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1144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docx

《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docx

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袁修

第七讲经济形势及其分析方法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学习,让学生了解经济形势的定义、内涵、特点及影响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掌握经济形势分析的原则、方法和指标。

同时,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分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主要思路以及战略措施,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

教学重点:

影响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经济形势分析的方法;正确认识调结构战略、扩大内需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经济形势的特点;为什么要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的思路与战略措施。

第一节经济形势概述

研究经济形势分析方法,首先应搞清楚什么是经济形势,经济形势作为一个概念有其本质内涵,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具备有自身的特点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影响,对这些我们都应该有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经济形势分析方法。

一、经济形势的内涵

(一)济经(P29-P30)

传统经济学对经济一词的解释主要有四种。

第一,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和服务的主要对象。

第二,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过程。

第三,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

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

第四,经济的主要含义或实质是指“节约”或“节省”,主要指人、财、物、时间等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经济的定义:

(补充内容)

教材观点:

~是指以追求节约为目的的生产、管理的过程及其效益。

(P30)

现代汉语词典观点:

“经济学上指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二)经济形势(P30)

对经济有了基本的概念认识之后,接下来我们了解什么是经济形势。

关于形势,前文已有所述,形是指对象或事物现在的、目前的、眼下的形状、模式、状态等;势是指事物或对象的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态势、发展方向,是该事物未来可预期的形状、样式、模式、状态等,指对事物的主观预期、主观判断、主观评价。

因此,形势就是指事物或者对象目前和将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

由此可知,所谓经济形势,就是指经济主体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经济形势是指一定经济主体通过选择和运用一定的经济体制,通过选择各种经济政策、经济手段与杠杆(如货币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利率杠杆、价格杠杆、工资杠杆等)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途径对经济发展、资本运营、居民生活等方面产生影响而呈现出来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比如2008年10月份以来面对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措施并召开亚欧首脑会议、欧美峰会,联手干预金融活动以期扭转恶化的经济形势。

通过努力,严峻的全球金融形势逐步得到了缓和。

经济形势的定义:

(补充)

具体地说,经济形势是指一定的经济主体在一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制约影响下,依照一定的经济体制、政策、法律、法规,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杠杆和生产、管理方式,对经济发展、资本运营、居民生活产生影响而呈现出来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袁根据教材内容整理)

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状况(补充内容)

发展成就:

2009年GDP现价总量为340507亿元,人均GDP将达到3500美元在2003年我们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2006年就超过了2000美元,到了2008年,我们超过了3000美元,到明年年底,我们人均GDP将会接近4000美元。

2009年国家外汇储备2.3992万亿美元,从1978年到1989年的12年间,除1989年为56亿美元外,其余各年的外汇储备余额均未超过50亿美元。

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初步统计超6.8万亿元。

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32.26亿元。

中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2万人。

自然增长率为5.05‰。

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接近2.2万亿美元。

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0多亿美元。

主要产品产量倍增。

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009年中国粮食产量5.3082亿吨。

1978年的产量是5.123亿吨。

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了2007年的36.3%,下降了2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

我国居民储蓄,2009年达22万亿元,占全球储蓄的28%。

1978年是210.6亿元,1992年是1.17594万亿元,2006年16.4587万亿。

存在的主要问题: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温家宝: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2010年10月15日)]

二、经济形势的特点(P31-P33略讲)

根据上述对经济形势内涵的理解,经济形势应具备有以下特点:

客观实在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突发性、基础性与决定性、发展阶段与连续的统一性、结构性、效益性、科技性等。

(一)客观实在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物质性,是指构成经济形势的要素是物质的;二是客观存在性,是指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人们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经济质量,以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资本运营、居民生活状况等因素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三是客观规律性,是指经济从衰退、萧条到复苏、繁荣,呈现为一定的周期性,这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经济发展规律的反映。

(二)差异性、不平衡性

一般来说,经济形势的发展在区域或阶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首先是由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等客观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我国东中西部呈现三个经济差异带,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决定的。

另外,不同国家、区域、单位等经济主体所制定的经济政策科学与否也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三)突发性

经济形势因某些外在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动而导致的突然变化。

比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九省区突遇冰雪灾害,使南方的经济形势陡然严峻起来;再比如,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的爆发和流行使得经济形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2008年10月份以来因美国次贷危机而迅速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经济形势的发展带有很大的突发性。

(四)基础性与决定性

在社会发展的所有形势当中,经济形势处于基础性环节、决定性地位,其它形势如政治形势、军事形势等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形势制约并服从、服务于经济形势。

马克思在1859年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得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恩格斯也指出: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五)发展阶段与连续的有机统一性

经济形势的发展一方面具有阶段性特征,如物价形势,受价值规律支配,高涨一时低迷一时,若潮长潮落交替而现,具有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阶段间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显的,比如物价高涨与低落之间往往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发展性等特点。

这就是说,经济形势的发展阶段并不是截然的分离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联系性。

(六)结构性

经济形势的各个方面具有相对严谨的结构框架。

比如生产力各个要素之间具有明显的结构而呈现出生产力结构形势;生产关系各环节之间具有严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环节,而呈现出生产关系的结构形势;再比如经济产品的数量结构形势、质量结构形势、经济的发展速度形势与效益结构形势等等。

(七)效益性

经济资源的占用、组织、配置、消耗等投入因素与经济的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具有可比性、可控性、趋势性特征。

经济形势的效益性特点可以使用国民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行业经济效益、区域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等指标加以衡量、核对、计算,人们据此可以引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八)科技性

科学技术水平对经济和经济形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支撑作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即使缺乏一定的资源,但如果科技非常发达,经济的产出中科技含量很高,这同样也会支撑这个地区的经济形势持续稳定地良性发展,如日本即此。

另一方面,经济形势的科技性特点是指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手段与方法,包含有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因素,呈现出经济形势分析的科技化特点。

三、影响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P33——P38)

(一)经济体制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影响

资料补充:

十七大报告重申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个方针,正式地完整地提出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

十五大报告讲,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

宪法第七条规定: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的也叫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

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是,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B、城镇集体经济主要采用股份合作制。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关键看控股,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壮大公有经济的实力。

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类型:

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又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股权式)、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契约式)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首先,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包括矿藏、河流、国有森林、荒地、草原和其他陆海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工厂、农场、商店、铁路、邮电和银行;还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

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其次,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200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在四大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大体如下:

   ———资本:

公私经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约为:

49%与51%;

   ———就业人员:

公私经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约为:

37%与63%;

   ———国内生产总值:

公私经济所占比重分别约为:

37%与63%;

   ———税收:

国企民企所占比重分别约为21.4%与78.6%(2006年)。

[2]

(二)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影响

资料补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对经济形势的作用与影响

资料补充: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

(四)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影响

资料补充:

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修订公告:

按初步核实数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10.3%,第二产业占46.3%,第三产业占43.4%。

(《人民日报》2010年7月3日2版)

2007年,印度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24.5%和51.5%

美国2005年:

第一产业1.3%,第二产业22%,第三产业76.7

(五)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影响和意义

资料补充:

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都比较先进,因此GDP总量以及人均gdp的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

世界各国GDP排名(单位:

万亿美元)

[--]欧盟18.931.5%

[1]美国14.331.4%;[2]日本4.8440.7%;[3]中国4.2229.0%;[4]德国3.8181.7%;[5]法国2.9780.9%;[6]英国2.7871.1%;[7]意大利2.3990.0%;[8]俄罗斯1.7576.0%;[9]西班牙1.6831.3%;[10]巴西1.6655.2%;[11]加拿大1.5640.7%;[12]印度1.2377.3%;[13]墨西哥1.1432.0%;[14]澳大利亚1.0692.1%;[15]韩国0.9534.3%。

世界人均GDP排名

美国《金融杂志》最新公布的2010年全球最富国家和地区排行榜显示

第一卡塔尔,90149美元;第二卢森堡:

79411美元;第三挪威,52964美元;第四新加坡,为52840美元;第五文莱,48714美元;第六美国,为47702美元;中国香港地区排名第七,为44840美元;瑞士排名第八,43903美元;荷兰排名第九,为40610美元;澳大利亚排名第十,为39842美元。

(六)经济对外依存度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影响

 

第二节经济形势分析的原则、方法及指标

分析经济形势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并且要有恰当的指标体系,这些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的确定必须立足于经济形势的内涵和特点,能够反映出其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才能避免主观主义,才能起到服务决策的目的。

一、经济形势分析的原则(P38-P40)

如前所述,经济形势的表现方式是错综的、复杂的,分析经济形势,一定要根据其特点,坚持原则,不能草率,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概括起来,分析经济形势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长期性原则

(四)动态、连续、可持续性原则

(五)又好又快原则

二、经济形势分析的方法(P40-P44)

分析经济形势除了遵循原则之外,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根据经济形势的特点,应注重了解、掌握以下几种

(一)宏观分析方法

(二)中观分析方法

(三)微观分析方法

(四)数学模型方法

(五)回归分析方法

(六)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七)趋势外推分析方法

(八)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三、经济形势分析的指标(P44-P49)

经济形势分析的指标,即分析经济形势时所要使用的具体标准和所要统计、采纳的具体数据。

在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经济分析标准有上千个之多,在这里只对经济增长、就业、价格、国际收支、经济结构、效率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居民收入、经济发展长期趋势等主要指标做一说明。

(一)经济增长

(二)就业

(三)价格或者物价

(四)国际收支

(五)经济结构

(六)效率与效益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八)工业增加值

(九)居民收入

(十)经济发展长期趋势

第三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一、我国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阶段性困境?

有一种说法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增长速度下滑。

应当说,我国金融领域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应该说,世界金融危机不会传导到中国来,不会对我产生重要影响。

可为什么世界金融危机会传导到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寻找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时,也应内因和外因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从外因看,实事求是地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一方面。

2007年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导致外部需求急剧萎缩,使得我国的外需严重不足,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困难。

从内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国民经济实现了9%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但在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经济运行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一轮经济周期性回调也有内在的需求,即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它进入了回调期。

此前,中国经济已连续6年保持高增长,世界罕见。

正是周期性下行和国际金融危机两个力量的叠加,使此轮回调太猛了。

但从根本上说,我国经济出现的阶段性困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必然结果。

这些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有:

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失衡、国内与国外结构的失衡等等。

在这些矛盾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我国只能选择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就是从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所谓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就是指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太大。

按照世界通行标准,如果一国出口对经济贡献超过25%,就算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

2007年,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达到37%,因此,我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

2007年,我国GDP是25万亿,出口贡献了近10万亿。

这种增长模式潜伏着两种风险,一种是当国际需求支持这种出口的时候,就会出现“双顺差”,即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贸易顺差就导致我们用大量的商品换回别的国家所印发的钞票,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汇,如美元。

资本顺差就是大量的外资会流进来。

由于这些货币不能在国内流通,就迫使央行发行人民币兑冲这些货币,引发国内通货膨胀,导致国内资产价格的全面暴涨,2007年中国出现的就是这一状况。

另一种风险就是当国际需求减少不能支持出口,中国企业就没有市场,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只能收缩经营规模,甚至倒闭,出现大规模失业,失业率过高,这又会导致增长急速下滑。

这两种风险近年来相继爆发,给中国带来严重困难。

正是因为这种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到中国来。

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金融危机把我国已经存在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如果我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没有那么高,居民收入和消费在GDP中的比例适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没有那么大,我国出口产品在科技含量和质量方面具有足够大的国际竞争力,那么,我国受到外部的冲击就会小得多。

因此,我们决不能把面临的困难统统归咎于“金融海啸”。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遭遇到了阶段性困境。

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投资、消费和出口,这就是常说的“三驾马车”。

其中,投资和消费称为内需,出口称为外需。

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逐步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拉动的发展方式。

我国发展方式的缺陷,十七大报告集中表述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应对金融危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经济发展朝着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当前而言,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不发生大的波动,二是保证群众就业而不造成大批失业。

为此,中央作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的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长期快速增长,但也累积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一些重要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主要表现为“三高五低”,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

这种粗放式发展的外延扩展,就是在国际上的低成本竞争,导致经济增长的外向依存度很高。

一些重要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内需与外需不均衡、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协调、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等。

这种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受到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受到各种成本上升的拖累,受到国内消费需求狭窄的影响,并易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等风险的冲击。

所谓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促使传统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化。

传统的发展方式指的是一组增长(发展)方式集合:

资本、劳动密集型的;政府驱动型的;外需拉动型的;投资驱动型的;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的。

而现代的增长(发展)方式指的是另一组方式集合:

技术密集型的;市场导向型的:

内需驱动型的;消费驱动型的;内涵集约型的。

历史地看,上述传统与现代、旧与新的(发展)增长方式只是一种相对划分。

而且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有着不同的形成条件,相互之间并非孤立、对立,往往存在着交叉重叠、主辅互补的关系,相应产生不同的增长(发展)结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的转变,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其鲜明特征在于:

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