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189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docx

《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docx

15年家长会材料文档

第一:

  我不再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来参加家长会。

因为你虽然忙,但并不是日理万机;你孩子在这里读书,你屈尊来一次也是应该的;来参加一次家长会,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但你不来,你永远不知道跟别的家长对教育认识上的差距有多大。

  第二: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我们老师在求你,而是你的义务。

做为父母,总得想方设法把孩子今后的道路铺得好一些。

但每次去儿子学校开家长会,我都有一种错觉,好像孩子都是老师的,老师在讲台上恨铁不成钢地说着某些孩子的不足或者家长做得不够,而家长们也只是被动的听听算了。

包括这次我们班主任黄老师的发言也是如此,总是指着你们应该怎么管好孩子,你们心里难过,我心里也不好受。

所以我不会来指责你们,只是撕开温情的面纱来把真实情况摆出来。

  第三:

  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你不用感谢我;你孩子学习成绩差,你也不用埋怨我。

学习成绩好,自然有她好的原因,一般来说,最主要的是靠他(她)自己,还有部分家长的功劳。

学习成绩差,总离不开基础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家长老师没管理好。

同一个班学生,总会有好的,有差的。

对老师来说,这是正常的,好的差的都是只是班里的一部分;对你们来说,这个好的或者差的就是你家庭的全部。

第四:

  教师只是一种职业,一个谋生的手段。

我同你一样,都是为了生活而找的这一份工作。

其实你想想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也就对我们多了点宽容;或者你想想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就会对我们老师提更高的要求。

这都很正常的。

所以对我今天说的话,绝对不是你必须要听的,我没有资格来教育你,说应该怎么样,或不应该怎么样。

有关孩子的教育,你也可能比我更专业,更花费心思,所以,你自己完全可以凭你的意愿去做。

我说得中听,你就听着;说得不好,你就当耳旁风过去就行了。

  第五:

  你不想来开家长会,其实我也不想。

开一次家长会,可能占用了你休息的时间,甚至是你得请假、调班。

所以来是来了,但心里还是不平的。

话说回来,其实老师也是不太喜欢开,如果没有家长会,这个时候我同样可以轻松自在的看看电视,或者出去散散步,也不用花精力准备讲什么话了。

家长会开多了,自己也觉得没多少东西可说的。

老师说得好,你们听听就过去了;说得不好,你就会觉得这个老师真没水平。

当老师压力也大,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大家都别抱怨这件事了。

  第六: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认识,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你觉得现在学习没什么用,考上大学照样没有好的工作。

那你的孩子估计也不会对学习太重视;如果你花很多的精力去关注孩子的细节,那估计你的孩子想养成很多坏习惯也难。

你天天看电视,玩电脑,孩子在家里写作业估计也没多少心思,或者他心里也会不平衡,为什么大人就可以,偏偏我不可以?

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孩子对阅读也比较感兴趣,你喜欢旅游,孩子也可能对户外活动感兴趣。

在某些情况下,你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认识。

 第七:

  语文学科的学习,绝对不是仅仅在课堂上。

语文课一周只有七节,我们老师的任务太多了,主要精力要花在对孩子认、读、理解、写作的指导上。

这点时间怎么可能包办一个孩子的一切,更别说48个人了。

我常常觉得,我80%的时间在做无用功,花大量的精力去管成绩差的同学,催缴作业,一遍遍地改,订正,再错再订正再改。

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指导他们如何阅读,如何写作。

例如周末的试卷,绝大多数孩子是应付完成的,根本不用心去做,那回校后我讲评的话,又能有多少效果呢?

我非常无奈。

如果一个学生在家里的时间没有去阅读,没有去思考。

只依靠在校的那点内容,那他永远别指望能有多高的语文素养。

  第八:

  语文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某些人的重视是越来越低。

中考、高考也在改革,以后语文的比重进一步增大。

北京已经开始调整了,中考语文由120增加到150分,高考语文由原来的150分增加到180分;英语由150分降到100分,其中听力占50%。

这一切都显示,今后的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实际应用了,更符合当今的国情了。

相信浙江执行类似的政策也为期不远了。

另外高考文、理分科也会逐渐消失,以后的学习量越来越大,孩子在小学如此轻松的环境下还不重视语文素养的积累和提高,我真不知道进入初中高中后,学习内容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孩子们如何对待那么多知识的狂轰乱炸。

第九:

  我刚才说的都是心里话,但不一定是对的。

你可以对我有意见,你可以有空找我交流。

但难得的是,我一年当中跟你们说不了几句话,甚至连电话也很少有人打过来。

大家把孩子放在学校,一切都交给老师了,你们就放心了。

说真的,我却一点都不放心。

我知道我的能力有限,无法给予您的孩子更多的关注,无法给每个同学同等的辅导,也无法让每个孩子都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点同样是真心话。

  第十:

我今天一点埋怨大家的意思也没有,有的只是心里的一点想法而已。

我就把这点想法直率地说了出来。

如果让你觉得了反感,那都是我的不对;如果能够引起你的一点思索,那我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手机给中学生带来的危害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丰富多采,资费越来越便宜,手机的普及推广必将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已经不把手机当成与人通讯的工具,而是当作与电脑一样的工具:

上网、聊QQ、玩游戏、视频、下载、发短信……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带着手机上学,在校使用手机也显露出诸多弊病,虽然手机方便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但却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

一、“网吧”进教室,沉迷于手机上网

以前,学生需要到网吧才能上网。

而现在,随着手机GPRS的强大功能的开通,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室里随时通过手机进行QQ聊天、网页浏览、在线游戏、阅读不良信息等。

据调查,持有手机的学生90%以上都使用过GPRS功能。

如此一来,学生们看小说、聊天都要加班加点,哪里还有精力和时间顾及课本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内容呢?

目前,手机已成为学生精神污染的主要来源,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后果非常严重。

二、影响学习和休息,降低学习效率

学生自制能力是不强的,很难经得起手机的诱惑,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经常用手机打游戏、发短信、听音乐、看小说,大大地降低了老师的教学效果,也让自己对讲课内容一无所知。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玩手机,可是他们的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专注在手机上了,除了吃饭,几乎是手不离机。

每当就寝熄灯后,有的学生依旧在收发短消息、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看电影,导致整个寝室的学生都无法入睡。

一些学生对此深恶痛绝,苦不堪言,学习成绩受到一定的影响,呼吁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另外,中学生拥有手机也会使学生的社交活动内容增加,这一点对中学生的学业只会产生不良影响而没一点好处。

三、谈情说爱的“帮凶”

中学生“早恋”对学习的危害是大家公认的,而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中学生“早恋”的“帮凶”。

手机是他们谈情求爱的最佳工具和最好媒介,通过手机传情、谈情,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一切时间、一切地点的谈情说爱。

特别是通过短信的方式,更为隐密,且更加方便表达无法当面启齿的话语。

手机是他们受到骚扰的“罪魁祸首”。

一些学生本来的学习生活很安宁、充实,但一旦使用手机(特别是女生),那么求爱短信、骚扰电话就会纷至沓来,一旦如此就别想安心学习了。

四、严重破坏考风,影响学风

学生有了手机后,一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玩手机上,一到考试就一筹莫展,不少学生利用手机在考试中发短信求答案,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在网上搜索答案和作文范文,这样不仅严重违反了考试规则,扰乱了正常考试竞争的公平性,还在师生中引起极恶劣的影响。

利用手机考试作弊让部分学生厌恶学习,养成依赖思想,从而影响学风,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五、容易滋生事端,出现安全隐患

携带手机增加了学生跟社会上不良青年的来往,个别同学在学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给对方联系,叫来“帮忙”,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的一些纠纷或打架。

一些学生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有时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影响正常的同学关系,也引起了不少矛盾和纠纷;上体育课或参加活动时带在身上不方便,不带又容易丢失,寄宿生的手机在宿舍里也经常出现失窃,这些都给学校管理造成不小的问题,手机成为学校安全的隐患。

六、增加经济负担,助长攀比心理

中学生买手机,每月还要支付一笔不少的话费,客观上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另外,手机的更新换代很快,一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往往追求使用新款手机,这样也很容易助长学生的攀比心理,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

七、影响身体健康,降低记忆力

研究证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较幼嫩,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

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

另外它还是致癌因子,能诱发白血病和肿瘤。

由于手机应用历史还很短,可能还有一些危害性没被科学家发现。

鉴于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十分严重,北京四中、人大附中、上海仙霞中学和湖北省黄岗中学等一些全国名校已率先下达了手机封杀令----严禁学生在校佩带手机。

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9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中第二十条明确规定:

禁止中小学生学习时间在教学楼、教室、阅览室、图书室等场所使用手机、小灵通等移动通讯工具。

还有一些政府官员、教育专家准备向人大会议提案,建议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在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

手机的视频、聊天、上网、下载、发短信、玩游戏等功能已远远超过了中学生的使用范围,它应该是成年人使用的娱乐工具,把它交给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好奇心强、贪玩心大、正处在学习知识关键时期的中学生,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断送了他们的前程。

这与家长们给子女佩带手机的初衷背道而驰。

同时,手机隐蔽性强,我们无法断定学生们用手机到底干了些什么。

要想使我们的中学教育质量不滑坡,还想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点东西,禁手机是大势所趋。

禁止中学生佩带手机是对学生负责、是对家长负责、是防止学生玩物丧志不思进取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

要知道,手机危害的绝不止是一代学生啊。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

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关于孩子寄宿,赞成派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反对派认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

在这方面,罗马尼亚曾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

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批量抚养。

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充分证明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

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

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

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也对小猴冷漠无情,残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这种“孤儿院现象”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

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

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送孩子寄宿,本质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头上。

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这样的拔苗助长,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今后他的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

其实,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

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

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

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有一次朋友聚餐,一对事业有成、中年得子的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据说那孩子3周岁就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全托,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

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

那天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吃完饭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儿去了,而这个小男孩一会儿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玩儿,看得出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寄宿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

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

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难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孩子幼小的时候,往往正是父母开始打拼的时候,但这不应该成为天天不见孩子的理由。

年轻时谁不忙呢?

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者几分钟都是有意义的。

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

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

可加可不加的班,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少去;屋子很乱,由它;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点吧,反正年轻……天下父母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何况也就几年的时间。

事实上,送孩子寄宿唯一的好处是解脱父母,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甚至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学会和人相处的,就知道寄宿并不是培养孩子自理和合作能力的必经之路,充其量只是个借口而已。

寄宿非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

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极其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还有一种情况,是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孩子交给老人带,担心老人过度娇纵孩子,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已而为之选择了寄宿。

但我认为,当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能以牺牲儿童利益为代价,家长要慢慢想办法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慢慢用科学教育思想去影响老人,基本原则是不把难题交给弱小的孩子去扛。

我女儿圆圆上初中时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当时我们自己作为家长对寄宿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

把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抛到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圆圆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那3年是我在教育上感觉最力不从心、圆圆状态最不佳的3年。

现在想来真是后悔。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事情,如果天天能见到父母,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能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

不要指望孩子能把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

3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给圆圆留下一些负面的东西,“排毒”需要很多年。

每次聊起来那3年的生活,我都内疚万分。

所幸女儿高中没再寄宿,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淡化。

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曾有人拿出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来证明寄宿制的优点。

实际情况是:

第一,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学生年龄在13-18岁,已相对成熟;第二,学校的办学思想比较先进,教师素质比较高;第三,学校在录取方面有较高的条件,学生本身素质就比较好,并且学校也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伊顿公学如同一顶王冠,搜罗了全国的顶级珍珠宝石而成,即使在英国也是不可复制的。

所以它只能当一个特例来看,没有代表性。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

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遇到有家长问我是否应该为了择校而让孩子去寄宿,我总是回答,哪怕上一个条件差些的学校,也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回家。

为了重点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暂时能获得一些东西,但从长远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可惜,这个观点在当下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家长甚至有时也不能被孩子接受。

我见过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因故和妈妈分开几年,不在一个城市生活,上初中时为了上省级重点校再次选择寄宿。

看着小小的他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缠绵,以及眼神中时时流露的忧郁和紧张,我对孩子说还是选择一所在妈妈身边的普通学校吧,能天天见到妈妈比上重点校重要。

孩子很不满意我这样说,坚定地摇摇头,不,上重点校重要!

在广大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使数百万农村儿童早早过上寄宿生活,许多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

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教育政策的失误,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孩子和母亲相处的重要性,没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

保障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一切涉及儿童利益的社会问题,都应在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去解决。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

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一、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就是风度。

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再特别说说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

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

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

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

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

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

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

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正确理解了作为父母的教育内涵,那么,我们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请千万不要急着报班、着急找家教、着急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我们特别解读一下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

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

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

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

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

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二、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

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

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三、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