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乡昌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64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年茶乡昌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千年茶乡昌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千年茶乡昌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千年茶乡昌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千年茶乡昌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年茶乡昌宁.docx

《千年茶乡昌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年茶乡昌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年茶乡昌宁.docx

千年茶乡昌宁

千年茶乡·昌宁

    “天地间飘来一条江,飘过云之端,飘过我家乡……”。

这是在昌宁人口中不断传唱的首歌。

在奔腾不息的澜沧江畔,在美丽的滇西高原,怒山和云岭两个“巨人”,以天然的巨手做成了深闺,用特殊的气候和土壤,养育着一个少女。

如今,这个逐渐成长的少女期待着走出深闺,走向世界的远方。

她就是昌宁,就是期待着为更多人所认识的千年茶乡。

  茶乡在哪里

    昌宁位于滇西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结合部,隶属保山市,介于东经99°16'—100°02'、北纬24°14'—25°12'之间,与大理州永平、巍山、漾濞、临沧市凤庆、永德和保山市施甸、隆阳七县区接壤,云岭、怒山两大山脉在境内绵延,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

全县国土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总人口34.03万人。

县城位于县境中部的右甸坝,距保山市政府驻地93公里,距省会昆明591公里。

县内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被誉为澜沧江畔的绿色明珠。

    昌宁地处横断山脉南延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境内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拔高差较大,干湿季节分明,立体气候突出,海拔由低到高形成了亚热河谷区、温热山坝区、温凉山坝区和高寒山区四种气候和植被类型,形成了立体分布的优势产业群体。

1984年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一起被列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是全国糖料商品生产基地县和特色经济林—核桃之乡,是全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和商品肉牛(羊)生产出口基地。

昌宁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丰富的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待开发;昌宁历史悠久,多民族杂居,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厚重;昌宁发展基础较好,以粮食、蔗糖、烟草、茶叶、畜牧、林业、果蔬为支柱的农业产业,以农产品加工硅冶炼、造纸、建筑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产业,以交通运输、服务业、商品贸易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备;昌宁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连接两条国道和三州市七县区,电网供电能力较为充足,水利覆盖面广,通信便捷,发展条件今非昔比;昌宁城镇化进程日渐加快,中国—新田园城市正在澜沧江畔崛起;昌宁发展机遇良好,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历史的昌宁,悠远流长;经济的昌宁,蓬勃发展;文化的昌宁,丰富内涵;文明的昌宁,和谐平安。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昌宁将以“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不断推进县域经济与国内国际经济的对接,为实现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茶乡名与实

    昌宁茶叶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好山好水出好茶,上山上水出上品。

澜沧江流域是茶的故乡,扼其上游的昌宁,属滇西横断山脉向南延伸地段,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海拔相对高差2267.9米(最高2875.9米,最低608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多气候类型在境内交织,形成了晨雾暮霭的独特宜茶气候。

由于境内云雾期长,加之温差小,湿度大,降雨充沛,漫射光多,土壤性酸、缺磷、肥力中等,为昌宁茶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昌宁茶叶生产加工年代久远。

据历史记载,早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就有官绅在昌宁碧云寺种茶,产一种名叫“碧云仙茶”的极品茶,充分证明了昌宁利用茶叶的历史之悠久。

而境内的2500多亩古茶树,则亲历了昌宁茶叶的发展与变迁。

今年5月,我县特邀请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科院茶科所和云南农业大学四家科研院所的7位茶叶专家,对境内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科学鉴定。

专家组认为,从昌宁的大茶树分布范围、数量、种类和形态特征看,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十分丰富,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亦有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

其中,漭水镇茶山河的红裤茶树高15.8米,树幅6.7×8.0米,基部干围3.4米;田园镇石佛山的柳叶青大茶树树高14.8米,树幅11.8×10.6米,基部干围3.03米。

这些植株不亚于云南省已报道的千年古茶树,昌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

7月25日,我们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向外界正式发布了这个科学结论,从此,昌宁开始名正言顺地享有“千年茶乡”的称号!

    昌宁茶叶发展历史辉煌灿烂。

昌宁是历史上茶马古道重要支道的必经之地,马帮的铃声虽然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淹没,但茶叶这一传统的经济支柱却随着时代发展闪现出新的光芒。

1986年,昌宁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同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所产的精制红茶曾作为出口创汇重点产品,远销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末,昌宁的绿茶又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尼诺”绿茶曾获“金钟奖”、“陆羽杯”奖,并被评为“云南名茶”;“雪兰”绿茶则飘洋过海,夺回马来西亚国际工商展金奖。

2003年,云南省茶文化创造基地在昌宁挂牌。

虽然众多的荣誉只能说明过去的辉煌,但同时也雄辩地证明了昌宁是生产加工优质茶叶、研究发展茶文化的理想之地。

    昌宁茶叶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昌宁茶叶已告别了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创着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的新篇章。

如今的昌宁,不仅拥有2500多亩的古茶树,更拥有10万亩生态茶园和一批茶叶加工企业。

头冠殊荣的昌宁尼诺、树根地、雪兰绿茶和兴茂茉莉花茶等品牌供不应求。

特别是今年,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龙润集团,把昌宁作为普洱茶生产基地进驻昌宁,为“千年茶乡·昌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承载着“千年茶乡”的美誉,走向全国,驶向世界。

  全面看茶乡

    茶乡有茶,可不仅只有茶。

“千年茶乡·昌宁”是一个立体,全方位的昌宁。

    昌宁,特色明显,发展势头强劲。

昌宁是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之一,是全国糖料生产基地县、名优特林产品泡核桃基地县和造林绿化百佳县,是全国茶文化创作基地县、省级烤烟示范县、生态茶叶示范县、商品肉牛(羊)出口基地县和竹类生产基地县。

全县种茶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茶叶品质上乘,有茶叶面积10万亩,年产干茶5000吨,精制红茶远销亚、非、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尼诺”、“树根地”等绿茶誉洒国内东北、内蒙、浙江、广东、上海等地,色香味俱全,倍受市场亲睐,曾获国优、部优和省优殊荣,被评为国际金奖、陆羽杯奖、金钟奖等,滇江一级被评为全国名茶。

目前,龙润公司入驻,普洱茶问世。

有甘蔗面积15.9万亩,糖业公司3个,日处理甘蔗5600吨,年产白糖6.2万吨,位居全省前列。

全县森林覆盖率59.2%,活立木储量1147.7万立方米,有世界最大的万亩秃杉林基地;泡核桃种植面积40.18万亩,年产5100吨,今明两年计划每年新植10万亩,使总面积发展到60万亩。

同时,通过发展精深加工,把昌宁建成中国最大的泡核桃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中心;有竹子15.13万亩,思茅松37万亩,有造纸企业1户,年产机制纸及浆板2万吨。

烤烟产量19.53担,香料烟产量6.64万担;全县肉类总产3万吨,有1个万头肉牛养殖厂和1个万头仔猪示范场;全县范围内均有中草药分布,种类达1600多种,总储量达14000吨以上;野生森林蔬菜、食用菌等种类繁多,年均上市3000吨以上。

目前,全县以粮食为基础,蔗糖、烟草、茶叶、林业、畜牧为支柱,新兴产业为后劲的农业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昌宁,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昌宁具有多样性的气候资源。

县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形态,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年平均气温14.9℃,年日照2282.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59毫米,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干湿季节分明,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特征突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昌宁具有肥沃宽广的土地资源。

全县热区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1.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3.5万亩,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昌宁具有优质丰富的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并具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锡、铜、锰、锌、石灰石、大理石、板岩、硅石、硅藻土等。

其中探明的硅矿和硅藻土总储量均在2000万吨以上,全部可露天开采,且昌宁的硅矿品位极高,属国内罕见的优质硅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极高的经济价值。

昌宁具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

境内峰峦叠嶂、林海苍茫,山珍野味俯拾即是。

全县已知的木本植物有615种,其它植物2000多种,有兽类33种,鸟类114种。

昌宁具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有神秘的原始森林,旖旎的热带风光,奇异的怪石土林,诱人的天然热泉,迷人的高山湿地,浓郁的民族风情,淳厚的民风民俗,是旅游、渡假、投资的理想之地。

昌宁具有保障有力的能源资源。

县内原煤储量较大,年产原煤30万吨。

有右甸河、枯柯河等八大水系,分别流入澜沧江和怒江。

正在建设的、仅次于三峡工程的小湾电站位于澜沧江下游,昌宁是第二大淹没区。

昌宁电力充足,目前已形成了以110KV为中心、35KV为骨架、10KV为基础的供电网络,是云南省电气化县。

    昌宁,基础完善,发展条件良好。

昌宁地处保山、临沧、大理三州市结合部,距保山市87公里,距昆明670公里,连接320和214国道的云保公路穿境而过。

境内村村社社通公路,县乡公路基本实现弹石化,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初步形成。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全县拥有中小型水库64座,水利化程度达61.2%。

县城建成区面积5.8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21.2%,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配套齐全,规划科学合理,是一个人居环境最佳的新田园城市。

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电子政务、通信业务发展迅速,互联网及宽带网业务蓬勃兴起。

各类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昌宁,政策开明,发展商机无限。

昌宁是全国“无毒县”,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民主法制健全。

目前正在着力打造“诚信政府、阳光政府、感情政府、服务政府”,着力营造“讲法治、重信誉、高效率、低成本、优服务”的良好投资环境,快捷方便的便民服务中心竭诚为客商提供一流的、全方位的服务,制定了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是一个商机无限的大市场。

目前,已有许多商家入驻昌宁,兴办实体,投资置业,与昌宁人民一道,共商良策、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昌宁,立体全面,经济互补性强。

在昌宁的高山河谷之间,分布着13个乡镇,有125个村(居)民委员会1981个村(居)民小组。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形成了立体分布的丰富物产,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茶乡。

总人口5.78万人的田园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曾被徐霞客以“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温泉乡,盛产茶叶,声名远扬。

文墨之乡漭水镇主产茶叶、泡核桃,有沿江高山湿地等风光。

大田坝乡境内硅、锡、铜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柯街镇河谷果菜飘香,腊邑坡的人参果独具特色,优质白糖甘甜飘四方,橄榄河热泉的轻歌欢唱。

卡斯镇立体气候突出,物产丰富,既有亚热带的甘蔗、蔬菜、水果、香料烟,又有温凉区的藠头、花椒、芸豆,还有独具特色的农民公园和天然银瀑。

湾甸傣乡气候炎热,物产丰富,蔗林果林菜园茉莉芬芳,傣乡风光让人流连,傣族歌舞令人忘返。

神奇鸡飞有鸡飞热泉的疗养,有偶塔、土林的神奇,有细香核桃的的余香。

翁堵昔有“二母堵”草烟的美名,有今日之金叶飘香,有明山水库一泓清水倒映美丽的立木山。

白鹭之乡勐统有万亩甜龙竹迎风轻舞,有“冬谷米饭鱼氽汤”供人品尝,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白鹭天堂。

更戛境内山高林密,资源丰富,野生稻、玉米草这里独有,高峰黄牛品种优良。

澜沧之滨、黑惠江畔,珠街彝乡人民在这里尽情歌唱,耈街彝族苗族乡以烤烟一片叶、核桃一个果、耈酒一个瓶、畜牧一个群的“四个一”创造了民族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耈街现象”,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民,更是把长江、黄河、澜沧江和对未来的希望绣出了大山,让一件世代绣着的衣服,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悠久茶乡史

    昌宁茶叶随着这里的历史而从野生过渡到种植,直到成为了全国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

了解昌宁的茶叶历史,有必要先了解茶乡的历史。

    昌宁设立县治较晚,秦代以前的县境归属无从稽考。

但从县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和历史文物可以推断,昌宁是一片有较早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土地。

县境内耈街乡内最近发现了古生物化石群,初步判定有动物6—7种,其生物种类和所处年代正在进一步考察中。

北部德斯里出土的大量石器和陶片表明,早在3500-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生息;北部和中部出土的青铜器,则反映了2000多年前先民们在此从事农事、牧业、狩猎、娱乐和战争的场景。

从设立县治前散记于永昌、顺宁两府志中的文字考证,西汉时期,县境属益州刺史部哀牢国;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置永昌郡后属永昌郡;三国时期,属永昌郡之永寿(今耿马)、不韦(今保山)两县分辖;隋代属南宁州总管府之濮部等部;唐初属剑南道金齿部;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唐封川(今凤庆)辖地;五代十国时,属大理国永昌府;宋代县境大部属大理国永昌府;元代属大理金齿宣慰司领地,分辖于顺宁府庆甸县、镇康路和永昌府;明初分属于永昌府和顺宁府,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设右甸土守御所,二十六年置右甸通判,三十年筑右甸城,设守御土千户,隶顺宁府;清初沿袭明代治制,乾隆十一年(1746年)设右甸经历厅(署);民国元年至二十二年九月先后设“顺宁县右甸县佐公署”、“顺宁县第四区”,县境分属保山、顺宁两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经云南省国民政府批准,由保山(旧为永昌府)、顺宁(今凤庆县)两县相邻的部分区乡析置设县,取“永昌”、“顺宁”两府名称之第二字,谓之“昌宁”,既有划地组合之由,又有昌盛安宁之意,从此,“昌宁”作为一个县出现在了中国的版图之上。

1951年1月25日,昌宁和平解放,隶属云南省保山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保山地区并入德宏州,昌宁相应改隶德宏州;1963年,保山地区恢复成立,昌宁复隶保山地区,保山撤地设市后,昌宁隶属保山市至今。

新中成立以来,昌宁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了灿烂的现代文明。

1958年,曾获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如今,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昌宁正逐渐成为全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澜沧江流域区域商贸中心,一个崭新的新田园城市正在祖国西南边陲崛起。

    在昌宁境内,古茶树、野生茶树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2300米之间,其中野生古茶6片1101亩,1006株,古茶树399.1亩,10599株,古茶园100片2158亩,37837株。

从类型上来分,有栽培型古茶树、野生过渡型古茶树、野生茶树等,这些茶树见证了昌宁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昌宁县有文字记载的种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

据史料记载,有官绅在碧云寺种茶,产一种名叫“碧云仙茶”的极品茶。

这种茶是极其罕见的“藤条茶”。

其独特的加工方法在唐定国先生编著的《新编保山风物志》中如此叙述:

“藤茶嫩叶呈红色,加工时先将鲜叶煎炒,然后轻揉、晒干,再将干茶用纱布包裹着,置于糯米饭上熏蒸,而后在木模上压制成块状,晾干……正宗的碧云仙茶,汤色青翠透亮,经久耐泡,回味悠长,但产量极微,价格昂贵,非富豪显宦是享用不起的。

    在历史的变迁与发展中,昌宁的茶叶也逐步由野生向人工种植发展,并逐步壮大。

在发展与变迁中写下了历史的辉煌。

1930年初,茶叶种植开始形成规模;1949,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5067亩,产茶30多万公斤,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0%和13%;1958,建成红茶精制厂;1985,县红茶厂生产的红碎高档2号获部优产品称号;1989,滇红一级被评为全国名茶;1990,西部六省区名优茶誉评会,红碎2号高档茶获得“陆羽杯”殊荣,温泉尼诺茶厂生产的烘青绿茶获“金钟奖”;1992,烘青绿茶被评为西部地区名优茶“陆羽杯”奖,1995获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1997,翁堵雪兰茶厂生产的“雪兰”绿茶摘取了马来西亚国际金奖的桂冠;2001,尼诺茶以其条索均匀,银毫显露,色绿油润,气味馥郁芳香,清爽回甜,色味俱佳,赢得好评,并于当年11月在云南省首批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成为昌宁的一大名特。

在第三届“云茶杯”评比中,被评为云南省名茶。

在中国昆明首届春茶交易会上,尼诺绿茶获金奖;2002,第二届中国昆明春茶交易会,尼诺绿茶、中山雾毫双双获金奖,旦山碧毫获银奖;2006,成功引进跨国企业集团——云南龙润集团到昌宁加工普洱茶,年内可生产普洱茶3000吨。

  民族与茶乡

    茶为国饮。

世世代代居住在昌宁的各民族人民,在发现茶、种植茶、饮用茶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民族茶文化。

昌宁境内有汉、彝、傣、苗、布朗、回、白、傈僳8种世居民族,另有景颇、纳西、哈尼、阿昌、布依、京、藏、瑶、侗、壮、怒、满等18个人口较少的外来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35815人,占总人口的10.52%,有3个民族乡,5个散杂民族乡,17个民族村。

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分布,世居少数民族傣族主要分布在枯柯河流域的亚热河谷地带,其他世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远高寒山区。

各民族在种茶、饮茶上均有独特的风格,彝乡小罐茶、汉家小罐茶等地道的传统饮茶方式与现代茶艺茶道相互融合,交织出了一曲永远传唱的千年茶歌。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昌宁各民族与昌宁茶叶相依相伴,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

昌宁境内先后出土了大批的历史文物和古生物化石,昭示着昌宁的历史文化悠远流长,鸡飞偶塔奇观屹立而不倒,龙潭寺曾为滇西第一寺,这些,都是昌宁历史文化的见证和代表,也是昌宁发掘历史文化的源泉。

昌宁具有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其中特别是彝族打歌及火把节、苗族山歌及山花节、傣族跳摆及泼水节、傣族民间故事、苗族服饰等,独具特色,开发潜力较大。

2005年,昌宁苗族服饰开开始走出山门,一路走进了北京,成为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中的一员。

昌宁的特色产业独特,尤其是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文化,古老的茶马古道支道经昌宁而过,2003年昌宁被命名为“云南省茶文化创作基地县”,产业文化发展潜力较大。

昌宁历史上曾经出过或到过许多名人,抗日将领鲁道源从昌宁大地走向大江南北,舒写了荡气回肠的爱国歌。

“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是故乡。

”明代状元杨升庵曾是这样的留恋昌宁;“城不大而颇高,亦边疆之雄也。

”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这样赞美昌宁。

    昌宁未来

    面对“十一五”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昌宁提出了建设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最宜人居的新田园城市和澜沧江流域区域商贸中心“三大目标”,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44.9∶23.8∶31.3调整为32.7∶36.5∶30.8。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经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在今后五年内,昌宁将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重点抓好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提升经济发展动力;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改革开放为关键,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以推进城镇化为着力点,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以文化旅游为主阵地,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经济发展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以增强合力为基础,筑牢经济发展平台;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体现改革发展实惠十个方面的工作。

    定位已经找准,思路已经确定,战鼓已经擂响,区域的发展还需要一张名片来承载。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今年,昌宁县委、政府根据县内茶叶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的特点,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的硕导蔡新教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世雄博士,省农科院茶科所的张俊所长、王平盛研究员等茶树和茶叶研究方面的专家,组成昌宁县古茶树鉴定组,对境内大茶树和古茶园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

昌宁县古茶树资源丰富,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亦有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有些植株不亚于本省已报道过的千年以上古茶树,表明昌宁利用茶叶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

中国唯一的茶叶院士陈宗懋得知鉴定结果后,欣然挥毫,为题写了“千年茶乡·昌宁”。

为使“千年茶乡”为更多人所熟悉,昌宁县委、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千年茶乡”品牌的思路,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昌宁这个仍藏在深闺中的千年茶乡走出大山,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美丽的七彩云南以多姿多彩的山水被世人所青睐,奔腾不息的澜沧江以“气吞山河”的魄力纵横于天地间,而被澜沧江畔的两条延绵的山脉赐予了美丽外表和闪动灵气昌宁,被澜沧江之水和独特的晨雾暮霭赐予了好茶的千年茶乡,将承载起34万茶乡儿女的梦想,扬起希望的风帆,顺着生态、健康、安全的消费潮流,如澜沧江般涌向全球市场的大洋,把好山好水里产出的好茶奉献给全世界所以爱茶的人,以大山宽广的胸怀,迎接来自五洲四海关注的目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