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59071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218 大小: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河(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长河(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长河(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长河(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长河(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河(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长河(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河(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2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河(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目录

前言 I

1概述 1

1.1工程概况 1

1.2区域规划 1

1.3工程内容 2

1.4工程目标 3

1.5工程投资 4

1.6工程效益 4

1.7工程进度计划 4

1.8编制依据 4

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7

2.1存在问题 7

2.2原因分析 7

2.3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8

3水文、水环境概况 13

3.1湖泊水系 13

3.2气象 13

3.3水文站网及分布 14

3.4径流 14

3.5排渍(涝)现状 15

3.6长河可引水机率分析 16

3.7水体水质现状 17

3.8生物资源现状 21

4地质 24

4.1区域地质 25

4.2河道工程地质条件 26

4.3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29

4.4天然建筑材料 36

4.5结论与建议 36

5水资源配置分析 37

5.1计算分区 37

5.2需水预测 37

5.3供水预测 39

5.4现状工况供需平衡分析 41

5.5供水方案分析 43

6工程任务与规模 45

6.1工程任务 45

6.2水系连通方案 45

6.3工程规模 50

7主要工程设计 52

7.1工程等别和标准 52

7.2工程总体布置 53

7.3污染控制工程 57

7.4水系连通工程 64

7.5生态保护工程 94

7.6监测评估研究平台 115

7.7主体工程量 117

8金属结构、机电设备 124

8.1金属结构 124

8.2唐家渡泵船电气设计 124

8.3三台河橡胶坝电气设计 128

8.4洪家湾人工湿地电气设计 131

9工程管理 134

9.1建设方式和运营管理 134

9.2维护管理 134

9.3工程观测、监测与维护设备 135

9.4管理制度 137

9.5行政保障管理 140

10工程施工设计 142

10.1施工条件 142

10.2施工总布置 143

10.3主体工程施工 146

10.4进度与安排 150

10.5主要技术供应 153

10.6工程招标 154

11工程占地及附属物赔偿 157

12环境影响评价 158

12.1环境现状 158

12.2工程分析 158

12.3环境影响分析 160

12.4环境保护措施 165

12.5环境管理、监理与环境监测 167

12.6环保投资估算 170

12.7结论 172

13水土保持 173

13.1编制目的 173

13.2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 173

13.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174

13.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175

13.5水土流失预测 176

13.6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方案 178

13.7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 183

13.8投资估算 185

13.9结论与建议 187

14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189

14.1安全教育 189

14.2劳动安全防范措施 189

14.3工业卫生 193

14.4安全卫生管理机构及配置 194

15投资估算 195

15.1污染控制部分 195

15.2河湖连通部分 197

15.3工程投资 199

16经济效益分析 202

16.1评价方法与依据 202

16.2费用估算 202

16.3效益估算 204

16.4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206

16.5社会效益分析 209

16.6生态效益分析 210

17结论与建议 212

17.1结论 212

17.2建议 212

44

前言

黄州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是黄冈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鄂州市隔江相望,距武汉市仅1个小时车程。

区内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公路、鄂黄长江大桥、江北一级公路网络纵横,北至北京,南至广州、深圳,东至上海,西至重庆均可朝发夕至;拥有新港、唐家渡综合码头,水运通江达海,航空可依托武汉天河机场到达世界各地,其承东接西、纵贯南北、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物流之利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黄州区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流经区内38公里,鄂东最大的河流巴河流经区内27公里。

多年平均降水总量4.312亿立方米,年均水资源量2.233亿立方米。

黄州区客水资源丰富,长江环绕西南,多年平均过境水量7 218.6亿立方米;巴河流经区境东边,多年平均过境水量5.07亿立方米。

拥有蔡家潭、余家潭、白潭湖、遗爱湖、幸福水库等大小湖泊、水库20多个。

众多的河流、湖泊为灌溉、养殖、航运、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遗爱湖等城中湖极具旅游开发潜力。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黄州区的水环境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湖泊污染趋势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

遗爱湖座落于城市居住稠密区之中,长期以来,雨污合流,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先入湖、再入长河、最后排江,大量污染物沉积于湖中,湖泊成为天然氧化塘,“草型”湖泊逐渐退化成“藻型”湖泊。

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趋势明显。

本项目旨在改善遗爱湖水环境、水生态,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黄冈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工程区位于黄州城区,以遗爱湖为中心,实现江河湖泊的贯通,保证湖泊水体活性。

按照“截污清淤,水系连通,江湖相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思路,实施污染控制、水系连通、生态修复三大工程,并建立一个监测评估研究平台,以实现清水入湖、湖水变清、清水入河、河湖健康的目标。

在遗爱湖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进一步强化滨水区林地、草地对水体的保护作用,加强湖汊湿地建设,努力提高湿地的综合功能和品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遗爱湖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治理保护项目,其效益十分显著,工程的顺利实施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区域气候、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护和改善地方生态环境、树立城市新的发展方式典范都具有积极意义。

1概述

1.1工程概况

遗爱湖水生态修复,是以黄冈市黄州区的“城中湖”——遗爱湖为中心,以长江、长河、遗爱湖(东湖、西湖、菱角湖)组成庞大水网,将江水、河水与湖水连通,实现江湖相济。

通过辅以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使遗爱湖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建动植物生长、栖息、繁殖场所,再现湖泊的自然形态。

遗爱湖位于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西侧,占地5400余亩。

水域面积近4000亩,湖水经东湖闸出东湖沟,再经东湖沟闸入长河,东湖沟上有东湖泵站可直接向外江排水。

经济开发区内总人口52020人。

区域经济呈快速平稳趋势发展,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较好,人民生活质量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黄州区域优势相当明显,城南距离长江约40km,106国道、江北的一级高速公路、省道、京九铁路贯穿黄州全境,可以说是水、路、空、铁、港五个方面一应俱全,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极具地理优势。

1.2区域规划

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情况,黄冈市于2008年编制完成了《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提出了“一滩、二带、三心、多廊道”的绿地布局规划,其中特别提出遗爱湖公共绿地中心建设规划;规划提出保留城区现有河流水系,如长江、巴河、三台河、遗爱湖等,并规划江河湖泊形成连通水系,以一线穿珠的形式,在遗爱湖、白潭湖、黄婆汊等湖泊与三台河之间形成多条连通性水系或建设暗管,促进河、湖水循环;提出了环遗爱湖等半岛型地区为城市景观点,建设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并环湖规划50-100米宽的滨水开放景观带;针对污水直接入河湖的现状,提出了污水管网对接,保护河流湖泊水质等水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针对长河流域目前存在的河湖防洪标准不高、除涝能力不足、河湖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血吸虫病危害严重等突出问题,湖北金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受黄冈市水利局委托,于2009年编制完成了《湖北省黄冈市长河流域水利综合规划》,根据长河的水利设施现状、水资源状况和存在问题,研究制定了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原则与目标,科学制定了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流域调度与管理等规划方案,提出了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治理、水利血防等专业规划的总体布局。

1.3工程内容

遗爱湖项目建设包括污染控制、水系连通、生态修复“三大工程”和建立“一个平台”——遗爱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监测评估研究平台。

1.3.1污染控制工程

包括集中点源控制、城市面源控制等。

集中点源控制是在有关控污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全收集、全处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收集系统。

随着城市的建设,黄州区农村面源污染将逐步减少,而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将逐渐增大,特别是降雨时大量城市污染物将随雨水带入水体,如不对城市面源进行控制处理,污染物最终将进入遗爱湖,造成水体污染。

遗爱湖周边雨水收集工程的建设,将大大削减入湖的污染负荷。

1.3.2水系连通工程

构建江、河与湖连通的水系,通过生态型港渠的构建,恢复水生生境的完整性,为湖泊、港渠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水系连通之后可以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达到流水不腐的治理效果。

工程规模包括新建引水渠2条,全长6km,整治1km长东湖港,新建引水闸1座,新建泵站2座,新建控制闸1座,新建橡胶坝1座。

引水流量约1.3m3/s,年引水量0.07亿m3。

1.3.3生态保护工程

主要是选择条件适宜的水域,对污染较严重的区域采用清淤疏浚、湖滨带改造、水生植被恢复和重建、鱼类和底栖动物群落调控等生态修复技术,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使湖泊成为水生动植物的“天堂”。

生态修复工程规模为:

底泥清淤疏浚18.67×104m³,人工湿地180亩,湖泊滨岸带修复11.65×104m2,水生植被恢复2.82km2,鱼类和底栖动物群落调控2.82km2;滨湖岸线改良23.3km。

1.3.4监测评估研究平台

在实施遗爱湖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进行一系列多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水文等基础数据的监测,建立一个丰富的基础研究数据库,为国家权威机构进行相关科研提供基础数据,探索和整合一批适宜城中水体水环境治理技术,实时修正和动态监控遗爱湖工程的实施。

以遗爱湖生态修复工程为依托,开展水污染控制技术、水系连通与水质水量调配技术、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突发事件应急与安全保障等多个课题的研究。

建立遗爱湖生态修复工程监测、评估研究的仿真平台,探索南方平原湖区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

1.4工程目标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恢复江河湖之间的生态联系,实现江湖相济,改善湖泊生境,强化水体自我修复能力,遏制湖泊生态退化趋势,恢复湖泊和港渠健康。

试点城市湖泊生态湿地、创建水环境水生态科研教育示范基地,彰显黄州滨江滨湖特色,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污染控制工程目标

实现点源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污水收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城市面源污染截留率达60%以上。

(2)水系连通工程目标

打通长江、长河与遗爱湖的生态通道,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水系。

(3)生态保护工程目标

通过系列生态修复技术,重建动植物生长、栖息、繁殖场所,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改善湖泊生境,强化水体自我修复能力,构建健康生态水系。

(4)实现水质改善目标

  通过工程建设后的科学管理、调度与运行,使长河和遗爱湖水体水质基本达到III类水质目标。

(5)监测评估研究平台目标

通过对遗爱湖水环境的监控和效能评估,优化调控江河湖生态水系的长效稳定运行;依托于遗爱湖生态修复工程,探索城区湖泊水环境治理技术。

1.5工程投资

项目总投资2.26亿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1.17亿元,挺水植物措施投资0.66亿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2001.5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8.97万元,施工临时工程投资225.53万元,独立费用770.52万元。

1.6工程效益

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程实施后,湖泊水质将得到全面改善,良好的河湖复合生态系统将步入良性循环,藻型湖泊转化成草型湖泊将变为现实;进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和促进周边交通、旅游、商业、房地产等全面协调发展。

1.7工程进度计划

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于2012年开工建设,至2013年完成,总工期15个月。

1.8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2006);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DJ278-2002);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T5020-2007);

《防洪标准》(GB50201-94);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水工程规划设计生态指标体系与应用指导意见》;

《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全国给水排水标准图集》(02S403);

《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GJJ1012004);

《给水管道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

《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砼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

《砼强度检验评定及验收规范》(GBJ107-87);

《砼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9-96);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96);

《水电水利工程爆破施工技术规范》(DL5135-200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

《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

《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

2、技术报告

《湖北省黄冈市长河流域水利综合规划》(湖北金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09.09)

《黄冈市长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报告》(黄冈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8.12)

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存在问题

(1)水体水质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受团风、黄州城区大量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黄州中心城区的遗爱湖水体长期黑臭,高锰酸盐指数、NH3-N、TN、TP超标,有机污染较为严重,水质下降十分显著,目前基本为Ⅴ~劣Ⅴ类,水体呈现中、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已影响到城区人居生活环境和城市景观、形象。

(2)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湖区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湖泊面积严重萎缩。

萎缩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部分湖泊被泥沙所淤塞,导致面积减少;此外沼泽化也是其萎缩的原因之一。

而河流改道、涵闸、泵站等湖区水利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等人为因素则是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长河流域湖泊水库、长河干流发展围网养殖、精养鱼塘,不仅致使湖区水体有机污染严重,而且围网阻碍水体的自然流动,严重影响水体的自净功能。

湖泊萎缩和水产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导致了湖区生态破坏明显加剧,也相应带来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结构发生改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上世纪遗爱湖内水生植被覆盖率较高、生物量较大,水生动植物种类较多、结构合理;现在湖中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基本绝迹,生物资源严重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已基本成为城市污水通道。

2.2原因分析

(1)污水直接入湖

长期以来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直接入湖,是导致遗爱湖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人口急剧增加,造成生活污水大量增加,但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的建设又严重滞后,污水直排导致湖水受到严重污染。

工业废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黄州区坚持工业立区战略,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低标准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入湖,也给遗爱湖水环境水生态带来严重问题。

黄冈市环保局提供的资料表明,1999年每天有533立方米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遗爱湖,使水质不断恶化。

沿湖大小企业1398家,该湖每年除承接大量工业废水外,还接纳黄州城区23万人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造成湖水富营养化严重,约有500亩的水面严重污染。

据了解,1999年4月,东湖渔场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万元。

(2)河湖联系阻断

遗爱湖本是由长河冲刷而成的小湖泊,与长河是相连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湖造田等经济活动,除直接导致湖泊面积萎缩外,江河与湖泊的通道阻隔,导致原本“河湖相连,江湖相济”的江河与湖泊水体无法实现有机联系与交流。

湖泊的自我净化能力、污染消解能力、生态修复能力大大削弱。

(3)无序过度养殖

湖泊水产养殖基本没有按水体生产力安排和放养养殖品种及搭配比例,科学化养殖水平不高,养殖品种、放养量失调,是造成内源性原因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关键因素。

湖泊渔业养殖品种多为青、草、鲢、鳙,品种单一,多样性的生态食物链有机平衡遭到破坏,加上为提高渔业产量,人为投放大量饵料,也直接造成湖泊营养物质堆积。

2.3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湖泊是有生命的,环境是有容量的。

如果长期往湖泊直接排放污水,而不加以治理,超出了水体的纳污能力,湖泊就会由健康变为亚健康,甚至不健康,长此以往,湖泊将失去应有的活力与生命。

1998年4月18日,黄冈市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由市人大城建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治理遗爱湖环境议案》,并作出保护、开发和永续利用遗爱湖的决议。

2006年8月,黄冈市成立了遗爱湖保护治理建设指挥部,并编制了《遗爱湖保护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作出安排遗爱湖保护治理工程的决定。

2007年1月16日,在黄冈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遗爱湖保护治理工程作为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八件实事”之一,遗爱湖建设开始全面启动。

目前,市政府已投入建设资金2.5亿元,完成了22万平方米遗爱亭景区建设,1.3万米滨水景观护岸建设,9.5公里景区道路扩宽黑化,喜梅桥、连心桥建设,湖心路亮化,黄州大道滨水景区亲水游道建设和27万立方米的清淤工程。

这些治理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水环境严重恶化的趋势,但湖体水质仍未得到根本性好转。

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更优越的水环境来支撑。

但是传统的水环境治理方法和治理的强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如果我们不积极实践治水新理念,探索和实施适合该地区实际、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方式方法,我们将可能面临着水质恶化难以逆转、水环境容量完全丧失、生物多样性难以恢复、水功能目标难以实现、优良的水生态系统难以维持的严峻形势。

而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正是根据生态学、环境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理论,对水质受污染、水生态系统受损害的水体,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污染控制为前提,以再现河湖连通为支撑,以科学治理为保证,遵循科学和自然法则,通过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和人工辅助修复,改善湖泊生境,优化结构,强化功能,稳定系统,逐步实现受污染水体水质改善、受损害水生态系统恢复,并且结合工程建设实际,创新和示范一系列水环境治理新理念、新技术的全新的综合性的生态水工程。

尊重自然规律、修复水生态,通过实施该工程,从根本上改善遗爱湖水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实施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是必需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1)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国家新一轮发展规划中,中部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水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寻找有效手段实现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2007年国家批准在武汉城市圈进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环境友好”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一个重要城市,黄冈有条件、有需求、也有义务在城市湖泊的治理与保护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改变观念、探索新体制,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在水环境质量还没有恶化到难以逆转的时候,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主动实施水环境治理措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花最少的投入换取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国家同类型水环境治理树立典范。

反之,如果不及早进行全面治理,等到水质全面下降时再来治理,将重蹈滇池、太湖、巢湖等“三湖”污染的覆辙,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经济上都将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是遗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在遗爱湖水生态修复过程中,将积极探索将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与周边城市建设相结合、与湖区景观资源的有机整合相结合、与独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相结合,在降低社会综合成本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的同步发展,努力改变城市湖泊保护与利用之间对立矛盾的现状,将湖泊这一特色资源转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资源,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两型社会方面成为全国标杆。

(2)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水和谐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由温饱型进入小康型,逐渐向舒适休闲转化,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提高了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迫切要求。

作为黄州市民假日休闲的重要场所,遗爱湖的治理已经成为一项形象工程和民心工程,将遗爱湖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健全且具有渔米之乡特色的景观湖已非常必要。

(3)是修复水体质量,实现水功能目标的需要

目前遗爱湖范围内的水体都未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东湖、西湖、菱角湖的水质仍呈下降的趋势,要达到黄冈市水功能区划的目标,任务仍十分繁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沿湖排污口大部分实现了截污,建成了遗爱湖污水处理厂,但由于遗爱湖湖汊多,生态补水条件差,控污工程还不完善,改善湖泊生境,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尤为重要。

实施遗爱湖生态水系构建工程,实现河湖连通并与长江通连,恢复江与河、河与湖之间连通,建成以湖泊为中心、江河湖连通的生态水系,达到以江水补充河水、河水补充湖水的目的,将“死水”变“活水”,将外界自然优良的生态系统向生态亏空区域进行输入,再通过辅以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利用生态技术抑制内源污染物向水体释放,从而提高湖泊自我修复能力。

(4)是恢复生物多样性,重建优良水生态的需要

从生态角度看,目前遗爱湖属于生态亏空区域,由于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