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581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docx

《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docx

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

A.秦代        B.汉代

C.隋唐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中华文化史上,隋唐时期(  )

A.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B.具有划时代意义

C.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D.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3.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

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

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4.2013年10月,“2013·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

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这说明(  )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②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 ③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汉字至今有6000多年历史,是世界所有文明中从未中断、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仅有汉族使用汉字 ③汉字的正式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⑤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

A.①⑤B.②④

C.①③D.③⑤

6.右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

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

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可见(  )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B.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7.中国据现存史料记载,中国至少在元代就已经发现并利用了黄岩岛,在汉代就对南海诸岛有过记载。

下列关于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保存史书典籍的唯一目的在于论证我国疆域的广阔

2013年4月19日,“中华文化复兴出版工程”正式启动。

该工程拟在5年之内,整理出版国学和海外汉学两大系列的经论典籍、研究著作和普及读物1000种,囊括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汉学图书中的经典与准经典作品。

据此回答8~9题。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典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9.之所以要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是因为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③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③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于(  )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④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1.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做到(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③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④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诗经》)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③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④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道德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编译工作完成标志着《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从零散到集成,从翻译不规范到规范,从质量参差不齐到精品,是彝族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1)结合所学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保护好彝族的历史文化典籍对于文化的传承有什么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传承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1)题,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然后审读材料找出其中相关信息,再理论统帅材料具体分析说明。

(2)题,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从保护传统文化对展示文化多样性、继承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分析说明。

14.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

其标志《祥和》,选取代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如意作为主体元素,通过对泰山自然风貌的解读,对山东古文明、儒家文化精髓的全面阐析,融合山东宽厚质朴的民风,祥瑞和谐的社会风尚提炼创作而成。

(1)《祥和》的创作思维对我们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有何启示?

(2)《祥和》的创作思维体现了文化创新的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解析】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答案】 B

2.【解析】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故答案选C。

【答案】 C

3.【解析】 “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正确;“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正确。

③混淆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和基本途径,观点错误。

④材料体现不出。

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答案】 A

4.【解析】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能说优越,故③片面。

④项材料未涉及。

答案选A。

【答案】 A

5.【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字的认识,②的说法错误;⑤是文字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除了汉字外还有史书典籍,④说法错误。

①③是对汉字的正确认识。

【答案】 C

6.【解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见证于汉字和史学典籍,C正确,A、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

【答案】 C

7.【解析】 汉字和史学典籍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A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C错误;史书典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保存史书典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故D错误。

【答案】 B

8.【解析】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错误;文化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②错误。

【答案】 B

9.【解析】 ③④是对文字的认识。

【答案】 B

10.【解析】 ①④分别从内外原因方面正确指出了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故答案选C。

②是中华文化重振的条件,③是对中华文化的解释,均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 C

11.【解析】 ①②③④都正确地指出了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

故选D。

【答案】 D

12.【解析】 ④的意思是指统治者要采取愚民政策以维护其统治,这显然是错误的,排除④,故选A。

【答案】 A

13.【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毕摩的彝文典籍,对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①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更好地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和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

②有利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4.【答案】 

(1)①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①其标志《祥和》对山东古文明、儒家文化精髓的全面阐析,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其标志《祥和》融合山东的民风,祥瑞和谐的社会风尚创作而成,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