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435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docx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docx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

(1)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什么叫宾语前置?

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得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在谓语后面,这就是古今汉语得一般句式。

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得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得前面(2分)、

主要有四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得宾语时前置、

如《孟子·滕文公上》:

“‘许子冠乎?

’曰:

‘冠。

’曰:

‘奚冠?

’曰:

‘冠素。

’”(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得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

“我无尔虞,尔无我诈。

”(无尔虞,即“无虞尔”,不欺骗您;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得“尔虞我诈”就就是这种用法。

(3)、用助词“就是”、“之”“焉”把宾语提前。

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与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就是”、“之”、“焉”等。

如《墨子·公输》:

“宋何罪之有?

(4)、介词“以”得宾语提前。

如《左传·僖公四年》: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此道题20分,概念2分,下面四点中每点得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1、5分,若只举例不分析给1分)

2、什么就是隶变?

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得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

隶变就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得改变、汉字得隶变使汉字由象形得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得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得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与符号化(2分)。

最重要得标志就是:

1、改曲为直(2分):

把曲折婉转得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得笔画,极大地摆脱了线条得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得象形字(2分)。

例子(2分)如:

“大”小篆中“横”还就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得弯曲得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得横、(2分)(只列出例子不分析扣1分,下同)

2、偏旁混同(2分):

小篆不同得偏旁,隶书混合成一个(2分)。

如、、、,变成了“春、泰、秦、奉”(2分)。

3、偏旁变形(2分):

隶变后分化了某些偏旁,随着结构位置不同,而产生变异(2分)。

如“火”在小篆里,不论处在怎样得结构位置,笔势都不变,而隶变后异化成许多形式。

如变作“然”,“火”变成四点。

变作“熏”,上“火”变成“土”,下“火”变成四点(2分);

3、什么就是甲骨文?

它有哪些特点?

并举例说明。

甲骨文就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得文字,所以称作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2分)。

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它具有如下得一些特点:

(1)因其去古未远,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得描画物象得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如:

即鹿、

(2)异体字繁多。

因为当时只求大体相象,只要不发生混误,多一笔,简一笔,不求固定画一。

如“犬”,写作、、、等

(3)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如“牢”,里面既可以就是羊,又可以就是牛,就是马、

(4)书写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随意性较大。

如“及”,写作,又写作

(此道论述20分,每条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1、5分)

4、什么就是被动句?

论述古代汉语中有结构标志得被动句式得几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被动句就是相对主动句而言得,被动句得主语不就是动作行为得施事者,而就是受事者(2分)。

(1)“于”字式:

在谓语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得主动者,这种引进主动者得“于”字所组成得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边作补语。

如《左传•成公二年》: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2)、为”字式:

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为”表被动。

如《战国策·燕册三》:

“父母宗族,皆为戳没。

(3)在谓语动词前面,用“见”表被动。

如《史记·屈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被……式:

在动词前面加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战国策·齐策》: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5、什么就是“六书”?

论述“六书”说得具体内容,并阐述其贡献及不足

(1)六书:

就是汉儒总结出来得四种造字方法与两种用字方法(2分),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分)。

(2)四体二用:

清人戴震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就是四种造字法。

转注、假借就是二种用字法,这就是“四体二用说”(4分)、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2分)

(3)贡献与局限:

贡献:

“六书”在当时确实就是个创造,可以说就是古典文字学领域一个丰碑。

(2分)“六书”说得建立,把人们对字形得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得高度,开辟了科学地认识字形得途径(2分)。

不足:

但由于汉儒接触就是秦篆与六国文字,由于时代与科学水平得限制,所以“六书”说并不完善,今天瞧来,它有不少错误与疏漏(2分)。

首先,许慎对“六书”说得某些界说含糊不清,所下定义欠于周密。

再次,汉儒缺少语言与文字关系得科学观念(2分)。

就字论字,割裂字与词、汉字与汉语得关系。

6、论述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得几种情况,并举例分析说明。

(1)、表示行为得状态。

多带有比喻得意义,这种用法具有浓重得修饰色彩,

往往能使动作行为生动形象,起到比喻得修饰效果。

可译为“象……一样。

如:

土崩瓦解”、“狼吞虎咽”、

(2)、表示行为所凭借得工具或方法。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表示对人或事物得态度。

可译为“象……一样”。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表示行为发生或进行得处所。

可译为“在……”、“到……”。

如“而相如廷叱之。

二、阅读题

1、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她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解释加点得词在文中得意义

白:

禀告幽:

幽禁、幽闭齧:

吃、嚼徙:

迁移

乳:

生子、下崽杖:

拄着旄:

牦牛毛

(每词2分,词义相近即可)

2、找出文中同义词连用得两个例子,并解释词义

愈益(2分):

越、更(2分)

操持(2分):

拿着(2分)

3.找出文中使动用法得句子。

并标出有使动用法得字,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2、单于愈益欲降之(2分):

降,使动用法,使之投降(2分)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2分):

徙,使动用法,使(武)迁移(2分)

1.解释加点得词在文中得意义

侍:

在旁边陪着赐:

赐予啖:

吃掩:

遮盖

雪:

擦拭庙:

宗庙妨:

妨害

(每词2分,共14分)

2、找出文中宾语前置得句子,说明就是哪种宾语前置得类型,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丘之闻也(2分):

否定句代词做宾语前置(2分)

翻译:

(我)孔丘没有听说这种情况(4分)

3.找出文中得双宾语结构,指出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哀公赐之桃与黍(2分):

“之”为间接宾语(2分)“桃与黍”为直接宾语(2分)

翻译:

鲁哀公赐给孔子桃子与黄米饭(2分)

1、解释文中加点词得文中义。

誉:

美誉署:

官府适:

正好弈:

下围棋遽:

立刻曾:

曾经对:

对对子

(每词2分,共14分,词义相近即可)

2、找出文中宾语前置得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难之有!

(2分)理解为:

有何难(2分)翻译为:

有什么难得呢?

(2分)

3、将划线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众衙役因为她年幼而忽略了她,未来得及阻止她前进、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

将军认为她大气夸奖她,于就是就指着厅里张贴得画让她做对子

三、将下面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1、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标点15分,每错2个标点扣1分)

翻译: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

“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瞧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得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鷸得喙。

鹬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您就变成肉干了。

’河蚌对鹬说:

‘今天不放您,明天不放您,您就成了死鹬。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得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得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

“好吧。

”于就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2、标点: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标点15分,每错2个标点扣1分)

翻译:

梁惠王说:

“我很乐意听您得指教。

”孟子回答说:

“用木棒打死人与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

“用刀子杀死人与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就是说:

“厨房里有肥嫩得肉,马房里有健壮得马,可就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得人。

这等于就是在上位得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

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得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得父母官呢?

孔子说:

‘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得人,该就是会断子绝孙吧!

’这不过就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3、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就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标点15分,每错2个标点扣1分)

翻译:

马惊恐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

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恐政事,就不如给她们实惠。

选拔贤能得人,推举忠厚恭敬得人,提倡孝敬与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得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

传说:

“君主,就是船;平民百姓就是水。

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说得就就是这个意思。

练习题二

一、论述题

1、什么就是异体字?

论述异体字得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异体字又称或体字,就是指共写一个词得不同得书写形式。

换言之,就就是所记得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得字。

(2分)

(1).造字方法不同得异体字(3分)。

如“泪、涙”;泪,会意字,从水从目。

涙,形声字,从水戾声。

(2分)(只举例不分析扣1分)

(2).造字素材不同得异体字(2分)。

(如果下面没分小点,此处按其她两点给分)

1)形符不同得(1分)。

如:

“歌、謌”;“歌”,从欠哥声;“謌”,从言哥声。

“歌、謌”异体字,声符相同,形符“言”、“欠”相通。

(1分)

2)声符不同得(1分)。

如:

“啗、啖”;“啗”,从口臽声;“啖”,从口炎声。

“啗、啖”异体字,形符相同,声符不同(1分)

3)形符声符都不同得(1分)。

如:

“村、邨”。

“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

“村、邨”异体字,形符声符都不同。

(1分)

(3).偏旁位置不同得异体字(3分)。

如:

“慚、慙”,“群、羣”(2分)。

都改变了部件得位置(只举例不分析扣1分)

2、什么就是使动用法?

论述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得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使动用法,就就是主语代表得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得动作,而就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2分)。

(1)、动词得使动用法(2分):

动词得使动用法有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产生动词所表示得行为得意思(2分)

一般就是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后面带宾语。

(1分)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得情况比较少见(1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生之,让我活)(1分)

“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不就是晋侯喝了赵盾得酒,而就是晋侯让赵盾喝酒。

)(1分)

(2)、形容词得使动用法(2分):

形容词常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得性质或状态(2分)。

《过秦论》:

“诸侯怨惧,令盟而谋弱秦。

”(弱秦,使秦国变弱。

)(1分)

(3)、名词得使动用法(2分):

名词用作使动,就是使宾语所表示得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得事物,或者使其宾话产生与这个名词有关得动作(2分)。

《盐铁论•非鞅》: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肉白骨”就是“使白骨生肉”,表示起死回生得意思。

)(1分)

3、什么就是古今字?

论述古今字得来源,并举例详细说明。

古今字,也就就是分化字,就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得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得记词各有专司得字称今字。

(2分)

(1)同源分化而形成得古今字(3分):

词义得不断发展,使词由单义变成多义。

其中有得词义为适应交际得需要,从母体中分化出来,独立成词。

为了相互区别,要求专有字形表达(3分)。

如奉”就是手捧义,分化后写作“捧”,“奉、捧”古今字(3分)。

(举例子不分析扣1分)

(2)同音假借而形成得古今字(3分);

汉语中有些词由于意义比较抽象,不好造字,没有自己得书写形式,就借用同音字来表达(3分)。

疑问代词“何”,意义抽象,难于描画,就借用担负义得“何”字;担负义得“何”字,让给了代词“何”,自己用“荷”来表示(3分)。

(举例子不分析扣1分)

4、什么叫判断句?

古代汉语得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得判断句有什么不同?

并举例分析说明。

(1)古代汉语得判断句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2分)。

现代汉语中一般用“系词”就是”来进行判断(2分)、

古汉语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加指示代词“者”与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以便加强判断语气。

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2分)

“所”字结构与“者”字结构就是名词结构,作谓语就是判断句。

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分)

(2)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可以做谓语(2分)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分)、余为伯脩、

(3)、判断句与“就是”、

先秦时“就是”常作代词,复指做判断句得主语或谓语(2分)。

如:

就是炎帝之少女(2分)。

就是非君子之言也。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就是也、

“就是”做系词用,一般认为开始于汉代(2分)、

如:

此必就是豫让也(2分)、

问今就是何世

二、阅读题

1.解释加点得词在文中得意义

习:

熟习坐:

犯罪至:

到达酣:

酒喝得畅快

诣:

到固:

本来病:

(每词2分,词义相近即可)

2.将文中得通假字选出,并写出它得本字及词义

曷:

通“何”(2分),什么(2分)

熙:

通“嬉”(2分),开玩笑(2分)

3、将文中宾语前置得句子选出,并指出就是哪种前置类型。

何以也——以何也,“何”作为介词短语得宾语,前置于介词“以”得前面了。

何为者也——为何者,宾语“何”前置于谓语“为”得前面了。

何坐?

——坐何?

(犯了什么罪?

)宾语“何”前置于谓语“坐”得前面了。

曷为者也?

——为曷者也,与上句大致相同。

“曷”作为介词短语得宾语,前置于介词“为”得前面了。

2、(共4个句子,找出1个句子2分,指出类型1个句子2分)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得意义

期:

约定至;到达去:

离开

委:

抛弃、舍弃惭:

惭愧引:

拉、扯顾:

回头

(每词2分,词义相近即可)

2.选出文中就是判断句得句子。

非人哉!

(2分)

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2分)

对子骂父,则就是无礼(2分)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两点对答反驳,分别就是什么?

写出并翻译。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2分);对子骂父,则就是无礼(2分)

您与我得父亲约定得时间就是中午,正午不到,就就是不讲信用(3分),对人家儿子骂她得父亲,就就是失礼(3分)。

三、将下面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1、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标点15分,每错2个标点扣1分)

翻译: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得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

“最近我回来得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她得车,她告诉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

‘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她说:

‘我得马好。

’我说:

‘马虽然不错,但就是这也不就是去楚国得路啊!

’她说:

‘我得路费多。

’我说:

‘路费即使多,但这不就是去楚国得方向啊。

’她又说:

‘我得车夫善于赶车。

’我最后说:

‘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如今大王得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倚仗魏国得强大,军队得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得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得事业无疑就是越来越远。

这不就是与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得人一样得吗?

”这就就是南辕北辙。

2、标点:

王者所以盛礼乐何?

节文之喜怒。

乐以象天,礼以法地。

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

故《孝经》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子曰: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与敬;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与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与亲。

(标点15分,每错2个标点扣1分)

翻译:

王者为什么要崇尚礼与乐?

(就是因为)要用它来节制喜怒。

乐可以用来效仿天,礼可以用来效仿地。

人,没有一个不含天地之气,都就是有五常人伦得。

因此,乐之所以可以用来洗涤,就是因为它反抗人心得邪恶;礼之所以可以防止淫逸,就是因为它能节制奢侈。

所以孝经说:

安抚贵族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得了;想要移风易俗,没有比乐更管用得了。

孔子说;乐在宗庙之中,君主与臣下一同听它,那么君臣没有一个会不与睦恭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共同听它,那么乡里百姓就没有一个会不与睦顺从;在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同听它,那么没有一个会不相亲相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