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8158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docx

《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docx

幼儿教师师德课程简1

课程简介

幼儿教师师德

【内容简介】

师德是一名教师从业的基础与根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应具有高尚的师德。

本课程围绕幼儿教师的师德展开讨论,从师德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幼儿教师对待工作的道德要求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具体详细地讲述了幼儿教师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已经在对待工作方面应具备怎样道德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更重要地是使得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将观念践行于实践中。

【学习要求】

1.掌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该如何养成。

2.明确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道德。

专题讲座

幼儿教师师德

刘红霞(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幼儿专家)

一、师德和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师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教师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要求,是一种有感染力的品行,是一种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为一名教师,应该全身心的爱孩子,这就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必须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关心集体,团结互助并正确处理好领导和家长的关系。

我们幼儿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爱”的需求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

有记者问一位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

“您认为那所大学让你学到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老教授平静的说,“是在幼儿园”。

记者以为他在开玩笑,便问他学到什么?

老教授说:

“学到了要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学到了所有的东西要放整齐;学到了吃饭前要洗手;学到了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学到了午饭后要休息;学到了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是我学到重要的东西。

事实上,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都蕴含道德的内容,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

热爱幼儿教育;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了解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幼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自尊、自立,接纳自己。

爱教、敬业、勤奋,能较好地适应幼教工作的职业环境。

热情、关心、随和,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师幼关系;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形成发展的。

心理健康是形成幼儿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而良好职业道德也是幼儿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

教师已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课程的共同开发者,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

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幼儿教师必须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展开各种课题研究,为自己的学历提升,参加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培训,“学无止境”对幼儿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深刻。

从具有中专学历的幼师生向大专、本科学历迈进,这其中所付出的精力,只有幼儿教师自己才能体会到。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青年幼儿教师由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儿童、对家长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然而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与家长摩擦、教师摩擦等就会感到灰心、失意,出现心理问题;而中年幼儿教师面对日渐增长的年龄,感叹:

舞姿不再婀娜,嗓音不再甜美,装扮的小兔不再可爱,孩子们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也不如以前,由此产生悲哀感;骨干教师们,面对年轻教师的脱颖而出,为了维护自己曾得到的荣誉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有了心理压力。

3.工作上不断磨难的困扰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

在于所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由于孩子年龄小,有加之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关注、疼爱,面对班级中30多名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而有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使教师们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

有些幼儿园,尝试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但又考虑到教育的成本,由一位教师承担20—25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保教工作,教师从早到晚象抹了油的转盘,始终处于连轴状态,日复一日这些教师身心疲惫,且对工作产生厌倦感。

还有一些幼儿园市场化,使幼儿教师感到工作不稳定,且生活得不到保障。

一些园长们,不仅要为园所保教质量的提升而烦恼,更要为幼儿园的生存问题、资金问题而苦恼。

三、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

(一)自我悦纳,强化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的自我悦纳是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养成的唯一途径,能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1.善待自我,不苛求。

不能悦纳自己的教师往往是完美主义者。

(例如,上公开课的时候,投影不够清楚,舞蹈动作不够完美,话筒有杂音)就自责不已。

教师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对待自己和孩子。

2.把握自我,不逞强。

在选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把握“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制定计划要使目标结合自己的能力。

3.超越自我,不自卑。

幼儿教师要勇于超越自我,挫折时不自暴自弃,成功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二)自我调节、维护心理健康

情绪对于幼儿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影响,良好情绪能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便于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消极情绪一种也许导致不合理宣泄对待孩子,一种是不良情绪积累导致教师内部心理问题。

调节自己的情绪是教师拥有快乐健康人生,形成职业道德的重要保证。

四、幼儿教师对待工作的道德要求

有老师曾经问过我,刘老师,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学习职业师德吗?

我唱歌唱的好,跳舞跳的好,带着孩子上游戏课上的好,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我第都做的很好,我工作那么忙,为什么还要学习师德课程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下面我请老师来观看两段视频。

(见专题讲座视频)

看完以后老师有什么样的感觉?

老师可以看到第一个视频中,幼儿教师的舞蹈动作很优美,课上的很好,可是孩子在哪里?

孩子得到的关注在哪里?

第二组视频,美国的一个幼儿园的老师。

美国的幼儿教师一直在低下身子,关注幼儿。

看了视频以后,在请各位老师先思考一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师德运用有什么样的区别?

新纲要明确的提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对儿童发展来说是一个促进者;所以幼儿教师要具备:

(1)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思想素质)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都要有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

做幼儿教师首先要爱孩子,爱本职工作,有了“爱”就一定会付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中说:

“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对孩子对事业、真诚。

因此要做到喜欢孩子要真心:

是基础,你不真心喜欢孩子,我想您不会心甘情愿的做幼教工作,只有真心喜欢孩子,你为他们付出才会无怨无悔。

孩子生活要关心:

孩子的心情怎样、天气变化了衣服穿的多少、孩子病了吗?

怎么不愿动?

等等都要关心。

教育孩子要精心:

生活无小节,处处是教育。

教学无小事,事事要精心。

《资料汇编》中落实新《纲要》执行新《常规》中有详细的要求,大家应熟练掌握,以便更好的指导工作。

观察孩子要细心:

每个孩子的言行举止要尽收眼底。

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他不愿参加活动等都要心中有数。

看到了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

引导孩子要耐心: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水准来要求孩子,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孩子,要耐心的引导幼儿学习,让他们在不同水平上有提高。

服务家长要热心:

案例分析中有关于和家长老师交流不及时造成家长意见很大,要求换老师的案例,下面我们会详细讲解。

(2)要有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要学会与孩子交流方式方法;教师与幼儿对话时,微笑着俯下身来,目光与幼儿平视,他们会从教师的眼神、表情、话语和行为中,感到安全,感受和体验到爱和尊重,老师很可亲,从而受到鼓励得到满足。

对待孩子以“爱”为首,我们幼儿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爱”的需求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下面有一个老师组织小托班进餐活动的记录,各位老师分析一下,存在什么优点缺点,在您实际的工作中该怎么去做?

上午11:

00点,幼儿端坐在桌前,教师和保育员在发放碗筷;11:

30分,幼儿开始进餐;教师指导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认真观察幼儿进食情况。

教师提醒幼儿不挑食、不厌食,安静进餐。

保育员不断提醒催促孩子快吃,某幼儿菜洒到地上,招来保育员一顿训斥。

幼儿教师要求幼儿餐后做到碗、地桌干净,然后擦嘴,漱口。

餐后即要求幼儿去寝室就寝。

资料:

一般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不允许幼儿园进餐说话交流,也很少师生共同进餐。

但是师生共同进餐,一边进餐,一边低谈,在国外幼儿园较为普遍。

在很多国家有随时入幼儿园的新生,这些新生有专门培养日常一日生活与保育的老师进行行为规范的培养,等能做好自己入厕、进餐,午休正常的孩子才进入有教育活动的班级中。

而国内很多园所采取春秋两季节入学,而且新成立班级中对日常生活习惯的常规的培养大部分集中在小托班或者小班进行,这些需要我们小托班、小班的幼儿老师共同努力,把幼儿一日生活保育中常规习惯的培养做为重点。

比如在一日生活与保育中,新生入园、就餐、午休的培养、我们都会在互动对话中详细解读。

下面我们举一些工作中的小例子。

新生入园:

幼儿教师新生入园接待的时候,教师要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主动与幼儿问好,这样可以稳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感觉到爱和安全。

特别是对新入园的孩子,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因为这一个时期的孩子秩序感打破,面临与最亲抚养人的分离焦虑,这些孩子时刻在恐慌中,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生活,做为幼儿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这一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看到的是老师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无声的拥抱,一个轻轻的爱抚,使孩子焦虑的情绪得到释放,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幼儿园教师对小孩子这么关键,是不是中班或者大班的孩子是不是就是以教育活动为主呢?

作为中班和大班孩子的教师师德在师幼互动在教育活动中,作用更大。

还是举入园接待的例子,一个大班的老师发现自己班有一个小孩不太善于和人主动交流,而且呢,他跟人交谈的时候呢,他不太注意什么问题,就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然后呢,这个幼儿园教师决定在每天入园接待的时候帮助这一个小朋友成长,每天这一个老师接待这一个孩子入园的时候总是对这一个有意识的提一些让他既注意集中的观察事物又有意识让这一个孩子多讲话。

例如一天早晨老师在园门口接待家长和小孩的时候,老师在门口就跟他说了,就说今天是谁送你来的呀,其实老师看见他妈妈了,假装没看见,他妈妈在旁边,离的比较远一点,把孩子送到门口就走了,老师问孩子,“今天是谁送你来的呀?

”让孩子回答。

这孩子说,“是我妈妈,”然后老师说我不认识你妈妈是哪一位,你能不能指给我看看呢,小孩不说话了,用手指,然后老师一看呢他不说话了,为了让他集中注意力听他说话说,那你指的我看不清楚,你告诉我,老师,你告诉老师妈妈穿的是哪件衣服。

妈妈穿的上衣是什么颜色,裙子是什么颜色的,我就知道哪位是你妈妈了,小孩就描述妈妈的衣服的过程中,他要专注的去关注妈妈,然后再专注的告诉老师,她的衣服颜色,那么,这个过程,既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练习了他的交往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的什么呢?

与人交流的能力,练习了他的什么呢?

练习他注意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了孩子与人交谈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的习惯,所以日常生活要给孩子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来练习,这也是需要老师有意识的进行的,充分体现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

比如说我们要让儿童养成与人交谈过程中注意倾听的习惯,老师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告诉小朋友仔细看着老师的眼睛,听老师说什么。

第二种方法是别东张西望的,好好听着,你听清楚了没有?

那么老师应该采取哪种说话方式呢?

显然是第一种。

第一种就是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就行了。

那么有时候小孩子好奇模仿,你要从反面来说别东张西望的,他可能反而会怎么样呢?

东张西望的,分散注意力了。

不仅没有注意倾听的习惯,而且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坏习惯也形成了,所以,老师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直接讲道理,直接告诉他的方式进行,语言的提示也可以作示范,也可以给他树立一个榜样。

比如我希望某个小朋友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坐得直直的,小眼睛聚精会神的看着老师,我直接说哪一个小朋友坐得直直的,像小解放军一样,真精神。

看他的眼睛看着老师真好看,老师一说这个小朋友的表现,周围的小朋友也会怎么样呢?

也会立刻就模仿了,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小孩子也是有好胜心自尊心的,你树立榜样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他们身边的榜样,不用去说像很远很远的离他们生活很远的人去学习,那么正面教育呢还意味着对孩子来说要给他的东西是他生活中的东西,不要太遥远,是他能理解的,否则的话,你给他讲一些大道理,离他很远的内容对他是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

尤其小班幼儿,我说请你坐好,可以怎么说呢?

请你两只小脚放在地板上,小手放在膝盖上,你的小眼睛看着老师,这样小朋友会坐的非常直来看着你。

下面是一些针对幼儿园的不同小中大班培养《如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课程例子。

小班:

生活化

秋冬季节小班幼儿总有些爱闹个小病,流鼻涕是很常见的事,许多宝宝的小脸象个小花猫一样,小班教师的兜里经常要放些手纸,以便宝宝流了鼻涕时能及时擦干净,老师如果关注不到呢,宝宝一般就用手一摸,久而久之宝宝的卫生习惯很难培养,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自己主动擦鼻子的习惯呢,怎样通过环境的隐性作用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般幼儿园总是把纸放在盥洗室,很少放在其他地方(大概是咱们幼儿园都要求整齐划一的原因吧)其实,宝宝在游戏中,正玩儿得兴头上,很少主动到盥洗室拿纸擦鼻子或会忘记喊教师帮助,如果我们把纸放到孩子方便取放的地方,并能够吸引宝宝,是不是就会好一些呢?

教师找来了几个颜色鲜艳的废旧餐巾纸盒,分别放在美工区、娃娃家、图书区等,并且纸盒的高度放在适合宝宝拿取的位置,小纸盒的出现为宝宝的生活确实提供了方便,有了鼻涕不再是喊老师或用手摸一把,而是跑到小纸盒前,自己拿纸学着擦,尽管还擦得不很干净,但宝宝有了可贵的自主意识,但我们又发现一般宝宝有了鼻涕都是在教师的提示下,才关注到小纸盒的存在,怎么才能使儿童增强对小纸盒的注意力,让宝宝自主、自觉地擦鼻子呢?

教师大胆尝试让宝宝自己设计、装饰小纸盒,在纸盒外涂涂画画,孩子其乐无穷,另外贴上宝宝自己擦鼻子的照片,教师和宝宝一起将小纸盒放在经常玩儿的地方,玩具柜上、活动区里、窗台上,环境布置中的小纸盒,方便的同时又美化了环境,小班幼儿在一种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良好生活习惯的陶冶,使宝宝在自主选择中学会自理。

教师在培养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促使幼儿更加关注到了环境的变化。

中大班:

渗透化

在冬天常见而易患的疾病是感冒,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与幼儿开展了主题健康活动“感冒了”。

在“谁容易感冒”、“感冒的原因”(天气的原因,被别人传染,自身体质、卫生习惯)病菌的传播途径、(空气的清洁流通)预防感冒的知识(锻炼身体、卫生习惯养成)、“感冒了怎么办?

”等活动中,请幼儿展开对身边人群的调查与统计,幼儿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做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易感人群原因、在搜集与了解中运用图片、绘画、照片、实物等手段将感冒的相关知识全面的展现在“感冒”主题环境中。

主题环境随着孩子健康知识的丰富而逐渐饱满,这里的环境成为孩子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建构健康知识的平台。

小、中大班共同特点日常化:

从小班到大班,每个人每周都有自己对班级卫生环境的职责,清晨,孩子们要负责桌椅、玩具柜等班级物品的擦拭工作,三餐要负餐桌的消毒工作,游戏活动后负责玩具的摆放与清洁工作,孩子们维护环境卫生的同时,了解了卫生消毒的程序与方法,他们是班级环境卫生的执行者与维护者。

自理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自然而然良好的习惯形成。

做为幼儿园教师还要学会与家长沟通技巧。

幼儿园案例:

用职责约束孩子的行为

开学第二周周四下午小红的妈妈来找园长,说:

“大班的小虎在课间时把小红的指头咬出了血印。

”可小虎的妈妈却说:

“是小红先动手抓破了小虎的手,小虎才还击的。

”两位家长争执起来,都不说自己的孩子有错。

唉,现在的孩子很难教育。

(我们会在案例分析中详细解读)

教育幼儿不单是幼儿园教师的事,家长有义务配合幼儿园工作。

与家长沟通不等于告状,要在沟通中使家长知道幼小的心灵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因此在形式上,对采用一对一的形式,显示出对孩子的尊重。

有的可以一对多,就是采用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还可以采用书面形式。

内容上,可以介绍孩子在园一天参与活动的表现如何,情绪怎样,习惯养成等现象;也可以是发现的个别现象(比如:

孩子老咬指甲,都出血了,就是不听话。

与家长一起找原因)不管怎样,教师与家长讲话要讲究策略,不能信口开河,语气要婉转,表达要清楚。

不要以为与家长熟了,就把孩子的毛病直接讲给他听。

如:

你们孩子老咬指甲,都出血了,就是不听话。

孩子听见了心理紧张,家长听了这小毛病你都不改,打!

家长也可能采取管不了就不管的消极态度。

那么就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

应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咬指甲的原因?

孩子咬指甲或咬其他物品是内在精神压力的一种表现方式。

例如: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幼儿是父母或教师管教得严厉等。

在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高度焦虑的情况下,开始咬指甲或其他物品,一旦形成习惯,即使不紧张,也会经常发生这种现象。

告状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更咬,只有从消除孩子精神压力入手,要和家长共同商讨孩子咬指甲的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多肯定孩子的长处,多鼓励,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心情愉快等)一般说,劝戒和责罚不能取得好效果。

尤其是有矛盾的时候,应更要注意。

幼儿园老师与家长沟通不好的案例:

家长要更换老师(各个老师请在案例分析中详细了解)

“六一”活动刚结束,小天使幼儿园某班十来位家长约见李园长,反映了该班A教师的情况,说非常不满意她对孩子的态度。

教师没有责任心,不热爱孩子,孩子都不愿意上幼儿园。

李园长很惊讶,因为这和李园长了解的A教师的情况有很大出入。

于是,李园长具体了解事件的经过。

一位家长说:

“孩子总是不想上幼儿园,?

”另一位家长说:

“以前托班老师经常和我们主动聊孩子的情况,现在我们想和老师聊,她都不愿意和我们多谈,特别容易生气。

”“A老师对我们家长说话比较冲。

有一次我对她说孩子昨天在幼儿园被蚊子叮了。

她立即说:

‘受到惩罚了吧。

所以我请你给她穿长裤呀。

’听了就令人生气,这是什么话呀。

”家长们一致要求更换教师。

(3)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的特点

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年龄越小,差异越大。

幼儿性格上的差异,带来了需求上的差异,使得幼儿在对安全感的需要上、对新体验和活动的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的一段话,他说,人们性格的成长,是园艺式的,而非雕塑式的,无论在心理治疗,咨询教育或家庭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用这种,模式来指导我们生活,它意味着我们要玫瑰培育成娇艳无比的玫瑰,而不是费尽心思的去把它变成百合花,这,还意味着,应该绝对任何和尊重任何人的神圣和独一无二的。

马斯洛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要指望我们自己是雕塑家,不要以为我们能去塑造孩子的人格,性格,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园丁,而且这个园丁应该遵循手里的种子的基因特性去培养。

如果是玫瑰,就把他培育成能开玫瑰花的植物,如果是,手里的种子是百合花,那你就让它他开出娇艳的百合花,那这个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在工作当中我们对每一个孩子,要了解它本身是什么样的,他的天赋能力,他的原先的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促进他成长,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马斯洛说的让他成为他原来的,是(那个)百合就开百合花,是玫瑰就开玫瑰花,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很神圣的,很了不起的个体,那么要想做到这样,让每个孩子都能遵循他自己的个人特点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说到这里,我还想和老师们分享一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儿童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分析儿童的发展时,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普遍的拥有七八九种甚至更多种智能,但是这么多种智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它表现出来是强是弱,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孩子表现在身体运动能力上比较优秀,但是在语言能力上他可能就比较弱,比如他跑步跑得很快啊,做一些钻爬跳跃、什么投掷的动作都很协调,但让他讲故事,他可能不太会讲,那也有的孩子呢,语言能力不错,可是数理逻辑能力就不是很好,能讲长长的故事,可是到了(大班)做两只小鸭加三只小鸭是几只小鸭,掰半天手指头,他掰不过来,那就是,语言能力强,数理逻辑能力比较弱。

那么我们在关注我们周围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促进孩子,尽可能的把他的优势,潜能都发挥出来的时候,就特别要关注,这个孩子身上,天赋与他的强项是什么,弱项是什么?

例如在在一个班里,30个小朋友当中,红红小朋友他的语言能力是比较好的,好到什么程度呢,是不是高于平均水平呢,如果是,你就告诉红红小朋友的妈妈以及其他的家长,告诉他,虽然你们家孩子虽然运动能力不太好,跳舞老是跳的像跛脚一样,像翘脚一样不太好看,但你们家红红语言能力挺强的,你就多让孩子在家里,在幼儿园里,发挥这方面的他的能力,给他表现的机会,给他成长的机会,那么红红他可以借助语言能力上的优势,在同伴面前,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然后建立自信,即使我舞蹈跳得不好,他也会觉得,恩,我故事讲的不错,那么他就不会成为一个自卑的孩子,

反过来亦然,那可能是彤彤小朋友舞跳得不错,但是,语言能力他可能不太喜欢说话,那没关系啊,我们这个音乐活动啊,或者游戏活动当中,诶,让他在这方面多表现,那么这个孩子呢,他也能够建立他的自信,也能够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强项,那么,也可能在舞蹈上的这种能力,会让他建立自信,然后让他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学习讲故事的时候,慢慢从短小的故事开始讲,他以后可能成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讲故事的大王,但是也能成为一个,很清晰,很流利的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想法,意见的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社会交往的能力,基本上也能达到符合我们的要求,或者,不影响她将来的社会生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实际上就是让我们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与众不同的,是各有优劣,各有长弱,各有强弱,各有长短,所以我们在工作当中,要更好的帮助孩子,扬长补短,或者扬长避短,而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在各个方面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如果是这样,那就,能够做到,让孩子真的在以她的天赋条件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发展。

那么纲要的第五条,总的精神,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根据他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我相信我们各位老师和我们的家长一样,都是怀着期望,也能够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成长之梦,好,谢谢大家。

给大家介绍几本相关的书,我们有机会有可能呢,可以到图书馆,或者书店去购买、借阅,来了解这方面的更多的资讯。

我给大家介绍的第一本书,是戈布尔著的《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这本书是介绍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的研究当中对人的需要做过比较深入,比较经典的研究和分析。

所以,大家可以找这本书详细的了解人有哪些需要,儿童是人生之母,也就是说童年的成长是一辈子成长的基础,所以我们如果能够从马斯洛的心理学著作里了解人的心理需要,相应的说,你对儿童的需要也可以理解的更透彻,更全面一些。

这是,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这本书值得一看。

还有一本书是麦·凯梅·普林格尔写的,《儿童的需要》这本书,是学者应英国政府,为英国政府的政策做调研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它在为英国政府写这个调研报告时候,做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从中得出来的一些数据是非常可靠,也非常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