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788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1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docx

《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docx

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

 

智慧城市

运营体系规划

目录

1前言6

2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7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7

2.1.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7

2.1.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8

2.2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要点10

2.2.1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点10

2.2.2我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点11

2.2.3我市“十三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点12

2.2.4我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13

2.3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基础14

2.3.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14

2.3.2“数字城市”基础15

2.3.3“平安城市”基础16

2.4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基础16

2.5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17

2.5.1产业特点及基础17

2.5.2物联网技术成果基础18

3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20

3.1指导思想20

3.2建设原则20

3.3发展远景21

3.4建设目标22

3.5建设任务23

3.6智慧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24

4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规划25

4.1智慧城市总体框架25

4.2智慧城市技术架构27

5智慧城市应用体系规划28

5.1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与考核指标28

5.1.1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28

5.1.2应用推进的考核指标28

5.2应用体系架构29

5.3应用体系规划29

5.3.1基础设施领域规划29

5.3.2资源环境领域规划33

5.3.3社会民生领域规划36

5.3.4产业经济领域规划41

5.3.5城市管理领域规划43

5.4应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46

6智慧城市运营体系规划47

6.1运营体系的预期目标与考核指标47

6.1.1资金准时准量47

6.1.2建设保质保量47

6.1.3运维周到全面47

6.1.4运营体系的考核指标47

6.2运营体系架构50

6.2.1智慧城市运行总体组织架构50

6.2.2智慧城市运行分项组织架构52

6.3运营体系规划53

6.3.1项目融资规划53

6.3.2项目实施规划57

6.3.3运行维护规划58

6.4运营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59

6.4.1加强组织领导与工作协调59

6.4.2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法规和政策59

6.4.3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59

6.4.4构建智慧城市运营机制60

6.4.5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60

6.4.6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60

7智慧城市产业体系规划62

7.1产业带动的预期目标与考核指标62

7.1.1产业带动的预期目标62

7.1.2产业带动的考核指标63

7.2产业体系架构64

7.3产业体系规划65

7.3.1智慧建设支柱产业发展规划65

7.3.2智慧城市建设带动产业规划68

7.4产业带动的保障措施78

7.4.1加强政府领导,规划产业合理布局78

7.4.2建立公共平台,实现部门信息共享78

7.4.3倡导技术创新,推进产业融合发展78

7.4.4统一建设规范,加快标准制定步伐78

7.4.5实施人才战略,提升团队运营能力78

7.4.6加强渠道建设,构建多元融资体系78

7.4.7重视资本运营,培育重点产业项目78

8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保障措施79

8.1加强组织领导79

8.2建立配套政策79

8.3创新产业模式80

8.4构建运行机制81

8.5创新体制机制82

8.6资金保障到位83

8.7强化人才培养84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我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我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我市“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

对我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2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1.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

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这类城市把建设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如昆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宁波将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3)以发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为重点

昆明发展重点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服务型电子政务等方面,从而为城市运营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指导能力和管控能力。

佛山市为了打造“智慧佛山”,提出了建设智慧服务基础设施十大重点工程:

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农村信息化工程、U-佛山建设工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信息化便民工程、城市数字管理工程、数字文化产业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国际合作拓展工程。

(4)以发展智慧技术和智慧基础设施为路径

新推出的《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即“云海计划”,将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云计算提供非常优秀的基础条件。

南昌提出把打造“数字南昌”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重点,通过实施数字南昌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智能交通系统、市政府应急系统、“数字城运”、“数字城管”等重大工程,提升城市运行监测和城市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从而率先在中部地区建成具有区域竞争力“数字城市”的战略目标。

(5)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目标

成都提出要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以智慧的人文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智慧源泉。

重庆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打造“健康重庆”。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借助现代信息通讯技术(ICT),打造出智慧城市的新样板,向全球展示了未来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的新方向。

2.1.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它既是城市发展的应循之路,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理论依据,那么与之内涵一致的“智慧化”城市则可以被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例示范。

针对国内社会的具体需求,我国未来智慧城市将在以下三个领域重点突破:

(1)以人为本的民生服务

“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其内涵是以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人”为焦点,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全面细致的服务,最终达到使城市居民都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生活。

具体来说,包括:

智慧医疗、智慧食品、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系统的建设,以最终实现全面的“智慧民生服务”。

(2)集约高效的产业体系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的城市经济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之路。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挑战和资源环境约束,未来在城市产业选择上应以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融合为手段,加快提升经济发展智能化水平。

从国外已有的经验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催生出一批新生的产业,同时也将促进现有产业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以智慧城市产业为纽带,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良好运转。

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云计算、物联网等)的飞速发展,而且也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堪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

从产业催生、产业促进和产业提升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产业主要有四种形态: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促进智慧农业和提升现代服务业。

(3)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

在城市中,至少包含了市民、工商组织、政府部门、公共设施(交通、通信等)、环境资源(水、能源等)等核心系统,这些核心系统相互联系并且交互利用。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上系统不仅受到了来自各自内部的挑战,还面临着相互关联的挑战。

如频繁的商务活动将加重公共设施系统的负担,公共设施系统的运行将占据大量的环境资源,市民的素质会影响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等等。

因此,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和决策问题与生俱来就有着非同一般的复杂性。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综合的行政决策辅助系统,是提升政府部门规划和决策水平的有效方法。

行政决策辅助系统能够使决策者在广泛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不但能够提高决策的效率还能保障决策结果的合理性、时效性和适应性,从而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观经验决策而导致的失误。

例如,在新城的规划方面,通过对地理、人口等信息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认知城市未来的人口数量和增长趋势。

根据城市的发展策略和经济特点,市政部门可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设定功能区域规划,包括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居住卫星城、医院、警署、大学城、文化场所、运动设施、图书馆等城市配套服务设施。

在老城区的规划方面,通过分析经济快速发展和功能定位的差异、人口数量和结构性的变化,市政部门同样可以制定城市调整和优化的解决方案,比如老工业区的拆移、外迁和升级改造计划,老的商业区、居住区、城中村的改造和功能再定位等。

2.2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要点

2.2.1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点

(1)扩大内需方面:

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得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为市民增加更多消费的机会;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经济的改造,将保障我市的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有助于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内需;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资,投资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也将相当显著。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

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是发展智慧产业,智慧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我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我市“3+1”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

同时,实现对现有产业的改造,促进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的集聚,有助于我市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的形成。

(3)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

智慧城市建设是对城市发展的又一次规划和布局,通过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将加快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功能划分和协调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助于构建“一主三副六组团”和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目标的实现。

(4)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方面:

对原有设施的智慧化升级改造,以及新建智慧的基础设施是贯穿整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领域,不管是交通、水利、能源、网络等任何方面的基础设施都将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获益。

(5)建设生态型城市方面:

通过智慧环保领域的建设将使得城市变得更加节能、低碳、环境更加优美等等,有利于我市真正实现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

(6)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建设学习型城市方面: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使市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多、效率更高,使企业更加可以更加高效快捷的开展技术创新和公关。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真正成为我市将自己建设成为创新型、学习城市的助推器。

2.2.2我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点

(1)以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

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是以信息化的智慧手段对原有的产业经济进行升级改造以及发展相关的智慧产业,实现“两化”融合,这将极大的推动我市经济的升级。

(2)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方面: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所带动的相关智慧产业将是我市信息产业的重要的新兴增长点,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传统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毕竟实现我市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推进电子政务的深度应用方面:

智慧政务的建设将是现有的电子政务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合理化,并将开拓出诸多电子政务的新功能和新应用,这将成为推进电子政务深度应用的良好契机。

(4)全面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和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方面: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信息化的智慧改造并将新建一大批智慧化基础设施。

这对于全面提升智慧的信息化水平和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2.2.3我市“十三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1)高科技产业规划思路: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加快运用高科技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一城、两区、三带、多块”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点面结合、城乡统筹,着力推进“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保持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力争尽早迈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期。

(2)高科技产业产值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力争达到7000亿元,年平均增长2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5%,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3)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重要战略支撑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显著增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4)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主要发展现代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高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

2.2.4我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方面:

智慧城市在产业方面的建设是将城市原有的产业加以智慧化改造,同时还将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催生一批战略新兴产业。

无论是原有产业还是新生产业都会因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在能力上能到本质上的提升。

(2)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方面:

智慧城市建设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会使用众多新产生的技术,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将会使当地的科研院所、研发机构、高校、企业等单位充分发挥在你身的创新能力来满足市场需要。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我市当地的各类单位和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只对于提升我市创新能力也将大有帮助。

(3)空间布局明显优化方面:

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我市政府必将出台相关政策来扶植战略新兴产业,并会出台相关政策加速我市区域内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合理优化布局达到优势产业集聚的效果,从而最为充分的发挥智慧城市建设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优势。

(4)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高方面: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加快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业淘汰,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利于重点产业的打造方面:

物联网产业、软件产业、通信网络等我市规划的重点产业,也是智慧城市产业建设中重点加以倾斜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这有利于打在有自身优势的重点产业。

2.3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基础

2.3.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

我市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有良好的积累,高度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显著

近年来,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并被列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综合信息覆盖网络体系已经建成,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第三代通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创新技术TD—SCDMA得到广泛使用,3G网络基本实现全市覆盖;传输网“光(纤)进铜(缆)退”工程逐步实施,提升了宽带传输和接入的速率和容量,满足了新业务发展需求;广电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工程快速推进,“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率均突破90%。

以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信息技术应用等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快速推进,建成了一批智能电网、综合交通、安防监控、智能楼宇、工业控制等方面的智慧基础设施。

在电子商务、物流、安防监控等领域云计算中心“运营”和“运维”两大核心管理系统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2)宽带用户、移动通信用户人数众多,骨干网络完善

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截至2010年底,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12.5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36.38万户。

近年来,通信网路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方向发展,网络规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手段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了由光纤同轴混合网和宽带城域网“两环支撑”的宽带信息骨干传输网络,全网综合通信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3)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开始采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

我市已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

不断推进中的3G通信网络又为物联网信息传输增添新平台。

另外,我市数字电视网络建设领先全国,是网络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在国内率先构建由宽带互联网、无线宽带城域网、数字电视网、视频监控网为一体的基础网络平台,并已成功推出“全媒体华数眼”、“华数家庭智能终端”、“全媒体智能检索”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服务产品,已具备大规模商业运营能力。

2.3.2“数字城市”基础

“数字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说“数字城市”建设的好坏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难度和重点建设方向。

“数字城市”建设的良好基础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数字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市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全面推进“数字”建设,先后实施了“百亿信息化工程”和信息技术“倍增”行动计划、城乡统筹发展信息化行动计划,信息化水平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2)“数字城市”建设以向立体型、全方位发展

我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发展数字电视网络、宽带数据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络,以及有线、无线“天地一体化”“四网融合”的数字城市发展战略,积极组织实施“无线数字城市”建设,以集约化的建设体制基本构建了“无线宽带城域网、移动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网络”综合性、立体型的基础网络架构,“无线数字城市”主体应用不断拓展和完善。

为建设立体型、全方位的“数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2.3.3“平安城市”基础

我市通过“平安”的建设是城市的犯罪率大大降低,城市的治安保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平安”所采用的iVSIP监控解决方案是能够保证大规模应时“监、控、查、管”综合性能的解决方案,已经在一百多个平安城市、校园、企业园区获得应用,并规模进入地铁、高速公路、金融、石油石化、能源电力等多个领域及行业。

“平安”的建设很好的解决了,原有监控系统的架构已无法满足现代都市规模宏大的治安监的问题。

  

“平安”的建设是正在打造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有力保障,将大大降低的犯罪率,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宜居天堂。

2.4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基础

(4)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

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市领导主抓,我市经信委牵头,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积极开展了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总体规划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前景展望,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

(5)科教创新资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在杭高校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软件专业学科和人才资源丰富,拥有多个物联网技术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具备较强的基础研究开发能力。

另外,我市众多物联网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支撑。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知识的支撑,我市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创新力和智力来源。

2.5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

2.5.1产业特点及基础

(1)规模总量稳步扩大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280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25.14%,利税总额33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1%,利润总额247.3亿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48.6%。

与2005年相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增长90.86%,年均增长13.8%。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积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要素短缺的挑战,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开拓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1)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继续较快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两强、两优、两新”格局进一步巩固,2010年,全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647.31亿元,利税总额96.5亿元,利润总额76.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5%、54%和65.9%。

2)新兴产业迅速兴起

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处于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2010年全市物联网产业产值超3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6%。

3)高新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

软件产业,已形成“天堂软件”品牌效应,有软件企业认定984家,软件产品认定5864件,146家企业通过了CMM/CMMI“双模”评估,14家企业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

电子商务,获得全国唯一的“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

2.5.2物联网技术成果基础

(1)物联网产业基础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唯一的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于一体的城市,拥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称号,具备较强的信息产业配套协作能力,为发展智慧城市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我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先行地区之一,位处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

截至2009年底,已集聚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近80家(其中上市企业超过5家),年产值超210亿元,基本形成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体系。

上述条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智慧应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指导

我市物联网企业和研究机构已在智能电网、节能减排、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成功实施了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积累了一定技术应用和服务经验。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数字化医疗、数字水务、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等领域累积了十多年的业务经验;家和智能控制有限公司与省建筑科学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