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080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派遣(qiǎn)热忱(chén)坍塌(tā)呼啸(xiào)

B.突兀(wù)晕眩(xuàn)淫慢(yín)蜷伏(quán)

C.相称(chènɡ)匍匐(fú)温驯(xùn)炫耀(xuàn)

D.勋章(xūn)隔着(ɡé)较量(jiǎo)中伤(zhò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花肢招展各得其所人迹罕至恍然大悟

B.不亦乐乎温故知新精益求精捏轻怕重

C.麻木不仁见异思迁不毛之地参差不齐

D.哄堂大笑惊慌失错畏罪潜逃骇人听闻

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儿子的心目中,父亲往往是神通广大的人,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他。

B.他虽然病得很重,但并不是不可救药。

C.这是最可期待的时刻,也是风云突变的时刻。

D.雪花好像小精灵般随风飘舞,望望窗外的美景,简直一塌糊涂。

4.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联想的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A.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B.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C.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5.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B.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C.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D.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6.对这首小令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散曲是继诗和词之后出现的一种和乐歌唱的诗歌形式,这首《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其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B.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C.这首散曲的前三句全由名词构成,用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D.这首散曲的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直抒天涯游子之悲情。

7.文化积累。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

下列哪项本领不是从菩提祖师那里学来的?

()

A.筋斗云B.七十二变C.长生不老之道D.火眼金睛

8.青春正是读书时,经典名著尤其值得一读再读。

下面有关《西游记》的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

B.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唐太宗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作途中化斋之用。

C.沙悟净在流沙河拜唐僧为师,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D.过火焰山时,猪八戒大战红孩儿,为最后降服红孩儿做出很大贡献。

二、句子默写

9.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山岛竦峙。

________,百草丰茂。

《观沧海》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了诗人把思念寄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子曰:

“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4)子夏曰:

“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5)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

(6)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7)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

(8)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课内阅读

10.解释加点的文言文词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

③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屠惧,投以骨____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

12.翻译下面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屠∕自后∕断其股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4.一位诗人用悲愤的语调写下这样的诗句:

“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

“儿子,咱们回吧。

”儿子玩得兴起,说:

“爸,我想再玩一会儿。

”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连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儿子害怕了。

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

“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

“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

“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

“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了,说:

“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

“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儿子说:

“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

“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

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开门的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

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刚刚差点儿绊倒时,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

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

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

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

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

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

儿子反复说着:

“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父亲说:

“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

有办法!

能有什么办法!

”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

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

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

“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

“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

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

“爸……”

父亲说:

“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

“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5.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16.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连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17.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回答。

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

请说明理由。

1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

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

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

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

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

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

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

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

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

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

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

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

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

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

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

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

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

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

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

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

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

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

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

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

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

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

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

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

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

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

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

笼里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