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8889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x

《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x

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

面对当今世界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应该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认识到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振兴民族看教育,振兴教育看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基础力量的中小学教师,要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深刻认识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事业,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首要措施,是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唯一途径。

这就要求教师:

专注于教育,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创新能力,具备高尚的师德。

具体包括: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

(1)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事业要表现出蓬勃荡漾的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能克服一切困难,做好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2)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要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不断对自我进行反思。

(3)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

(4)教师要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即将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情境结合起来。

(5)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要进行培养。

(6)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意识并且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实施创新行动,在学习主体中做出创新。

(7)教师幸福。

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水平

(1)教师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教师应关爱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高度负责、保护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做到:

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2)教师的专业道德

作为教师应具备专业道德:

对教育专业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对专业的承诺和对专业义务的履行。

三、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努力成为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

在校本研修中积极参加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包括:

(1)打造共同愿景。

(2)参与组织学习。

(3)创新思维。

(4)自主管理。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自主管理,自主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

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要适应网络培训的新形式,积极参与网络远程培训。

网络远程培训中,教师既要积极参与网上活动,也要积极参与网下研修。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彻底摈弃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把学生从制造分数的机器转变成全面发展、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最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

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

第三,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

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知识丰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争强学习的信心,并且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考评方面,多元评价,鼓励为主。

比如对毛病较多的作业的评价,如果全盘否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此时要先评其优,后纠其缪。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辩证思维,懂得看任何事物,不应绝对肯定或否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劳动的成功之处,尝到成功的甜头,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可以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学到言要有物,言要有据,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缜密性。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答: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被动等待,在时机完全成熟之前必须有所行动。

我个人认为数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减负真正落实到实处。

1、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阵地,课堂45分钟不要满堂灌,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使学生的作业不难做,这样也就不觉得作业是“负担”了。

2.要让学生走出题海,课业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等现象。

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将猜想、创造和问题解决作为重点而不是机械的答案寻找。

这需要积累,需要对内容的熟悉,对课程改革要求考纲,大纲的熟悉,对学生心理、生理、认知特点的了解。

因此,教师必须有一种奉献精神,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只有精讲、精练才能体现高效,落实“减负”。

3、要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指导。

作业的批改分为详批、略批、面批。

详批的作业不能只作正误评判或只打一个分数,对错误答案要分析原因,甚至可以主动帮学生改正错误。

对个别特殊情况,我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面批,当面指导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4.要切实减少过多考试,改进考试方法,注重考试与考查相结合,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奋读书的手段。

对学生来说,“减负”与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

5.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

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

6.要做好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与参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

谈谈你的对策。

我认为可行,但任重而道远。

由于地区差异和环境差异,教育地区不公平现象确实存在。

就这点来讲,我们教师个人无能为力,但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以制度创新促成教育公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

作为教师,如何做到教育教学中的公平,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来实现:

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

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

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

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

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

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

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

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

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

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

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

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

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

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

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

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总结来讲,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

一、教育教学资源公平。

二、课堂身份公平。

三、座位公平。

四、提问公平。

五、活动公平。

六、课堂平价公平。

七、作业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答: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好奇心,要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讲有关打折销售的内容时,从生活中常见的打折用语引课,学生会很乐意参与讨论。

(2)环境可以引导人们的好奇方向和产生好奇心。

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要让学生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培养学习兴趣。

(3)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讲勾股定理时,给学生讲有关勾股定理得出的有趣故事,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感兴趣。

二、要帮学生解脱思维习惯的心理压力

     成年人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长,对事物的了解更加深人广泛,因而缺乏对新事物迫切了解的心情和需要,思维处于一种惰性状态,对周围事物的差异缺乏敏感性;在心理上具有一种知识的满足感,不愿去作寻根究底的研究和思考;成年人荣誉感、自尊心较强,畏惧不熟悉的事物,害怕遭致失败,因而主动放弃对好奇事物的研究。

小孩什么也不懂,也无任何思想上的束缚,因而能对感兴趣的新事物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

因此,解脱思维习惯的心理压力,保持好奇心在创造中是十分必要的。

三、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

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鼓励其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

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机施以正确、科学的引导。

可以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但是不要过分注重结果。

四、要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人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

他们模仿性强、爱动,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

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趣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可以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动机。

五、要鼓励学生提问题

每堂课都刻意让学生质疑问难,而且要适当运用奖赏。

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可以适当增加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适当地增加材料的复杂性,恰当利用认识冲突,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七、要采用扬长避短,表扬激励的方法

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

不难发现,有些同学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和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易受批评的负面影响。

他们更需要安慰和表扬,哪怕是老师简短的一句话,都会给他们一种满足感,犹如注入一股无形的力量,能使之精神振奋,学习劲头倍增。

相反,如果对他们,特别是纪律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处处不顺眼、事事都批评的话,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将老师的批评当作家常便饭而成为顽石一块。

八、要满足学生的虚荣,成功激励学生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

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

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

其实,中学生感到学数学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

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基础好的学生有奋斗目标,基础差的学生看到希望。

在考试时,不能出偏题、怪题为难学生,使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并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认真分析试卷,当面迅速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使他们不至丧失信心。

实践证明,学习兴趣的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了学习兴趣,使它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的很多知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的课程。

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为生活服务,同时,利用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更好的数学学习。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该:

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

如学生学习三视图时,就应该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进行分析考虑。

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时,从生活中天天见到的车轮开始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

如我们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测量旗杆高度时,就尽可能真实地让学生去实践完成测量。

虽然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但我们已经开始逐渐去改变这一现状。

总之,就时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答: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必先行为世范。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师德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

我认为加强师德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师德建设重在教育。

搞好师德建设,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目标、内容等形成共识。

认识提高的过程实际上是广大教师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师德水平提高的过程,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投身于“课堂质量工程”活动中,坚持参加中小学继续教育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

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

第二、师德建设重在规范。

只有教育、没有规范,师德建设易成为“软”工程。

第三、师德建设重在落实。

首先是计划要落实,要把师德教育活动列入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施;其次是责任要落实,师德建设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要明确责任,把工作落到实处;再次是要落实奖惩。

第四、师德建设重在培训。

对青年教师,学校要关心青年教师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力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采取岗前培训、伦理与道德讲座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为其长远工作创造良好的开端。

同时还要经常性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地渠道,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第五、师德建设重在自我道德修养。

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

只有通过学习、宣传、讨论等多种教育途径,弘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陋的道德风尚,推动广大教师自重、自警、自立、自强,激发其投身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第六、师德建设,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二是教师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不仅仅要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做得好,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包括:

(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

(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三是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

教师只有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不断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具备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四是教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材施教既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对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并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答:

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深感“教海无涯苦作舟”,要加强学习,不断地自我提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得起我们的每个学生,才能配得上“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它将极大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

”从这点来说,参加教师培训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

其次,

(1)教育培训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意识。

教师培训为我们创造了崭新的学习环境。

通过培训,我们除了能阅读大量相关理论知识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观看一些名师授课的视频,领略名师风采,以及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录像资料,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用于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学习,这也就给了大家一个共同进步的机会。

我认为这种培训很有必要,因为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的进步是学校和学生进步的前提。

(2)我们更新了教育观念。

通过培训,可以使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拓宽了教学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开阔了视野,为以后的教学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培训可以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能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从这几方面来看,教师培训是国家给我们教师的福利。

  此外,参加教师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培训就是为提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是为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的,更是为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服务的!

每一次的培训一定会激励广大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教学思考,促进自身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所以说教师培训“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

总之根据其培训的总要求、培训的任务、培训模式与方法、培训制度和最终的目的可以说“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

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

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

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

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

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

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

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

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

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

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此外,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

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

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

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

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有人把校本的行动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

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培养和造就一支善于学习、精于反思、长于教学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保障。

校本研修立足校本实际,关注教师现实状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现实有效、最经济实惠的途径和方式。

校本研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发专家的引领作用,也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最终达到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第一:

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校本教研有了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

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

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

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

一是骨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