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260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docx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docx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

 

五年,春,公观鱼于棠。

何以书?

讥。

何讥尔?

远也。

公曷为远而观鱼?

据浚洙也。

●观鱼,《左氏》作“矢鱼”。

浚,思俊反。

洙,常朱反。

【疏】注“据浚洙也”。

●解云:

庄九年“冬,浚洙”,传曰“洙者何?

水也。

浚之者何?

深之也。

曷为深之?

畏齐也”,注云“洙在鲁北,齐所由来”。

然则近国北自有洙水,何故远至棠地而观鱼乎?

故难之。

登来之也。

登,读言得。

得来之者,齐人语也。

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登来,依注登音得。

【疏】注“得来”至“语也”。

●解云:

齐人名求得为得来,而云此者,谓齐人急语之时,得声如登矣。

●注“由口授也”。

●解云:

谓高语之时,犹言得来之,至著竹帛时乃作“登”字,故言由口授矣。

百金之鱼,公张之。

解言登来之意也。

百金,犹百万也。

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张,谓张罔罟障谷之属也。

●罟,音古。

鄣,之尚反,又音章。

【疏】注“解言”至“意也”。

●解云:

正以价直百金,故言得来之。

●注“障谷之属也”。

●解云:

僖三年传云“桓公曰‘无障谷’”云是也。

登来之者何?

弟子未解其言大小缓急,故复问之。

●解,户买反,或隹买反。

故复,扶又反,“不得复”同。

美大之之辞也。

其言大而急者,美大多得利之辞也。

实讥张鱼而言观讥远者,耻公去南面之位,下与百姓争利,匹夫无异,故讳使若以远观为讥也。

诸讳主书者,从实也。

观例时,从行贱略之。

【疏】注“观例时”。

●解云:

庄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及此是也。

彼此非礼,故言从行贱略之。

棠者何?

济上之邑也。

济者,四渎之别名。

江、河、淮、济为四渎。

●济上,子礼反,注同,济水之上。

【疏】“棠者何”。

●解云:

正以棠非水名,而於之观鱼,故执不知问。

●注“江河”至“四渎”。

●解云:

即《释水》云:

“江、河、淮、济为四渎。

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夏,四月,葬卫桓公。

【疏】“夏四”至“桓公”。

●解云:

即上三年传云“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何氏云“解缓不能以时葬,‘夏,四月,葬卫桓公’是也”。

然则桓公见弑在去年之春,过期乃葬,故以解缓言之。

秋,卫师入盛。

曷为或言率师,或不言率师?

将尊师众称某率师,将尊者,谓大夫也。

师众者,满二千五百人以上也。

二千五百人称师,无骇率师入极是也。

礼,天子六师,方伯二师,诸侯一师。

●入盛,音成,《左氏》作“郕”。

【疏】注“将尊”至“夫也”。

●解云:

《公羊》之例,大夫见名氏,故云此。

●注“二千”至“称师”。

解云:

《大司马》序官文。

●注“无骇”至“是也”。

●解云:

在上二年夏。

●注“天子”至“六师”。

●解云:

天子六师者,即“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是也。

方伯者,九州牧也,即《王制》云“千里之外设方伯”是也。

二师者,即昭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

舍中军者何?

复古也”是矣。

然则鲁之初封,地方七百里,至於僖公,复伯禽之宇,更为州牧,而以二军为复古,是为方伯二师。

方伯之属而以二师为正,则知凡平诸侯一师明矣。

然则《论语》云“子曰‘三军可夺帅’”之属,其指王官之伯乎?

将尊师少称将,师少者,不满二千五百人也,卫孙良夫伐将咎如”是也。

●咎,音羔。

【疏】注“卫孙”至“是也”。

●解云:

成三年“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将咎如”是也。

不言卻克者,科举以言之。

将卑师众称师,将卑者,谓士也。

卫师入盛是也。

将卑师少称人。

郑人伐卫是也。

【疏】注“郑人伐卫是也”。

●解云:

在上二年冬也。

君将不言率师,书其重者也。

分别之者,责元师,因录功恶有小大,救徐从王伐郑是也。

●分别,彼列反。

元率,所类反,本又作“帅”。

【疏】注“分别”至“小大”。

●解云:

责元帅者,凡书兵者,是正不得,故责之也。

因录功恶有小大者,即将尊师众而有功小,将卑师少而有功大。

将卑师少而无功为恶小,将尊师众而无功为恶大是也。

●注“救徐”至“是也”。

●解云:

僖十五年春,“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桓五年“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是也。

公孙敖救徐者,将尊师众无功,是其恶大也。

蔡人等从王伐郑,称人而行义,是其功大也。

九月,考仲子之宫。

考宫者何?

考犹入室也,始祭仲子也。

考,成也。

成仲子之宫庙而祭之。

所以居其鬼神犹生人入宫室,必有饮食之事。

不就惠公庙者,妾母卑,故虽为夫人,犹特庙而祭之。

礼,妾庙子死则废矣。

不言立者,得变礼也。

加之者,宫庙尊卑共名,非配号称之辞,故加之以绝也。

【疏】注“考宫者何”。

●解云:

上无立文,而经言考;《春秋》之内,更无考礼,故执不知问。

●注“犹生”至“之事”。

●解云:

即下《杂记》云“路寝成则考之而不衅”,郑注云“言路寝者,生人所居。

不衅者,不神之也。

考之者,设盛食以落之”。

《檀弓》曰“晋献文子成室,诸大夫发焉。

张老曰:

‘美哉伦焉!

美哉焕焉!

歌於斯,哭於斯,聚国族於斯。

’文子曰:

‘武也!

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国族於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於九原。

’北面再拜稽首”者是也。

●注“礼妾”至“废矣”。

●解云:

即《丧服小记》云“慈母与妾母不世祭”,郑注云“以其非正”即引《穀梁传》云“於子祭于孙止”是也。

●注“不言”至“礼也”。

●解云:

欲决成六年“立武宫”,定元年“立炀宫”,皆言立者,以其非礼故也。

●注“加之”至“绝也”。

●解云:

言宫庙尊卑共名者,尊亦言宫,故武炀是君,仲子是妾,是尊卑共名。

号称者,即仲子是也。

武炀是君,配宫言之,正是其宜;仲子是妾,不宜与宫庙连文,故加之以绝之矣。

桓未君,则曷为祭仲子?

据无子不庙也。

【疏】注“据无子不庙也”。

●解云:

即上解於孙止是也。

其子死讫犹尚不祭,其子未君之时不祭明矣,故难之。

然则妾母之贵,正由其子为君,即元年传云“母以子贵”是也。

若子未为君之时,义与未逾年之君相似。

庄三十二年传云“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则庙”,“无子不庙”,义亦通於此。

隐为桓立,故为桓祭其母也。

然则何言尔?

成公意也。

尊桓之母为立庙,所以彰桓当立,得事之宜,故善而书之,所以起其意,成其贤也。

●隐为,于伪反。

初献六羽。

初者何?

始也。

六羽者何?

舞也。

持羽而舞。

【疏】“初者何”。

●解云:

献羽是常,而反言初,故执不知问。

●“六羽者何”。

●解云:

诸侯仍用四,此反言六羽,故执不知问。

初献六羽,何以书?

讥,何讥尔?

讥始僣诸公也。

僣,齐也。

下效上之辞【疏】“初献”至“以书”。

●解云:

不但言“何以书”,嫌覆问上文始与舞,故复举句而问之。

不注之者,与三年求赙同,故省文。

六羽之为僣奈何?

天子八佾,佾者,列也。

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法八风。

●佾,音逸,列也。

诸公六,六人为列,六六三十六人,法六律。

诸侯四。

四人为列,四四十六人,法四时。

诸公者何?

诸侯者何?

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大国谓百里也。

【疏】“诸公者何”。

解云:

正以诸公有二等,故执不知问。

●“诸侯者何”。

●解云:

漫言诸侯,明是五等总名。

文次公下,复疑偏指七命,故执不知问。

所以不待答讫而连句问之者,正以上文并解诸公六、诸侯四故也。

●注“大国谓百里也”。

●解云:

公侯方百里,《王制》文也。

侯与公等者,据有功者言之矣。

●小国称伯、子、男者,正以上己有侯,故不复言之。

其实凡平之侯正与伯同。

小国称伯、子、男。

小国谓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疏】注“小国”至“五十里”。

●解云:

《王制》文。

彼注云“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也。

《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以为一,则殷爵三等者,公、侯、伯也,异畿内谓之子。

周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增以子、男,而犹因殷之地,以九州之界尚狭也。

周公摄政致大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礼成武王之意,公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诸侯亦以功黜陟之。

其不合者,皆益之地为百里焉,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国小,爵卑而国大者,唯天子畿内不增”。

天子三公者何?

天子之相也。

相,助也。

●之相,息亮反,注及下同。

【疏】“天子三公者何”。

●解云:

正以《春秋》上下,无三公之文,故执不知问。

天子之相,则何以三?

据经但有祭公、周公。

【疏】注“据经”至“周公”。

●解云:

即桓八年“祭公来”云云,僖九年“公会宰周公”是也。

经但有二公,而传言三公,故难之。

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

陕者,盖今弘农陕县是也。

礼,司马主兵,司徒主教,司空主土。

《春秋》拨乱世,以绌陟为本,故举绌陟以所主者言之。

●陕,失冉反,何云“弘农陕县”也;一云当作郏,古洽反,王城郏鄏。

召公,上照反,又作“邵”,音同。

绌,敕律反。

【疏】注“司马”至“言之”。

●解云:

上传云:

“诸公者何,天子之相。

天子之相。

则何以三”云云,不道二王之后者何?

二王之后何以二也者?

正以天子三公主绌陟,故偏取言之,是以注者解其意。

始僣诸公,昉於此乎?

前此矣。

前此则曷为始乎此?

僣诸公犹可言也,僣天子不可言也。

传云尔者,解不讫始也。

前僣八佾於惠公庙,大恶不可言也。

还从僣六羽议,本所当讬者非但六也。

故不得复传上也。

加初者,以为常也。

献者,下奉上之辞。

不言六佾者,言佾则干舞在其中,明妇人无武事,独奏文乐。

羽者,鸿羽也,所以象文德之风化疾也。

夫乐本起於和顺,和顺积於中,然后荣华发於外,是故八音者,德之华也;歌者,德之言也;舞者,德之容也,故听其音可以知其德,察其诗可以达其意,论其数可以正其容,荐之宗庙足以享鬼神,用之朝廷足以序群臣,立之学宫足以协万民。

凡人之从上教也,皆始於音,音正则行正,故闻宫声,则使人温雅而广大;闻商声,则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闻徵声,则使人整齐而好礼;闻羽声,则使人乐养而好施,所以感荡血脉,通流精神,存宁正性,故乐从中出,礼从外作也。

礼乐接於身,望其容而民不敢慢,观其色而民不敢争,故礼乐者,君子之深教也,不可须臾离也。

君子须臾离礼,则暴慢袭之;须臾离乐,则奸邪入之,是以古者天子诸侯,雅乐锺磬未曾离於庭,卿大夫御琴瑟未曾离於前,所以养仁义而除淫辟也。

《鲁诗传》曰天子食日举乐,诸侯不释县,大夫、士日琴瑟,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未制作之时,取先王之礼乐宜於今者用之。

尧曰《大章》,舜曰《萧韶》,夏曰《大夏》,殷曰《大护》,周曰《大武》,各取其时民所之。

尧时民乐其道章明也。

舜时民乐其脩纪尧道也,夏时民乐大其三圣相承也,殷时民乐大其护已也,周时民乐其伐讨也:

盖异号而同意,异歌而同归。

失礼鬼神例日,此不日者,嫌独考宫以非礼书,故从末言初可知。

●夫乐,音扶,发句之端放此。

朝廷,徒佞反。

好义,呼报反,下同。

徵,张里反。

施,式豉反。

争,争斗之争。

离也,力智反,下同。

邪,似嗟反。

未曾,在能反,下同。

淫辟,匹亦反。

县,音玄。

治定,直吏反。

韶,常昭反。

夏日,户雅反,下同。

护,户故反。

纣,直久反。

【疏】注“传云”至“始也”。

●解云:

其讬始者,即上二年传云“无骇者何?

展无骇也。

何以不氏?

贬。

曷为贬?

疾始灭也。

始灭,昉於此乎?

前此矣。

前此贬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

曷为讬始焉尔?

《春秋》之始也”,今传亦宜云前此则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

曷为讬始焉尔?

《春秋》之始也,而云僣诸公犹可言,僣天子不可言,解不得讬始意也。

●注“前僣”至“公庙”。

●解云:

谓自此以前,不必要指《春秋》前也。

而言惠公庙者,欲道於周公庙时不为僣故也。

●注“本所”至“传上也”。

●解云:

由非六之故,是以不得复祭传云上古已有六矣。

●注“羽者”至“化疾”。

●解云:

知鸿羽者,时王之礼,且以举则冲天,所以象文德之风化疾故也。

《诗》云“右手秉翟”者,其兼用之乎?

注“夫乐本起於和顺,和顺积於中,然后荣华发於於外”者,《乐记》文也。

●注“故闻”至“性故”。

●解云:

温雅而广大者,土之性也;方正而好义者,金之性也;恻隐而好仁者,木之性也;整齐而好礼者,火之性也;乐养而好施者,水之性也。

●注“乐从”至“作也”。

●解云:

《乐记》文。

乐由中出,和在心是也;礼自外作,敬在貌是也,此注皆出《乐记》。

●注“取先王”至“用之”。

●解云:

谓同其文质也。

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功成治定同时尔,功主於王业,治主於教民,故《明堂位》曰“周公治天下六年,朝诸侯於明堂,制礼作乐”。

●注“失礼”至“可知”。

●解云:

失礼鬼神例日者,成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宫”之属是也。

言考宫与献羽实同日,若置日於考宫上,则嫌献羽不蒙之,独自考宫以非礼而已,故从下事言初。

初是非礼辞,则献羽非礼亦可知。

然考宫得变礼,而不置於献羽上者,嫌别日故也。

知初是非礼者,正以“初税亩”同文矣。

邾娄人、郑人伐宋。

邾娄小国序上者,主会也。

【疏】注“邾娄”至“会也”。

●解云:

伐宋而言主会者,谓相共伐宋,时邾为首故也。

螟。

何以书?

记灾也。

灾者,有害於人物,随事而至者,先是隐公张百金之鱼,设苛令急法,以禁民之所致。

●螟,亡丁反,蟲食苗心。

苛,音何。

【疏】注“灾者,有害於人物,随事而至者”。

●解云:

欲对异为先事而至故也。

●注“先是”至“所致”。

●解云:

苛令急法者,即三年“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之”,注云“此象君行暴急外见畏”是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日者,隐公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

益师始见法,无骇有罪,据侠又未命也,故独得於此日。

●彄,苦侯反。

见,贤遍反。

【疏】注“日者”至“大夫”。

●解云:

正以所闻之世,例不合日故也。

●注“益师始见法”。

●解云:

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师卒”,是所传闻之世,初始欲见三世之法,故不书日也。

●注“无骇有罪”。

●解云:

即八年“冬,十有二月,无骇卒”,传云“何以不氏?

疾始灭也,故终身不氏”是也。

●注“侠又未命也”。

●解云:

即九年三月,“挟卒”,传云“侠者何?

吾大夫之未命者”是也。

宋人伐郑,围长葛。

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

据伐於馀丘不言围。

【疏】注“据伐”至“言围”。

解云:

即庄二年“夏,公子庆公帅师伐於馀丘”是也。

彊也。

至邑虽围当言伐,恶其彊而无义也。

必欲为得邑,故如其意言围也。

所以不知郑彊者,公以楚师伐宋围缗不言彊也。

●彊,渠羌反,下同。

恶,乌路反。

六年,春,郑人来输平。

输平者何?

输平,犹堕成也。

何言乎堕成?

据翚会诸侯伐郑后未道平也,何道堕成?

●输平,式朱反,堕也,《左氏》作“渝平”堕,许规反。

【疏】“输平者何”。

●解云:

正以言异於常例,故执不知问。

注“据翚”至“堕成”。

●解云:

上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是也。

败其成也。

翚伐郑后,已相与平,但外平不书,故云尔。

【疏】注“翚伐”至“云尔”。

●解云:

鲁与郑平而言外平者,谓伐郑之后,时公子翚在外与郑平,不得公命,是以不书,故曰外平不书耳。

曰:

吾成败矣。

吾,鲁也。

【疏】“曰吾成败矣”。

●解云:

称鲁人之辞,故加曰。

吾与郑人末有成也。

末,无也。

此传发者,解郑称人为共国辞。

【疏】注“此传”至“国辞”。

●解云:

传发此吾与郑人末有成一段事者,非直解郑擅获诸侯为有罪,而鲁侯不能死难亦当绝,故令郑称人。

言输平,则鲁侯亦合称人矣。

一个人字,两国共有,故云称人为共国辞。

吾与郑人,则曷为末有成?

据无战伐之文。

狐壤之战,隐公获焉。

时与郑人战於狐壤,为郑所获。

●壤,如丈反。

然则何以不言战?

战者,内败文也。

据鞍战君获言师败绩。

【疏】注“战者,内败文也”。

●解云:

即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云“何以不言师败绩?

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彼注云“《春秋》讬王於鲁,战者,敌文也。

王者兵不与诸侯敌,战乃其已贬之文,故不复言师败绩”是也。

●注“据鞍”至“败绩”。

●解云:

成二年“季孙行父”以下“帅师,会晋卻克”云云,“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云云,传云“君不行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

佚获也”,注云“佚获者,已获而逃亡也”。

然则彼获言败绩,则知此时鲁侯被获,亦宜言战,故难之。

讳获也。

君获不言师败绩,故以输平讳也,与鞍战辟内败文异。

战例时,战日,诈战月。

不日者,郑诈之。

不月者,正月也,见隐终无奉正月之意。

不地者,深讳也,使若实输平,故不地也。

称人共国辞者,嫌来输平独恶郑,擅获诸侯,鲁不能死难,皆当绝之。

●难,乃旦反。

【疏】注“君获”至“讳也”。

●解云:

君获不言师败绩,即僖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注云“举君获为重也”是也。

然则此由鲁公见获,是以不得言战,故以输平讳之。

●注“与鞍”至“败文”。

●解云:

成二年传云“君不行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

佚获也”,注云“当绝贱使与大夫敌体以起之。

君获不言师败绩,等起不去师败绩者,辟内败文也”。

然则鞍战之时,实齐侯被获,宜去败绩,直言战而已。

但时内大夫在焉,辟内败文,故不得言战矣。

今此输平之经,自由鲁公见获,是以不得言战,故云与鞍战辟内败文异。

●注“战例时,偏战日”。

●解云:

即桓十二年“丁未,战于宋”,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云云是也。

●注“诈战月”。

●解云:

即庄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之属是也。

●注“不地者,深讳也”。

●解云:

若地,宜言输平于狐壤,似若战于之类。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秋,七月。

此无事,何以书?

《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

首,始也。

时,四时也。

过,历也。

春以正月为始,夏以四月为始,秋以七月为始,冬以十月为始。

历一时无事,则书其始月也。

●艾,五盖反。

【疏】“夏五月”至“则书”。

●解云:

下无相犯之处而书日者,以下八年三月,“庚寅,我入邴”,传云“其言我何?

言我者,非独我也,齐亦欲之”。

然则虽不复侵伐,亦有争邑之隙,故书日也。

首时过,则何以书?

据无事也。

《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

明王者当奉顺四时之正也。

《尚书》曰“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是也。

有事不月者,人道正则天道定矣。

●编,必连反,《字林》、《声类》皆布千反,一音甫连反。

昊,户老反。

冬,宋人取长葛。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

久也。

古者师出不逾时,今宋更年取邑,久暴师苦众居外,故书以疾之。

不系郑举伐者,明因上伐围取也。

●更,音庚。

暴,步卜反。

【疏】“外取”至“以书”。

●解云:

据与四年牟娄同。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

叔姬者,作姬之媵也。

至是乃归者,待年父母国也。

妇人八岁备数,十五从嫡,二十承事君子。

媵贱书者,后为嫡,终有贤行。

纪侯为齐所灭,纪季以酅入于齐,叔姬归之,能处隐约,全竟妇道,故重录之。

●从適,丁历反,本亦作“嫡”,下同。

贤行,下孟反,下“异行”同。

酅,户圭反。

【疏】注“叔姬”至“国也”。

●解云:

知如此注,见上二年冬“伯姬归于纪”,自尔以来,不见纪伯姬卒之文,今叔姬又归之,明知是其媵矣。

●注“妇人”至“君子”。

●解云:

《书传》文。

●注“媵贱”至“贤行”。

●解云:

《春秋》之内,例不书媵,以其贱故。

今此书者,以其后为嫡,终有贤行也。

知后为嫡者,正以庄二十九年冬十二月,“纪叔姬卒”;三十年“八月,癸亥,葬纪叔姬”,卒葬皆书,为嫡明矣。

而成九年“伯姬归于宋”,书二国媵者,彼传云“录伯姬”是也。

●注“纪侯为齐所灭”。

●解云:

即庄四年夏,“纪侯大去其国”是也。

●注“纪季”至“于齐”。

●解云:

在庄三年。

●注“叔姬”至“录之”。

●解云:

庄十二年“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传云“其言归于酅何?

隐之也。

何隐尔?

其国亡矣,徒归于叔尔也”是也。

滕侯卒。

何以不名?

据蔡侯考父卒名。

【疏】注“据蔡”至“卒名”。

●解云:

在下八年夏。

微国也。

小国,故略不名。

微国则其称侯何?

据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疏】注“据大”至“子男”。

●解云:

上五年传文。

案彼大国非直侯,而注特言大国称侯者,案彼传之成文故也。

不嫌也。

滕侯卒不名,下常称子,不嫌称侯为大国。

【疏】注“下常称子”。

解云:

桓二年“滕子来朝”,因兹已下常称子矣。

《春秋》贵贱不嫌同号,贵贱不嫌者,通同号称也。

若齐亦称侯,滕亦称侯;微者亦称人,贬亦称人:

皆有起文,贵贱不嫌同号是也。

●号称,尺证反。

【疏】注“齐亦称侯”。

●解云:

不云晋者,晋爵未大故。

●注“微者亦称人”。

●解云:

隐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之属是也。

●注“皆有起文”。

●解云:

滕侯卒不名,下恒称子,起其微也。

齐侯恒在宋公之上,起其大也。

宋人盟于宿不书日,亦起微也。

郑人来输平称人者,共国辞,起其贬之,故曰皆有起文也。

●注“贵贱”至“是也”。

●解云:

不论贵贱不嫌者,通其同号称,由是之故,《春秋》同其号也。

美恶不嫌同辞。

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皆有起文,美恶不嫌同辞是也。

滕,微国,所传闻之世未可卒,所以称侯而卒者,《春秋》王鲁,讬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子先朝隐公,《春秋》褒之以礼,嗣子得以其礼祭,故称侯见其义。

●恶,乌路反,又如字,注同。

传,直专反。

见,贤遍反。

【疏】注“若继”至“即位”。

●解云:

文、成之属是也。

●注“继弑”至“即位”。

●解云:

桓、宣是也。

●注“皆有起文”。

●解云:

前君之薨书地者,起其后即位者是继体之君也。

若前君薨不地者,起其后即位者非是继体之君也。

●注“美恶”至“是也”。

●解云:

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

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矣。

●注“滕子”至“其义”。

●解云:

在十一年,即此君之子也。

滕子、薜侯俱朝隐公,滕并褒其父而薜否者,薜侯父卒在春秋之前,故无褒之文。

夏,城中丘。

中丘者何?

内之邑也。

城中丘,何以书?

上问中丘者,何指问邑也,欲因言何以书,嫌但问书中丘,故复言城中丘,何以书也。

●复,扶又反。

【疏】“中丘者何”。

●解云:

楚丘同,皆直云城,文无别,故执不知问。

以重书也。

以功重,故书也。

当稍稍补完之,至令大崩弛坏败,然后发众城之,猥苦百姓,空虚国家,故言城,明其功重,与始作城无异。

城邑例时。

●令,力呈反。

弛,户尔反,又尸氏反。

【疏】注“城邑例时”。

●解云:

即下九年“夏,城郎”,襄十三年“冬,城防”之属是也。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其称弟何?

据诸侯之子称公子。

母弟称弟,母兄称兄。

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

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谓不如为如矣,齐人语也。

公别同母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

质家亲亲,明当亲厚异於群公子也。

聘者,问也。

来聘书者,皆喜内见聘事也。

古者诸侯朝罢朝聘,为慕贤孝礼,一法度,尊天子。

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於大庙,孝子谦,不敢以已当之,归美於先君,且重宾也。

●别,彼列反。

大庙,音泰,下同。

【疏】“母兄称兄”。

●解云:

昭二十年“秋,盗杀卫侯之兄辄”是也。

秋,公伐邾娄。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

书者,喜之也。

古者诸侯有较德殊风异行,天子聘问之,当北面称臣,受之於大庙,所以尊王命,归美於先君,不敢以已当之。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凡伯者何?

上言聘,此言伐,嫌其异,故执不知问。

【疏】注“上言聘,此言伐”。

●解云:

谓聘伐辞异,嫌其非一人也。

天子之大夫也。

此聘也,其言伐之何?

据出聘与郊、柳异,不得言伐也。

问伐加之者,辟问轻重两举之。

【疏】注“据出”至“伐也”。

●解云:

昭二十三年“晋人围郊”,传云“郊者何?

天子之邑也。

曷为不系于周?

不与伐天子也”。

宣元年“晋赵穿帅师侵柳”,传云“柳者何?

天子之邑也。

曷为不系乎周?

不与伐天子也”。

然则郊、柳皆是天子之邑,犹可言其侵围,今此聘大夫不应得言伐,故难之。

先言郊者,文便言之,故不次也。

●注“问伐”至“举之”。

●解云:

桓十二年“及郑师伐宋。

丁未,战于宋”,传云“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彼问轻重两举不言之故,此言之者,辟问轻重两举之。

执之也。

执之则其言伐之何?

据执季孙隐如不言伐【疏】注“据执”至“言伐”。

●解云:

昭十三年平丘之会,“晋人执季孙隐如以归”是也。

大之也。

尊大王命,责当死位,故使与国同。

曷为大之?

据王子突系诸人。

【疏】注“据王”至“诸人”。

●解云:

庄六年“春,王三月,王人子突救卫”,传云“王人者何?

微者也。

子突者何?

贵也。

贵则其称人何?

系诸人也”是也。

等是王臣,一伸一屈,故难之。

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因地不接京师,故以中国正之。

中国者,礼义之国也。

执者,治文也。

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故绝不言执,正之言伐也。

执天子大夫而以中国正之者,执中国尚不可,况执天子之大夫乎?

所以降夷狄,尊天子,为顺辞。

其地何?

据执季孙隐如不地。

大之也。

顺上伐文,使若楚丘为国者,犹庆父伐於馀丘也。

不地以卫者,天子大夫衔王命至尊,顾在所诸侯,有出入所在赴其难,当与国君等也。

录以归者,恶凡伯不死位,以辱王命也。

●难,乃旦反。

恶,乌路反。

【疏】注“顺上”至“命也”。

●解云:

庄二年“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馀丘”,传云“於馀丘者何?

邾娄之邑。

曷为不系乎邾娄?

国之也”者是。

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宋公序上者,时卫侯要宋公,使不虞者为主,明当戒慎之。

无王者,遇在其间,置上则嫌为事出,置下则嫌无天法,可以制月,文不可施也。

●要,一遥反。

为事,于伪反,下“欲为鲁”、“为小国”、“为桓”并年未注皆同。

【疏】注“宋公”至“其间”。

●解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