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7850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新改版后的教材综合素质必考点梗概

中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中学学校管理。

素质教育活动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实现的;中学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载体;中学班主任工作。

素质教育活动靠班主任有组织的进行。

素质教育的方法:

1、中学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1、素质教育之“素质”,是指人的全面素质,而不是人的某一个方面的素质。

(应试教育充其量只有多方面教育中的某一“育”,而素质教育是“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2、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是两种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的教育。

(应试教育把价值定位在考试成功上,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培养出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上)3、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方针前提。

(素质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党的教育方针)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所作的完整认识:

1、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2、学生是有着身心诸方面需要的“完整”的人,教育必须全面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3、学生是有着发展潜力的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开发出学生的发展潜力4、学生作为“人,也是指学生全体,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5、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与有差异、有个性的发展是统一的。

以人为本的含义。

中学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作为一种学生观的“以人为本”:

1、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2、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3、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中学教育中以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

1、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2、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为本3、中学教育必须以全体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

在教育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正规的专业教育2、非正规的专业教育3、校本专业发展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专业知识学习2、教育反思3、教育研究

中学教师职业责任:

1、促进中学生人生发展的责任2、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权利的规定:

《教育法》的规定:

1、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2、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法》的规定:

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3、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5、教师拥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制度。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义务的规定:

《教育法》的规定:

1、教师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2、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承担着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人物4、“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教育法》的规定: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义务教育法》:

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的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精神:

《规定》的精神特别体现在“总则”和“职责与任务”中,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中小学班主任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健康成长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任务,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学校中重要的具有专门性的工作岗位。

2、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中承担着特别的教育职责和组织管理任务。

在教师的职业素养中,职业道德素养处在核心的地位。

《规范》的主要精神就是六个方面: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的行为规范要求:

1、班主任的道德规范

(1)对班主任自身的规范要求(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2)对待学生及他人的规范要求(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3、对班主任工作的规范要求(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能力)2、班主任的工作规范

(1)深入地做好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工作

(2)关心爱护全体学生(3)开展班级德育工作

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关系与《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对职业行为的规定:

1、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原则要求是:

爱国守法。

具体的职业行为要求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2、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原则要求时:

爱岗敬业。

具体的职业行为要求是: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原则要求是:

关爱学生。

具体: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师与劳动的关系,原则是:

教书育人。

具体: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教师与自己的关系,原则是:

为人师表。

具体: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教师与自己发展的关系,原则要求是:

终身学习。

具体: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爱2、尊重3、负责4、公平公正5、保护6、杜绝伤害。

正确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1、尊重2、协作

正确处理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1、尊重2、理解3、协作

正确处理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1、尊重2、支持

中学教师需要具备信息素养:

1、运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2、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3、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

中学教师利用工具书进行信息检索。

中学教师可利用的工具书类型:

百科全书、字典、词典、年鉴、手册、名录、图谱、类书、政书。

中学教师运用网络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

网络检索工具的种类:

搜索引擎,网上虚拟图书馆。

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按专题检索信息,按关键词检索信息,按地区检索信息

中国教师可利用的网上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超星图书馆。

网络信息交流特点:

1、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藩篱被打破2、主动与被动、单向和多向交流的统一3、时空界限不复存在。

网络信息交流方式:

E-mail、BBS、即时通讯(如MSNQQICQ)、Blog(网络日志)、微博(MicroBlog)

教师是一种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

职业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各行各业”,就是指的职业。

现代职业有很多种,但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大一样。

因此就有了那些特别从事要求的“专门性”的职业。

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首先,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在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得到确认。

1966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

“教学应当被认为是一种专业:

它是一种公共服务的形式。

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只是和技能,并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来获得和发展这些知识和技能。

其次,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

从师资培养制度产生到现代,教师职前专业训练方式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

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训练经历了从师范院校培养到大学专门教师教育机构培养的变化。

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

教师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充当教师的。

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由专业的机构为教师职业制定标准,以教师专业标准来对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是许多国家采取的做法。

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教师的专业性,是因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能够有效地教,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懂得“所教”,二是懂得“怎样教”。

如果认为只要懂得“所教”就可以当教师,那么上过学的人,无不可以当教师。

这样教师就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

“教”,不是教者简单地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说出来,而是在教的过程中教者从自己“知”,到自己教育对象“知”。

教的“专业性”体现在“使人知”上,教师的专业不可替代性也体现在这一点上。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目的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2、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发展性和不成属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体性的特点。

3、教育内容(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加工的对象。

对学习者而言,即是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规范等)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性,形态的多样性的特点。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影响的。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社会政治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3、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1)社会文化教育的制约(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对文化促进作用(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传播-交流,选择-提升,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4、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或者说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第二个基本规律。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4、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5、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1)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对人的发展虽起着重大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既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

2、免费性,又叫公益性3、普及性,又叫统一性。

西方的教育目的论:

1、社会本位论。

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优点:

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指定;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

这对保证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缺点:

它否认了教育目的的受人的发展规律制约的特点。

因此,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2、个人本位。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

优点:

第一,它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否定了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抑和灌输等弊端。

第二,提出了培养“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教育有积极意义。

缺点:

首先,以“人性”代替对社会的理论分析,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这是不现实和行不通的。

其次,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了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句。

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社会、学科三大方面。

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第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

第二,经济政治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特别是在政治、思想类课程的内容上,由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决定。

第四,社会经济政治对课程开发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上。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种类、内容、结构。

第二,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

第三,学科的特征和性质决定对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开发要体现学科的性质。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第一,学生的发展需要制约课程开发的方向。

第二,课程的门类、程度、编排形式等设计与开发,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程度和水平,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4、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制定起着理论的指导作用,它是影响课程自身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课程的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课程的性质,可以分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和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根据课程管理主体,可以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形态,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根据学生修习的要求,可以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主要作用是:

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

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

1、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

2、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4、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1、备教材(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研究相关的教学材料)2、备学生3、备目标4、备检测。

二、上课。

1、导入2、课中(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终如何取决于课中是否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

第一,先行组织策略。

第二,问题教学策略。

第三,发散、集中教学策略。

第四,反思教学策略。

第五,练习策略。

)3、结束(第一,系统归纳。

第二,比较异同。

第三,巧做铺垫。

第四,巩固练习。

第五,曲终奏雅。

)三、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四、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及时反馈、重点辅导)。

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启发性原则。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因材施教的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中学教学的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

(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二、谈话法。

又称问答法。

有两种具体形式:

传授知识的谈话和巩固知识的谈话。

三、演示法。

四、练习法。

五、自学指导法。

六、课堂讨论法。

七、实验法。

八、实习法。

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选择性(对象和背景)。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根据以往经验主动理解)。

4、知觉的恒常性(判断物体大小,不会单纯随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影响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2、个体因素(需要、兴趣、过去经验、人格特征)3、活动目的与组织。

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发生得很快,以后遗忘的速度会逐渐下降。

如在学习的20分钟后,保持的百分比就只剩下58.2%,一天后,为33.7%,而31天后,为21.1%。

因此,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

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以致消退。

2、干扰说。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压抑说。

兴趣和动机的压抑等的影响4、提取失败。

找不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一、信息的编码阶段:

1、记忆材料的特点2、记忆材料的位置。

3、记忆材料的组织加工与学习程度。

4、个体状态。

二、信息的储存阶段:

1、采用有效的记忆术(关键词法,韵律法,地点法)2、复习(必要手段)三、信息的提取阶段。

提取时的线索与编码时的线索越相似,提取的效果越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

2、问题表征的方式。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动机与情绪状态。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

人的学习行为取决于这种行为与刺激是否因为强化而建立了稳固的联系。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七种基本需求。

四种缺失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三种成长需要:

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低一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高一层级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