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8716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docx

《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docx

初三化学三轮复习习题一提高班

练习一

知识点积累:

1、金属燃烧火焰颜色:

钠-----黄色甲-----浅紫色钙-------砖红色镁----无色

2、化学式及对应的俗名

CaO----生石灰Ca(OH)2---熟石灰、消石灰

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CuSO4.5H2O-----明矾

Na2CO310H2O---石碱

Na2CO3----纯碱、小苏打、洗涤碱

NaHCO3----小苏打

3、地壳中含元素量由高到低:

氧、硅、铝、铁、钙

4、提纯的方法:

蒸发结晶(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降温结晶(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5、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6、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大量热

镁-----发出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硫-----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7、活性炭有吸附性(除去色素和异味)

习题分析:

1、(1分)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H2、H2O、CO、CO2,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检验,观察到A、D装置中白色粉末变蓝,B、E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黑色粉末变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

①该实验方案缺少尾气处理装置;②装置B和E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③装置C减少的质量等于装置D增加的质量;④该混合气体一定含有H2O、H2、CO2、CO;

⑤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O、CO2、CO。

A.①②④B.①②⑤C.①③④D.①③⑤

2.(5分)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固体甲和固体乙,加入等质量的水配成t3℃的两支溶液,然后按图1进行降温操作,图2为甲乙固体溶解度曲线。

请分析图1和图2提供的信息填空。

①t1℃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用“>”“<”“=”填空);

②p点的含义是  ;

③I中加入的物质是  (填“甲”或“乙”);

④将t3℃时70克甲的饱和溶液降到t1℃,析出晶体质量为  g;

⑤对图1中不同温度的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t3℃时,I和II均为不饱和溶液

B.t2℃时,I为不饱和溶液,II为饱和溶液

C.t1℃时,I和II均为饱和溶液

D.t3℃时,若使I和II均恰好饱和,I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大于II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

3.(7分)某兴趣小组为探究Mg、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如图实验。

(注:

所用金属大小形状相同、酸的体积浓度相同)

①甲、乙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  ,依据甲乙试管中产生此现象的速率甲大于乙,可知活动性Mg  Fe(填“>”、“=”或“<”);

②根据丙中现象  ,可知活动性Cu>Ag;

③小组同学随后发现该实验无法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图丁试管中实验,最终得出四种金属活动性:

Mg>Fe>Cu>Ag,则补充实验中的试剂A、B分别为  ;

④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小组同学将乙中剩余的铁加入丙溶液中回收丙溶液溶质的金属,至t时间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根据图戊所示溶液中固体质量变化情况,分析最后所得固体的成分为  。

4.(10分)利用下列提供的仪器装置回答问题:

①仪器名称:

I为  ;

②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基本类型为  ,可选择的收集装置为  ;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可选择发生装置为  ,某同学利用图G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口进入(填“a”或“b”);

④如图F,判断F中反应是否在发生  (填“是”或“否”),实验结束后关闭活塞K后的现象为

  ;氢能是最理想的能源,若将实验室用F装置制得的0.1mol氢气全部燃烧掉,大约可以释放出28.58kJ的热能,求燃烧掉0.1mol氢气需要氧气多少克?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5.(11分)某固体中可能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刚和小敏同学为确定其成分分别进行实验。

【小刚实验】

①操作I为  ,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

②气体A为  ,生成白色沉淀B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小刚实验结束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的结论为  ;

【小敏实验】请你和小敏同学一起完成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取固体样品于足量水中,  。

  

有碳酸钠、氢氧化钠

②取步骤①的溶液,滴加足量稀硝

酸和少量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有氯化钠

6.(1分)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自来水厂明矾作净水剂

C.铜丝用于制作导线D.烧碱能改良酸性土壤

7.(1分)除去氯化钙溶液中少量的盐酸,最佳的试剂是(  )

A.Ca(OH)2B.CaOC.CaCO3D.Fe

8.(6分)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数据回答。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g/100g水)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①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填“很大”或“很小”)。

②50℃时,KNO3的溶解度  (填“<”、“>”或“=”NaCl的溶解度;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49.0gKNO3固体配成5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  g。

③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的方法是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④要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测定的数据可以是:

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达到饱和时所需水的质量;或  。

⑤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填编号)。

A.操作I一定是降温

B.a与b的溶剂质量可能相等

C.a与c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D.b与c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9.(3分)某气体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

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气体的成分。

请用装置序号填空(装置不重复使用)。

(1)若检验气体中存在水蒸气,可将气体通过装置  ;该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可一次性确定该气体的成分。

10.(8分)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按要求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化学方程式为  。

(3)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选择装置C,原因是  ;装置C中,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的  (填“光滑面”或“磨砂面”)盖住集气瓶;装置C收集氧气,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

(4)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

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I.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根据变化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编号)。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甲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说明最终产生的CO2质量相等

11.(5分)金属及其制品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和工具。

①某同学在实验室用6.5g粗锌(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和稀盐酸制取H2。

I.配制稀盐酸需要市售37%的浓盐酸稀释。

“37%”的含义是  ;配制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  。

Ⅱ6.5g粗锌完全反应共产生H20.08mol,该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②在“探究金属的性质”实验时,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若将所得滤渣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12.(4分)某白色固体可能含有BaCl2(溶液显中性)、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小组同学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①初步探究:

实验设计如图所示。

【初步结论】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  。

M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一定没有氯化钡。

【交流讨论】甲同学认为:

无色溶液M变红色,说明溶液M中含有碱性物质,但不能说明原白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需要进一步确定。

②继续探究:

无色溶液M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目的

A.取溶液M于试管中,加入

  ,振荡,静置

白色沉淀

  

B.取实验A所得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酚酞试剂。

清液变红色

证明溶液M中有氢氧化钠

通过实验,小组同学完成了本次探究活动。

习题分析:

1、【分析】根据水、二氧化碳、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A中的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说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装置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原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氢气和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装置中黑色粉末变红说明原气体中含有氢气或一氧化碳或二者均含有;装置D中的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说明有水,可能是来自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还可能是来自于澄清的石灰水中,所以原气体中是否含氢气无法确定;E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即原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由以上分析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氧化碳,可能含有氢气。

①该实验方案缺少尾气处理装置,正确;

②装置B和E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不完全相同,装置B是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装置E是通过根据是否变浑浊,检验原气体是否含一氧化碳,正确;

③装置C减少的质量是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而装置D增加的质量是来自于澄清石灰水中的水蒸气,还可能来自于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生成水的质量,因此二者不相等,错误;

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混合气体一定含有H2O、CO2、CO,可能含有H2,错误;

⑤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O、CO2、CO,正确。

故选:

B。

【点评】该题是实验推断题,在熟练掌握各气体性质的基础上,主要考查分析推理能力。

关键是严谨全面。

2.(5分)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固体甲和固体乙,加入等质量的水配成t3℃的两支溶液,然后按图1进行降温操作,图2为甲乙固体溶解度曲线。

请分析图1和图2提供的信息填空。

①t1℃时,甲的溶解度 < 乙的溶解度(用“>”“<”“=”填空);

②p点的含义是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③I中加入的物质是 乙 (填“甲”或“乙”);

④将t3℃时70克甲的饱和溶液降到t1℃,析出晶体质量为 15 g;

⑤对图1中不同温度的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t3℃时,I和II均为不饱和溶液

B.t2℃时,I为不饱和溶液,II为饱和溶液

C.t1℃时,I和II均为饱和溶液

D.t3℃时,若使I和II均恰好饱和,I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大于II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①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②p点的含义是: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I中加入的物质是乙;

④有关的计算要准确;

⑤对图1中不同温度的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t3℃时,I和II均为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降温到t2℃时都没有固体析出。

【解答】解:

①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因为由图1可知,Ⅰ是乙,Ⅱ是甲;故答案为:

<;

②p点的含义是: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I中加入的物质是乙,故答案为:

乙;

④将t3℃时70克甲的饱和溶液中有溶质20g,溶剂50g,降到t1℃,析出晶体质量=20g﹣5g=15g;故答案为:

15;

⑤对图1中不同温度的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t3℃时,I和II均为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降温到t2℃时都没有固体析出;故答案为:

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7分)某兴趣小组为探究Mg、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如图实验。

(注:

所用金属大小形状相同、酸的体积浓度相同)

①甲、乙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 镁和铁表面均产生气泡,产生气泡的速率镁>铁,乙中溶液变为浅绿色 ,依据甲乙试管中产生此现象的速率甲大于乙,可知活动性Mg > Fe(填“>”、“=”或“<”);

②根据丙中现象 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无色溶液变蓝 ,可知活动性Cu>Ag;

③小组同学随后发现该实验无法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图丁试管中实验,最终得出四种金属活动性:

Mg>Fe>Cu>Ag,则补充实验中的试剂A、B分别为 铜、稀盐酸或铁、硫酸铜(合理即可) ;

④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小组同学将乙中剩余的铁加入丙溶液中回收丙溶液溶质的金属,至t时间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根据图戊所示溶液中固体质量变化情况,分析最后所得固体的成分为 Ag、Cu、Fe(或银、铜、铁) 。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解:

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和铁都排在H前,故镁和铁表面均产生气泡,由于镁排在铁的前面,故产生气泡的速率镁>铁,反应生成的氯化镁无色,氯化亚铁为浅绿色,故乙中溶液变为浅绿色;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银的前面,故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白色的银和蓝色的硝酸铜溶液,故实验现象为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无色溶液变蓝;③甲乙丙实验已经得出:

镁>铁,铜>银,丁实验只要得出铁和铜的位置关系就可以,故可用金属和盐溶液,即铁和硫酸铜溶液或金属与酸反应,即铜、稀盐酸等;

④由于铁>铜>银,故铁加入后先置换银,固体质量增加,然后置换铜,固体质量增加比银要小,待硝酸铜反应完后,固体质量不再增加,故固体中有Ag、Cu、Fe;

故答案为:

①镁和铁表面均产生气泡,产生气泡的速率镁>铁,乙中溶液变为浅绿色;>;

②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无色溶液变蓝;

③铜、稀盐酸或铁、硫酸铜(合理即可);

④Ag、Cu、Fe(或银、铜、铁)。

【点评】要学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10分)利用下列提供的仪器装置回答问题:

①仪器名称:

I为 试管 ;

②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反应基本类型为 分解反应 ,可选择的收集装置为 D或E ;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为了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可选择发生装置为 F ,某同学利用图G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a 口进入(填“a”或“b”);

④如图F,判断F中反应是否在发生 是 (填“是”或“否”),实验结束后关闭活塞K后的现象为

 液体和固体分离 ;氢能是最理想的能源,若将实验室用F装置制得的0.1mol氢气全部燃烧掉,大约可以释放出28.58kJ的热能,求燃烧掉0.1mol氢气需要氧气多少克?

 1.6g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分析】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能够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氢气燃烧生成水;

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

①I为试管。

故填:

试管。

②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

2KClO3

2KCl+3O2↑,属于分解反应;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

故填:

2KClO3

2KCl+3O2↑;分解反应;D或E。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为了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可选择发生装置为F,某同学利用图G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a口进入。

故填:

CaCO3+2HCl═CaCl2+H2O+CO2↑;F;a。

④如图F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在发生,实验结束后关闭活塞K后的现象为;

设需要氧气物质的量为x,

2H2+O2

2H2O,

21

0.1molx

x=0.05mol,

燃烧掉0.1mol氢气需要氧气质量为:

32g/mol×0.05mol=1.6g,

故填:

是;液体和固体分离;1.6g。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5.(11分)某固体中可能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刚和小敏同学为确定其成分分别进行实验。

【小刚实验】

①操作I为 溶解 ,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玻璃棒 ;

②气体A为 二氧化碳 ,生成白色沉淀B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③小刚实验结束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的结论为 一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

【小敏实验】请你和小敏同学一起完成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取固体样品于足量水中, 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取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产生了白色沉淀;

溶液变成了红的 

有碳酸钠、氢氧化钠

②取步骤①的溶液,滴加足量稀硝

酸和少量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有氯化钠

【分析】【小刚实验】

①根据溶解的操作分析;

②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分析回答;

③根据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分析含有物质;

【小敏实验】由于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要证明含有氢氧化钠,应先加入足量的硝酸钡将碳酸钠除去,再加入酚酞试液,在除去碳酸钠时为了不干扰氯化钠的鉴定,不能加入氯化钡,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解:

【小刚实验】

①由实验的过程可知,将固体加入水中的操作为溶解,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②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由上述实验过程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③由于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成红色,在实验过程中若加入了氯化钡,不能证明是否含有氯化钠,所以,刚实验结束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的结论为一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小敏实验】由于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要证明含有氢氧化钠,应先加入足量的硝酸钡将碳酸钠除去,再加入酚酞试液,在除去碳酸钠时为了不干扰氯化钠的鉴定,不能加入氯化钡,所以完成实验如下: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取固体样品于足量水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和酚酞试液。

产生了白色沉淀;

溶液变成了红色

有碳酸钠、氢氧化钠

②取步骤①的溶液,滴加足量稀硝

酸和少量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有氯化钠

故答为:

【小刚实验】

①溶解;玻璃棒;

②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③一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小敏实验】见上表。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6.(1分)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自来水厂明矾作净水剂

C.铜丝用于制作导线D.烧碱能改良酸性土壤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

A.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正确;

B.明矾溶于水会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故正确;

C.铜具有导电性,可用来制导线,故正确;

D.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价格高,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错误。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一些酸、碱、盐的用途,同学们需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知识的积累。

7.(1分)除去氯化钙溶液中少量的盐酸,最佳的试剂是(  )

A.Ca(OH)2B.CaOC.CaCO3D.Fe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

A、澄清的石灰水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但在没有指示剂的情况下,无法判断是否完全反应,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生石灰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过量的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若不用指示剂,不好判断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容易引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盐酸能与过量的石灰石粉末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难溶于水的石灰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Fe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亚铁,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8.(6分)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数据回答。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g/100g水)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①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很小 (填“很大”或“很小”)。

②50℃时,KNO3的溶解度 > (填“<”、“>”或“=”NaCl的溶解度;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49.0gKNO3固体配成5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 17.4 g。

③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④要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测定的数据可以是:

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达到饱和时所需水的质量;或 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溶剂完全溶解达到饱和时所需溶质的质量 。

⑤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B、D (填编号)。

A.操作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