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965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微生物学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兽医微生物学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兽医微生物学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兽医微生物学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兽医微生物学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详.docx

《兽医微生物学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微生物学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微生物学详.docx

兽医微生物学详

兽医微生物学

绪论及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微生物: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

三型八大类〔三菌四体一病毒〕

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很不完善。

DNA和RNA同时存在。

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③非细胞型微生物:

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病毒属之。

3、微生物的特点

·体积小、面积大;

·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

·生长繁殖快,容易培养;

·易变异,适应强;

·种类多,分布广。

4、细菌的根本形态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

球菌、杆菌、螺旋状菌。

①球菌

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根据细胞分裂的方向及分裂后的各子细胞的空间排列状态不同,可将球菌分为以下几种:

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等。

②杆菌

杆菌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类型,因菌种不同,菌体细胞的长短、粗细等都有所差异。

杆菌的形态:

短杆状、长杆状、棒杆状、梭状杆状、月亮状、竹节状等;按杆菌细胞繁殖后的排列方式那么有链状、栅状、“八〞字状等。

③螺旋菌:

弧菌、螺菌。

5、科赫法那么

·特殊病原菌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健康者中不存在;

·该病原菌能被别离培养得纯种;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6、细菌的衰老型或退化型:

指在不良环境或老龄期时,细菌会出现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

假设将其重新置于正常培养环境时可恢复正常状态。

7、细菌的多形性:

指处于衰老型或退化型状态的细菌即使置于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其形状也与正常的不一致,如嗜血杆菌。

8、菌落:

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养基外表或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生长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群体。

可用于细菌的别离、纯化、计数和鉴定。

9、菌苔:

各“菌落〞相互连接形成一片。

10、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

指细菌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细胞缩成球形,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生长繁殖,但仍是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复苏,并仍具毒性。

11、细菌的结构

·根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

·特殊结构:

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

12、磷壁酸的功能

·形成外表抗原决定簇的成分;

·提高膜结合酶的能力〔使细胞壁形成负电荷环境,以利于吸附镁离子,维持酶活〕;

·保证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如A族链球菌〕与其寄主间的黏连;

·构成噬菌体的吸附位点。

13、细胞壁

①格兰阳性菌

·肽聚糖

·磷壁酸

②革兰阴性菌

⑴脂多糖〔LPS〕

组成:

·类脂A:

无种属特异性,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侧链多糖:

即菌体抗原,有种、型特异性;

·核心多糖:

有属特异性。

功能:

·能够吸附Ca2+、Mg2+等阳离子;

·为噬菌体提供特异性吸附受体。

⑵外膜蛋白〔OMP〕:

包括微孔蛋白、脂蛋白。

⑶周质间隙

14、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菌体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

·阻挡有害物质进入菌体;

·维持菌体内外离子平衡;

·参与细菌的正常分裂;

·外表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15、细菌细胞膜不含胆固醇。

16、拟核:

细菌不具有成形的核,无核膜、核仁,遗传物质称为拟核〔核质〕。

核质由单一密闭环状DNA分子反复盘旋卷曲盘绕组成松散网状结构。

17、荚膜

①概念: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周产生的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②功能

·抗吞噬作用:

荚膜具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作用,因而荚膜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荚膜处于细胞的最外层,可保护菌体防止和减少受有害物质的损伤。

·营养物质的贮存场所与废物排出。

18、S层的功能

·分子筛和离子通道;

·屏障作用,保护细菌;

·黏附宿主细胞;

·重要的外表抗原。

19、鞭毛的功能

·是运动器官;

·有抗原性;

·与致病性有关。

20、菌毛

·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

·必须用电镜观察;

·分普通菌毛、性菌毛。

21、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细胞壁受损后仍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

在一般环境中不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会涨破死亡,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原生质体。

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原生质球。

将两个不同的原生质体或原生质球融合并再生成一个细菌的技术,称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22、研究L-细菌的意义

⑴诊断困难,由于L-细菌在通常培养条件下不易成功,所以常误诊为非病原体感染;

⑵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药物敏感性下降,如青霉素,多黏菌素等;

⑶由于细胞壁的少或无,使抗原性下降,L-细菌的感染可逃避正常菌抗体的攻击而长期存在;

⑷与慢性病和一些复发性疾病有关;

用药——导致L型——对药不敏感——进一步感染等

⑸利用L-细菌是进行细菌的根底研究。

23、革兰氏染色

①原理

G+菌:

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仍呈紫色。

G-菌:

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酒精将细胞脱色,呈无色,沙黄〔石炭酸复红〕复染呈红色。

②方法

细菌标本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95%酒精脱色、稀释的复红复染。

③用途:

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

④意义:

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

24、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比拟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细胞壁厚度

层次

是否含磷壁酸

脂多糖

对青霉素敏感性

对溶菌酶敏感性

厚〔15~80nm〕

主要为1层肽聚糖层

薄〔10~15nm〕

2层,肽聚糖层和外膜层

低或不敏感

较低

25、芽胞:

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

芽胞形成后细菌即失去繁殖能力。

①芽胞的结构,由外向内:

外衣→外膜→皮质→芽孢壁→内膜→芯髓。

②性质:

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发芽也只生成一个菌体,细菌数量并未增加,因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与芽胞相比,未形成芽胞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营养体〕。

③特点

·对高温、枯燥、辐射、化学药物有强大抵抗力。

·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

·芽胞内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但保持潜在萌发力。

·不是繁殖器官,一个芽胞萌发只产生一个营养状态的细胞。

④意义

·对外界不良环境有强大的抵抗力,是细菌保存生命的一种休眠结构;

·消毒的指标是以杀灭芽胞为准〔121℃/30min,朊病毒除外〕;

·反恐怖战争需要。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1、细菌与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的主要区别

·生长和繁殖速度快

·利用各种化合物作为能源能力强

·营养需求多种多样

·可利用超常流水线合成大分子物质

·能产生特殊物质

2、细菌物质摄取方式

①单纯扩散(被动扩散)

②促进扩散

③主动运输

④基团转位

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有两个突出特点:

·转运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主要存在于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中。

3、时代时间:

一个菌体分裂为两个菌体所需的时间。

4、生长曲线:

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温度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细菌生长过程具有规律性。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一条生长曲线。

5、细菌生长繁殖的四个时期

①缓慢期:

是细菌来到新环境的一个适应过程。

特点:

·代谢活泼,合成并积累所需酶系统;

·RNA含量明显增多,但DNA含量无变化;

·细菌数不增加。

②对数期:

细菌生长迅速,以恒定速度进行分裂繁殖,活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到达顶峰,生长曲线接近一条斜的直线。

此时病原菌致病力最强,形态、染色特性及生理活性较典型,对抗菌药物的作用较敏感。

OD=0.4~0.6认为处于对数期。

③稳定期:

因营养的消耗、代谢产物的蓄积,细菌繁殖速度下降,死亡数逐步上升,新繁殖的活菌数与死菌数大致平衡。

细菌的形态及生理性状常有改变,格兰阳性菌此时可染成阴性,毒素、抗生素、芽孢多此时产生。

④衰亡期:

死菌数超过活菌数,细菌的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难以进行鉴定。

6、培养基

①概念:

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制成后,要经灭菌处理。

②营养条件

·根本营养

·氧气:

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可分为需杨菌、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

·厌氧培养基:

是为培养厌氧菌而设计的

·温度:

根据细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可将细菌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

·酸碱度:

多数病原菌的最适ph为7.2~7.6,鼻疽伯氏菌偏酸,霍乱弧菌偏碱

7、培养基的分类

①按营养成分

·根底培养基:

根本营养成分

·营养培养基:

在根底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血液、血清、生长因子等

②按状态

·固体培养基:

1.5%~2%琼脂,用于细菌别离纯化

·半固体培养基:

0.5%琼脂,作穿刺试验

·液体培养:

扩增纯培养的菌体

③按功能

·鉴别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参加特定底物,观察细菌生长后的分解底物,从而鉴别细菌。

·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参加某种化学物质,使抑制一类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选择出来。

麦康凯培养基内含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的生长,大肠杆菌及沙门菌可生长。

·厌氧培养基:

用于厌氧菌的别离、培养和鉴别。

将普通培养基放在无氧环境中培养,或者使培养根本身成为无氧环境。

庖肉培养基是常用的厌氧培养基之一,其中不含饱和脂肪酸和谷胱甘肽的肉渣起到了复原剂的作用。

8、别离培养:

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外表,因划线的分散作用,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外表散开。

9、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浑浊:

大多数细菌

·沉淀:

链状生长的细菌

·菌膜:

专性需氧菌,如结核杆菌、枯草杆菌

10、生化反响:

细菌对糖、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不同,代谢产物各异,利用生物化学方法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响。

主要有氧化酶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等。

11、生物被膜:

通常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细菌并非以游离的单个菌体形式存在,而是以群落形式出现,这种群落的主要表现形式称生物被膜。

是一种被自身产生的多聚基质包裹着菌细胞的结构群体,是细菌具有保护性的一种生长模式,其结构中具有水和营养物质的通道。

12、生物膜的特性

①生长速度缓慢且不均一。

细菌生物膜是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环境变化对其影响较小。

在膜外表的细菌,由于营养等因素,分裂较快,体积较大,内层相反。

②细菌毒力下降

毒力强的细菌形成被膜菌后,一般不会使动物致死。

③耐药性提高

④逃逸宿主的免疫监视

多糖膜能降低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趋化,使被膜菌与宿主长期共存。

13、密度感应〔QS〕:

多数细菌能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自身诱导素(信息素)的信号分子,胞外信号分子浓度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到达一个临界浓度时,信息素会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菌的生物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一现象称群体感应调节。

14、微生物种群间的关系:

互生、共生、拮抗、寄生。

15、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