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三十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444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经注卷三十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水经注卷三十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水经注卷三十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水经注卷三十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水经注卷三十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经注卷三十八.docx

《水经注卷三十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经注卷三十八.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经注卷三十八.docx

水经注卷三十八

水经注卷三十八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

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

县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代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

大溪径建兴县南,又径都梁县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遂之邑也。

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

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东北过夫夷县,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径扶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

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

夫水又东往邵陵水,谓之邵陵浦,水口也。

东北过邵陵县之北,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径其北,谓之邵陵水。

魏咸熙二年,吴宝鼎元年,孙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于邵陵县,县故昭陵也。

溪水东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沉陵县首望山,西南径高平县南,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邵水。

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径邵阳南,县故昭阳也。

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谓之邵阳水口。

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径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

又东北过益阳县北,县有关羽濑,所谓关侯滩也。

南对甘宁故垒,昔关羽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于是水。

宁谓肃曰:

羽闻吾咳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

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

茱萸江又东径益阳县北,又谓之资水。

应劭曰:

县在益水之阳。

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

然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谣咏相和。

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

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浅者四五尺,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测其深。

古老相传,昔人以杖撞地,辄便成井。

或云古人采金沙处,莫详其实也。

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

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

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

水出邵陵县界,南径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百六十里。

控引众流,合成一溪。

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

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涟水又径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定王子昌邑。

涟水又屈径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

涟水自湘甫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也。

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

应劭曰:

湘出零山。

盖山之殊名也。

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

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

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

罗君章《湘中记》曰:

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

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

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

湘水又径零陵县南,又东北径观阳县,与观水合。

水出邻贺郡之谢沭县界,西北径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

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径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

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拘为侯国。

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

其水东流注于湘水。

又东北过泉陵县西,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

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

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

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

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

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

县甫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

营水又西径营道县,冯水注之。

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

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托名焉。

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

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

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

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

渚水北径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

冯水又径营道县而右会营水。

营水又西北屈而径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

营水又东北径营浦县南。

营阳郡治也。

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

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

水出春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径其县西。

县本泠道县之眷陵乡,盖因言溪为名矣。

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

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

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

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

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

都溪水又南径新宁县东,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径县南,左与五溪俱会。

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故曰都溪也。

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径泠道县北,与泠水合。

水南出九疑山,北流径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县也。

泠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营水。

营水又北流,入营阳峡,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

营水又西北,径泉陵县西,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

王莽名之曰溥润,零陵郡治,故楚矣。

汉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阳置。

太史公曰:

舜葬九疑,实惟零陵。

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

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

县有自上乡。

《零陵先贤传》曰:

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

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

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

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更名白土为更生乡也。

《晋书地道记》曰:

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

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

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

水出邵陵县历山,崖瞪险阻,峻崿万寻,澄源湛于下,应水涌于上。

东南流径应阳县南,晋分观阳县立,盖即应水为名也。

应水又东南流,径有鼻墟南。

王隐曰:

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

山下有象庙,言甚有灵,能兴云雨。

余所闻也,圣人之神曰灵,贤人之精气为鬼,象生不慧,死灵何寄乎?

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

湘水又东北得口,水出永昌县北罗山。

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罗君章云:

今燕不必复飞也。

其水又东南径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

又东北径祁阳县南,又有余溪水注之。

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

其水扬清泛浊,水色两分。

湘水又北与宜溪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新宁,故新平也。

众川泻浪,共成一津。

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径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

宜水又西北注于湘。

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春陵县西北潭山,又北径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

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

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径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

又东合略塘,相传云:

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

承水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故零陵之钟武县。

王莽更名曰钟桓也。

武水入焉。

水出钟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钟武县故城南。

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

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

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

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

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

罗君章云:

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

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

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

盘石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其方如印。

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

湘水又北径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

故罗含云:

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

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

《山经》谓之峋嵝,为南岳也。

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

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

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

芙蓉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

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六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

帆随湘转,望衡九面。

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湘水又东北径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

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晋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

《十三州志》曰:

日华水出桂阳郴县日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

《地理志》曰:

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

湘水又北径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

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南来注之。

《续汉书。

五行志》曰:

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积数年。

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候。

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

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

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径其西。

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

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

亦谓之曰湘州潭。

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学字,为南津洲尾。

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

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

又径船官西,湘洲商舟之所次也。

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

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

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

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境之地也。

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

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

荆王献青阳以西。

《汉书。

邹阳传》曰:

越水长沙,还舟青阳。

《注》:

张晏曰:

青阳,地名也。

苏林曰:

青阳,长沙县也。

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

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

于《禹贡》则荆州之域。

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请郡,立湘州,治此。

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佩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

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形制甚古。

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

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

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

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家,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

郭颁《世语》云:

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

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

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

但君微短耳。

纲瞿然曰:

是先祖也。

自芮卒至家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余年矣。

湘水左合誊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

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

湘水又北径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

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

湘水又径浏口戍西,北对浏水。

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

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

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

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

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

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

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

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又北过罗县西,水从东来流性。

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

西北流径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玉水焉。

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

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

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注于锡,谓之三阳径,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

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

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谓之门径也。

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径口。

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大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

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径。

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

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

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滞湘之浦。

潇者,水清深也。

《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

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硅不朽之传矣。

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

昔王子中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

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

湘水又北径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水也。

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肢,东通湘渚。

湘水又北,汨水注之。

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径吴昌县北,与纯水合。

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径其县南,又北径其县故城下。

县是吴主孙权立。

纯水又右会汨水。

汨水又西径罗县北,本罗子国也。

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

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

汨水又西,径玉笥山。

罗含《湘中记》云:

屈潭之左,有玉笛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

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

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

昔贾谊、史迁皆尝径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

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

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

汨水又西径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油矣,世谓之汨罗口。

湘水又北,枝分北出径泪罗戍西,又北径磊石山东,又北径磊石戍西,谓之苟导径矣,而北合湘水。

湘水自阳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

西对悬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

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会苟导泾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

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

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

世谓之益阳江。

湘水之左径鹿角山东,右径谨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石浦,咸湘浦也。

侧湘浦北有万石戍。

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

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

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

湘水又北径金浦戍,北带金浦水,湖溠也。

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

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

《战国策》曰:

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

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山海经》云: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

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出入多飘风暴雨。

湖中有君山、编山。

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

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

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

博士曰:

湘君出入则多风。

秦王乃赭其山。

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箎竹。

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

湖之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

石北右会翁湖口。

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

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山在湘水右岸。

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邪阁城也。

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

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

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

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

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

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漓水亦出阳海山,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

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峤即越城峤也。

峤水自峤之阳,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

故庾仲初之赋《扬都》云:

判五岭而分流者也。

漓水又南与沩水合,水出西北邵陵县界,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径越城西。

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合兵小零陵越城迎步骘,即是地也。

沩水又东南流,注于漓水,《汉书》所谓出零陵下漓水者也。

漓水又南合弹丸溪,水出于弹丸山。

山有涌泉,奔流冲激。

山嵁及溪中,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故山水即名焉。

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

溪水东流注于漓水。

漓水又南径始兴县东,魏元帝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南部,立始兴县。

漓水又南,右会洛溪,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东流径其县北,县本苍梧之北乡,孙皓割以为县。

洛溪水又东南径始安县,而东注漓水。

漓水又东南流,入熙平县,径羊濑山,山临漓水,石间有色类羊。

又东南径鸡濑山,山带漓水,石色状鸡,故二山以物象受名矣。

漓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出县东龙山,西南流径其县南,又西与北乡溪水合,水出县东北北乡山,西流径其县北,又西流南转,径其县西,县本始安之扶乡也,孙皓割以为县。

溪水又南注熙平水,熙平水又西注于漓水。

县南有朝夕塘,水出东山西南,有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为朝夕塘矣。

漓水又西径平乐县界,左合平乐溪口,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南历山,西北流径谢沭县西南,西南流至平乐县东南,左会谢沭众溪,派流凑合,西径平乐南。

孙皓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安。

溪水又西南流,注于漓水,谓之平乐水。

南过苍梧荔浦县,濑水出县西北鲁山之东,径其县西,与濡水合。

水出永丰县西北濡山,东南径其县西,又东南流入荔浦县,注于濑溪,又注于漓水,漓水之上有关。

漓水又南,左合灵溪水口,水出临贺富川县北符灵冈,南流径其县东,又南注于漓水也。

又南至广信县,入于郁水。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径县西,而北与武溪合。

《山海经》曰:

肄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

入番禺西。

肄水盖溱水之别名也。

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径临武县西,谓之武溪。

县侧临溪东,因曰临武县,王莽更名大武也。

溪又东南流,左会黄岑溪水,水出郴县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水。

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

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霆天晦景,谓之泷中。

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东至曲江县安聂邑东,屈西南流。

泷水又南出峡,谓之泷口。

西岸有任将军城,南海都尉任嚣所筑也。

嚣死,尉佗自龙川始居之。

东岸有任将军庙。

泷水又南合泠水,泠水东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

晋太元十八年,崩十余丈。

于是悬涧瀑挂,倾流注壑,颓波所入,灌于泷水。

泷水又右合林水,林水出县东北洹山。

王歆之《始兴记》曰:

林水源里有石室,室前磐石上,行罗十瓮,中悉是饼银。

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闷。

晋太元初,民封驱之家仆,密窃三饼归,发看,有大蛇螫之而死。

《湘州记》曰:

其夜,驱之梦神语曰:

君奴不谨,盗银三饼,即日显戮,以银相偿。

觉视,则奴死银在矣。

林水自源西注于泷水。

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

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顷即热。

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

西北合泷水。

又有藉水,上承沧海水,有岛屿焉。

其水吐纳众流,西北注于泷水。

泷水又南历灵鹫山,山本名虎郡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

晋义熙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仁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

泷水又南径曲江县东,云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东连冈是矣。

泷中有碑,文曰:

自瀑亭至乎曲红。

按《地理志》,曲江,旧县也。

王莽以为除虏。

始兴郡治。

魏文帝咸熙二年,孙皓分桂阳南部立。

县东傍泷溪,号曰北泷水,水左即东溪口也。

水出始兴东江州南康县界石阎山,西流而与连水合,水出南康县凉热山连溪,山即大庾岭也。

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

斯则改装之次,其下船路,名涟溪。

涟水南流,注于东溪,谓之涟口,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

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

又西,邪阶水注之。

水出县东南邪阶山。

水有别源,曰巢头,重岭衿泷,湍奔相属,祖源双注,合为一川。

水侧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闻也。

邪阶水又西北注于东江。

江水又西径始兴县南,又西入曲江县,邸水注之。

水出浮岳山,山蹑一处,则百余步动,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

南流注于东江,东江又西,与利水合。

水出县之韶石北山,南流径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

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

利水又南径灵石下,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

耆旧传言,石本桂林武城县,因夜迅雷之变,忽然迁此,彼人来见,叹曰:

石乃逃来。

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驳有若缋焉。

水石惊濑,传响不绝,商舟淹留,聆玩不已。

利水南注东江,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

溱水自此有始兴大庾之名,而南入浈阳县也。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溱水南径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綦武矣。

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

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

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

是以今行者,必于石室前泛舟而济也。

溱水又西南,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

两岸杰秀,壁立亏天。

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岸相接,以拒徐道覆。

溱水出峡,左则浈水注之,水出南海龙川县西,径浈阳县南,右注溱水。

故应劭曰:

浈水西入溱是也。

溱水又西南,洭水入焉。

《山海经》所谓湟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入敦浦西者也。

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岐。

连山交枕,绝崖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

时水洊至,鼓怒沸腾,流木沦没,必无出者。

世人以为河怕下材。

晋中朝时,县人有使者至洛,事讫,将还。

忽有一人寄其书云:

吾家在观岐前,石间悬藤,即其处也。

但叩藤,自当有人取之。

使者谨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书,并延入水府,衣不沾濡。

言此似不近情,然造化之中,无所不有,穆满西游,与河宗论宝。

以此推之,亦为类矣。

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南,吴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焉。

南入于海。

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

资水发源于零陵郡都梁县的路山,

资水发源于武陵郡无阳县边界的唐红山―这是路山的别名―

一叫大溪水,往东北流经邵陵郡武冈县南边。

武冈县是从都梁划分出来设立的。

县城左右有两座山冈相互对峙,形成两道秀丽的屏障,其间相距约二里,旧时传说,后汉讨伐五溪蛮,蛮人保住了这两座山冈,所以叫武冈,县也就以武冈为名了。

大溪流经建兴县南边,又流经都梁县南边。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把都梁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敬侯遂为食邑。

县西有小山,山上有一洼静水,水清而浅,涧中长满兰草,绿叶紫茎,水草满溪,幽兰馥郁的芳香,一直飘散到远方。

土语称兰为都梁,山就因而以都梁为号,县也因而得名。

往东北流过夫夷县,

夫水发源于夫夷县西南与零陵县接境的少延山,往东北流经扶县南边,是原来零陵的夫夷县。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将夫夷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敬侯义为食邑。

夫水又往东注入邵陵水,水口叫邵陵浦。

往东北流过邵陵县北边,

县治在郡治下,南濒大溪,水从县城北面流过,称为邵陵水。

魏咸熙二年(265),吴甘露元年(265),孙皓把零陵北部划出来另置邵陵郡于邵陵县―

邵陵,就是旧时的昭陵。

溪水东流,有高平水口,高平水发源于武陵郡沉陵县的首望山,往西南流经高平县南边,又往东流入邵陵县界,往南注入邵水。

邵水又往东流,汇合了云泉水。

云泉水发源于零陵永昌县云泉山,往西北流经邵阳县南边,这就是旧时的昭阳。

云泉水又北流,注入邵陵水,汇流处叫邵阳水口。

从此以下,水往东北流,从益阳县出境,水流经过山峡的一段,名为茱英江,是此水的异名。

又往东北流过益阳县北边,益阳县有关羽懒,就是所谓关侯滩,南边与甘宁营垒遗址相对。

从前关羽在水北屯兵,孙权命令鲁肃、甘宁在这条水上阻挡他。

甘宁对鲁肃说:

关羽听到我咳唾的声音,就不敢渡江了,渡江就要当俘虏了。

关羽夜里听到甘宁在发号施令,说:

这是兴霸的声音,于是就不渡水了。

茱英江又往东流经益阳县北边,又叫资水了。

应韵说:

益阳县在益水北岸。

可是现在却没有益水,或者也是资水的别名吧。

但该县邻近,处处有深潭,渔人在水上摇着小船,唱着歌谣,互相应和。

罗君章所谓歌声悠远,就是指这种渔歌。

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浅的四五尺,或三五丈,深的就测量不出了。

老人相传,从前有人用杖去捅地面,立即就成了水井。

也有人说是古人采金沙处,实际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又往东流与沉水汇合于湖中,往东北注人江水。

这里所说的湖,就是洞庭湖,入湖的地方称为益阳江口。

涟水出连道县西边,是从资水分出的支流,涟水发源于邵陵县边界,往南流过连道县,旧县城在湘乡县西边一百六十里。

涟水并入许多涧水,合成一条溪流,往东流入衡阳湘乡县,流过石鱼山。

山下多黑石,山高八十余丈,方圆十里,岩石呈黑色,纹理好像云母,开采出一层,就有鱼形出现,有鳞有鳍,头尾齐全,仿佛刻画出来二般。

鱼长数寸。

形态完备,用火来烧,就发出鱼膏的腥气,因此名叫石鱼山。

涟水又流经湘乡县,湘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