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552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教案.docx

《四年级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科学教案.docx

四年级科学教案

1-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能对“杯子里的纸巾为什么不湿”和“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作出正确的推断。

●能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空气具有流动的性质。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会制作空气枪。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知道空气是流动的。

●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

巾纸、天平 

总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

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但是这个问题你研究过吗?

 二、实验探究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

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空气要占据空间)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

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探究空气具有质量的性质。

(1)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你能告诉我空气有多重吗?

①  实验:

称气球。

将两只同样大小的气球,一只吹气另一只不吹气,并分别放在天平上称一称,观察发生的现象, 

②  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空气有质量)

③  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

把你的感觉记录在P62

3、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1) 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

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 我们的实验对吗?

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②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P762上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三、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并说出理由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新的性质?

五、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利用压缩空气的事物。

总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空气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

二、探究空气可以流动的性质。

看看点燃的蚊香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会这样?

说明空气还具有什么性质?

(空气可以流动)

3、马铃薯、牛奶、空气分别是什么状态的物体?

 

4、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5、将你的发现和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6、小结:

空气可以任意流动。

三、理论应用。

自带材料利用压缩空气做玩具。

(任选一种)

样使空气枪的“子弹”射的远?

说说其中的道理。

注意安全。

不要对着人“开枪”。

四、课外完成其他做玩具活动。

教学反思: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能依靠事实推断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空气受热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冷热差异会造成空气的流动。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及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总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 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在平常情况下会任意向四面八方流动。

可是,当空气受热或者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二、实验探究。

1、探究热空气怎样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

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热空气上升)

 2、探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

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你能推断出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吗?

(冷空气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

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

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②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③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④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三、根据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看图,请你推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四、热空气的用途 

①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②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总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课外拓展制作热气球、孔明灯等。

教学反思:

 

1-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实验发现空气中的几种不同成分。

●会通过事实推断空气中的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认识二氧化碳。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感悟清新的空气是我们人类健康的必备条件。

教学重难点:

认识氧气、二氧化碳。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教学准备:

水槽、蜡烛、火柴、石灰水、集气瓶、醋、小苏打

总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实验:

点燃蜡烛,用杯子罩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讨论:

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题:

空气中有什么)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空气的成分

实验1:

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讲述:

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内倒入红色的水。

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心。

②不点燃蜡烛,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水一般不能进入杯子,即使进去也很少。

(4)讨论:

为什么水不能进入杯子?

(因为杯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讲述:

接着实验。

把杯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心),点燃蜡烛,再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有什么现象?

(6)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

(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杯子。

(8)讨论:

①水涌进杯子的现象说明什么?

(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

是空气跑走了吗?

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为什么?

(通过与前一次“不点燃蜡烛,水进不了杯子”的实验相比较,可以知道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燃烧有关系。

③杯内还有没有空气?

是不是都烧光了?

为什么?

(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领杯内的全部空间。

④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燃烧与空气有什么关系?

(9)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燃烧要消耗(或说用去)一部分空气。

(10)填空:

课本第17页的空白。

实验2:

燃烧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讲述:

杯内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呢?

火在这些气体中能不能燃烧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接着做实验。

实验的步骤是:

①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杯子,倒过来放在桌上。

②点燃火柴,把杯口的玻璃片掀开一个小缝儿,将燃烧着的火柴伸进杯子里,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4)讨论: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明确后,把问题的结果填写在课本第18页的空白中。

②进而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能支持燃烧。

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

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

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只有这种气体存在燃烧才能进行;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成分

(1)讲解: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板书);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板书),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氢气等。

在空气中,这些气体的多少比例是不同的。

(2)观察:

看课本第10页空气成分比例图和资料介绍。

(3)提问:

③其他气体的体积占空气体积的百分之多少?

(4)讲解:

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的。

总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1、认识二氧化碳。

(1)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是什么气体呢?

(2)实验:

①制取二氧化碳。

 ②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晃几下。

有什么现象发生?

(3)讨论:

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是什么气体?

(4)讲述: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不支持燃烧等性质。

2、拓展:

你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是利用了哪些性质?

教学反思:

 

1-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教学重难点: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

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总第七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

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安排

教学措施

对应目标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 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

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 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生命之源

 板书空气

 

 

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空气是生命的关键

  

 

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2、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

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

 

(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定实验计划

(4)强调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利用小组搜集的资料对

 

 

 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安全最重要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

我们能做什么呢?

 

(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 

(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

 

 让学生从小学生的角度讨论我们能做的,

  

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4、调查反馈

(1) 通过车辆尾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

  

从实验中了解车辆尾气的“毒害”性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三、课外拓展

1、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

  

延伸到课外,学生合作的完成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检测题

总第八课时

一、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4、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5、空气主要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等气体混合而成。

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二、判断题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是真正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三、问答题

1、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睡,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为什么?

答:

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

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出去。

2、用冰块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还是冰块?

答:

应把食物放在冰块下方。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保卫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2-1冷热与温度

总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并根据曲线图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亲历探究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难点:

能够在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时,搜集数据,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烧杯、温度计、热水、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课堂一开始,出示一杯热水,分别指名三位同学到讲台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

分别板出学生测出不同的温度。

提问:

怎么三个同学测出了三个不同的温度?

二、探讨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如果每隔2分钟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相隔相等的时间,温度下降的变化规律将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进行假设。

三、归纳形成科学认识

1、提问:

同学们作出不同的假设,怎样才能判断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2、学生回答后分组测量,老师统一发令。

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连续测量10分钟并做好记录。

3、搜集证据,验证假设。

4、指导学生根据测得的数据画曲线图。

5、展示各组画的曲线图。

6、提问:

从各组画的曲线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7、小组交流后个别回答。

8、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

一杯热水温度下降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教学反思:

 

2-2热的传递

总第十课时

实验器材:

演示——试管夹、涂蜡的铁片、酒精灯、试管、温度计;茶叶、木屑、颜料等。

分组——试管夹、涂蜡的铁片、酒精灯、试管、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槽。

教学目标: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实验和液体热对流实验。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的“跑动路线”。

●认识固体热传导和液体热对流都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能够预测温度的变化,能初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想。

●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研究热在固体金属中的传递。

1、教师出示一张涂了蜡的铁片,提问:

这是一张涂了蜡的铁片,你们想不想把上面的蜡烛油提取出来?

2、学生实验(注意安全,用酒精灯加热)。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谈自己在实验中所看到的蜡的融化。

把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4、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热在固体金属里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四周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二、探究热在液体水中的传递。

1、热在固体中能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那在液体水中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2、演示实验:

加热试管上部的水,直至沸腾。

(注意安全)

3、试管上部的水怎么了?

被烧开的水温度能达到100℃,那试管下部的水是多少摄氏度呢?

学生猜测

究竟是多少摄氏度呢?

我们来测测看。

教师点名叫一位学生来测量,并读出结果。

(学生惊讶)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问的?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并说出自己想提的问题

4、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奥秘,我们来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看看会怎样。

那我们怎样才能看得出水的冷热变化呢?

小组讨论,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5、下面同学们就按照你们的研究方案去试试看,需要什么材料的可以到老师这里来取。

6、分组实验(要求:

仔细观察水中物体的运动,注意安全)

7、谈谈你们小组的发现。

根据你们的发现推想烧杯里的水是怎么全部变热的。

9、总结:

水在液体水中的传递方式。

(热对流)

三、设计实验

1、热水在冷水中或者冷水在热水中又是怎样“跑动”的呢?

学生谈自己的猜想。

2、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的设计。

3、此实验的操作安排在学生课后完成。

教学反思:

 

2-3加热和冷却

总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给糖加热认识到物体会融化和凝固。

●能够通过给铁圈加热和冷却认识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体会到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教师出示:

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教师点拨:

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学生感到特别好奇)

二、探究活动

(一)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

1、提问:

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

2、师生共同讨论:

制作蜡画的注意事项。

3、分小组制作。

4、各小组汇报:

各小组把制作的蜡画展示前面的黑板上。

5、学生汇报:

实验记录。

6、教师点拨:

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

(糖、巧克力、蜡烛)

(二)探究玉米粒爆成玉米花的现象

1、谈话:

刚才每个小组的同学探究热情很高,制作的蜡画也很出色。

现在,你们想不想看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第二件礼物?

2、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前面领取一个小纸袋。

(纸袋内装有事先爆好的玉米花)

3、学生打开纸袋品尝玉米花。

4、提问:

你们知道玉米花是怎样爆出来的吗?

5、学生汇报:

把玉米粒加热一定温度后,就可以爆成。

6、教师点拨:

你们想试一试吗?

应该怎样去做呢?

7、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8、学生爆玉米粒, 教师巡视指导。

9、学生汇报:

实验记录

(三)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

1、谈话:

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大家发现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可真不小。

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这个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

2、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

究竟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4、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

实验记录(在探究铜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铜球在受热的情况下,它不会通过铁圈,原因是它受热膨胀;它在受冷的情况下,能顺利通过铁圈,原因是它缩小;这种现象科学上叫热胀冷缩。

6、提问:

通过这三个探究活动,大家有什么新发现?

7、师生共同总结:

冷和热对物体有一定的影响。

(板书课题)

(四)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

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受到冷和热的影响?

2、大组交流:

铺水泥地时要夹木条、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3、讲解:

法国塞纳桥断裂的故事和北京至太原铁轨伸长的事例。

4、讨论:

大连的立交桥、快轨在建造在建造时应注意些什么?

协和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会长胖25厘米?

5、学生大组交流、汇报。

三、总结

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样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2-4吸热和散热

总第十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能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准备:

杯子、温度表、水、沙、记录表、黑白塑料手套、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1、情境引入问题:

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的性能相同吗?

2、学生讨论:

、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

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到过?

⑵、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⑶、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3、研究两种情况:

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

学生做出预测:

、水比沙吸热快,散热也快;

⑵、水比沙吸热慢,散热也慢;

⑶、水比沙吸热快,散热慢;

、水比沙吸热慢,散热快。

4、学生讨论如何做好实验:

需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

需要哪些材料?

怎样做实验?

小组怎样分工?

学生进行实验。

完成曲线图,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规律。

活动二:

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学生预测:

、深色物体吸热快、浅色物体吸热慢;

⑵、深色物体吸热快、浅色物体吸热慢。

2、学生讨论如何做好实验。

3、学生进行实验。

4、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教学反思: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总第十三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

●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

●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气会吸收热量。

●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知道云、雾的成因。

●知道雨、露的成因。

●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提问:

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