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509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ocx

《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ocx

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控股以外的内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迄今已近乎占据苏州经济半壁江山。

“十二五”期间,苏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为民营经济的再次腾飞创造了条件。

本文从“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剖析苏州民营经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关键制约因素,并基于苏州自身优势条件,为打造苏州民营经济“升级版”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十二五”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特点

  “十二五”以来,苏州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低速平稳的增长期,稳中求进、提升质效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连续多年应对宏观环境的复杂挑战、解决发展困难过程中,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正稳步向创新驱动转变。

总体来说,“十二五”期间苏州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2014年末,苏州民营单位数共计80.69万户,注册资本金达到21814.5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9.9%和22.4%。

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登记注册户数分别达到29.56万户和48.96万户,年均增长12.8%和8.4%;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和个体户注册资金分别达11490.96亿元和339.21亿元,年均增长19.7%和16.4%。

  

(二)经济贡献不断提升

  民营经济已成为扩大苏州税收收入、推动经济增长、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动力。

2014年苏州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21.1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1%(现价,下同),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0.6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4%,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缴纳税收总计为1357.33亿元,年均增长15.3%,税收收入占全市全部税收收入的51.0%,比2010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三)吸纳就业显著增加

  2014年苏州私营个体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470.56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129.92万人,年均增长8.4%,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67.9%,比2010年提高18.4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迅速。

与2010年相比,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61.5%,高于第二产业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教育(66.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63.7%)、租赁与商务服务业(52.5%)这3个行业的就业人员增长最快,居行业前3位。

  (四)行业布局逐渐优化

  “十二五”以来,苏州民营企业在涉足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领域的同时,逐渐向服务业、信息传输等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

2014年苏州民营企业中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占全部民营企业77.7%,与2010年相比,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从事教育的企业增长4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的企业增长3倍,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户数增长近1倍。

民营科技企业队伍壮大。

2014年全市新增128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9098家,比2010年增加4000多家。

  (五)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机制活,效率高、潜力大、就业效应强,像一股活水,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2014年苏州民间投资达到3321.79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3.3%,比2010年提高17.8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苏州民间投资累计高达10516.58亿元,年均增长26.8%。

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苏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困境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层次相对较低

  尽管当前苏州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但是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行业主导。

2014年,苏州民营企业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三个行业的企业数占比达77.6%,而一些高端服务业,如金融业(占0.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1.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0.6%)等行业中民营经济单位数所占比重依然偏低。

  

(二)经营效益不理想

  近年来,受市场需求不旺、生产成本上涨等宏观环境影响,苏州民营工业企业总体经营状况不佳。

2014年苏州5706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有1063家,亏损总额52.13亿元,营业利润率为3.8%,比2010年下降1.7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7.73%,低于国有经济(271.05%)和外商及港澳台经济(209.42%);资产负债率为62.35%,高于国有经济(52.43%)和外商及港澳台经济(50.13%)。

  (三)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民营企业因具有基本的公司管理结构,在管理制度上要比个体经营户更加完善,然而2014年末苏州工商个体注册户数为48.96万户,私营企业数29.56万户,分别占苏州民营经济单数总数的60.7%和36.6%。

同时,苏州大多数私营企业是家族、亲戚、朋友合办的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以情义代替公司规章制度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的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方式较为严重。

决策方式和决策程序不科学、管理层个人素质难以提高、企业组织效率低等弊端日益成为制约苏州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四)技术人才欠缺

  2014年苏州民营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54.46万人,占其从业人员的11.6%;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66.02万人,占其从业人员的31.9%。

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远低于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

同时由于苏州民营企业数量很多,每个民营企业拥有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少,造成人才创新集聚效应难以正常发挥。

  (五)市场进入壁垒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依然受到各种限制,一些被视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经济部门,依然是国有经济的垄断行业,民营经济进入面临很高的市场壁垒。

2014年苏州民营企业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仅有413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仅1624家,占全部民营企业0.05%和0.2%。

  三、打造苏州民营经济“升级版”的优势条件

  

(一)政府部门深化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肯定了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平等地位,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给苏州民营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此外,苏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要素保障、市场开拓、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强化政策扶持。

2014年全市7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共为1.5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555.6亿元,年末在保余额450.8亿元。

市场开拓力度加大。

2014年成功举办“苏州市名优新品(长春)展销会”,组织企业参加了江苏产品万里行展销会、第十八届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第十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一批重点展会,累计参展企业500多家,标准展位超1000多个,参展规模和市场开拓效果较往年有明显提高。

  

(二)民营单位逐年增多,龙头民营企业发挥示范作用

  “十二五”期间,苏州民营单位数量逐年增多,为未来苏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准备了“生力军”,为苏州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苏州共有20家民营企业进入500强榜单,其中进入前100强的有4家。

龙头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苏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也为其他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成长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近年来,苏州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4年全市累计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269家、市级78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突破千家大关,达到1068家。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成效显著。

2014年苏州229个项目成功入围“省重点技术创新计划”,居全省首位。

2014年全市共有153个产品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占全省总数的16%。

  (四)信息化和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截止2014年底,苏州累计拥有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8个。

智能制造加快推进并初见成效,创建数字企业,新增省级五星级数字企业7家、四星级数字企业93家、三星级数字企业89家,累计创建数字企业835家,其中省五星级数字企业21家。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诚信苏州”网正式上线运行,先后曝光违反诚信的企业和产品9个批次。

  四、打造苏州民营经济“升级版”的机制构架及对策措施

  

(一)打造苏州民营经济“升级版”的机制构架

  1.市场竞争机制。

市场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高效配置资源的基本前提,只有让苏州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及港澳台经济等其他所有制经济一起合法经营、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才能进一步激发苏州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市场竞争机制还包括打破本土主义,让苏州民营经济勇敢地参与到周边区域合作和竞争之中,在竞争中发展自己。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民营经济单位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获得超额利润,必然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加企业活力和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政策激励机制。

政府通过正确评价与正向激励,鼓励苏州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通过统筹金融、财税、风险投资等手段来完善对苏州民营经济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

在政策激励机制的促进下,苏州民营企业会通过发挥收入、福利和工作环境等激励效应,调动员工尤其是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高端化发展。

政策激励机制的实现,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充分了解苏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困境,并通过制定具有科学、适度、针对的政策措施来满足苏州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

  3.部门协作机制。

部门协作机制要求地方政府中参与到苏州民营经济管理的各部门之间有效的协作起来,以此杜绝政出多门、重复管理的现象,保证政策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为苏州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部门协作机制的推动下,苏州民营经济可以将全部心思放在如何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产经营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

部门协作机制的实现有赖于政府各部门间明确职能、相互配合、互通互补,打破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的行政局面,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尽可能地为苏州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分类和分层次的精细化服务。

  4.人才保障机制。

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满足苏州民营经济发展对人才要素的需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才保障机制包括人才的引进机制和人才的培养机制。

在苏州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有效的人才保障机制可以直接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有效促进苏州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

科学有效的人才保障机制还可以通过高频度接触和沟通实现集体学习与信息共享,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人才聚集到民营经济中、激发更强创新活力,形成苏州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打造苏州民营经济“升级版”的对策措施

  1.找准政府定位,有效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一要进一步放开市场,降低准入门槛。

应积极推行企业工商注册便利化,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民营企业,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除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业外,投资领域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积极为投资者提供市场需求和项目信息,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股、并购、合资、合作、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权利,享受同等的税费减免、投资补助等优惠政策。

二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加大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对年销售收入高、创新能力强、自主品牌影响力大、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用于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加大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土地使用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盘活存量土地、改造低效利用土地,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等,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加大对涉企收费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

三要引导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技术装备升级、工艺质量提升等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改造,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省级以上“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示范区”,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境外市场营销网络、研发中心、服务外包接单服务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