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126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docx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docx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诗词复习资料 

《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全从这三字来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

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

岸上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

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

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

D.第四句“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德。

9.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

下列诗句的写法和所咏花的品格与此相似的一句是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答案略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

 ①陂(bēi),池。

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1)诗的首句怎样写出杏花的可爱?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后又被迫闲居江宁。

此诗写于他的晚年。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2分) 答: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

“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1.

(1)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

(2分)(点出“绕”字,1分;分析到“侧面表现杏花的可爱”,1分;大意对即可)  

(2)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

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4分) (点出悲壮的情感和坚持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2分;能作简要分析,2分;大意对即可)4.

(1)(2分)好。

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或赋予)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认为好,其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如果认为不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4分)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2分)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2分)(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1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春水浇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②。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③。

[注]:

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

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占春:

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

③碾作尘:

意即备受践踏。

评论家说此诗末二句“艺术地写出了悲壮之情”,请作出赏析。

⑴简析“悲壮”:

    ⑵评赏“艺术”:

                               16.⑴末二句写花落。

北陂落花随流水而去,花魂无玷。

而南陌杏花将被车轮碾碎,变作尘土,其悲可见。

作者借杏花抒写人格: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甚是悲壮。

⑵末二句托物言志,状物时运用了比喻(“雪”喻落花)、衬托(南阳杏花反衬北陂杏花)等修辞,生动、深刻地表达了心志。

《登池上楼》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①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痾封空林。

②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③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④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⑤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⑥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⑦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⑧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命。

⑨【作者】 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他出身于东普大族,是谢玄的孙子, 袭康乐公,因称“谢康乐”。

刘宋代晋,降公爵为候。

宋少帝时,出为永嘉大 守,不久辞官,东归会稽。

文帝时,为临川内史。

元嘉十年获罪被诛。

性喜山 水,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注释】 ①这四句借鸿、虬起兴(因为正在向高处和深处眺望),说自己不能象鸿雁高 飞、虬龙深隐那样得所,而是进退失据,俯仰有愧。

虬:

两角小龙。

薄:

通 “泊”,犹止。

薄霄:

停留在天空。

云浮:

浮在云上。

怍:

惭愧。

渊沉:

潜沉 在深渊。

 ②这四句说自己做官时不能进德修业,于时无益,想退隐又不能力耕自给,为了得些俸禄反而穷居海边(指永嘉)。

这是不甘外放的牢骚话,同时也反映进退两难的心情。

进德:

提高德行修养,《易经•乾•文言》:

“君 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力不任:

指体力不能胜任。

徇:

从,求。

痾:

病。

 ③这两句说卧床日久连季节的变换也不明白了,现在才来看看外景。

昧:

不明。

 褰开:

指揭开帘幔,打开窗户。

 ④这两句说下听水声,上望山形。

聆:

听。

 岖嵚(音区歆):

险峻。

 ⑤初罩、新阳:

指舂光。

绪风、故阴:

指寒冬。

革:

 除。

绪风:

馀风。

指寒气。

故阴:

旧冬。

 ⑥“同柳”句说藏在园柳中的啼唤 的鸟类也变换了,指春天的鸣禽如黄莺之类,不足冬季所有。

 ⑦这两句说想 起《诗经》和《楚辞》中的句子,发生感慨。

《诗经•豳风•七月》:

“春日 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 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祁祁:

多貌。

萋萋:

盛貌。

这里只取这几句里“归” 字的意思。

作者怀念会稽的故居,动了归心,因而联想古人的诗句。

 ⑧这两 句怀念远方的故人。

离群索居:

离开朋友,独处无偶。

易永久:

言容易觉得时 日长久。

处心:

安心。

 ⑨无闷:

遁世无闷,见《易经•乾•文言》。

这两句 说高蹈避世而无忧烦,不但古人有这种风操,在今人中也能找到。

操(去声):

 操守,操行。

徵:

求。

诗意归结到向往隐遁。

恩归也是为了想隐居。

【品评】  这首诗写在诗人任永嘉太守之时。

他出任永嘉太守,是受到宋新贵集团排 挤的结果,所以这首诗的情绪比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 怅恨。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 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 业。

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

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

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已是初 春时节了。

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

 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 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

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 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

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 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

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 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

“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

它的妙处就 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 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 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梅花落》鲍照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在东晋末至刘宋时期的诗人群中,鲍照可算得是佼佼者。

鲍照的诗,以乐府见长,五言诗也不少,但成就不及乐府诗。

他的诗多有讽谕慷慨之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平,这可能是和他出身家世贫塞、仕途遭遇坎坷有关。

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写的是梅花,说的是人。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花向来被认为是高洁、馨香的品格的象征,是凌霜傲雪的气骨的写照,但鲍照却另是一种寓意,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开头两句就点出诗人与众不同的构思:

庭中杂树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为梅花而咨嗟呢?

诗人自己设问说:

“问君何独然?

”读者也期待他作出解答。

“念其霜中能作花”以下各句,全部是诗人的议论,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说理寓于具体形象的描述之中。

“念其”、“念尔”是两个层次的递进,首先是颂扬梅树的正面品格,在风霜雨露之中,众芳芜秽,独有梅花盛开,果实累累,故人们赞美“十月先开岭上梅”的高超风韵。

“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在春天,又“摇荡春风媚春日”,都赞誉梅树有经风雨,抗霜雪而顽强生长的活力。

但是,这些描写只不过都是铺垫。

全诗的主题是“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两句。

前面“念其”句是第一个转折,这里“念尔”句是第二个转折,这一转折才点出了诗人的本意。

尽管梅树有上述种种优秀品格,但可惜傲雪凌霜的梅花,也不能长久开放,最终仍逃不脱“零落逐寒风”的命运。

这就是诗人“为梅咨嗟”的原因,因为它“徒有霜华无霜质”,所以,虽然能抗傲一时,但难善始善终,最后还是“零落”了!

花开花谢,属自然现象,梅花自然也不可能常开。

鲍照只不过是藉物拟人,借题发挥,用以讽刺那些曾想修持节操而又不能坚持到底的人。

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知识分子常因真言谠谏而遭横祸,所以,许多人往往不能保持晚节而同流合污。

在晋代,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根据鲍照的为人和性格,可知他对这种不能保持节操的人是很看不起的,在蔑视的同时又带有几分惋惜。

这首诗以梅花作比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的节操,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也不是表面的伪饰,而是要名副其实,恪守终身。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它讲的是人生哲理,但是,这种哲理是以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诗人塑造了梅花的形象,我们从梅花形象的艺术感受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也可以说是理在趣中。

简述《梅花落》(鲍照)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鲍照的《梅花落》歌颂了不畏霜露的坚贞品格。

作者在此托物明志,表明了自己不愿顺随俗流和坚定不拔的志趣(结合诗句分析)。

《梅花落》(鲍照):

表现坚贞的品格;对比手法。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①谢朓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②白日丽飞甍,冬差皆可见。

③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④杂美满芳甸。

⑤去矣方滞淫,⑥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⑦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⑧【作者】 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人。

曾任宣城火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遭始安王箫遥光诬陷,下狱死。

其诗学谢灵运,风格清新秀逸,为当时人所爱重。

梁武帝称:

“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

”有《甜宣城集》五卷传世。

【注释】 ①三山:

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

山周回四里,上有三峰,南北接。

 京邑:

指金陵,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②涘:

岸。

王粲《七哀诗》(西京乱 无象):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河阳:

县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京县:

指洛阳。

潘岳《河阳县诗》:

“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

”以上二句 以古人的望京比自己的望京,以霸陵、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金陵。

  ③这两句写夕阳明丽。

三山在建业之西,东望正见夕阳所照之处。

 ④覆:

言其多。

 ⑤芳甸:

长满芳草的郊野。

 ⑥“去矣”以下写怀归之情。

滞淫:

淹 留。

 ⑦佳期:

指还乡之期。

何许:

犹“何所”。

 ⑧鬒:

黑发。

【品评】   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

诗歌的前八句写他登山所望见的景色。

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余”、“散”、“澄”、“静”等宇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写出来,真有思侔造化之妙。

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

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诗歌的后半部抒发诗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

归期渺茫,日夜恩乡,诗人的头发怎能不斑白呢?

诗歌围绕着“望”字着墨,章法严谨。

诗歌对仗精工,讲求声津,与唐代律诗相近,所以后人说他“诗变有唐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表现出黄昏时分晚霞与大江互相映衬的优美意境和宁静澄澈的境界。

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李白《菩萨蛮》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赏析: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

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

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

“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薛涛《题竹郎庙》诗: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

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

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

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

“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

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

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

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

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

“无重数”,即无数重。

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

“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

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

于是她感到无奈: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

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

清人毛先舒评曰: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

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

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

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

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

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

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这首词意境深远。

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

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

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

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

“‘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

”(《唐宋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

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

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

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译文:

 庭院深深深多少,杨柳茂密堆堆含烟,帘幕重重不知其数。

玉制的马衔,精雕的马鞍,歌楼妓院之处,高楼林立,看不见章台路。

 春雨斜飞春风疏狂,正值暮春三月,门内关住一片黄昏,无法留春天停住。

满含眼泪问花花不言语,无数的红花飞过秋千而去。

 疑难点注释:

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

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词集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

此词亦见于冯延巳集。

李清照同调词序指为欧阳修作,当无误。

 ②几许:

多少。

 ③堆烟:

形容杨柳浓密。

 ④玉勒:

玉制的马衔。

雕鞍:

精雕的马鞍。

游冶处:

指歌楼妓院。

 ⑤章台:

汉长安街名。

古代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⑥乱红:

落花。

 2、赏析点拨:

 此词写暮春闺怨,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言明的内心隐痛。

“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写出了少妇生活的环境的阴森、幽遂及与外界隔绝的特点,表现了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的压抑与禁锢。

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

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

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

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

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

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

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

 本词开头写到“庭院深深深几许?

”上阕中哪一句写出了庭院之深?

本词作者假托身居闺房的女性抒发感情,联系下阕看,“院”是“深”的,“情”也是“深”的,下阕抒发了词中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

答:

上片“帘幕无重数”写庭院之幽深;下片着重写情,“深”字体现出了女主人公深深的孤独伤感之情。

(言之成理即可)                            长相思①【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行帐灯。

②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作者】 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著有《通志堂集》,词 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

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人词选中著名之本。

纳兰性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介公子。

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

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注释】 ①此词牌原先系唐教坊曲名,始见《全唐诗》。

双调,三十六字,三平韵,一叠韵为正体。

又名“山渐青”、“吴山青”、“长相思令”、“长思仙”、 “青山相送迎”、“相思令”、“越山青”、“忆多娇”、“双红豆”。

仄韵者名“叶落秋窗”。

 ②榆关:

即山海关。

【品评】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时空推移过程,及 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绵长心境,允称即小见 大之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 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何以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

思乡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哪有这种令人痛苦之声响?

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 心理情态能初充分表现出。

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

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对, 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

纳兰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②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榆关:

山海关。

那畔:

那边、此处指关外。

②聒:

喧扰,嘈杂。

 

(1)此词写于作者从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的行军途中,写出了                之苦及之情。

(2分) 

(2)有人认为“夜深千帐灯”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接近,你认为 呢?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6分)

(1)羁旅思乡(共2分,每空1分)

(2)答案一:

此句写出作者经过白天跋山涉水的漫长旅程,旷野宿营,夜深不能寐,走出营房,只见上千营帐都亮着过夜的灯火,远接天边(1分),显出恢宏壮阔的气势,壮阔中透露出苍凉、孤寂(1分),引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