(一)

文科综合答案2011.5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C

D

C

B

D

A

A

D

B

B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C

B

B

D

B

A

A

D

D

A

C

D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C

B

B

C

C

D

A

C

C

A

B

D

二、非选择题

36.(36分)

(1)由于年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在300~500mm之间,(2分)干支流水量不大(少),(2分);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为主,流量季节变化大(2分);雨季河流水暴涨,干季支流断流。

(2分)。

(2)特点:

水库主要分布在河流支流的上游,数量多。

(2分)

作用:

水库能够调节河流的径流量(或季节分配)(2分);为中下游地区的农田或草地提供灌溉水源;(2分)改善了墨累——达令河的水质(2分);(答发电效益也可给分)。

(3)A区属于现代混合农业(2分),牧草优良,墨累达令盆地有丰富的地下水为牲畜提供饮用水;(4分)适应市场能力强,保证稳定的经济收益;(2分)附近工业发达的城市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农药等;(2分)铁路、公路运输发达(2分);政府修建的东水西调工程促进其农业的发展。

(2分)

(4)两次地震没有必然的联系;(2分)新西兰地震是由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起的;(2分)日本地震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引起。

(2分)

Gkstk

37、

(1)条件:

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铁轨道路的出现;蒸汽机车的发明和改进;工业革命使生产飞速发展,对运输需求的增长。

(6分)

理由:

①库纳:

最早发明蒸汽机车,并成功行驶。

②特里维克:

他的发明使铁路与蒸汽机车真正结合,具备了火车的性质和功能。

③史蒂芬孙:

他的发明运量大、速度快、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