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马哲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5477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马哲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7马哲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7马哲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7马哲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7马哲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马哲讲义.docx

《07马哲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马哲讲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马哲讲义.docx

07马哲讲义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世界观——自发的形式;哲学——自觉的理论形态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所有哲学都研究的对象)(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先有世界观,后有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

(★选择)A.含义B.(恩格斯)提出C.内容D.每方面内容的作用E.每方面内容的关系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最重要,因为划分唯物、唯心),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和存在问题是恩格斯提出的)(德国康德、英国休谟是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黑格尔:

最大的唯心主义者,同时却是可知论的——即是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的观点: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单选)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6。

一元论和二元论。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

一元论包括:

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二元论的特征是: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彻底的一元论。

二元论不等于唯心论)7。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8。

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唯心主义最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从事脑力劳动的剥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

(2)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供条件。

(3)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产物。

认识是一个复杂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某一片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选择)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十七、十八世纪英法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三种共同点:

都承认物质是世界本原)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观点:

)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特点:

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相结合)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观点:

)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局限性:

1.把物质的个性等同于共性,2.(主要局限)没有从人和外界的关系,没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规定物质)(古代、近代共同局限性:

都把具体的物质作为世界本原。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

气、五行)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论: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物是感觉的集合;C.存在就是被感知;D.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E.我思故我在;F.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物)(客观唯心论:

A.绝对精神/绝对观念;B.理念世界;C.中国古代理学、道学、天命(西方的上帝))10。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旧唯物主义或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性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内容)(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功能)(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根本特征).(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因为:

1.它是严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2.它是客观的理论、3.它是具体的理论、4.它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5.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错误原因:

它是科学之科学(凌驾于科学)、它是绝对真理的体系】)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的伟大变革。

★直接理论来源马哲创立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

④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哲创立的意义:

A.B.C.)①创立了A.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②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B.能动原则的状况。

③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C.在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根本特征及哲学内容的特点)

(1)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哲学内容的特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

②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

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不同,因为在哲学内容上它实现了:

【正确:

4.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5.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批判性、创新性、阶级性高度统一的哲学)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选择(两大流派的名称、各自的特点、包括的分派、典型代表、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

(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凶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

由于科学主义哲学只强调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理性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

1.结构主义、2.逻辑经验主义(即实证主义)、3.语言分析哲学、4.科学哲学(波普)等。

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

由于人本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

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

1.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2.柏格森的生命哲学、3.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4.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哲学、5.西方马克思主义。

(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

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注意到它们中的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观点)(“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恩格斯唯物辩证法)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它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世界性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外,还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去年新增)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正确认识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哲学基础。

①人的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其中哲学素养是基础,它更具备根本性和决定性。

②哲学素养为人们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哲学素养能使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哲学素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17、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定义、唯一特性、下定义的原则、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

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选择(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

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错;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观点):

对;物质的惟一特性是他的实物性:

错)近代唯物论没有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物质1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观点)(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20、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04年新增点)★选择(时间的一维性、时间观念的相对性与可变性、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

即形而上学时空观)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人的时间观念既有相对性又有可变性)(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务都包含无限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

(无限中的有限,有限中的无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牛顿:

时间是一切事务的贮存所——是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现代科学已使人们对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引起生产力的新的飞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密切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方面,它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它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继续起着指导作用,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是指流行于现代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别的总称。

从思想倾向上看,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人本主义,另一种是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发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认为意志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基础。

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关注个人的存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强调个人选择在人生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科学主义源于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它强调追求“确实的”知识,强调知识只能建立在经验范围内的“实证”基础上。

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同属于现代哲学,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也有批判,但总体上是维护现有社会的。

  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现代西方哲学则大都坚持唯心主义立场。

  当然,现代西方哲学针对社会与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个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其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个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和大量的军事著作、文献,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军事辩证法等等都作了深刻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发展。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和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②强调实践观点、实践标准,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③强调发展的观点,认为“发展是硬道理”。

  ④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XXXXX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所谓“三个代表”,是指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考点: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它所说的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物质往往是指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这种观点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是不科学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它所说的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物质则是指原子。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①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且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这一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这就有力地反击和批判了唯心主义。

同时,由于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以也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二,这一定义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这就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其三,这一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共同本质乃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对包括自然物质和社会物质在内的所有物质形态之共性的最高概括。

这样,就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的局限性。

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形态(既包括自然领域里的物质形态,也包括社会领域里的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物质的具体结构是物质形态的个性。

不定项选择题举例:

9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永恒和暂时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2在下列现象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A.生产关系B.真理C.人脑D.法律观点17下列属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有A.真理和规律的关系B.运动和物质的关系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分析题举例:

讲义106页2物质是不灭的,恐龙是物质,因此,恐龙是不灭的。

(二)运动和静止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①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②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人的感觉或观念,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绝对精神”、“天理”等客观精神。

3.运动的基本形式  ①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物质运动存在着五种基本形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②五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既不能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也不能把低级的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的运动形式。

③五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

首先,低级的运动形式是高级的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高级的运动形式总是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其次,对于包含着多种运动形式的事物而言,高级运动形式起主导作用,低级运动形式处于从属地位;再次;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4.静止的含义  静止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

其一,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其二,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保持着质的稳定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

  ②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7.反对两种错误  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

其一是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夸大成绝对静止的观点,这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其二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这种观点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分析题举例:

讲义106页5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周是著名的相对主义者,提出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一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