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560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docx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docx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

书面作业答案

简答题:

1.文献的散佚有哪些原因原因?

(1)保存介质的缺乏和不易长期保存的结果。

  

(2).战乱和兵燹的破坏。

 

(3)近现代外国列强侵略的影响。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些居心叵测的外国学者也以游历、访问、考察、探险和传教为名,深入我国内地对古籍大肆搜购并将其运到国外。

 

(4)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的恶果。

 

自秦始皇始,历代帝王大都重视加强中央集权,至明清君主 专制到达顶峰。

而集权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思想文化的专省图书馆付之一炬。

(5)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6).保管不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也使不少典籍残缺损失。

 

(7).质量低劣之书往往被淘汰消亡,由于作者时代,阶级,等种种原因。

 

有哪些类型?

即前人概括出的“误”、“衍”、“脱”、“倒”,每类略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1、误〔讹〕

是古籍中最常见的错误。

自有书籍以来,只要经过复制,无论是抄写、雕版、活字排印、电脑输入,均会产生这类错误,前人所说“无书不错”、“无错不成书”,应该说有一定道理。

致误出于多种原因,前人总结,主要有几种类型,与汉字本身特点有关。

〔1〕形近而误

〔2〕字形的其他错误

〔3〕音同音近而误

〔4〕误改而误

2、衍

造成衍文,主要以下几方面原因。

〔1〕形似而衍

〔2〕因字义同而衍

〔3〕因不明文义而衍

〔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5〕因误据他书而衍

3、脱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某些自然或人为原因,会产生缺文漏字,称为脱文,也是常见错误之一。

〔1〕因原书缺损而脱

〔2〕因重文而脱

〔3〕因上下文而脱

〔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5〕因误删文字而脱

4、倒

古籍中文字语句出现前后颠倒,也是常见错误。

这种颠倒,有的出于无心,有的是前人校改时将不应乙正的改错了,是为妄乙。

〔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上下文字相连或相隔不远,传抄者很容易因疏忽造成相互颠倒。

〔2〕因错简错叶而倒

〔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4〕因误乙正而倒

3、唐代四大类书是哪几部?

是指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四部类书。

4、《七略》将图书分为哪六大类?

又各有哪些小类?

全书分为七大类:

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辑略是写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学术简史。

所以《七略》实际上分为六大类。

《七略》对其后的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原书唐末佚失,东汉班固以《七略》为蓝本编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知《七略》的概貌。

清代姚振宗等人有辑本。

《七略》着录图书603家,13219卷,分为以下六类38种:

六艺略: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

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

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

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

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5、.宋代三大类书是哪几部?

《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三大类书。

6、试简要说明宋代浙刻本的特点。

宋版的版式设计也堪称精致。

文字的分布极为讲究,板框的高广与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设计要求的字体大小及每行字数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页七八行,每行约十五六字以下;小字本每半页十三四行,每行约二十三四字以上。

如今流传最多的是每半叶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

宋刻本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古籍中的瑰宝,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过失讹误甚多。

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

刻书选用字体,各地风格不同宋版的版式设计堪称精致。

7、举例说明类书的功用。

类书最初是供封建帝王了解治国策略、士子应付科举之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类书原来的意义越来越冷淡,在保存文献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类书的作用主要有二:

  

〔1〕保存资料 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

由于兵火水灾等因素,一些图书因此失传。

由于类书中保存了有关资料,通过辑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内容。

如《太平广记》中引用古书达500多种,多数已失传,许多珍贵资料正是由于《太平广记》的引用而得以保存。

由于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也有助于校勘异文。

如鲁迅曾用《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校勘《稽康集》。

  

〔2〕查考资料 类书按类编排,非常方便查考有关资料。

如《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类书中收录了历代的小说、诗文作品,有助于查找文学方面的资料。

《古今图书集成》等综合性类书聚集各专题方面的资料,类似于百科辞典,从中可查找到事物起源、诗文典故、诗词文句、名物制度等资料。

近年来新编的一些类书,聚集古今书籍中的资料,同样方便读者查找。

8、试简要说明古籍出现错误的原因。

校勘的目的是恢复作者原稿的本来面貌。

古籍与今天的出版物不同,一是除个别明人和少数清人著作尚有原稿,绝大多数原稿都没能流传下来,而书籍文字正误的标准,是相对于作者原稿而言,越接近原稿越善,没有原稿,就不可能如同今天出版社的做法,利用原稿来校对;二是流传下来的古籍一般是刻本或抄本,还有少量活字本,但不管刻本或活字本,过失都远远超过今天的出版物,而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抄错的现象就更多,三是古籍流传至今,一种书往往会有多种刻本或抄本等不同版本,各种版本之间也往往会存在文字歧异出入、甚至内容多少繁简都会不同。

胡适说:

“校勘之学起于文件传写的不易防止错误。

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

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

”〔《校勘学方法论》〕这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传抄、刊刻、排印等复制手段的采用造成的难以防止的错误,即前人概括的所谓误、衍、脱、倒问题,是古籍中常见的主要问题。

9、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有哪些?

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10、版本的类型有哪些?

版本:

“版”的本义是木片,竹片也可以称版。

“本”的原义和“根”相同。

后世合两者而连称“版本”,用为书册的通名。

这一名称的出现是在雕版印刷以后才出现的。

简言之,版本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狭义的版本指与写本相对而言的印本,即雕版印行的书籍;广义的版本是指同一书籍因编撰,传抄,刻印,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而

11、什么是目录?

所谓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古代称为“提要”、“叙录”、“解题”等。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之学。

12、试简要说明《丛书集成初编》的体例特点。

《丛书集成》收录的范围非常广泛,原编分十大类五百四十—小类,举凡需常备作参考的古籍,大致已经包罗在内。

所收之书,共分十类:

总类、哲学类、宗教类、社会科学类、语文学类、自然科学类、应用科学类、艺术类、文学类、史地类。

对於研究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确是既实用又方便。

13、什么是本校?

①对校法:

以善本为底本,对其他版本进行对校。

校勘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步骤。

②他校法: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较之,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用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③本校法:

以本书前后互证,而决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

„„至于句字之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页,远则数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

”在没有异本或异本不同解决问题时,本校法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

局限性也比较大。

 

14、试简要说明《四库全书总目》是一本怎样的目录学著作

这是一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韩子》·二十卷〔内府藏本〕所作的目录。

和其他篇目一样,这个目录是提要性质的,从文献学角度看,这篇目录涵盖了《韩非子》的成书时间、著者、篇卷书目及其考证、注本考证、版本考证、韩非主要事迹及《韩非子》的成书过程考证等方面的信息。

可以说比较全面的反应了《韩非子》一书的流变情形,从中可以看到《韩非子》的学术演变情况。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大型古籍丛书。

清乾隆三十八年一开始纂修,组织了三百余人积十年之功才完成。

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

15、试说明“十三经”包括哪些儒家经典著作。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论述题:

1、古籍校勘的方法。

校勘方法四点:

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一、对校法

对校,或称为底本的校勘,乃是校勘工作的基本方法。

这个方法是先择定一个合用的底本,再用其它异

本逐页逐行逐字地同它对校,先记录其异同,再判断其是非。

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假设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

陈垣指出:

“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

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

故凡校一书,

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有非对校决不知其误者,以其文义外表上无误可疑也。

如:

户八八六一契约取四十五定元作“四五十定”。

兵三六小铺马日差二三匹元作“三二十匹”。

刑一五延"四年正月元作“闰正月”。

有知其误,非对校无以知为何误者。

户七十二

每月五十五日

元作“每五月十五日”

2、从刻书地域看,宋代有哪几个刻书中心,各有什么特点?

宋代刻书地区主要分布在:

(1)北宋的首都---汴京,北宋本古籍传至今日的已经很少。

(2)浙江,浙江生产发达,经济繁荣,又盛产纸张,杭州、绍兴、吴兴、衢州、宁波、婺州、温州、建德、台州等地,都有刻书行世。

(3)四川,四川刻书由来最早,成都唐墓中发现的《陀罗尼经咒》,为成都卞家刻印。

宋代的成都和眉山为西南地区文化出版的中心。

(4)福建在南宋时代刻书事业非常发达。

建阳的麻沙镇和崇化坊、书林、汀州、宁化,都是刻书的集中地。

宋朱熹《嘉禾县学藏书记》云:

“建阳麻沙板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

”宋代学者祝穆在他所著《方舆胜览》一书中记载“建宁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

”另外,江西、江苏、安徽、湖北、广东,也都刻了些书,只是传本较少南宋时代,福建刻书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

因而形成宋代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

(1)四川地区。

自唐代就是印刷事业发达的地方,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仅从宋初政府令四川承担雕刻大藏经这一巨大工程中,足可以看出四川地区具有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刻版、印刷技术力量。

四川刻本也由此更加驰誉全国。

南宋之后,四川刻书中心由成都向眉山转移。

四川转运使井宪孟主持刻印的《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七部史书,为世间著名的蜀刻大字本眉山七史。

在他的倡导下,眉山地区还刻印了《周礼》、《春秋》、《礼记》、《孟子》、《史记》、《三国志》等经史著作。

南宋中叶,眉山有坊刻本《册府元龟》发行,上千卷的巨著,坊间已能够承担刻版印刷,更证明了宋代四川地区民间刻书事业的发达、繁荣。

蜀刻本多以监本为依据翻雕、重刻,注重校勘。

内容、印刷均为上乘,但是蜀刻本已极少流传下来。

(2)浙江地区。

北宋时,生产发达,经济繁荣,杭州已经为国子监刻了不少书籍,两浙东路和西路的广阔地区刻书事业也很兴盛发达。

南宋时,杭州成为首都,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加促进了官、私、坊刻书事业的发展。

临安城内棚北大街,众安桥修文坊,太庙前私人书肆林立。

由于刻印工匠技术纯熟,纸墨工料多项选择上等,许多虽系"书棚本",但仍不失刻印精美的艺术品,出现了陈氏、尹家、郭家、荣家等著名的刻书铺。

近人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载,宋代监本有一百八十二种,其中大半为杭州刻印。

除临安(杭州)刻书最多、最精之外,浙江其它地区也都刻书。

如绍兴、宁波、台州、严州、嘉兴、湖州、温州、衢州、婺州、建德等都有刻书并留传于后世。

据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载:

杭州府刻版有一百八十二种,而嘉兴、湖州、宁波等地就有刻书三百余种,大部分为宋版书中之佳品。

(3)福建地区。

宋代福建的刻书业,主要集中在建阳和福州两地,前者以坊肆刻书著称,后者以寺院刻藏经闻名。

书肆刻书主要集中在建阳的麻沙镇和崇化坊。

世称建本。

宋祝穆《方舆胜览》一书曾说:

"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

"建阳地处闽北武夷群山中,竹木茂盛,造纸事业发达,为雕版印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福建通志》提到:

"建阳、崇安接界处有书坊村,村皆以印书籍为业"。

书坊村由刻书而得名,至今仍称书坊乡、书坊镇。

坊肆刻书著名的建安余氏一族就世居于此。

与其同时或稍后,书坊镇还有熊、陈、郑、叶等数家,在其东北二十里的麻沙镇还有刘氏、蔡氏、虞氏等,也都是从宋代到明代累世从事刻书事业,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刻书世家。

福州是宋代刻印宗教书籍的中心之一,早在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东禅寺院开始,到南宋初完成的佛教经典《崇宁万寿大藏》,以及开元寺版的《毗卢大藏》,乃至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刻印的道家经典《万寿道藏》,总数近两万多卷的浩大工程能在同一地方完成,足以证明福州地区刻书事业的繁荣与兴盛。

除此以外,福建的其它地方,也有刻书,并留传下来,如建宁知府吴革于咸淳元年(1265年)刻朱熹《周易本义》十二卷(今藏北京图书馆)。

汀州宁化县学刻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的贾昌朝《群经音辨》十卷等。

除以上三大刻书中心地区外,宋代刻书较多的地方还有汴梁、建康、潭州、徽州、吉州、抚州、潮州,以及河南、江苏、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区。

汴梁是北宋的首都,经济、文化繁荣发达,也是黄河流域的刻书中心之一。

从荣六郎书籍铺在其所刻南宋本《抱朴子内篇》一书牌记〔内容为:

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家,见寄居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铺。

今交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的无一字差讹。

请四方收书好事君子幸赐藻鉴。

绍兴壬申岁六月旦日。

〕介绍的历史情况看,足以证明北宋京都汴梁刻书事业的繁荣兴盛。

.

3、请论述从古到今,文献典籍所遭遇的厄运,并概括古代图书毁损散佚的主要原因。

(1).保存介质的缺乏和不易长期保存的结果。

 

书写介质的不理想,导致大量先秦文献散佚。

后来纸被发明出来,但是纸也不易保存,同时由于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不够完备,书籍全靠手写,如有一种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会抛弃其他各家的图书。

 

(2).战乱和兵燹的破坏。

 

首先是秦始皇焚书。

到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这是书的第二次厄运。

“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兢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这是书的第三次厄运。

属刘石乱华,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这是古籍的第四次厄运。

北周攻破江陵,萧绎将所有书籍燃烧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宇文化及、王世充兵役,损失大半,造成了书的第六次厄运。

唐朝大量图书“俄顷悉灰于安、史”,是为第七厄。

唐代文宗时有书十二库,五万多卷,昭宗被朱温逼迫迁都洛阳,旧存书籍“荡然无存”,成为第八厄。

宋徽宗有书七万多卷,及金人破汴京,太清楼、秘阁所置之三馆书及天下州府图,为之一空,造成史籍的第九次厄运。

南宋书籍将近六万卷,元军破临安“,封书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及百司符告敕”,造成史籍的第十次厄运此“十厄”之中,九厄是由战火造成史籍的散佚和破坏。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些居心叵测的外国学者也以游历、访问、考察、探险和传教为名,深入我国内地对古籍大肆搜购并将其运到国外。

例如有名的敦煌石室的写本、刻本古书,是我国的文化宝藏。

但是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先后来到敦煌“,各得六朝及唐五代宋初人所画卷子至夥,正与汉晋简牍同时发见,斯坦因二次来游之日也„„斯氏已得三四千卷,伯氏所得约六千卷,并有古梵文、古波斯文及突厥、回鹘诸国文字无算,俱携之以去”。

据调查所得,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七千卷左右,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四千卷左右,日本则有两千卷左右。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并不鲜见。

 

(3)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的恶果。

 

自秦始皇始,历代帝王大都重视加强中央集权,至明清君主 专制到达顶峰。

而集权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思想文化的专省图书馆付之一炬。

我国学者柳亚子先生有志于述南明史,积累了大批史料,日军占领香港时,全部损失。

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4)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古人著书藏书的动机和指导思想非常复杂,古代儒家重要的典籍如《尚书》、《诗经》和《春秋》等,固然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但也由于受编辑者的指导思想影响,许多珍贵的材料在编辑的过程中被丢弃了。

司马迁认为“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形成了后来的诗三百。

班固认为《,书》也是孔子编订的“,故《书》之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刘知几亦认为“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

至于《春秋》,孔子则以鲁史旧文,用的是“笔削”的方法。

无论这些典籍是否均由孔子删定,它们都受到了大规模的删减是肯定的。

所删内容当然基于作者的个人观念,如孔子著春秋,就是想借“微言大义”使“乱臣贼子惧”,另外,在古代还存在重德轻艺的思想,使人们对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不够重视,导致了这类书籍的灭亡。

个人思想观念对书籍存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讨论起来极其复杂,除上所论,张舜徽还提到“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朴实说理的书籍容易疏忽,从而促使这一类图书的散失”,再者“由于藏书家过分看重书籍,深闭固拒,不肯借人阅览,以致湮没散佚”。

  

(5)保管不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也使不少典籍残缺损失。

 纸出现于西汉前期,后东汉蔡伦进行改良,至魏晋六朝完全取代了竹木简和缣帛。

纸是一种非常方便的书写介质,具有成本低、寿命长的优点,不过其缺点也显而易见,虫蛀、火灾、腐蚀都极容易造成书籍的毁坏。

 

(6)质量低劣之书往往被淘汰消亡,由于作者时代,阶级,等种种原因。

 

由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重修图书盛行,造成了原书的散失”。

金毓黻曾说“刘宋以前,后汉史有九家,自范晔《后汉书》成,而九家之书皆废。

又如唐以前晋史有十八家,唐太宗官修之《晋书》成,而十八家之书皆废,陈寿《三国志》未成之前,三国之史,各有作者,不只一家,自陈书行,而诸家之书,日就湮废„„晋代之十六国,亦各有史,流传颇盛,后魏崔鸿本之,以作《十六国春秋》,诸国之史,即渐以湮废,而自宋以来,鸿之本书,亦不见著录”。

于书写介质的不足导致大量史籍的亡佚,在中国古代很常见。

(7)近现代外国列强侵略的影响。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受了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的入侵与殖民掠夺。

自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地位一落千丈,社会资源惨遭掠夺,国家领土被列强如狼似虎般瓜分。

百姓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生灵涂炭,流离失所。

国家主权成了一个虚词,最高领导人迫于列强的武力威慑,不得不听从其指使。

 

自此,中国开始觉醒。

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轰开了国门,也震醒了始终处于愚昧和自负之中的清朝政府。

国人开始认识到我国与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全面又巨大的差距。

国内的有志之士开始探索一条以强国为目的的振兴之路。

当朝政府与国内一大批爱国人士决定奋起还击,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政府兴起的运动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群众斗争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代表。

这其中不乏英勇顽强的斗争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是这些斗争最终都失败了。

 

从这些虽效果甚微但到底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西方列强的入侵到底影响了长期以来清政府夜郎自大的自负心理。

清政府看到自己与外界的巨大差距,同时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兴起了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洋务派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事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假设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甲午海战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历经14年,由于领导者素质不高等原因未能推翻清政府,但已经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短暂的百日维新突破了“中学为体”的局限,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义和团更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使帝国主义对华政策不得不向“以华治华”转变。

 

此时的清政府也完全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工具。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也由原来单一的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也在这一时期产生。

 

西方侵略的步步紧逼,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一度让人民看到了革命的曙光。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2000多年的统治,在中国建立了中华民国。

取得了相当意义上的革命的成功,然而,很快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便被袁世凯窃取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西方的早期侵略不言而喻使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但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侵略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抛开侵略的主观意图,西方的侵略在客观上是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支异军,使中国封建性极浓的自给自足式经济走向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产阶级思想观念也随之而传入。

使短时期内不可能自己发展资本主义的封建的中国催生出了民族资本主义,同时,也使中国民众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促使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中国旧文化的解体,给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瓦解和灭亡。

 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以掠夺财富和开拓市场为根本目的的,这一目的表达在西方列强的每一次侵略战争和侵略行动中。

西方列强以传播近代文明为幌子,但实施的是不折不扣的强盗行为,割地、赔款、奴役性贷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藏等无不是以牺牲中国为前提的。

 

仅就当时的国内形势来看,西方列强的入侵无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西方列强的入侵问题,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其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正因为落后,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我们才会有理由和动力进步。

4、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谈一下你对版本结构的理解。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表达和评论。

“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表达和评论。

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区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

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确实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

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

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

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它领域,对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

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