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296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A。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

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D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__B_。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

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C。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B。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

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

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

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

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

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

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

E.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默写(名句填充):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四、简答:

1、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孟子认为,那些在政坛上地位显赫的人物,并不是大丈夫。

大丈夫之“大”,不是指外在形貌,也不是指权力大、地位高、财富多,甚至也不是指学问高、能力强,而是体现在做人的修养、理想抱负、人格操守。

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就是要坚守做人的准则,立身行事,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这便是伟大的大丈夫精神!

大丈夫的精神核心是“大公无私”,认识到正义在己,从而坚贞不渝,不因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不为外力的阻碍而放弃,甚至可以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所谓的“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

这种气,阳刚、强劲,气壮山河,气贯长虹。

这种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坚持正义,服从真理,刚直不阿,坚忍不拔。

3、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生命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应该珍视的。

但是,如果生命与正义不可两全,二者必须作出抉择的话,我们就不能苟且偷生,而只能舍生取义。

因为正义的价值高于生命的价值,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舍身取义”是大丈夫遵循的最高人生准则。

五、论述:

1、简要论述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

孔子首创仁学,孟子继承并发展成为仁政学说,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具体表现在:

在政治上,仁政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认为,王道是重视道德教化非强权的政治观,王道就是“以德服人”,依靠仁德的感召力使天下来服,使百姓心悦诚服。

霸道是凭借实力的强权政治观,霸道就是“以力服人”,依靠武力、刑罚压服百姓,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因而就会失去民心。

孟子认为,兼并战争是造成人民困苦和各种祸乱的根源,因此必须制止兼并战争。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但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

对于商汤、文武领导的推翻暴虐王朝的正义战争,孟子是支持和赞扬的。

在经济上,仁政主张减轻赋税和制民之产。

孟子反对统治者对人民巧取豪夺,认为取之于民应有一个限度。

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主张关卡与市场只稽查不征税,开放水域、山林,以利人民。

什么是制民之产呢?

就是国家分配给每家农户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让他们吃穿自给自足,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育妻儿。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人民有了土地,有了固定的产业,才会安居乐业,才不会去触犯刑律。

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没有“恒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轻则违法,重则造反。

在思想文化方面,仁政主张兴办学校,加强教育。

兴办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引导人民向善,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建立一个人民安居乐业,道德情操高尚,和谐安定的社会,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社会。

2、简要论述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答:

孟子认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客观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们不曾领悟罢了。

《孟子·告子上》云: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意思是说人人具有先天的“四心”,人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孟子举例说,当人们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会产生一种惊骇怜惜的心理而想去救他。

这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他要同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邻居和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这个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做。

而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善心”,亦即“不忍人之心”。

当人们看到小孩将要落水的瞬间,这种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促使他赶快去救人。

如果没有这种不忍之心,就不是人。

孟子认为,在人性问题上,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当然,先天的“四心”是成为尧舜的必要条件,能不能成为尧舜还要看后天人们对“四心”的扩充和发扬,包括人们主观的努力、道德的教化、环境的影响等各个方面。

人作为生物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孟子的论题;孟子论述的是人的道德属性,而道德属性是社会的产物。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

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四端”,其内容是两千年前的封建道德原则。

孟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哲人。

当然,在我们今天来看,所谓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

第三章期末命题及其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

1、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思想家是:

(1)陆贾

(2)司马迁(3)董仲舒(4)司马相如(标准答案:

董仲舒)

2、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

(1)汉高祖

(2)汉文帝(3)汉景帝(4)汉武帝(标准答案:

汉武帝)

3、表达对苛政、暴政痛恨,感叹“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家是:

(1)孔子

(2)孟子(3)墨子(4)老子(标准答案:

孔子)

4、朱熹是的集大成者。

(1)文学

(2)史学(3)哲学(4)理学(标准答案:

理学)

5、在中国历史上是朱熹首次把《四书》编辑在一起,并予以集中注释。

《四书》是指:

(1)《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标准答案)

(2)《诗经》、《礼记》、《春秋》、《大学》

(3)《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老子》、《庄子》、《墨子》、《孙子》

二、多项选择

1、董仲舒先后担任过两个国王的相,一个贵盛,一个骄横,但他们都很尊敬董仲舒。

他们是:

(1)吴王

(2)赵王(3)齐王(4)江都王(5)胶西王

(标准答案:

江都王、胶西王)

2、以下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涵的正确表述是:

(1)对其他学派及其学说并未禁止

(2)但在官学里只尊崇儒家学说

(3)只有研究、传播儒家学说的人才会在政治上得到重用

(4)既有对先秦儒家学说的继承、弘扬,也兼容杂糅了其他学派(如法家、名家、阴阳家等)的合理成分。

(5)是为了束缚劳动人民的思想,不利于汉朝的长治久安。

(标准答案:

前四条)

3、在我们的教材上,专门提到了朱熹对南宋的两个名人的重大影响。

这两个名人是:

(1)文天祥

(2)辛弃疾(3)程颐(4)苏轼(4)(胡宏)

(标准答案:

文天祥、辛弃疾)

4、以下名言,哪些是朱熹表达的:

(1)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敛而不知恤民。

(2)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3)富其君者,夺民之财耳,而夫子尤恶之。

(4)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标准答案:

前四条)

四、简答题:

1、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

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此处的“罢黜”和“独尊”,不是指禁止其他学派的存在,而是在官学中只以儒家为尊。

(40%)此处的“儒术”,已经是根据汉帝国长治久安的需要,兼容了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合理成分的新儒学(40%)这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政治文明一次成功的转型(20%)。

2、董仲舒学说和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以革除“秦敝”,重振王道,追求国家长治久安为目标。

(40%)

第二、在阐述其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时,充分尊重孔子思想的原意,并从历史(纵向)和现实(横向)两个层面的对比分析中揭示汉朝健康发展所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

(40%)

第三、其学术、思想在理论和运用两个层面都深刻而系统。

但理想主义气息过重,所以使他曲高和寡。

(20%)

3、朱熹是如何论述“民富”与“君富”的关系的。

(1)“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有若(孔子弟子)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民富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

(60%)

(2)“富其君者,夺民之财耳,而夫子尤恶之。

”批判鞭挞那些为了满足君主私欲而恣意搜刮百姓的官员。

(40%)

五、论述题:

1、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普遍具有民本主义情怀,请论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宋朝官无世守,民无常贱的社会格局。

(25%)

(2)顶尖士大夫“得君行道”、“致君泽民”的需要。

(25%)

(3)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朱熹生活的南宋时期统治阶级除了少数特别有良知、抱负的士大夫之外,从总体上来看恰恰特别蔑视底层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在以天下兴衰为己任的朱熹看来,这是宋朝的心腹之患。

(25%)

(4)朱熹本人的出身和经历的影响(25%)

2、民本主义思想在朱熹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思想中有何鲜明体现

1、朱熹的“天理”所欲去的“人欲”首先是针对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阶级而不是广大民众的。

2、朱熹为官始终注重民生疾苦,注重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司法活动的公正合理。

3、朱熹最痛恨和一有可能便予以制裁、约束、引导的都是那些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观念上对普通民众巧取豪夺、滥施淫威的社会阶层(贪官污吏和豪强、奸商)。

4、朱熹的教育活动全面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原则。

5、朱熹的教育思想中的富人教育观十分珍贵。

这是实现他的民本主义愿望的一种内在要求

6、宋朝皇帝普遍滥用大赦,朱熹对此表示反对。

但其出发点主要是体恤贫弱民众的疾苦。

7、朱熹为官的风格是“亲民”和“爱民”。

当然民众也敬爱他。

(评分标准:

前三条各占15%,后四条各占14%)

《国学经典导论》课程期末试题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道德经》一书总共有()。

A.80章B.81章C.82章D.83章

2、被唐玄宗追封为“南华真人”的是()。

A.孔子B.老子C.庄子D.孟子

3、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我们研究庄子应以()为主。

A.内篇B.外篇C.上篇D.下篇

4、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的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

5、《道德经》一书,是一部()体系。

A.自由主义B.存在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

6、美洲《纽约时报》曾将()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

7、鲁迅曾说:

“不读()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

A.《论语》B.《孟子》C.《老子》D.《庄子》

8、老子“南面之术”的核心还是()。

A.有为而治B.无为而治C.有为有治D.无为无治

9、老子主张“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因此强调()。

A.以柔克刚B.以刚克柔C.阴阳调和D.阴阳对立

10、被后人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的是()。

A.孟子B.孔子C.庄子D.老子

11、《庄子》一书的首篇文章是()。

A.齐物论B.逍遥游C.秋水D.人间世

12、《庄子·至乐》篇里,记载的“鼓盆而歌”,所反映的是庄子的()。

A.道德观B.价值观C.生死观D祸福观

二、多选题

1、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作“三玄”的著作是()。

A.《论语》B.《道德经》C.《周易》D.《庄子》E.《孟子》

2、道家核心学说就是“道”,“道”的含义主要有()。

A.构成世界的本体B.创造宇宙的原动力C.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D.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E.揭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3、下列成语中,哪些属于《道德经》中的成语()。

A.紫气东来B.天网恢恢C.上善若水

D.上德若谷E.和光同尘

4、下列成语中,哪些属于《庄子》中的成语()。

A.望洋兴叹B.坎井之蛙C.庖丁解牛

D.薪尽火传E.庄周梦蝶

5、老子“无为”思想被用于企业管理的模式主要有()。

A.“天道自然”B.“事无巨细”C.“上善若水”

D.“有为而治”E.“无为而无不为”

6、庄子提出修养心性的方法有()。

A.安时B.处顺C.坐忘D.心斋E.异化

7、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的是()。

A.《论语》B.《孟子》C.《老子》D.《庄子》E.《易经》

8、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内核的主要包括()。

A.道家思想B.犹太思想C.儒家思想

D.基督思想E.佛家思想

9、老子提出治理天下的四大中心价值是()。

A.“无为”B.“好静”C.“尚贤”D.“无事”E.“无欲”

10、老子在《道德经》第29章中,主张圣人要“()”。

A.尚俭B.知止C.去甚D.去奢E.去泰

11、请指出下列哪些是老子的名言()。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C.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D.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E.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2、请指出下列哪些是庄子的名言()。

A.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D.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E.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三、默写题(不得抄袭与本次试卷中相同的名人名言)

四、简答题

1、老子在《道德经》第22章中曰: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请你加以简要的解读?

2、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中曰: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老子在《道德经》第8章中曰: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迪?

4、老子在《道德经》第19章中曰: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句话对你为人处事有什么启发?

5、老子在《道德经》第58章中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请简述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

6、庄子认为,做人当“外化而内不化”,即内直外曲,这对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什么思考?

7、老子在《道德经》第49章中曰: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你如何理解理解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

9、庄子在《至乐》篇里所说的“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你是如何理解的?

10、庄子认为,做人要“与时俱化”、“与物俱化”,请简要说明其中的内涵。

五、论述题

1、试论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现代管理意义?

2、庄子在《人间世》中曰: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试论“有用”和“无用”的辩证关系。

3、试论道家的“无为”观

六、学习《国学经典导论》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导论》课程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B2、C3、A4、C5、D6、C7、C8、B9、A10、D

11、B12、C

二、多选题

1、BCD2、ABCD3、ABCDE4、ABCDE5、ACE6、CD

7、ACE8、ACE9、ABDE10、CDE11、ABCD12、BCDE

三、默写题(不得抄袭与本次试卷中相同的名人名言)

四、简答题

1、答:

老子告诫人们,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陈旧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有收获,贪多反而会迷惑。

其实这是老子希望人们牢记:

“物壮则老”、“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道理,在生活中应当采取一种低姿态,切莫强势以对,“强两者不得其死”。

2、答:

老子这段话,是典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中国人最崇尚的人生哲学,即事物或因外部条件有所不足反而促其发展良好,事物或因外部条件很好反而成为其发展的束缚。

比如两棵树,一棵缺乏人照理,饱经风霜雨雪,反而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一棵被人细心呵护,百般照料,反而变得娇弱,经受不起风浪。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此,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

3、答:

老子赞赏“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

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的品格。

他认为人类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怀,宽广无边、清湛悠然;学习流水的心态,择谷而据、谦虚卑下、不与人争;为人重信,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当然,像水以一样甘居“柔弱”,并不是要人们虚弱、脆弱、懦弱,而是要柔韧,因为“柔韧”内含一种不断积蓄发展壮大的力量,势必将来会战胜强大。

4、答:

为人要行为单纯,内心淳朴;做事要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在老子看来,人不能过于思想复杂、心计太深,而贪欲太多会带来无穷的痛苦合悲伤,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

而且贪欲过多,不仅会导致痛苦,而且会导致罪恶。

正所谓“有求必苦,无欲则刚。

5、答:

在老子看来,福祸相因,福中潜伏着祸的种子,祸中常有福的因素,福祸是相依相生的。

人生中,总会有低潮与高潮。

在失落困顿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当下的艰难,被眼前的困境所威吓,而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那样就必定能摆脱困境;在春风得意时,也不能被一时的鲜花、掌声、赞美冲昏了头脑,而应该放下光环,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那些容易让人迷失自我的名誉、地位,一边再接再厉,获得更大的成就。

6、答:

庄子主张的“外化而内不化”,实际上强调,外化只是手段,内化则是目的。

所谓“外化”就是为人处事要圆润,做到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微笑示人、真诚动人;“内不化”就是要坚守原则,保持人格的独立,不媚俗附贵,不趋炎附势,以不偏不倚的态度保持内心的纯正。

7、

答:

对于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平等的对待他们。

尤其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们更不要鄙视他、抛弃他,而要诱导他、劝助他改邪归正,以促进人人向善,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8、答:

人们顺从了自然大道,就会无灾无害,甚至会永恒不朽;违背了自然大道,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走向自已意愿的反面。

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恶果,要遵循自然,反对人为束缚。

9、答:

做人要学会宁静致远、淡泊名利、荣辱不惊;欲望过多、追求过度,必然导致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10、答:

就是要求人们随时空的变化、事物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切莫固步自封、保守僵化,或逆潮流而动,不按规律办事。

五、论述题

1、答:

老子认为最高明的统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

”他希望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务必像煎一条小鱼一样不要经常地翻动它。

老子提倡“以正治国”,认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统治阶级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则是治理天下的四大中心价值。

其现代意义表现在:

我们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在各级组织建设中,作为各级领导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种“道”的德性,置于自己的心灵深处,排除杂念邪恶、功名利禄,不经常折腾、滋事扰民,不搞窝里斗,尔虞我诈。

2、答:

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万物平等。

庄子认为,人本身也是大自然一物,天赋物权,一律平等。

既然如此,人类对他物就不能按照对自己“有用”、“无用”的标准去随意支配,肆意砍伐。

世界上没有无用的物,只是人类没有发现它的价值所在而已,或物本身的价值有待挖掘而待将来之大用。

其实真正的智者,既要自觉地尊重万物,不强求于物的当下之用;也要善于发现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为用,相互大用,从而努力促进物物互利,和谐发展,在自身得到大发展的同时,尽量为他物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利惠。

庄子很崇尚“神人”,认为“神人”向樗树取法以无用求大用,即包括两方面:

独善和兼济。

当自身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时就要善于隐和蛰伏,做到韬光养晦,尽量避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不显而无害,无害而能够长生和持久发展;当自己的大才、奇才有了用武之机,则拯世救民,万难不辞,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终究以过去“无用”之积累成就今日之“大用”。

3、答:

与儒家主张“有为”不同,道家主张“无为”,有为是入世,无为是出世,两者观点虽然相反,但二者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无为”虽为老子提出,但也并非道家一家思想,佛法中“空”的说法与“无为”的观点差不多,只是“无为”更为形象化。

无为,其实不是单纯的什么都不做,道家事实上是在强调自然的作用,就是说,你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人为跨越自然的过程,或者不要刻意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去强制改变,也就是说“不恣意妄为”。

无为而无不为,其实意思就是说,当你发现事情可以做,你就顺应规律去作,如果遇到阻力做不了,你就自然地放下了。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有道则显,无道则隐。

”实际上这是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因此,无为仍然是有为的。

老子的“无为”,其实是为了无不为,表面什么都不做,背地里把什么都做了。

庄子的“无为”,其实是通过无为来消解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心的对抗关系。

老庄主张的“无为”观,实际上是希望人们在无为时,静下心情,耐住寂寞,埋头练功,认清形势,洞悉真相,摸清规律,把握真理。

一旦有道时,不逆潮流而动,顺水行舟,向火取暖,则无为而无不为,无往而不胜。

正所谓韬光养晦容易成就伟业,锋芒毕露容易扼杀摇篮;今日之无为往往铸就日后的无不为“无为”的价值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当你能够用一种欣赏的,而非得失的眼光看整个世界,你就会懂得放手的妙处,你不去希冀得到什么东西,你就这么顺应自然的生活,体验每一段人生经历,不去处心积虑的要获得什么,这时候你会发现,反而你生活中具备了所有你需要的美好东西,你会觉得生活非常快乐,充实,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第七章期末命题及其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巴蜀文化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