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7681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docx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docx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撰写者姓名:

李梅连

李白是唐朝人。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正是这盛唐文化孕育出了天才诗人李白。

古代评论家胡应麟说:

“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

(《唐诗援》卷十九)他承认李白“五七言各极其工”;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评李白、王昌龄是“唐人七绝的冠冕”,他们标志着七言绝句的成熟。

古典名著《红楼梦》有一章节叫《香菱学诗》,里面写道:

林黛玉对香菱说: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李白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他本人出世在碎叶(唐朝属安西都护府,在今中央亚细亚巴尔喀什湖之南),五岁时随父亲迁居蜀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县)。

李白少年时博览群书,仗剑任侠,曾广有游历,“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十五好剑术,游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便是对其少年生活的概括。

李白二十六岁时,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四十二岁,因吴筠推荐,唐玄宗下诏赴长安。

在长安度过了三年,便因他的狂放不羁遭谗言陷害,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再度开始漫游。

后来因永王李嶙案获罪,被判处长流夜郎。

后获赦病死。

李白的诗现存九百多首,这些诗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

他的诗抒写了远大的政治抱负,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对权贵和世俗的鄙夷、蔑视。

李白的诗歌,承继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并且以他在唐朝由盛转衰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那种坚持进步理想,反抗黑暗现实,相信自己才能,鄙视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像唐代元稹评价他的“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的独具特征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成就,使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其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这是形成他“壮浪纵恣,摆去拘束”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

诗人称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

这正形象地道出了他的诗歌的这种气势。

1、喷发式的情感。

诗是主情的,感情基调不同,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就不同。

有的沉郁顿挫、慷慨陈词;有的婉转细腻、娓娓而谈;有的热烈,有的深沉;有的直露,有的含蓄。

李白的诗则是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

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也来自诗中那种强烈和炙热的感情。

在李白的那些

1

优秀诗篇中,无论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描写,还是主观感受的抒发,都使人感到一种傲视一切的精神和不可羁勒的力量。

描写客观事物,如诗人笔下的黄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里,黄河奔腾咆哮,冲决一切,不可驯服的形象,与王之涣写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的那种静谧和寂寥的黄河形象是迥然不同的,确有“落笔摇五岳”(《乐府?

江上吟》)之气。

抒发主观感受,如写他遭受唐王朝统治集团的打击、压抑,空有一番“安社稷”,“济沧海”的抱负而无法实现的愤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这里,诗人处于逆境而又不被逆境所压倒的气概,与王维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的那种遭受打击后一蹶不振的心情,又有天壤之别,也确有“笑傲凌沧州”之势。

又例如《塞下曲》中,李白的感情很饱满,形象很鲜明。

他往往通过某种夸张的假象的行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愿望。

这种行动有时是直接出现在作品中,有时则是通过典故的形式来表现的。

这首诗却是属于后者。

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就是运用楼兰这典故来表现他愿身赴绝域,深入危境,刺杀敌人,以保卫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英勇性格的。

这种似明说而又不是明说的手法,很富有感染力,耐人寻味。

还有李白的《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这首诗是诗人借送族弟李沈去长安,倾吐自己被排挤出长安后的愤懑心情。

诗人以激昂的感情,丰富的联想,托古喻今,回顾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自己受排斥、遭打击的愤懑情怀,表明了自己“发白心不改”的坚定志向。

同样的,在《鸣皋歌送岑征君》中李白把激愤、失望、苦闷的心情一齐迸发出来,写成了痛快淋漓的揭露与斥责。

还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两句写了别情的沉痛,诗人要用酒来安慰自己与将离别的友人,驱散他们心头难耐的别情。

但是,越是这样,越表现了他们心头别情的难耐,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了。

而在《万愤词投魏郎中》全诗感情激越、悲愤交加,集揭露、批判、嘲讽、愤恨、抗议于一诗,确实是“万愤”之词。

同样的,在《荆州贼乱临洞台庭言怀作》中,诗人满怀忧虑地关注着“时危人枯槁”的严峻时局,大声疾呼:

“氛雾行当扫”,对康、张叛乱表示了极端的愤慨。

诗的最后,诗人以更加激愤的心情直接质问皇帝:

为什么不迅速平定割据叛乱,这既是谴责唐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统治造成了严重恶果,又是揭露他们在叛乱战争爆发后,不能迅速平定叛乱的腐败无能。

这里充分表现了李白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进步思想。

特别是《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一诗:

诗的第一部分,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激情,描写了平叛大军的强大威势,表现了诗人彻底平定安史叛乱,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二部分,写自己抱着“愿雪会稽耻”的决心,年迈从军,想要在平定安史残

“天夺壮士心”,半道发病,只好返回。

诗人要为维护祖国余叛军的战斗中作出贡献。

但是,

统一而贡献自己一切力量的夙愿又不能实现了。

因此在第三部分中,诗人抒发了途经金陵辞别友人时的孤独冷落的心情。

2、直抒胸臆。

当他因别人推荐,受诏入京,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就在诗中宣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在长安三年,无所作为,最后被

2

排挤出京时,他就在诗中大呼: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他憎恨权奸,就在诗中痛快淋漓地骂他们“董龙更是何鸡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要求为恢复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就在诗中表示: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永天东巡歌》)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就写下了“掩泪悲千古”(《丁都护歌》)的沉痛诗句。

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呼震天鼓。

”(《梁甫吟》)他想念长安,就是: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登太白峰》)。

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

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

在李白的诗里,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炙热的感情,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二、大胆而恰切的夸张

在李白的诗中,夸张是在平常的描写不足以表达他那种强烈、炙热的激情时,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

关于李白诗歌的夸张,鲁迅曾说: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

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

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

如《塞下曲》中的诗歌语言上以朴素自然而夸张见称的。

既朴素自然又夸张,看来是矛盾的、互相排斥的,但在他的诗中却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这首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你看,这不是随口面出吗,是多么的自然活泼,哪有雕琢的痕迹。

就是某些带有夸张性的句子,如“宵眠抱玉鞍”句,也丝毫不显得造作,而且可以说,几乎已经使夸张完全融化在自然和真切之中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这里,“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

但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蜀道难》一诗也是如此。

它通过艺术夸张所构成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形象,描绘了祖国雄奇壮伟的高山巨川,表现了诗人维护祖国统一的进步思想。

其中“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作者开门见山就道出了蜀道之难。

单是说“难”很抽象,读者难以理解。

作者打了个比喻,说“难于上青天”。

这就给读者具体感到难的程度了。

古代科学尚未发达,谁能够上青天呢,“上青天”,在当时当然是夸张之言。

但并非作者凭空虚构,而是有现实基础的。

当时由秦入蜀,必须爬过许多耸入云霄的崇山峻岭,从下望上去,确实象是行云走雾,登上云天去了。

“上青天”句就是由此而想象出来的。

究竟峻险难行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作者又进一步运用他的夸张手法给予了

3

生动的描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古代神话:

羲和驾着六龙所啦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

“标”,这里作峰巅讲。

“逆折”,指水流回旋。

“黄鹤”,即黄鹄,善高飞。

“猱”,猿类,“猿猱”皆长臂,善攀援。

这四句意思是说,天上羲和驾着的车子,到此也会因山高难度,只得迂回而过,下面却有奔腾的波澜回旋流转。

连黄鹄那样善于高飞都不能越过;猿猱那样善于攀援也难以攀援而上。

看,作者通过这些夸张的描写,已把一群群望不到顶、下有深渊、神车与黄鹄难度、猿猴与猱猕愁攀的高山峻岭、层峦叠嶂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样,就突出了蜀道之难,鸟兽犹惮其险,人其可知了,这是艺术力量的所在。

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非常注意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使夸张本事与夸张对象产生内在联系,做到既大胆又不失恰切,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后一句,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就更加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

三、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的又一重要因素。

这是形成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

“丰富”——李白的诗歌有大量的想象。

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无不成为艺术想象的媒介。

通过这些媒介,诗人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翱翔。

然而,想象又以现实为基础,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经常以超现实的艺术想象,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皇帝昏庸,权奸当道,政治黑暗腐败,自己虽关心国事,却无路可进的社会现实。

《梦游天姆吟留别》则通过梦境描写,驰骋想象,来突出诗人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反抗精神。

明月,是诗人经常歌吟的对象。

在他的诗歌中,单是关于明月的想象就有多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诗人同情友人受到政治迫害,把明月想象成可以寄托怀念之情的信使。

《月下独酌》表现了李白想象的高超。

诗人不仅想象出“举杯邀明月”这种新奇的意境,而且是“我歌月徘徊”的赋予月亮以感情。

这种把描写对象加以“人格化”,给它们赋予感情的机能,就是李白艺术特点之一。

在他的好些诗篇里都有这种写法,如《独坐敬亭山》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光是人在看山,而山也在不厌地看人了。

又如《劳劳亭》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问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都是这类的例子。

这种不把自然景物光当作纯客观的描写或刻画,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和抒情成分结合起来,使所描写的对象和现实人生中的某些感触有机地联系着,这样,就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量,更容易激动读者的心弦。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这又是在感到人生道路坎坷,心情苦闷时,把明月想象成可以探讨人生哲理的对象。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奇特”——表现为他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新颖不俗。

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

试看《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句是写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

究竟他所看到的是什么呢,只是看到挂在“前川”的瀑布吗,要是这样来理解这句诗,未免缩小了它的内涵。

其实,由于作者是远望而非近看,所以瀑布四周围的广阔天地,都在他的视线之内:

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涌流出来,直挂在苍绿的香炉峰前面,在

4

阳光、紫烟、绿草等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给人有色彩绚丽、气象万千之感。

诚然,这毕竟是读者联想而得之,但句中“遥看”二字,必然引起人有这样的联想。

又如《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酿酒老人本来已经死去,但诗人想象他没有死,还在酿酒,只不过是已经与人世隔绝,永远在长夜漫漫的泉台之下了,而自己是再也尝不到老人的“老春”酒了。

这种想象好象出自一个天真的孩子,确实奇特新颖,但是却把诗人与老人的深情厚谊,特别是诗人对老人的深切怀念、无限悲痛,都深刻地表达了出来,感人肺腑。

四、清新自然、音节和谐的语言

构成李白诗“壮浪纵恣,摆去拘束”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种种因素,都是通过他那种清新而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李白和其他一切有成就的诗人一样,从民歌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无论是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还是大胆而恰切的夸张都有民歌的影响在内。

特别突出的则是语言。

李白主张写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这正是他诗歌中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形象化的概括,也正是他学习民歌语言的结果。

如“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怨情》)这里画一哀怨妇女,情态宛在眼前。

然而,诗眼却在最后一句,正是不知她所怨恨是何人何事,就更加使人惆怅。

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她同情的深沉。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独自寻思:

“她到底是为什么呢,”从诗的客观效果上说,这一句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使人们对她可能有的多种怨恨都进行了思索和同情。

这样,诗的思想内涵就比实指一事深广得多了。

作者下笔之时,可能并非故作含蓄,只是如实写来。

但作品的效果超过作者的意图,却是常有的事。

这也是艺术的特征之一。

又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向青天端。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襄阳歌》)写得多么活泼自然,叫人一读难忘。

李白《将进酒》诗歌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习汉乐府《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又是多么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又如“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横江词》)语言朴素简洁、不假雕琢、活泼生动、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味。

这些初看来是最平凡的地方,但是后代摹拟李白的诗人没有一个人达到这种高度完美的境地。

学腔调似难而实易,学语言似易而实难。

李白不是单纯地模拟民歌,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既不失民歌语言淳朴。

形象的本色,又有含蓄、精练的特点。

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初看如脱口而出,毫不费力,但若细细咀嚼,便觉意味隽永,经过千锤百炼,使民歌的语言又进一步升华,形成他自己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

又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化用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一段的内容,诗人的创造性就在于改变了《水经注?

江水》凄清哀惋的情调,而使诗突出行船轻快的描写,体现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语言通俗流畅,易懂易记,又用绝句形式写出,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一直流传在人们口中。

李白的诗歌所以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朴素自然境界,是和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

据权德舆作的《韦渠牟诗集序》说,李白曾经把“古乐府学”传授给十一岁的韦渠牟。

他的乐府诗中拟古乐府之作很多,众所周知,不必举例。

但他最得力于乐府民歌的地方,首

5

先还是语言。

他的《长干行》的语言多么酷似《孔雀东南飞》。

《子夜吴歌》的语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多么酷似乐府民歌的《子夜歌》的《西州词》,语言朴素、音节和谐、感情真挚。

李白运用的诗体很多,但贡献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绝”。

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

他这方面的成就也很得力于学习乐府民歌。

“七古”无须再谈,这里只举他几首脍炙人口的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峨眉山月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说: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

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即以《早发白帝城》一诗而论,全篇词意完全出于《水经注》“巫峡”一篇,但语言之自然,心情之舒畅乐观,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

他的七绝向来和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

但就接近民歌一点说,他却超过了王昌龄。

他的五律,运古诗质朴浑壮气势于声律格调之中,往往不拘对偶,也很别具风格。

如《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等篇,历来为评论家所称引。

五、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李白是善于比喻的艺术巨匠。

他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为他的“壮浪纵恣,摆去拘束”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手段服务。

如用水比喻感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

一是做到了形象:

感情本来不具形象,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来比喻感情,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二是做到了贴切: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只有贴切,才能发挥比喻的作用。

这里,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绵绵无尽的江水正有长的特点;比喻友人送我情深,千尺潭水就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就正有不可断的特点。

这都是用与被比喻事物有共同特征的形象作比喻,因而显得十分贴切。

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是较早把月光比喻作霜雪的句子。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哭晁卿衡》)此诗中李白用明月比喻晁衡人格的高洁。

三是生动:

形象化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又善于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人们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就更生动。

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爽的性格等等,读后,余味无穷。

又如“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天津三月时?

古风其十八》)诗中善于把抽象的道理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

用桃李的花开花落,河流的前水后水,比喻官僚豪族的荣华富贵不会长久的道理,鲜明贴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

又如李白运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比喻自己的政治抱负遭到腐朽势力的重重阻碍。

在《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中,诗人写道: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

”和“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分别比喻与李沈离别和自己象屈原、崔亭伯那样因反对腐朽权贵而遭受打击。

借古喻今,令人拍案叫绝~

宋代诗人陆游曾经赞美李白的诗:

“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

”(《读李杜诗》)一千二百多年来,李白的那些优秀诗篇,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喜爱,是盛唐时代浪漫主义诗歌新高峰的代表。

他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

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

他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

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又批判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及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乐府民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

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

李阳冰在他死后为他编的诗集《草堂集》序中说:

“卢黄门云:

陈拾遇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以尽。

”这是对他革新诗歌功绩的正确评价。

李白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他的诗名在当代已广泛传扬,到贞元时期,他的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

中唐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中吸收经验,以创造自己的豪放杰出的诗风。

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

宋代诗人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明清诗人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也莫不从他的诗中吸收营养。

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也受过他的影响。

他那些“戏万乘若僚友”(苏轼《李太白碑阴记》)的事迹传说被写入戏曲小说,流传民间,更表现出酷爱自由的人民对他的热爱。

他的作品妇儒成颂,有口皆碑,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光辉遗产,而且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

(二).游国恩主编.1963年第1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人绝句选》黄肃秋选;陈新著.1984年.中华书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组选著.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白诗选读》李晖编.1980年9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唐诗三百首详注》.郑孟彤.1981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