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 绝对震撼组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458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 绝对震撼组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 绝对震撼组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 绝对震撼组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 绝对震撼组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 绝对震撼组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 绝对震撼组图.docx

《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 绝对震撼组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 绝对震撼组图.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 绝对震撼组图.docx

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绝对震撼组图

实拍中国最偏远小兴安岭山村生活绝对震撼(组图)

[导读]:

当我们羡慕国外的时候,殊不知勤劳的人们已经建设自己的田园了!

这里就是黑河东山村!

我去过很多山村,但是东山村绝对是一个世外桃源,每一个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人...-[转自铁血社区]当我们羡慕国外的时候,殊不知勤劳的人们已经建设自己的田园了!

这里就是黑河东山村!

我去过很多山村,但是东山村绝对是一个世外桃源,每一个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人,只要踏上这片黑土地就会彻底放弃抵抗,或许因为是我故乡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极强的田园情节,即使放下感性,仅仅从客观角度分析,这里绝对是一个具有原始生态美和现代田园风情的山村。

在介绍这个遥远北国的山村之前,我先发几张夏天典型的风景!

当然这仅仅是夏天,东山村四季完全不同,非常美的地方,随我的照片一起感受中国的山村吧!

山林中的小溪[转自铁血社区]草甸子,是湿地的一种,小兴安岭的山很少有很高险山峰,山间的洼地有大片的草甸子,长满了野花和草,还有各蓝莓、黄花菜等。

对于看风景的人来说这是美景,对于这里的百姓来说,是放牛羊的好地方,也是密封采蜜的好地方,也是百姓生存的资源之一。

远处是一个死火山,在东山村西面30公里处,近处是黄豆地,远处嫩绿色是草甸子。

树干白色的就是白桦林村前的农田,主要是黄豆玉米饭豆,每天早上都是云雾缭绕,如同仙境。

[转自铁血社区]农田和森林组成的色块彩虹,在家呆了几天看见彩虹的次数比在深圳十年还要多!

无怪乎当我们的伙伴们惊呼彩虹的时候,老乡们已经麻木了,除非见到双层的才会感到一些惊喜。

云层很低,土地很辽阔,村庄很少[转自铁血社区]以上几张图基本反映了这里的地形地貌,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东山村。

地图红色区域就是东山村,山村地处小兴安岭内部,距离黑河100多公里,距离最近的孙吴县城50公里,地势较高,故取名东山村,往西北方向,过了二站乡就是林场,无尽森林,村落稀少;往西南是黑龙江冲刷的沃野耕地,距县城较近,村子相对密集,东山村正好处于交界处。

小时候总觉得这里远离城市太偏僻,现在看来恰到好处,既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还有大面积的耕地,蓝天白云下,绵延不绝的森林、草甸子和耕地交错,形成不同的色块和角度,随着四季度的变换,色块改变着颜色,构成绝美的风景,夏天凉爽宜人,村子成了燕子的天堂,冬天白雪皑皑,山村成了安静的天堂,大自然的慷慨和村民的勤劳使得这里成了真正的世外桃源。

小兴安岭内的山村风情60多年前,黑龙江上的大部分黑土地还是亘古荒原。

后来,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先后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为它的开发建设贡献了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把这里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营农场群。

夹杂在众多农场间,还有来自各地的农民到此开荒建立起的村庄,而东山村就是其中一个。

[转自铁血社区]40年前东山村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一群来自安徽、山东的农民在这里开荒种地,如今村里也就40户,200多口人,却种了2万多亩地,从我记事开始的牛耕马拉,而后12马力小四轮,到现在从种到收全程的大型机械化作业。

村里每年都在变化,我认为变化主动力就是勤劳节俭,对比周围的几个村子,自然环境差不多,但是富裕程度却大相径庭,如今,村子是整个二站乡最富裕的村子,村里也通了公路,村内也铺上了水泥路,家家户户也都住上的砖瓦房,吃上了自来水,70多万的大型收割机也买回了家,基本也都在城市买了房子。

与这些相比我更喜欢这里的民风,我就不知道锁是用来干什么的,谁家也没有锁门的习惯,这也是我特别值得骄傲的地方,村民没有喝酒的陋习,没有占小便宜的恶心,没有偷东西的习惯,更没有打骂公婆的村妇。

我四年级的时候离开了东山村在安徽老家呆了九年,在祖籍农村,除了少数有教养的家庭,很多子女都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分家是必须的,打骂是常见的,但是东山这些人基本也都是安徽迁徙过来的,在此竟然无此恶习,也从来没有分开过的。

我喜欢旅游,但是我极其讨厌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这种旅游只能满足眼睛和相机,你看到的往往都是花了一些小钱伪装的风景而已,我们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谋生手段,自然和人的关系毫不知情。

我恰恰喜欢深入一些,下面我会带大家看看这里的村落风情和民居情况,如果哪个网友能提供自己的家乡给我站脚,我非常愿意前往,无需任何服务。

这是一个标准的东北民居,房子、院子、菜园子。

很有趣的一个现象,这里的对房子大的欲望远远小于中国很多地方,如果按照收入,这里的村民绝对不会比深圳普通白领少,但是他们也不会把大量的钱用在盖楼上,到现在为止大家还是盖这种样式的房子,只是建造工艺换了,目前还没有人盖几百平方的楼房。

究其原因,第一天气冷,房子大难以用木材烧热,第二每家的宅基地面积非常大,2-3亩很常见,没必要把睡觉的地方搞大。

第三、这里实在是太广阔了,房子再大也丝毫感觉不到骄傲,还是农机、地多点才是正事,村民比较务实!

[转自铁血社区]旁边的是小门斗,用来放杂物的,也有住人的。

村里的路和路边的草,绿化基本就靠自然。

被篱笆围起来的就是菜园子,自己喜欢吃什么菜就种什么菜,随便种点什么就吃不完。

[转自铁血社区]院子,里面停了好多农业生产工具,还有一个小卡车。

房子以及周边的风景,被围起来的都是菜园子,因菜园子太大,很多都种大田才有的作物了。

这是标准的兄弟二人的房子,烟囱处分割,各占一边,每边分前屋、后屋、和厨房,大体格局都是如此。

[转自铁血社区]这是前屋标准格局,东北人习惯睡土炕,那感觉只有在东北这种气候,才能体会到其好处,后面的墙是火墙,做饭的时候火就会从里面的烟道过,炕和火墙就会被烧热,搭火炕可是技术活,要想省柴火,温度均匀,还真不是谁都能弄好的,我要是回老家盖房子,火炕必然保留!

柈子,全国有如此“浪费”的地方不多,在安徽时,做饭还要专门一个人烧火,烧的不是豆秸就是玉米秸,过火就完,不耐烧,而且还冒烟,这个柈子耐烧,没味,一般都是冬天农闲的时候上山伐木,然后用炮车拉回家,再用柴油机带动的锯,截成小段,然后用斧子劈成小块,而我最喜欢和父亲上山伐木,非常有感觉,冰雪世界里,在寂静的山林伐木,总感觉自己力气大,干起活来才发现,我伐木的数量连父亲的三分之一都没有!

村里路边的葵花[转自铁血社区]这个可要说道说道了!

这是杀猪第一锅肉(杀猪过程我就不发了,太血腥不好),就是放点盐和大料,用柈子在大锅里煮上一下午,出锅后,吃下去,别提多香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过这种啥猪肉了,我哥说,这个肉就刚出锅好吃,过半个小时就不好吃了,这种肉还真不是谁都能吃到的,关键是猪是土猪,锅是大锅,柴是木柴。

[转自铁血社区]看似普通的一桌菜,很多都是花钱都买不到的,蕨菜是山上采的,蘑菇是山上采的,芹菜、蒜台都是自己家园子里摘的,木耳也是野生的!

嫂子这次也随我们去了东山,他是湖北人,特别喜欢这里的菜园子,就一点黄瓜秧子,他每天都去摘黄瓜吃,怎么吃就是吃不完。

偏远山村的现代化村子很小,也就200多口人,40多户人家,却耕种近2万多亩地,主要是黄豆、玉米、饭豆,目前从耕种到收割基本都是机械化,种地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累了,以前每年都要拔草,起繁重程度难以想象,这里的夏天天亮的特别早,4点太阳都已经出来很高了,吃完早饭就下地拔草,早上露水多,一会就回打湿衣服,中午太阳大,就会晒干衣服,就又觉得热的要死,下午蚊子多,隔着迷彩服都能盯透,一天下来腰疼的要死,就盼望着太阳早点落山回家,该死的太阳墨迹到8点才落,回到家都快9点了,饭豆不想吃,躺在炕上就睡着了,这比那些爬山穿越艰苦多了!

秋天割黄豆也很累,不过抗麻袋才是对体能的真正考验,一袋子黄豆180斤,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抗的,更别说很多袋都要扛到粮仓,这种只有体验才知道其间的艰辛和收获,我自认为身体素质一流,反正我认识的人中,比我有劲的基本没有,但是和老乡比起来,抗麻袋还真不行,因为需要的不仅仅是力量,还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力!

所以朋友们,当你们觉得一般的走路已经难以满足你们的挑战,与其攀登雪山不如来试试抗麻袋上跳!

好在现在基本告别那个年代了,我爸召集村里几个有正事的,成立了合作社,7家种植了6500亩地,干活吃饭一起,因为这是自发的,没有政府行政的限制,很开心,大家都是亲戚,都比较勤劳,也和的来,以公司名义经营,其效率也较以前单干好,起码农药化肥柴油机械的采购成本要低,即便是销售不变也还是合算。

也希望网友有能力者能帮助我们,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产品,如果都是低价销售真的太亏了,太对不起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了!

目前恒大就在我们那里建立了生产基地,但是其生态环境与我们村无法相提并论,因为他们为了利益最大化,产地基本在平地,没有被原始森林包围的土地,其品质还真的男一和我们相提并论!

[转自铁血社区]刀耕火种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式,这是拖拉机拉着旋耕机处理玉米地,这种方式基本取代了翻地犁地的方式,还可以吧残留的玉米杆处理的粉碎!

这款拖拉机一般人很难见到,其数量远比宝马7系要少,但是其价格比7系少一点,但是对于农民来说他就是工具,就是谋生的工具而已,价格高意味着中国无法生产,只能购买提高生产效率。

拖拉机拉着播种机,村里成立合作社后,为了提高效率,大型机械必不可少,近期目标只种植7户6500亩地,远期目标承包所有村里土地以及周边土地,实现集约化。

[转自铁血社区]简易挖掘机,这里很有市场!

合作社刚刚购买的约翰迪尔收割机,还要改装,为了适应收割玉米,最后估计要70万全下来!

这是农户基本配置的农用拖拉机,手动四驱、中央差速锁、十二个档,但是价格远比越野车的同样配置低的多,但是如果论越野能力,秒杀那些所谓的越野车,这还真不是吹牛!

[转自铁血社区]合作社购买油都不是论升,也不是论桶,而是论槽,一槽油好几万!

东北燕子的故事燕子每年柳树刚刚发芽的时候,便叽叽喳喳的飞回了,开始衔泥修缮自己的小窝,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还会住去年的窝,小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搭建新窝,燕子每年孵化两窝,这次回家的时候,正好是第一窝准备出窝的时间。

我喜欢在院子里看这一幕,老燕子不再像以前一样继续给小燕子喂食,逼迫小燕子勇敢飞出温暖的窝,小燕子伸着脖子,站在窝沿试了了几次还是没敢飞,老燕子绕着燕窝飞了几圈,叽叽喳喳叫了一通,似乎在鼓励小燕子,小燕子受到了鼓舞,一下子飞了出去,很明显,它还不太能驾驭自己的翅膀,歪歪扭扭的飞,毫无自在的感觉,老燕子跟在旁边指导,不一会就飞回来了,如此反复,直到学会飞行捕食,小燕子就不能继续在窝里住了,老燕子要孵化第二窝了,在冬天道来之前,他们就举家南迁,具体迁徙到哪里我还真不知道,因为我在深圳并没看到太多的家燕。

房檐下有20多个燕子窝,人们并不会去破坏它,还会在燕窝下留凸出的条,接住燕子的粪便。

回去的时候,正好一个老乡去世,搭灵棚的时候,燕子窝碍事,有人建议捣掉燕窝,但是大多数人都反对,因为窝里还有小燕子,这种自然的融洽真的让我很感动。

[转自铁血社区]燕子喜欢人类,他们的飞行范围也就是村庄以及周围一点,森林里是没有燕子的。

中午燕子会站在电线上休息。

这张照片虽然模糊但是很有故事,那个大一点的黑点是一只老鹰,经常入侵村庄,抓一些小鸡、燕子,但是瘦小的燕子一点都不畏惧老鹰,一旦老鹰入侵,燕子就会发出警报,大声怒吼,所有的燕子都会飞过来,把老鹰团团围住,燕子们轮番进攻,燕子像离弦之箭样射向老鹰,啄了一下又箭一样转身离开,老鹰见占不到便宜,就会灰溜溜的离开,燕子看似弱小,但是为了家园和孩子所展现的勇气实在令人震撼。

[转自铁血社区]这是另一种燕子,目前中国燕子多的地方也很少了,主要是因为人们怕燕子脏,墙面贴上瓷砖,燕子难以筑巢,还有人为的破坏,或许我们可以学习下这里,给燕子留点空间。

准备飞出的第一窝小燕老燕子在鼓励小燕子,都这么大了,不能再喂了!

[转自铁血社区]天空飞过一群大雁,或许燕子知道他们不是敌人,没有过来围攻。

原始河流的抬鱼此番回家计划4个人,我们一家三口回家探亲,之前我总是和朋友说自己老家漂亮,朋友寻心向往之,千叮咛万嘱咐,我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后来,他带了老婆,又邀请了另一对,我这边二姐一家也去,岳父和老婆的嫂子也去,一下子,去了12个人,大家都是很随和,喜欢深度体验,也就没有其他琐碎的事情。

从深圳坐车到广州,然后广州到哈尔滨的火车做了36个小时,还晚点5个小时,到了哈尔滨我们三口住在三姨家,另外又租了两间房子每天90,在具有异国情调的哈尔滨呆了两天,等其余四个朋友汇合,然后做客车从哈尔滨客运站到孙吴,6个小时就到了孙吴,全程只进了一次服务区,停留15分钟,不得不说的是这个客车服务还真不错,干净利索,绝无半点半路拐进小饭店之类。

到了孙吴,爸爸已经早早到孙吴接我们了,我们上车后打电话给山村,让我表哥炒菜做饭,我知道这是要给我们接风,整的有点太隆重了,到家后,很多人在帮忙,四姐大姨四姨等等,但饭菜好时,竟然全都走了,只为帮忙,不上桌吃饭,我一直和别人说我们村的民风极好,我都不知如何感谢这些人,但是这些亲戚真的好,真的有故乡的感觉。

[转自铁血社区]席间就说第二天干啥,我早早的就和红军等人说了抬鱼,第二天两台大四轮拉着20多号人浩浩荡荡的开赴南河,农田路和山路十分难行,非拖拉机不能深入,这些拖拉机都是四驱带差速锁的。

我在深圳时多次告诉寻,东山的天很蓝,然实不凑巧,他在东山的两天天都不蓝,村民也觉奇怪,知情人说是俄罗斯烧山,趁夏天烧掉林间枯草,防火期的树木就不容易被枯草引着。

第三天下雨,第四天就是蓝天白云,可惜,寻已经走了,真是遗憾。

拖拉机开赴南河,其实距离不远,步行也就30分钟,照顾有些女士才开着拖拉机冒险,好在这些拖拉机都是四驱,对于这种路毫无惧色。

到了,后面的树林处就是小河。

[转自铁血社区]在前往小河的路上还发现了野物的脚印!

小河的基本模样村里人叫这里为大河,实际是一条小河,水也就齐腰,最深处也就2米,但是非常凉,水质清澈,但是由于黑土地的原因看上去水是黑的。

河流两边是草甸子和茫茫无际的森林,较少有人在河边开垦耕地,一旦雨水大,就会被淹,这间接的保护了河流的原生态。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气候寒冷,在很多人眼里黑龙江是一个严酷缺水的地方,实则不然,这里的水资源十分丰富,黑龙江其长、其广远远远超出想象,她长达4370公里,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列第三;年流量3465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列第二;流域达184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比长江还要大,黄河的流域面积比她小的多。

这是一条目前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河流,整个河流没有大型工厂,是名符其实的绿色河流,无论是支流还是主干,左右两岸除了森林还是森林,只有部分河段可以看到田野,中国没有哪条河流的森林能和其相比,这是一条人类干预少,还残留一些野性的河流。

[转自铁血社区]黑龙江的鱼让人印象深刻,一年中有半年是冰封的,但是并不影响鱼的生长,由于高寒,水质好,冬天鱼儿进食少,造就了鱼肉特有的鲜嫩。

这些水域不但盛产名贵的“三花”(鳊花、吉花、鳌花)“五罗”(哲罗、法罗、铜罗、葫罗、雅罗),还有“十八子”。

在这些鱼类当中,有很多都是黑龙江的特产鱼,别说在南方的江河里见不到它们的身影,即使北方的江河湖泊中也难觅其踪迹,比如说鳇鱼(达氏鲟)、七粒浮子(史氏鲟)、怀头鱼(六须鲇)、大马哈鱼、铜罗、哲罗、乌苏里白鲑、江鳕、七星鳗等,都是黑龙江水系特产鱼类。

由于这条河比较小,并没有大鱼,仅仅有柳根、细鳞等鱼、蝲蝲蛄等,但是味道鲜美,细鳞鱼超过半斤的当地都要过百一斤,蝲蝲蛄就是东北小龙虾,对水质要求极高,只生活在水质清澈,没有任何污染的地方,也是稀有动物了。

下河了,宝宝喜欢漂流抬鱼+漂流,真的很惬意,水十分凉,因为几个南方人都没下水。

[转自铁血社区]拖拉机呆着他们直接过河,这玩意的越野能力还真不一般打道回府前的合影,看看后面全是草场,草场上全是花朵!

收获,两个多小时,收获的鱼,基本没有大鱼,多数都是柳根,也长不大,运气好会打上几条细鳞鱼,拌上面,用油炸美味至极,其实这项活动,对于村民来说就是一个娱乐,大家并不把此项活动作为满足食欲的方式,每年抬鱼的次数有限。

[转自铁血社区]蜜蜂和人的故事大家惊讶这里的花多,种类多,数量也多,就像种的一样,各自寻找自己的生产空间,无数的花朵给予蜜蜂无尽的蜜源,我们第一次去蜂场并没见到主人,但是大家还是把留在那里的摇桶倒了个底朝天,品尝了一下果然与众不同,余味有清纯的花香。

第二天,养蜂人回来了,再去拜访,和养蜂人聊了很久,大家得到了很多关于蜜蜂的知识,比如高寒地区的蜜蜂如何过冬,蜂胶、蜂虫、蜂蜡的功效等等。

对我来说,最值得提的是她的养蜂生活,养蜂人不是我们村的,是二站乡的,现在就是住在我们村养蜂而已。

我问她为何不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去追花养蜂,她说那样很辛苦,而且很多地方人很坏,要么收场地费,要么低价收购你的蜂蜜,东北这边的花期很长,从开春开始一直都秋天都有蜜源,产量也很大,70多箱蜜蜂,4-5天就要摇一次,能摇几大缸,胳膊累的都发酸,而且也不愁卖,每年弄个十万八万的也就可以了,一个女人也就知足了。

我问他这个村有人收他场地费吗?

她说这村没有,住处也没要钱,给人点蜂蜜就好了。

[转自铁血社区]草甸子里有很多花,蜂箱就在旁边,全年不用换地方,就有采不完的密。

摇蜜,先把蜜蜂赶跑,然后放在桶里的支架上,用离心力甩出蜂蜜。

草甸子特写,里面的花太多了[转自铁血社区]还是草甸子,整齐的野生花朵,以下几张图是我随便拍的几种花朵,大多数都叫不上名字,不过都很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