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5705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docx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docx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2听听那冷雨

2 听听那冷雨

本课话题 ——乡愁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初识余光中,源于他那感人肺腑的《乡愁》,知道他是一位诗人,一个饱含浓浓情意的游子,渴望越过那湾浅浅的海峡。

再识余光中,是那意味深长的《听听那冷雨》,冷雨顺着厦门街的幽幽巷子,一直淋漓到我的内心。

也正是那一季又一季的冷雨,敲打着那巷底的绵绵思绪,乡愁也便在这淅淅沥沥的雨中蔓延开来……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经常在晚年的诗作中追思往事、怀念故乡。

他在1957年《题民元照片》一诗中写道: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

低徊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

这首诗是于右任见到民国元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宴请自己、唐绍仪、陈其美、胡汉民、蔡元培等故人的合影时,抚今追昔,有感而发。

在书赠新加坡侨领林庆年的《基隆海滨浴场小坐》诗中,于右任同样寄托了这份思乡之情:

“锦绣家山万里同,寻诗处处待髯翁。

今朝稳坐滩头石,且看云生大海中。

”一湾浅浅的海峡,却似千里之遥,对于右任来讲,这种乡思、这些乡愁,是难以割舍无法剪断的。

当1987年那些已两鬓霜白的退伍老兵们打出“我想妈妈”的标语而泣不成声时,蒋经国才最终同意了这些老兵返乡探亲的要求。

于右任没有能够等到这一天,但他的一首首“乡愁”却早已飘过海峡,在大陆广为传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唐]刘皂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羡慕(mù)黔首(qián)椽子(chuán)

舐犊情深(shì)羯鼓(jié)天籁(lài)

翩翩起舞(piān)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读

(2)语境辨析法

①他嘴里高兴地哼着小曲(qǔ),穿过江南那曲(qū)折的小巷。

②这位姓解(xiè)的警官对于押解(jiè)途中罪犯的逃脱方式,他百思不得其解(jiě)。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萧萧·潇潇

“萧萧”与“潇潇”都是描写、形容事物的词,但适用对象有别。

“萧萧”是象声词,形容马叫声、风声、草木摇动声等。

“潇潇”是形容词,形容风雨急骤状。

有风无雨用“萧萧”,有雨或有风有雨用“潇潇”。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窗外,秋雨潇潇(萧萧/潇潇),寒气袭人;室内,烛影摇曳,温暖如春。

独处一室,手捧一书,仿佛回到了盛唐时代。

②寒冬骤至,落叶萧萧(萧萧/潇潇),环卫工人们正在加紧清扫路面的树叶,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理应心存感激。

(2)一直·径直

一直:

①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②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

径直:

①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②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马路边摆摊修锁的刘师傅告诉记者,撞人的黑色帕萨特轿车,一直(一直/径直)停在九华山路桥边北侧马路停车点上。

上午10时许,这辆轿车忽然发动,径直(一直/径直)冲向桥边栏杆。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

请说明理由:

想入非非:

指意念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也形容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贬义)。

还可以形容想法大胆离奇(褒义)。

此处符合语境。

(2)由于高科技更多地运用到电影制作上,电影屏幕上出现了许多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

(√)

请说明理由: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多用于极为惊人,极为壮观,极为紧张、险恶,极为伟大的事物引起的感受。

此处符合语境。

(3)近年中国摄影的发展让阿聂兹很惊讶,不但随处可见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而且许多摄影师的作品也让她看到了中国摄影石破天惊的变化。

(×)

请说明理由:

石破天惊:

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常识·速览]

[识作者]

余光中,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祖籍福建,生于南京。

1947年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厦门大学文学系。

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间辗转漂泊。

作品特点:

作者把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因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诗作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视域宽阔,意象新丽。

其散文作品富有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

主要作品:

《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白玉苦瓜》等十余部。

[探背景]

1974年,余光中到香港大学任教,并写下了散文《听听那冷雨》。

正如文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对故乡始终是魂牵梦萦,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怀念,通过对听雨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因此作品常流露出浓厚的家国之思。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

文中屡引古人诗词,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寄托了作者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和向往之情。

[文脉·梳理]

听听那冷雨

意象密集描写瑰丽情真意浓

①台湾 ②晚年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开头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2.“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

3.联系上下文看,“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的含意是:

不能够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能让从祖国大陆飘来的“冷雨”淋一下也算是对思乡之情的一种安慰。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陆深深的思念之情。

4.作者在第2段末尾写道: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对这个疑问,作者其实已经做出了回答。

联系全文,以“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里”的句式,分条写出这些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承载中华文化寄托“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方块字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的冷雨里。

5.第5自然段中,作者写道: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作者为什么对“那冷雨”不仅要“听听”“看看”,而且要“嗅嗅闻闻”,甚至“舔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在作者看来,“那冷雨”是从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见的祖国大陆那边飘过来的,“那冷雨”里包含了来自祖国大陆的气息,成为作者可以寄托对大陆的思念的寄托物,因此,作者对“那冷雨”不仅要“听听”“看看”,而且要“嗅嗅闻闻”,甚至“舔舔”,借以慰藉自己思念祖国大陆的赤子之心。

这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铭心刻骨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6.本文运用第几人称写的?

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是用第三人称手法写的。

文中的“他”通过听雨,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出了在台北春雨中凄凉、凄清、凄迷而又柔婉与亲切的感受,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的思念和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二、阅读课文第6~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第7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是美感,然后听出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

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8.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

第7段最后一句话“在窗外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

“喊”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因为作者在岛上听雨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这里的“谁”应该是指故乡,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三、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9.文章最后一段说“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作者为什么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身处远离祖国的作者借“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以形象表达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记忆的深邃与遥远。

[话题·互动]

话题:

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与众不同的是,抒情主人公并不是“我”,而是“他”。

你认为本文使用哪种人称更好一些?

学生甲:

使用第一人称“我”要好一些。

原因是:

①从作者的身世看,本文是他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自己的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经历的抒情散文,故抒情主人公应该使用“我”。

②一般抒情散文都是以“我”为抒情主人公的,比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称“我”。

③使用第一人称“我”还便于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便于宣泄情感,易被读者相信和理解,也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使用“他”为抒情主人公体现了作者在本文中构思的新颖性。

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可使人物的情感流露仿佛一个个蒙太奇镜头,让读者尽收眼底,一切都像读者自己发现的一般真切自然。

并且,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为相似的艺术表达效果。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本文文字多处使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①生动的比喻

例1: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

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例2: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②匀称的对偶

例1: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例2: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③整齐的排比

例1: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例2:

那里面是中国吗?

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2.写法指导

运用修辞手法,特别要注意:

(1)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对偶是由两个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的。

(3)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短语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一组句子。

3.迁移应用

本文作者写“冷雨”,请运用三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雨”的文字。

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下雨了。

我站在一棵开花的树下,细数着一季又一季的满帘落花,看那涉水而过的时光,游走在长满青苔的檐下。

(拟人)远处传来一首优雅而缠绵的曲子,在春的尾声里,散漫了时光,飘落了心情,飘湿了回忆。

(排比)

雨,又大了。

大片大片地滑落在睫毛上,肩膀上,很干净,也很细碎。

散漫着步履的伤。

飘雨的夜,很暗,也很安静。

我看见那种凉薄的时光,散漫着薄薄的光阴,四月的雨,淋湿人间的四月天。

(通感)

流光是轻巧的船,载着人儿随波漂流,它绕了青山,戏了碧水,辗转千回,容颜未改,却早已物是人非;流光又如手中的一壶清茗,历尽寒风,淡香依旧,却早已冷若夜露晨霜。

(比喻)

人世间的一切都飘散在这绵绵的雨里……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未了的乡愁

“乡愁”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包括历史和文化在内的对整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感怀。

远离大陆的余光中,通过在台北听雨及产生的丰富联想,抒发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祖国及悠久历史文化的挚爱。

遍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他们的境遇各不相同,但思旧怀乡之情却是相同的。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适用于“爱国”“亲情、乡情、祖国情”“祖国统一”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精彩应用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

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

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

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佳作·领悟]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绝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

例如:

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

“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

……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

”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

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的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候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

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

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

即便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

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

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那么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

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

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

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

别的毋庸赘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

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