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459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01-10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克”、“千克”的概念及克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看,小动物们正在玩跷跷板呢!

(课件出示)

师:

小老虎怎么坐在地上了呢,小松鼠加油呀!

生:

小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也把小老虎翘不动!

师:

那小乌龟和小刺猬呢?

生:

他们差不多重,玩得可开心了。

师:

其实不仅小动物们有轻有重,所有的物体都有轻有重,让我们到超市看看吧

(课件出示超市情境图)

师:

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苹果袋子上写着1千克

生:

玉米高钙饼干110克

生:

大瓶洗衣液5千克。

师:

物体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这里用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生:

克与千克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质量单位吗?

生:

斤,两、公斤

师:

对,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斤、两、公斤,为了便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

克与千克

师:

关于克与千克,你们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

1.1克与1千克分别有多重?

2.1克与1千克的关系?

3.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克做单位,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

4.称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工具,如何称物体的重量?

师:

让我们带着问题出发,去展开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小动物跷跷板的活动场景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小老虎和小松鼠跷跷板怎么也翘不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因为小老虎太重小松鼠太轻,从而它们无法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小刺猬和小乌龟重量差不多所以可以很好的玩游戏,从而揭示不仅动物有轻有重,所有的物品都有重量。

以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观察到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水到渠成的揭示今天学习的内容克与千克。

教师让学生说说想要研究的问题,教师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课之始清楚明晰学习目标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情境中激趣,在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二、亲身实践,体验探究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师:

要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生:

看商品的标签

生:

用手掂一掂

请小组内把这些物品拿在手中掂一掂,再看看标签,请学生汇报,你掂的物品有多重,有什么感觉?

生:

我掂的是一包菊花茶,有15克,感觉很轻

师小结:

对,它们很轻。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板书:

克g)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克”作单位的物体?

学生举例

(2)掂一掂,感知1克

小组内发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

同学们轮流掂一掂看,互相说说什么感觉?

生:

很轻

师:

很轻,有多轻呢?

生(像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

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板书:

1克(1g)。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概念

记住1克有多重了吗?

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

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举例:

一张彩纸,一块小橡皮等

师:

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这个装满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师:

你取出了几粒黄豆,你怎么判断它重1克?

师:

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方法?

师:

很好,我们可以用2分的硬币做标准进行掂量,那怎么准确的知道几粒黄豆就是1克呢?

生:

称一称

师:

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掂一掂,要知道具体的重量我们可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常用天平。

课件出示并播放声音:

这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这是1克的砝码,最重的砝码有100克

课件演示:

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师:

瞧,7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同学把1克的黄豆掂一掂。

师:

很好,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到1可到底有多重了,还有什么是1克呢?

我来用天平称一下。

教师取一小段粉笔头称量,恰好1克。

1克的重量大家已经初步感知了,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对物品重量的估计,有信心吗?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鸡毛、毛线、乒乓球、沙包,让学生估一估哪些物品比1克轻,哪些物品比1克重?

师:

知道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

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

你很善于思考,请每各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

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方法,找一找你的学具中的物品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

(学生活动,感知一克和几克)

一盒牛奶200克,一支铅笔20克,一本数学书50克,一块橡皮25克

[设计意图]:

让学生清楚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渗透着对学生认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体会1克的重量时,让学生用手掂,再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重量,并要求学生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深度体验,在学生对1克有所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在学具中找1克的物体,在让学生取出1克黄豆时,学生可以用掂的方法,但为了精确,引出了称比较轻的物体的天平,秤出了1克黄豆让学生再次掂量,并感受1克的黄豆有几颗,学生在充分感受1克有多重的情况下可以信信心满满的做做一做。

在对生活中以克为单位的物体的掂量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与感性认识,为学生很好的估测物体的重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枚2分的硬币,学具中1克的物体,1克的黄豆,学生多次掂量感受1克的重量,丰富的素材使使学生的体验深刻而丰满)

2.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出示一袋苹果,1瓶洗衣液

师:

猜一猜它们有多少克?

你觉得还能用天平测量吗?

还能用克做单位吗?

生:

不能用克做单位了

师:

为什么?

生:

这两个物体太重了,而克这个单位太小了

师:

是吗,你怎么知道他们很重,用眼睛看看就行了吗?

生:

不行,要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请学生上来拿这两样物品。

师:

你有什么感觉?

生:

很重,很费力。

师:

那像这样比较重的物体用克做单位你们觉得怎样,我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

用千克作单位

师:

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了重量单位还有千克。

生活中通常人们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板书:

千克kg)

1袋苹果净含量5kg,谁知道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小结:

净含量是袋子里、瓶子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感知1千克

师:

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它与克有什么关系呢?

生:

1千克=1000克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预习课本

师:

很好,通过自学先人一步了解新知识,是个主动学习的好孩子!

师:

出示一袋盐,看看标签,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多少克呢?

生:

1000克

师:

我们来掂量一下一袋盐的重量(学生掂量感知)有什么感觉?

生:

有点重

师:

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掂一掂2袋盐的重量,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师:

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再看看上面的标签,看哪个同学找的最准。

请找的最准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

请同学们左手拿1千克的物品,右手拿1克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你有什么新感受?

生谈感受。

想一想我们刚才称量的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

称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师:

一般情况下,我们称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举起一袋桔子)称这袋桔子,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一个桔子呢?

[设计意图]:

出示生活中的实物,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用克做单位表示它们的重量已经不合适了,学生通过掂量发现它们很重,得出计量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那千克与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将两袋盐进行掂量,观察标签,即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1000克,顺理成章得出1千克=1000克。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1千克,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再凭借这种感觉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哪些物品的重量是1千克,在学生对这两个单位都有所感知的基础上,对这两个单位进行比较,清楚知道它们的适用范围,指导学生根据物体用合适的单位,使学生感受到千克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充分的感知体验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师:

要知道一个物品的重量,我们通常要用什么方法?

生:

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师:

是的,要确定某个物体的重量,我们要借助专门的称重量的工具秤那如果我们要称一袋苹果的重量,可以用天平来称一称吗?

生:

不行,天平只能称很轻的物体,

师:

那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实物演示盘秤、弹簧秤、体重秤使用方法。

师:

一袋洗粉的重量是多少,一袋西红柿重多少,小朋友体重是多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

师:

通过对这三中秤的观察,你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

这三种秤都是以千克为单位

生:

当称物体时,指针指着几,就是多少千克

师:

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通常用天平,称比较重的物体,可以用盘秤,弹簧秤,体重秤

设想一下,我们把10颗豆子放在盘秤上称会怎样?

把一袋大米放在天平上称会怎样,把一袋苹果放在弹簧秤上称一称又如何?

生讨论谈谈想法

师:

那我们在称量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答

师:

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具体要称量的物体,选择合适的秤来称。

[设计意图]:

教师多次梳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要了解一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认识物体重量的方法的引领。

展示以千克为单位的三种秤,课件演示,学生观看,教师针对重点提问,教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掌握及明确重点。

教师请学生设想用天平称大米,用盘秤称10颗豆子,用弹簧秤称一袋苹果会怎样,使学生进行深度思维,领悟到要针对所要称的具体物体选择合适的秤来称,发展学生灵活的思维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针对具体的物体选择合适的秤来称是学生在充分体验后的感悟与内化,是学生思维的再发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50()、1个南瓜重4()、一个排球重450()

一袋方便面重100()一个鸡蛋重50()一只公鸡重2()

一个西瓜重6()一桶油重5()一支铅笔约重180()

爸爸体重62()兰兰身高126()

兰兰的身高为什么不能用克与千克做单位?

(2)单位换算1千克=()克2千克=()克4千克=()克

计算1千克+1千克=()千克1千克+1千克=()克

(3)下面物品有多重,连一连

玉米书包牙刷小鹿

20g100kg400g3kg

2.聪聪的信

姥姥: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千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教师请同学们读聪聪的信,有什么发现,什么感悟?

生:

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否则就会闹出大笑话。

3.1千克的棉花合一千克的铁,哪个重?

教师展示一千克的棉花,和一千克的铁,让学生判断

生:

棉花这么多,铁这么少,棉花比铁重

生:

棉花是1千克,铁也是一千克,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

那为什么棉花看起来比铁多很多呢?

生:

因为棉花很轻,铁很重,所以很多的棉花就和一小块铁一样重

师:

我们能不能就这样一看就判断谁重谁轻呢?

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质量就重,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眼睛骗了我们。

4.(课件显示)[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小的鸟类:

蜂鸟重约2克。

世界上最大的鸟类:

鸵鸟重约150千克。

比一头普通的猪还重。

仅鸵鸟蛋就约重1.2千克。

教师请学生读一读,深刻感悟一下蜂鸟之小,鸵鸟之大,鸵鸟蛋之大。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的设计使学生在充分对1克和1千克深刻感受的基础上,为不同的物体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把物体和相应的质量连线。

在数学日记中使学生感受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否则会产生令人嘀笑皆非的大笑话。

通过比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使学生领悟物体的大小不一定能决定物体的重量,有时候仅凭眼睛去判断物体的重量,往往会让眼睛欺骗我们,这里面很深奥的哲学思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定会有深刻的感悟与体会。

世界之最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趣闻,增长学生见识的同时亦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向文本更深处拓展,向学生更广泛的生活空间拓展,向学生思维的更高层次拓展,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四、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师: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心情如何?

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表现。

生自由的畅谈。

[设计意图]:

学生自然总结所学内容,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收获,同样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切实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知识更关注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学习,打造快乐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