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湖的诗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358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描写湖的诗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描写湖的诗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描写湖的诗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描写湖的诗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描写湖的诗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描写湖的诗句.docx

《描写湖的诗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写湖的诗句.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描写湖的诗句.docx

描写湖的诗句

描写湖的诗句

  描写西湖的诗句——《赠荷花》《赠荷花》原文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赠荷花》鉴赏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

  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

  一旦被慧眼识中。

  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

  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

  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

  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

  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

  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

  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

  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

  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

  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

  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

  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

  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

  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

  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赠荷花》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描写西湖的诗句——《浮萍一道开》《池上》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鉴赏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

  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

  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池上》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描写西湖的诗句——《杭州回舫》《杭州回舫》原文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杭州回舫》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7年),汉族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

  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新乐府》、《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父亲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在新郑生活到12岁,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诗人。

  描写西湖的诗句——《曲院风荷》《曲院风荷》原文涧户云飞浸碧峰,鹭朋莺友宿林丛。

  朱栏牵梦入幽境,波润青盘花馥浓。

  《曲院风荷》鉴赏曲院风荷原名曲院,位于金沙涧(西湖最大天然水源)流入西湖处,南宋这里辟有宫廷酒坊,湖面种养荷花。

  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

  南宋画家马远等品题西湖十景时,把这里也列为十景之一。

  后来院颓塘堙,其景遂废。

  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题写西湖十景景名时,就把这个久废的旧景移至苏堤的跨虹桥畔,亲书曲院风荷四字,立碑建亭。

  这首诗中的淡雅景致描写的便是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顾名思义,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赏荷。

  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

  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

  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描写西湖的诗句——《望海潮》《望海潮》原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鉴赏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

  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

  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

  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

  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

  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描写西湖的诗句——《杭州春望》《杭州春望》原文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杭州春望》鉴赏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诗中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

  七处景色都靠望字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统领全篇之势。

  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

  清晨登望海楼,纵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丈,钱塘江水,奔腾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

  此联将城外东南的景色,绘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将目光转入城内。

  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

  民间传说,伍子胥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

  此诗通篇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定格外清晰。

  苏小,即南齐时钱唐名妓苏小小。

  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

  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出季节,并以歌楼舞榭,表现杭州的繁华景象。

  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

  《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

‘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

  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仅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忠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于诗情。

  前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转到风物人情上。

  红袖指织绫女子。

  柿蒂指绫的花纹。

  诗人原注云:

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

  梨花语意双关。

  诗人原注:

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趁梨花是指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此联上句写游人沽饮,下句写妇女织绫。

  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

  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将目光移到远处,表现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

  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

  诗人原注: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

  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绘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表现得十分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莫不正是美丽少女的化身?

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将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洋溢着浓郁的春意。

  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层次分明,次序井然。

  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与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透露出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杭州春望》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描写西湖的诗句——《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岳鄂王墓元赵子昂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忆西湖明张煌言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西湖杂诗清黄任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清康有为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

涛声怒断浙江潮。

  南游吟草现当代郁达夫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

  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苏堤春晓明杨周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曲院风荷明王瀛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

  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描写西湖的诗句——《梅花》天欲雪,去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

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

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梅花(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梅花(三首录一)(宋)林逋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

  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

  画名空向闲时看,诗俗休征故事题。

  惭愧黄鹂似蝴蝶,只知春色在桃溪。

  (林逋即当年隐居杭州孤山)长至日与同舍游北山(宋)范成大岁晚山同色,湖平雾不收。

  寒云低阁雪,佳节静供愁。

  竹柏森严立,蒲荷索莫休。

  瘦筇知脚力,政尔耐清游。

  柳梢青(宋)周密夜鹤惊飞。

  香浮翠藓,玉点冰枝。

  古意高风,幽人空谷,静山深帏。

  芳心自有天知。

  任醉舞、花边帽敧。

  最爱孤山,雪初晴后,月未残时。

  点绛唇暗香(宋)王十朋雪径深深,北枝贪睡南枝醒。

  暗香疏影,孤压群芳顶。

  玉艳冰姿,妆点园林景。

  凭栏咏,月明溪静,忆昔林和靖。

  孤山雪梅(明)凌去翰冻木晨闻尾毕逋,孤山景好胜披图。

  翠禽巢失应难认,皓鹤笼空不受呼。

  已见万花开北陇,莫教一片落西湖。

  快晴更待黄昏月,疏影随身不用扶。

  描写西湖的诗句——《杭州春望》《杭州春望》原文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杭州春望》赏析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

  作者原注:

城东楼名望海楼。

  《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

  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

  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

  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

  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

  所民间传说:

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

  此诗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诗人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

  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

  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

  读者应当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

  《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

‘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

  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诗人眼前的景物,而且使读者联想到伍员的壮烈和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

  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

  红袖指织绫女子。

  柿蒂指绫的花纹。

  作者原注:

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

  梨花语意双关。

  作者原注:

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此联一句写游人沽饮,一句写妇女织绫。

  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

  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

  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

  作者原注: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

  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正如美丽少女的化身。

  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虽不能肯定它就是从白居易这两句诗衍化而来,但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

  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

  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

  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

  《杭州春望》作者简介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谷县,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最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

  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

  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描写西湖的诗句——《曲游春》《曲游春》原文禁烟湖上薄游,施中山赋词甚佳,余因次其韵。

  盖平时游舫,至午后则尽入里湖,抵暮始出,断桥小驻而归,非习于游者不知也。

  故中山极击节余闲却半湖春色之句,谓能道人之所未云。

  禁苑东风外,暖丝晴絮,春思如织。

  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

  漠漠香尘隔。

  沸十里乱弦丛笛。

  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柳陌。

  新烟凝碧。

  映帘底宫眉,堤上游勒。

  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

  歌管酬寒食。

  奈蝶怨良宵岑寂。

  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

《曲游春》鉴赏该词是和拖岳清明湖上之韵而作。

  写的是南宋末期尚未危之时西湖春游的盛况。

  词中尽情刻画都人士女春游西湖的情致,在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色中,也写出了词人自己的情趣和心情,拖岳十分欣赏该词中闲却半湖春以一句,所以以在词前小序中,周密将别将亡拈出,并说明所以如此写的根据。

  词首三句,禁苑东风外是说春风由宫苑吹到西湖:

忾暖丝晴絮,柳絮如游丝般飘扬,起让人感到一丝暖意——丝和思,絮和绪,是谐音双关语,即惹起人们春日的思绪,同时丝和絮又是可以纺织之物,因而说春思如织用法巧妙令人击节。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西湖(此是许州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意思与之相同。

  织千丝万绪交织一起,难以名状。

  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恼,撩拨之义,承接春思一句。

  看树底花间,莺燕婉转,撩起自己对春之爱怜,这正是词人的游春之愿。

  以上几句融情于景,几写尽清明时节西湖春色。

  下面转入写游人特别是游船。

  漠漠香尘隔,是写红尘带着香气笼罩着西湖。

  韦庄《河传》:

香尘隐映,遥望翠槛红楼。

  张先《谢池春慢》: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

  二诗词可作参证。

  诗词中惯以香尘指代士女出游景象。

  隔,言香尘之盛,几以隔障。

  沸十里乱弦丝笛,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却是入耳如沸。

  两句反映出南宋都城节日的欢庆热闹的场面。

  在极热极闹之时,词人却笔锋突转,写出看画船尽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